03.03 怎么看待汪精卫这个人?

胶卷演绎


汉奸必须没有好下场:汪精卫的坟墓被炸毁、骨灰被丢弃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四十五期】(历史系列第172讲)

73年前的今天,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医院,汪伪政权将他安葬在中山陵。随着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应人民的要求将汪精卫坟墓炸毁,将遗体火化后又将骨灰丢弃。曾经的中华民国副总裁,最终落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听萨沙说一说吧

汪精卫死在日本时,已经是1944年11月。此时日本在各大战场节节败退,汪伪政权已经风雨飘摇。汪伪政权中的聪明人,包括周佛海之流,都开始和重庆国民政府联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的葬礼就不适合大操大办了。

不过,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在汪伪政权仍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陈璧君是个性格比汪精卫还要强硬的人。

当年汪精卫遇刺中弹时,曾经哭着说活不成了,陈璧君却喝止他,让他不要流泪示弱(陈璧君认为是一旁的蒋介石下得毒手)。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方面先是选用上等的楠木做了一副棺材,然后用“海鹣”号专机将汪精卫的遗体运回南京。在中美联合空军掌握指控权的当年,这并不容易。回到南京后,汪精卫的棺木暂时停放在伪国民政府大礼堂,专门成立了“哀悼委员会”负责丧葬事宜。

将汪精卫葬在哪里,倒是一个难题。

汪精卫出生在广东三水,一般来说人死后要回乡安葬,陈璧君却坚决反对!

为什么呢?汪精卫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死了以后能够安葬在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上。

梅花山的位置比中山陵稍低,汪精卫希望葬在这里为孙中山总理守灵。

其实,蒋介石也有这个愿望。

蒋介石死前多次说,希望死后迁回南京中山陵安葬,百年千年为总理守灵。

蒋介石这个遗愿可谓人所共知,他的棺木至今在台湾溪湖没有安葬,就是等待将来能够迁回去。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去世以后,没有同蒋介石合葬,而是迁回了上海宋家祖坟。

因为汪精卫的这个愿望,陈璧君力排众议,最终决定将陵墓设在中山陵。

自然,陈璧君不是草包。她也明白一旦日本投降,汪伪政权垮台,汪精卫的陵墓就很可能被国民政府强行搬走甚至破坏。

为此,陈璧君安排汪伪政权对陵墓特别加固。

汪伪的工兵部队在日本人的指挥下,花费很多心思,最终制造了陵墓。

汪精卫的陵墓可谓坚固至极,用五吨碎钢铁块,掺在混凝土中浇灌。

汪精卫的陵墓就像碉堡一样,有一个厚厚的壳子。这样的陵墓,一般的钢钎是无法打穿,开枪甚至开炮也是无法摧毁的。

同时,陈璧君刻意没在陵墓中放置任何值钱的东西,以防止盗墓贼图财。

史料记载,汪精卫墓原计划建墓室、祭堂、牌坊、警卫室等,预计造价5000万伪币。1944年11月23日,汪伪当局举行了所谓的“安葬大典”。因为日本迅速投降,只建成了墓室、祭堂、警卫室,但也花费不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政权迅速垮台。全国共有14932名汉奸被判刑,其中死刑369人,无期徒刑979人。

陈璧君被捕后,鉴于她能力有限,对于汪伪政权的作用也不大,以汉奸罪判处无期徒刑,没有除以极刑。

在大小汉奸纷纷接受惩罚的时候,最大汉奸汪精卫的坟墓还在中山陵,全国市民尤其是南京市民的意见很大。

报纸连篇报道,要求将汪精卫的坟墓立即迁走。

1946年1月,蒋介石让何应钦处理这件事。

1月15日,南京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参谋长肖毅肃以及南京警备司令邱维达等高级官员,被请到 南京黄埔路参加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由何应钦亲自主持。

何应钦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来是讨论怎么将汪精卫的坟墓迁走。我们处决了不少汉奸,但最大的汉奸竟然葬在国父陵寝傍边,人民意见很大。委员长的意思是立即迁走,具体方法你们来讨论,我不干涉。不过要尽快,10天内必须处理好。

说完何应钦就走了,留下几个人商讨怎么处理。

当时驻扎南京的部队是邱维达的抗日铁军第74军,最终决定由74军51师工兵营负责执行,宪兵负责搬迁和维持秩序。

营长李东阳先赶到梅花山,仔细研究了汪精卫的坟墓。

这个陵墓确实非常坚固,相当于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永久性防御工事。

工兵认为就算用105毫米野炮在远距离炮击,也难以将其摧毁。

商讨再三,营长李东阳最终决定用大量炸药爆破。

上面催的急,李东阳决定于1月21日执行。

当时汪伪政权垮台不久,南京周边还有不少汉奸的党羽活动。

怕这些小汉奸来搞乱,同时也怕白天出现大爆炸声惊吓民众,最终决定晚上12点进行。

晚上,南京市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74军长邱维达等都亲临现场监督。

营长李东阳为了确保爆炸成功,使用了高达150公斤的TNT炸药。

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后,汪精卫坟墓被炸开。

营长李东阳指挥士兵,准备跳进去抬出棺材,谁知道里面竟然还有一层坚固的水泥外棺。

工兵们第二次用炸药炸开外棺,最终打开了汪精卫的陵墓。

时任南京市市长的马超俊,亲自开棺验看。

汪精卫的棺木里面空空,只有汪精卫的遗体和一本诗稿,别无他物。

汪精卫的遗体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上面盖着青天白日旗。死后做了防腐处理,遗体下葬1年多也没有腐烂,五官完好,只是皮肤发黑,出现了一些黑斑。

那本诗稿是汪精卫生前亲自书写的,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诗。其中最后一首,字迹潦草,可能是汪精卫死前几天所写的:“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对遗体衣服进行检查,发现口袋里面有一张纸条,是陈璧君的笔迹。纸条上写着:魂兮归来。

为什么这么写呢?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人如果死在异乡,即便遗体回乡,魂魄也是回不了的,必须使用专门的招魂仪式。

这个魂兮归来的纸条,应该就是招魂仪式的一部分。

搬出棺木后,营长李东阳奉命平整好坟地。后来,汪精卫墓址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这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

其实,梅花山还是留有一些坟墓的痕迹,主要是水泥的底座,萨沙也曾经看到过。

南京的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梅花山亲自找一找。

至于汪精卫的遗体连同棺木,等在一旁的卡车,连夜运到清凉山火葬场(南京的朋友们,你没看错,就是清凉山)。

火葬场的工人将棺木放入火炉,花费了差不多1个小时烧成灰烬。

怎么处理这些灰,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说工人采用鼓风机,直接将灰吹散到空中,剩下的按照一般流程扔到,火葬场专门处理这些灰烬的地方了。

第二是说将这些骨灰全部扔进了长江中。

于是,汪精卫就这样死无葬身之地。

很多人认为国民政府对付汪精卫过于凶狠,人都死了,还要这样赶尽杀绝干嘛?

其实,这主要是树立一个汉奸下场的榜样。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人口这么多,如果没有汉奸配合,外族即便再强也是难以征服我们的。

以虚弱的南宋为例,就是因为内部大体团结,和蒙古作战了近50年,先后2个蒙古皇帝死在中国境内。

但明军因内部四分五裂,加上大量汉奸的协助,满清入关不过10多年就亡国了。

所以,汉奸是比外敌更可恨的东西。

写到这里,萨沙想起写过的一些八路军战史。

八路军认为,鬼子是很难对付得了游击战的。

其他不谈,鬼子下乡扫荡,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也分不清游击队和老百姓。

鬼子只能乱砍乱杀一通,反而会激起老百姓的反抗心理,更加支持八路军。

自从日本人开始所谓以华治华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汉奸伪军的协同下,鬼子能够针对八路军的弱点进行各种袭击和政策。别的不说,以往鬼子来扫荡,八路军民兵就坐在老百姓里面,鬼子根本分辨不出来。

但伪军只要一听口音,立即知道是不是八路军。

在伪军的协同下,八路军游击战越来越困难,一些根据地都变成了日战区。

到了后期,鬼子已经将华北大部分地方交给伪军和伪政权负责。即便是扫荡,也从以往单纯日军配合几个带路的汉奸向导,变成了所谓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了。

以往鬼子在一个县城往往驻扎不少部队,较大的县城甚至能驻扎1个大队。

抗战中,后期日军在县城往往只驻扎一个中队(连)甚至一个小队(排)了。

大家都看过的《平原游击队》中,那个老鬼子松井,不过是一个中队长。

那么,我们游击队在一个县往往有数百上千人,对付不了几十个鬼子?

当然不是了。

关键在于还有为虎作伥的伪军,每个县至少数百人。以华北伪军中的一支,大名鼎鼎的皇协军(治安军)为例,仅仅在1941年就有12个集团,总兵力号称10万。

治安军可不是乌合之众,而是受过日本训练的正规军,武器装备比八路军还好。

扯远了,汪精卫建立的伪政权,对于日军帮助是非常大的。

那么,汉奸的定义是什么?

无论古代现代,无论中国外国,汉奸定义都是一样的,就是:一切直接或者间接危害国家民族的人,都是汉奸。

除了这个以外,再也没有第二个标准。

那么,汪精卫显然完全符合这个汉奸的标准。

做了这么危害国家民族的坏事,死无葬身之地也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四十五期】(历史系列第172讲)


萨沙


汪精卫是我国抗战时期最大的汉奸,虽然他早年有过刺杀清朝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的壮举,但悦史君认为,按照他优柔寡断和决策力弱的性格缺陷,走上汉奸这条路是必然的。

汪精卫的性格缺陷是从小形成的,家里日子清苦很压抑,十几岁父母去世后跟着哥哥汪兆镛生活,性格更加优柔寡断。

1905年,汪精卫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而且受到重用,在日本、南洋、缅甸等多地活动。

1910年,汪精卫等人企图刺杀载沣,被抓后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感化他,产生妥协退让情绪。

辛亥革命爆发后,汪精卫受到袁世凯拉拢,主张孙中山退出,支持袁世凯,和陈璧君结婚后,去法国留学。

袁世凯称帝后,汪精卫跟着孙中山反对,并积极参与孙中山的事业,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

然而,在与蒋介石争权过程中,汪精卫每次感觉不对就退隐或出国,导致威望受损,只能担任副手角色。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汪精卫很害怕,多次强调抵抗没用,签订多个卖国协议,还遭到刺杀。

抗战开始后,汪精卫更成了投降求和的呼吁者,并且在妻子陈璧君和部下周佛海等人的逼迫下,1938年公开投靠日本人。

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建立汪伪政权,当了陈璧君口中的一把手,但却遭到全民的唾骂,1944年死在日本。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吧,汪精卫的一生,就是立场摇摆不定,受到各方势力的影响和推动,悦史君认为,这样的性格缺陷导致他无法承担大的责任,成为最可耻的大汉奸。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只要有正常的是非观念,起码的判断能力,就得出最正确的结论:汪精卫就是汉奸,大汉奸。

1932年1月28日,在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当天,日本侵略者进攻闸北,在上海挑起事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认为中国不仅军事、经济、物质上着着落后,「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不计一切后果的全力与日本人言和,斥责冯玉祥等主张抵抗的将领「狂妄无知」。这固然是因为怯懦,也有着在国民党权力争夺中落败后的另谋出路的打算。

1935年,汪精卫先后批准了秦德纯与土肥原贤二签订的《秦土协定》,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的《何梅协定》,把华北的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汪精卫不敢公开宣扬投降论调,私下却认为抗战必败,抗战是「跳火坑」「死了不值得」。

1938年,日本内阁两次发表「近卫声明」,公开引诱国民政府及其高官投降,导致国民党统治集团上层发生严重分裂。汪精卫是当时最为知名的文化人,却彻底丧失理智,公开发表投靠日本侵略者的「艳电」。汪精卫投敌时,鼓动如簧之舌,宣称自己投降日本第一是为了善邻友好,第二是为了共同防共,第三是为了经济提携。难道刚刚在南京屠杀了几十万人的野兽居然会是善邻?难道侵略者是来搞慈善,办实业?

汪精卫考秀才时是广州府第一名,还考上官费留学生,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口才文笔确实厉害。他风度翩翩,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爱情佳话也被人津津乐道。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在国民党内资格、声望、地位、人脉、才华都超过胡汉民、廖仲凯的人中龙凤。

汪精卫年轻时是一个勇敢的革命志士,曾经因为企图谋刺摄政王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激昂诗句。但在狱中受到肃亲王的感化,一生多次表达出对肃亲王的感激之情,出狱后更珍惜生命,不想坐牢。也写过:「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寒烟」的诗句。

唯其如此,他后来的弃国投敌尤其让人愤慨,他的投降比一个师的投降分量都要重。他是年轻人文化、精神和行动上的楷模,如今却全面拥抱日本军国与文化,不啻于给抱国志士们的信念天雷一击。所以别人是汉奸,他是大汉奸。

至于问为什么有如此转变?在党争中落败于身后有江浙财阀支持的蒋介石,又权欲心盛,以事敌之姿行夺权之私,最后走上这一步不足为奇。


柳如婳


现在审视汪精卫这个人,我的心情仍然有些复杂。不可否认,汪精卫顶着“汉奸”的头衔已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管搬出来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辩解,这是都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汉奸”是汪精卫最重要的标签,但并不是他的全部。

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很多人还会想到流传甚广的两句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当年一腔热血的革命青年汪精卫行刺满清摄政王,失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诗句。由此可见,汪精卫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软骨头”。大家都知道,汪精卫长相俊美,颇有才华,并凭此从满清的大狱中全身而退,堪称奇迹。

汪精卫一直颇受袁世凯赏识,并帮助袁世凯得到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后来又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并获得记录孙中山临终遗言的资格。这时的汪精卫,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在党内位高权重,成为孙中山的接班人似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料世事无常,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的根基,巩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挟北伐之威迅速崛起。几经周折,汪精卫终于还是在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中败下阵来。但是汪精卫毕竟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加上其妻陈璧君的推波助澜,不甘心屈居蒋介石之下的汪精卫终于迈出了他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扯起“曲线救国”的大旗在汉奸的绝路上一去不回头。

关于汪精卫为什么会从一个热血革命青年最终沦为汉奸,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不外乎说汪精卫天性的“懦弱”;政治斗争的失意等等原因。其实,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汪精卫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出“艳电”通敌卖国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他此生的结局,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作为汉奸的汪精卫早已盖棺定论了,但是汪精卫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走点弯路并不可怕,但是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定要慎重抉择。否则,不管你一路走来的风景有多么迷人,一步走错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惊龙轩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死前曾留下《最后之心情》一文。从此文的内容来看,似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汪的心境相符,小编在此对汪的《最后之心情》作一剖析,以揭示其临死前内心深处的一些本质的东西。

一、《最后之心情》的由来

在剖析汪的《最后之心情》以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此文的由来。此文的开首有这样一段说明:

“兆铭来日疗医,已逾八月。连日发热甚剧,六二之龄,或有不测。念铭一生随国父奔走革命,不遑宁处。晚年目睹巨变,自谞操危虑深。今闰事演变不可知;东亚从势亦难逆睹。口授此文,并由冰如(陈璧君宇)誉正,于国事适当时间,或至铭殁后二十年发表。”

该文形成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即公历1944年10月。当时,该文并未公布,也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汪在其《最后之心情》一文中历述他对抗战的态度——自信是为了拯救国家;所以离渝的原因则是想保全蒋氏(蒋介石)组府的苦衷;对甘心附敌者的观感——称曰:“鹰犬”;汪政权最后之立场——应不背“党必统一,国不可分”之原则;生前的遗恨为未能目睹东北四省之收复”。那真的如此吗?

二《最后之心情》内容剖析

汪在《最后之心情》一文中,以大量的笔墨,竭力为自己的投日卖国活动辩解。还伺机诽谤苏联和中共,至死不忘反苏防共。

在谈到抗战初期的形势时,他说:

远东成日本独霸之局,各国袖手,以陈旧飞机助我者唯一苏俄。推求其故,尤非欲我苦撑糜烂到底,外以解其东方日本之威胁,阴以弱我国本。为苏计,讵能供人牺牲至此,而不自图保存,保全之道,舍忍痛言和莫若。

汪的这一番话毫无根据,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知道,抗战初期,苏联是积极援助中国抗战的惟一世界大国。汪精卫对苏联援华的诬蔑,完全是别有用心,即企图通过分裂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达到诱使渝方与他一起“忍痛言和”、投日卖国的罪恶目的。汪还不指名地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共,说什么“其他利用抗战之局而坐大观成败者,亦必于蒋言和之后,造为谣诼,以促使国府之解组混乱,国将不国”。

乞求国人的同情和宽恕是汪的《最后之心情》又一重要内容。

汪在该文中,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反复向淪方和国人诉说他的不易和苦衷。他表白说:

“兆铭行险侥幸,或不为—时一地之国人所谅,然当时之念国际演变,已至千钧一发局面,此时不自谋,将来必有更艰险更不忍见内外夹攻之局势发生,驯至虽欲自为之谋而不可得,兆铭既负国事责任,不在妄冀其不可能而轻弃其或有可能之途径。”

他又故出“豪言壮语”,声称铭自民国二十一年就任行政院长,十余年来,固未尝不以跳火坑自矢……个人生死,早已置度外。他还向渝方半诉苦半表功说今于此亦可为渝方同志稍述一二,俾互知其甘苦者:一为恢复党之组织与国父遗教。

然而,就连他自己也取认“自毁其人格”,“自谋之不当”;那么,他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国人同情、宽恕于他呢?

三、《最后之心情》说明了什么?

其一,《最后之心情》一文形成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日本节节败退之际;汪在文中也预料到“东亚战争,日本必败”的结局,所以炮制此文。这说明他巳认识到日本必败、伪府必垮的命运,不情愿带着汉奸的罪名走人坟墓,害怕死后留下千古骂名,于是就利用此文以蒙蔽国人,骗取同情,达到使国人宽恕其罪的目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汪的人生道路是他自己选择的,汉奸的罪名也理所当然由他自己承担。

其二,从《最后之心情》的内容来看,汪顽固坚持对日和平路线,竭力为己投日卖国辩解,至死不忘反苏防共,这说明他死到临头,仍不思悔改,不作深刻反省。常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汪的《最后之心情》一点也不善,这怎能贏得国人对他的同情和宽恕呢?

其三,汪的《最后之心情》及汪的个人命运,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违背历史潮流和广大人民利益,倒行逆施而又不思悔改的人,不管他过去有过多少光荣的历史,也不管他怎样善于狡辩、抵赖、欺骗,终不能得到人民的原谅,也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野谈历史


汪精卫,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反面人物形象。1941年除夕夜,汪精卫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很是得意。“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用三民主意来形容自己。但是没到第二天,这副对联就被爱国人士偷偷改成了:“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从此,汪精卫再也不敢写对联了。


他本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书生,但是他却把这份才能用在了书生误国上。早年的汪精卫也是个愤青,年轻时跟随孙中山,曾只身刺杀摄政王,但是,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也是慷慨陈词,不屈不挠。

跟随孙中山的时候,汪精卫的人品是被公认的,被称为“党内圣人”,不贪财不好色,为人富有亲和力,善于演讲,文笔很好,可以说,这样的人在现在也是难找的人才,堪称完美。

1944年,汪精卫死于骨髓肿,原因是早年被刺杀,弹壳取出后贴了膏药。膏药中被人下了铅毒,慢慢深入骨髓,最后毒死了汪精卫。

他与陈璧君的爱情,也是为人称道的,陈璧君陪汪精卫九死一生,1952年,宋庆龄告诉狱中的陈璧君,只要承认汪精卫有罪,就可以释放她。但是她拒绝了,1959年,68岁的陈璧君死于监狱。


历史密探


汪精卫是一个权利欲压过大义的人,八个字足以总结他的一生——德不配位,遗臭万年。


如果你梳理汪精卫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个人除了长了一张俊俏的脸之外,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

汪精卫年轻时,的确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以至于敢去刺杀摄政王载沣。但也是因为他的优点(长得太帅),被一个抓奸夫的黄包车夫误以为是奸夫,在大街上一通好打,刺杀计划流产。

汪精卫被抓后,他还有着勇敢的牺牲精神,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诗句。虽然最后清廷没有杀他,但足以证明汪精卫年轻时候的勇气。

但是人是会变的。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嫡系一跃成为民国的核心幕僚。纵观同盟会——国民党的历史,可以看到,有本事,有地位的人,不会唯孙中山马首是瞻。无论是黄兴还是宋教仁,都曾经与孙中山多有龃龉。但有一类人,从始至终的当孙中山嗯铁杆,比如胡汉民,也比如汪精卫。

他们做事情远不如黄兴、宋教仁,但好在对孙中山忠诚,所以一直没有被踢出核心圈子。

孙中山死后,论资排辈,黄、宋等实力派都死了,国民党内居然是汪精卫资历最老,蒋介石的资历要远逊于汪精卫。这让汪精卫飘飘然的以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的掌管国民党。

可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蒋介石的政治水平远在他之上,一凡争斗,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完败于蒋介石南京政府,汪精卫只得灰溜溜的去南京当一个下属。

可是汪精卫是不甘心的。

于是在日本人来的时候,他的机会来了。日本人向他投来了橄榄枝,汪精卫终于有机会再一次当上“民国”的领袖。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名义上的二号人物,他的投敌,对抗战的损失极为巨大,沉重的打击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抗战信心,所谓的“曲线救国”理论更是狗屁不通。为虎作伥,开门揖盗,为了一己私利背叛国家,仅凭这一点,汪精卫就将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小约翰


不为汪精卫翻案,只是为他惋惜。唉,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应该说汪精卫本质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最终堕落做了汉奸与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关系。且听本人细说之。

首先,汪精卫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这让他特别容易被人误导走入歧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容易被“带节奏”。比如汪精卫在行刺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就为袁世凯花言巧语所笼络,本来对孙中山忠贞不二的他,在回到南京后居然在孙中山面前极力支持袁世凯,令人大跌眼镜。这就不难理解他日后在周佛海和日本人的游说下走上不归路了。



其次,汪精卫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差的人。当年在廖仲恺案爆发时,面对蒋介石咄咄逼人的攻势,并未做亏心事的汪精卫突然崩溃,选择了出走,将领袖位置拱手让与蒋介石。所以他在庐山遇刺被告知只有十年生命时心理是崩溃的,于是有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投日行为。


最后,汪精卫的性格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之下的。所以在宁汉合流后汪精卫对自己居于资历远不如自己的蒋介石之下是心有不甘的,在蒋介石被日本人赶出南京后,汪精卫在南京登基为“国家元首”,心理是有“大仇已报”的快感的。

综上,汪精卫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对民族可以说是有功,但性格的缺陷却导致他越陷越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林屋公子


这篇是个人以前的回答。

汪精卫尽管曾是个热血青年,刺杀载沣不遂拋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尽管他有万种原因去投日,但汉奸这兩字当之无愧。

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拉扯于和蒋介石的权力斗爭中,他个人认为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精心哉培的接班人,但政治斗爭中一直被蒋介石压制,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一个心态扭曲变形的妻子陈碧君,每每抱怨汪不能当上老大,自己还经常要和宋美龄比较,认为自己才应该是第一夫人,汪本身性格优悠寡断,陈碧君对其影响非常重大。而汪和陈还有一些自己的心腹,对抗日战爭中囯胜出极不看好,认为日本早晚吞并中国,不如早日投降,而日本人除了军事上侵略,政冶上也需要奴化中国,碰到汪精卫一个这么重要的人物当然会想尽办法策反,最后汪精卫投敌了。

但在日本人手下当汉奸头目日子会好过吗?每天担驚受怕被暗杀,凡事看日本人意思去办,捕杀反日势力,用自己名义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汪在日本投降前在日本去世,而死因现在还是一个谜,有传说他屍体从日本运回国內时棺木里是空的,死了下葬还要与孙中山先生为鄰,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顺带一提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杜月笙,从小瘪三到成了上海皇帝,一个贩卖鸦片,经营赌场起家坏事做尽的人,为什么评价还是比较正面?是因为杜公在民族大义上一点不模糊,抗战时送糧食,防毒面具,砸沉自己船公司的船希望堵塞长江囗的航道,不受日本人拉栊远走香港,亲自劝说黄金荣装疯不要接受日本人的任何官职,在香港期间利用自己內势力暗杀汉奸。

我最后只想说一句,一个人干什么坏事尽管有千万种理由,真没饭吃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并不能鼓吹,但是民族大义是一个不能侵越的底线,杜公面对这底线却是一点䣠不含糊。现在活在太平年代的群众要紧记,现在的和平是用无数先人性命换取回来的。我个人奉劝大家,勿亡国恥,更不要拿着钞票去当经济汉奸。


过路闲人路过


汪精卫与“大汉奸”

1938.10.28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从新加坡发来一份电报提案,給当时正在召开的国民党国民参政会,电报文:“敌未出国土,言和即汉奸”,引国内外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外最伟大提案。秦桧“言和”换来大宋的繁荣安定富庶,吴三桂“言和”换来大明的灭亡,李鸿章“言和”换来丧权辱国的条款,对于以上三者我们现在都以传统理论称之“汉奸”。然历史终归历史,我们都不是当事人在其所处环境所思所想只能是个“?”。对于历史人物正面或反面的论断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命题。

我们今天要讲的历史人物—汪兆铭(汪精卫)近代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对近代史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汪兆铭属晚产儿,他父62岁生下他排行老十,中国民间常说‘老来得子,此子必智’。汪兆铭恰恰属这等人物,从小聪慧少年科举考试秀才第一名,接着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读书这一路顺风顺水。按清朝当时规定汪兆铭日本求学毕业后,回大清工作的级别是进士及第,可谓光宗耀祖荣耀门楣。但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汪兆铭的世界观发生大变,萌生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信念。

鉴于当时国家积弱,民不聊生。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革命家纷纷在这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日本成立不少的革命党派。这时很多爱国留学生纷纷加入不同的党派,汪兆铭和胡汉民等广东同乡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派“中兴会”,由于汪文采和口才极其出众对革命忠诚,又有很大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为孙中山所器重,成为孙中山的第一笔杆和忠实的追随者。

然而革命是曲折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经过六次武装起义都失败,这引起保皇派梁启超等人的抨击,批评同盟会的革命党领袖只会叫别人去送死,自己坐收名利的“远距离革命”。加之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一些“独断专行”的批评。这些的批评引发多方面负面的影响,使得同会革命者对现时革命的灰心,还有民众和异党人士对革命目的等等的质疑。为了证明同盟会的革命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汪精卫决定站出来,他选择了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但失败被捕(按清朝律法这是诛九族的),汪精卫这一举动和蒋介石组建敢死队的精神是一样的(蒋作为敢死队队长也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当时的他们都是抱着必死的信念的,他们的举动是爱国的、热血的、无私的、忠勇的。

汪精卫这时期是幸运的,这时清廷正在立宪改革,又遇到一位有见识的主审官肃亲王善耆。善耆有感汪精卫在受审判时慷慨激昂的陈词,视死如归的态度,如杀之可能激起民怨,使革命党更加同仇敌忾,结合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主安扶人心,没处死汪精卫改判无期。过了一年“辛亥革命”成功,汪精卫得以释放并同患难与共的陈壁君举行隆重的婚礼。也正是这次的被捕汪精卫在狱中留下了他那句著名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虽然汪精卫是文人,但这首诗能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其英雄气概,铮铮铁骨的一面。

汪精卫人格与品行: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兑现了他“革命成功后,不做官,不做议员,功成身退”的诺言。和夫人陈璧君共赴法国留学,这点颇为美国华盛顿之风。这样功成名就而且对革命有如此功劳的汪精卫并没有因此不可一世,选择当官作威作虎,而是践行他的“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毒”的“六不主义”。汪精卫一生除了和陈璧君夫妻恩恩爱爱再没有其它什么小三,情人,所谓绯闻等等,纯属“出淤泥而不尘”一类。

孙中山发起所谓讨袁“第三次革命”,急召汪精卫回国,1925年孙文弥离之际,汪精卫替其起草“总理遗嘱”即大家耳能熟详“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整篇遗嘱孙中山一字未改同意发布,可见其文才和孙中山对其的信任倚重。其后中国政治风云变幻不断,汪精卫反复被迫出国—回国。由于国民党反对蒋介石独裁又召汪精卫回国主政。抗战之初汪精卫是主战的,但经历一系列的战斗汪精卫深感我国以现在之国力完全无法与日本抗衡,与之战必败,致拼全力亡国亡种?可另辟蹊径,保存我中华之脉,待有机而长远虑之。在周佛海陈公博(这俩人是中共早期党员一大代表后脱党)等的协助下走上所谓“曲线救国”之路。

在汪精卫走上“曲线救国”之前,已签过国民骂其卖国的《塘沽协定》。汪精卫的解释:在可以忍耐的最底限度同日本签定局部停战条约,让疲惫的军队和贫苦的民众得于一时的休养生息。因为我们抵抗过了但失去的更多,我国国力太弱了短时间是无法与日本抗衡,其中利害关系以后历史会评判。

汪精卫在敌占区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其它敌占区伪国民政府,避免日本“分而治之”。日军始终没完全信任汪精卫,确实重庆抗战一些重要情报是重汪精卫伪政府获得的,周佛海为重庆政府在汪伪政府的卧底。陈璧君绝不承认汪精卫卖国因为汪精卫实无国可卖,他是在人家占领地成立政府。越南暗杀存疑:汪精卫女儿当时在场亲历事件发生,汪在越南蒋介石不时有派密使造访,应该知汪的住室,但杀手们弄错房间杀错人而且立马走人,连隔壁房间都不连在巡察一下。——看官汪精卫是否“大汉奸”各自心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