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拜嘯霖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南坡之變",發生於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農曆八月四日夜,時蒙古第九個大汗格堅汗、元代第五個皇帝元英宗碩德八剌當朝,是由御史大夫鐵失等十六人在元上都西南三十里南坡店[footnoteRef:1]謀逆,導致元英宗、右丞相拜住喋血的元代中期的一次 "宮廷政變"。

"南坡之變",是大元帝國走向衰敗的歷史拐點,被後世史學家列為108個改變了歷史進程與走向的標誌性重大歷史事件之一。

"南坡之變"之後,元朝再也沒有出現有所作為的開明君主,更沒有出現像元英宗碩德八剌、右丞相拜住"肝膽相照、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雙子星式"君臣組合。"南坡之變"使元英宗碩德八剌成為元代歷史上被手下大臣所殺的第一位皇帝,其後元代宮廷的帝位之爭更趨激烈,政局日漸混亂,政治癒加腐敗,更進一步走向權臣當道,保守腐朽的時代,一步步滑向沒落的深淵。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那麼,"南坡之變"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歷史密碼呢?

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去世後,18歲的碩德八剌即位,年號為至治。18歲,對於現在的孩子,大多還在高中三年級上學,還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而18歲的少年天子元英宗,面臨的是一個宗室內亂、後宮干政、權臣亂政、貪腐盛行、冗官遍朝、財政拮据、矛盾重重的朝政,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元英宗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學經史,儘管生長在深宮,但他體察民情,懂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元英宗立志改變朝政,推動變革,治理好大元帝國。他也知道,治理好這麼大的帝國,需要一個志同道合、德才兼備的輔佐大臣。元英宗選中了蒙元帝國初期太師國王木華黎的後裔拜住。

拜住絕非等閒之輩,出生於蒙古貴族世家,其高祖木華黎為統一蒙古諸部、統領伐金、大蒙古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祖父安童是世祖忽必烈時期的名相,治國才能和政績極為突出,其父親深得元成宗鐵穆爾的信賴。拜住幼年喪父,隨名師學習蒙漢文化,天資聰穎,聞輒領解,氣度宏遠,17歲出任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先後又晉升榮祿大夫、大司徒、金紫光祿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等職,成為璀璨的新星。拜住之所以受到重用,勳貴之後的身份只是表象,主要取決於他深厚的儒學修養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當時的拜住,也不過23歲,但是拜住在朝已歷仕元武宗、元仁宗兩朝,官職為紫金光祿大夫。

一個18歲,一個23歲,兩個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年輕人,正在謀劃推動元代的中興變革——至治新政。

然而在各種利益交織,矛盾重重,暗流湧動背景下的一場謀逆政變,使這一中興變革化為雲煙。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汗位傳承體制帶來的隱患

蒙元建立以來,在汗位更替、傳承方面充滿鬥爭與血腥,其根本原因是"忽裡臺大會"推舉"汗"與前汗指定繼承"汗"兩種體制之間的矛盾。

"忽裡臺大會"推舉汗的方式,類似於今天的民主選舉,代表的是部落貴族政治勢力,前汗指定繼承"汗"的方式,類似於今天的集權任命,代表的是汗(皇)權政治勢力。

簡單一句話,就是汗位傳承體制帶來的矛盾。

當部落貴族與汗權獨有兩種政治勢力的目標一致時,矛盾降低到最小的幅度,目標不一致時,就伴隨著宮廷內亂、後宮干涉朝政、權臣干政等事件,朝廷混亂。

這種制度性矛盾帶來的"汗位之爭",自成吉思汗以後,幾乎遇到大汗去世,都會無情地一再上演,沒有停歇——

成吉思汗去世後,指定的汗位繼承人窩闊臺系,與"守灶"的實力派拖雷系,經過近兩年的"汗位之爭",才召開忽裡臺大會確定窩闊臺繼汗位,其背後是朮赤、拖雷系與窩闊臺、察合臺系的實力較量;

窩闊臺汗去世後,指定的汗位繼承人失烈門(三子闊出的兒子),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力推的長子貴由,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對汗位的覬覦,西部宗王拔都(朮赤子)的主張等因素,導致的汗位空缺近五年,乃馬真稱制近5年(1242-1246年秋),直至1246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十二日),再次召集忽裡臺大會,通過力爭方達成協議,貴由才稱汗;

貴由汗去世後,皇后斡兀立•海速識稱制宗王拔都(朮赤系)聯手拖雷系,窩闊臺系與察合臺系綁定,雙方關於汗位的爭鬥,歷時數年;

蒙哥汗去世後,蒙哥系及保守派宗王支持的阿里不哥,與實力派汗位繼承人忽必烈,兄弟之間的"汗位爭奪"戰爭打了四年;

忽必烈去世後,甘麻剌與鐵穆耳的汗位之爭,甘麻剌為已故真金太子的長子,是指定的汗位繼承人,鐵穆耳是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宗王玉昔帖木兒支持的新汗;

鐵穆耳去世後,皇后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臺支持的安西王阿難答(忽必烈三子忙哥剌之子,非真金太子直系),右丞相哈剌哈孫扶持的海山與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父答剌麻八剌——真金的次子,長子為成宗鐵穆耳)之間的汗位之爭。

"南坡之變",也是這種汗位傳承體制性矛盾埋下的禍根。

前已述及,元成宗鐵穆耳去世後的汗位之爭,獲得勝利的元武宗海山登基後,為報答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奪取政權及擁立功績,在母弘吉剌氏答己撮合下,武宗即位後不久即立其為皇太子,約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後來武宗海山的妃子亦乞烈氏生了和世瓎(後為元明宗),唐兀氏生了圖貼睦爾(後為元文宗),據《元史》記載:至大三年(1310年),尚書省左丞相三寶奴自恃武宗的信任和恩寵,曾勸說武宗廢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太子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右丞相康裡脫脫為代表的一些朝廷大臣的強烈反對,才維持原狀[footnoteRef:2]。 [2: 《元史•卷一百三十八•康裡脫脫傳》]

這一記載表明,"武仁授受"從一開始就遭到觸犯和挑戰,這種特定歷史下的兄弟妥協,為後續皇位繼承帶來了更多的禍根與紛爭。

元仁宗即位後,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推行"以儒治國"政策,恢復科舉制度,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古丞相托克託等,排除朝中異己,減裁武宗的一些蕃府舊臣冗員;通過"延佑經理",取消武宗的經濟措施,清查地方田產,使一些武宗舊臣及保守貴族的利益受損。權臣、右丞相鐵木迭兒窺透仁宗的心思,太后答己也不想失去幹預朝政的權利,以碩德八剌年幼、簡單故,欲以其為"傀儡皇帝",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聯手同黨左丞相合散、平章政事黑驢、趙世榮等,奉迎、攛掇仁宗,毀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約,立碩德八剌為太子,而非原約定的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瓎(là),將和世瓎(là)外放鎮守雲南、次子圖帖睦爾放逐海南島。推行儒法治國,引起蒙古宗王、勳貴的強烈抵制。1314年冬天,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而擁立和世瓎謀反,最後敗走漠北,依附察合臺汗國。

汗位傳承的體制性矛盾,是"南坡之變"發生源頭性背景,其深層的密碼是蒙古文化與儒家文化,蒙古治理方式與漢法治理模式,甚至是薩滿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藏傳佛教等宗教文化之間的較量、對立、矛盾。早期蒙古的汗位繼承,並沒有"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傳統,也沒有漢法治理模式中 "傳長、傳嫡、傳賢、傳能"的法則,而是要召開部落首領、貴族參加忽裡臺大會選舉。忽裡臺大會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候選人的戰功,二是先大汗的遺囑,三是幼子守灶的傳統。三者之中,戰功最重要,遺囑是先大汗確立的繼承人,幼子守灶是不得不考慮的。這三者通常情況下是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別和分歧的。再加上接受儒家文化薰染帶來的漢法治理模式和漢文化皇位傳承製度,甚至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對立,矛盾極其複雜。"武仁授受"雖然只是口頭協議,沒有很強的約束力保障其不被破壞,仁宗破壞"武仁授受"的原則,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儲君,招致了武宗舊臣及一些蒙古勳貴的不滿,使"武仁授受"成為"南坡之變"的誘因之一。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政治閱歷和性格缺陷帶來的隱患

元英宗即位後,太皇太后(太后)答己和權臣鐵木迭兒,發現英宗並不是他們原來認為的那般聽話、好控制,甚至還給不給他們面子,於是密謀策動新一輪的"宮廷政變"。

據《元史》記載,剛開始,太皇太后答己和權臣鐵木迭兒,並未拿這位乳臭未乾的少年皇帝當回事,以為他不過是手中的牽線傀儡。結果,登基禮完畢,太皇太后來入賀,對閨門不檢點的奶奶,"英宗即凜然見於色",根本不給好臉看。其它方面,自然英宗不會如太皇太后答己和老情人鐵木迭兒設想的那般軟弱。但對外面子上的事,英宗做足了文章:詔尊"皇奶奶"為"太皇太后",冊文上全是好詞, "表彰""皇奶奶"養育伯父元武宗和父親元仁宗的"功勞","吹捧""皇奶奶"對自己的"慈愛"。

失望、失落的太皇太后(太后)答己和權臣鐵木迭兒後悔不已,自然不甘受制,意圖消除心中的"隱憂",於是由鐵木迭兒出面,聯合黨羽中書左丞相合散以及黑驢等人,策劃搞"宮廷政變",企圖廢棄英宗碩德八剌,推立其弟弟、時為安王的少年兀都思不花為帝。他們認為少主無主見,擁推成功後肯定比元英宗易於控制。諸人行事不密,元英宗很快得悉此事,立刻與心腹大臣拜住謀議,果斷逮捕了謀亂諸人。本來,拜住準備馬上招集官員拘審,元英宗年紀雖輕,英毅果決,表示:"這幫人如果招供時牽扯進太皇太后(答己),事情就不好辦了。不如立刻都推出去斬了!"這一招既避免了被逮捕諸人把太后與鐵木迭兒的宮闈醜事張揚出去,又使太后答己等人頓時喪失了所謂的"左膀右臂",再也救他們不得。該事件最為可惜的是,元英宗之弟兀都思不花,根本不知道謀亂者推擁自己為帝的事情,事敗後糊里糊塗地被從"一字王""安王"降為"二子王""順陽王",不久,又被賜死於家中。宮廷政治就是如此殘酷,稍不留神,身為帝胄至親,也要立赴黃泉。

《元史》評價:元英宗"剛明",即清明、剛強之意。以上記載也反映出,18歲的年輕人碩德八剌即皇位之後,做事的衝勁有餘,缺乏"藏鋒"的政治智慧,政治閱歷明顯欠缺。因為看不慣自己奶奶的"不檢點",不給其好臉色看,也不給位高權重的右丞相鐵木迭兒面子,很快導致"親人"與"權臣"的"謀反"。後來對參與"謀反"者的"不審立斬"處理方式,看似高明,實則是一種迴避矛盾、政治妥協,對於"謀反"的政治勢力或者根源採取了寬容、忍讓,埋下了巨大的禍根,對於不明真相,被"謀反"者利用、扶持的弟弟,卻痛下殺手,匪夷所思。"小事不忍,大事妥協,迴避矛盾,痛誅親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英宗 "剛有餘,而明不足" 的性格缺陷或政治智慧的缺陷。此為"南坡之變"發生的主要人物個性背景。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疾風暴雨式的改革觸動了保守勢力的利益

"南坡之變"的禍根,在元英宗的父親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期就開始萌芽: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十日,元武宗去世後的第三天,還是太子身份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入朝理政,下令撤銷了武宗所設立的尚書省,下獄處死了武宗的親信舊臣左丞相脫虎脫、三寶奴、平章樂實、右丞保八、右丞參政王,忙哥帖木兒杖流海南,引起一些武宗舊臣的不滿。嗣後,為了應對財政枯竭又減少或取消了一些貴族的 "歲賜",使經濟利益受損的保守貴族抱團取暖,為謀求利益尋求機遇。

元代是中國武力最強的朝代,也是有史以來土地面積最大的朝代。元英宗即位初期,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實際上一直沒有實權,朝政不能自己作主,受制於兩個人,一個是太皇太后答己,一個是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

太皇太后答己,是元英宗的伯父元武宗海山、父親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生母,即英宗的祖母。客觀地說,答己十分聰慧,曾輔佐過元武宗、元仁宗,尤其在元武宗與阿難答爭位的過程中,發揮過不容低估的作用,經歷過大風大浪,老而彌堅。

太皇太后答己,在武、仁兩朝都干預朝政,兩個兒子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可母親的作法,他們認為母親與自己吃過苦,一路走來,實屬不易,江山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她的需求理應受到尊重。

英宗初出茅廬,不能與祖母抗衡,只好揣著明白裝糊塗,聽任她干預朝政。仁宗去世後第四天,答己就讓時為太子的英宗罷免中書右丞相伯答沙,以鐵木迭兒為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本是太皇太后答己的同族至親,早在太后年輕守寡時,常於花前月下在答己身邊陪伴,幫太后解悶排憂,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太皇太后的"情人"。

鐵木迭兒歷事蒙哥汗、忽必烈汗、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五位君主,是老奸巨滑,是個權臣,重任宰相,就急於打擊報復政敵,《元史·鐵木迭兒傳》記載:"恃其權寵,乘間肆毒,睚眥之私,無有不報"。

鐵木迭兒先是誣諂中書省參議韓若愚有罪,請求處以極刑。太子知道韓若寓冤枉,拒絕了這一請求,但迫於太皇太后與鐵木迭兒的壓力,不得不將韓若愚革職。

繼而,鐵木迭兒又提拔親信爪牙黑驢、木八剌、趙世榮等人,從外省調入中書任職,並對元仁宗時常與自己相對抗的"臺諫"進行報復,派人拘捕了曾奏劾其十三條罪狀的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剝奪前中書平章政事李孟的爵位,枉殺曾彈劾過他的楊朵兒只、蕭拜住等人。

鐵木迭兒專橫跋扈,讓時為太子的碩德八剌非常窩火,檯面上卻又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採取明褒暗防,積蓄力量的策略。

英宗一方面麻痺對手,加封鐵木迭兒為上柱國、太師,並且下詔禁止官員非議鐵木迭兒;一方面培植力量,任命拜住為中書左丞相,"委以心腹",並著手培植自己的人馬,以積聚力量。朝中形成新舊兩大陣營,一方是以太皇太后答己、鐵木迭兒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一方是以英宗、拜住為核心的改革力量。

然而18歲的少年天子元英宗顯然"韜光養晦"功力不夠,甚至有些操之過急,英宗開始打擊鐵木迭兒的爪牙,以陰謀廢立皇帝的罪名將阿散、哈律、脫忒脫、失列門等人處死並抄家。

老奸巨猾的鐵木迭兒也不示弱, "廣樹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答己、鐵木迭兒雖然威勢依舊,但年事已高,日薄西山。而英宗、拜住是那麼年輕,恰似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與希望。

至治二年(1322)秋,右丞相鐵木迭兒、太皇太后答己相繼病逝。

阻力不復存在,獲得權力主導權的英宗皇帝,"年輕氣盛、剛強有餘",深受儒家 "中庸思想"、以及"和"文化的薰染,為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制衡干預朝政的太皇太后及權臣鐵木迭兒黨羽,力圖變革朝政弊端,推崇漢法治理模式,繼續實行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推動了疾風暴雨式的 "至治新政"。

首先,頒行了《大元通制》。1323年頒佈的《大元通制》,共2539條,是元朝最重要的法典,填補了元世祖忽必烈朝頒佈的《聖元新格》許多空白。

其次,推動了"精兵簡政"。精簡機構,罷汰冗官,節省了不少行政費用。

第三,推行"助役法",致力於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沉重的徭役,讓人民安居樂業;

其四,推動"以儒治國",大用漢儒,不少漢人官員進入省臺及六部任職,下詔全國"舉善薦賢"。

這四項改革舉措,波及了蒙古保守勢力的現實利益和政治利益:《大元通制》對蒙古貴族保守勢力的行為有了限制,甚至是對其一些現實利益的限制;"精兵簡政"使一些蒙古貴族失去了原有的官職地位和利益來源;推行"助役法",也使蒙古貴族保守勢力失去一些原有的特權;"以儒治國",其核心是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與蒙古貴族保守勢力推崇的宗王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直接產生衝突。這種衝突,是兩種文化、兩個政治集團的衝突,這種衝突在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初年就已開始,到元英宗碩德八剌時期到了極點,其觸發點是英宗在很短時間內,有兩次因財政困難取消了諸王的歲賜,這在元朝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此外,為了凸顯自己的權威,英宗比以前的各位皇帝在 "王"的封賜方面控制得更嚴,並不顧皇室宗親享有的傳統特權,以法律的形式對諸王的權限、行為加以約束、限制,導致蒙古諸王的不滿與結盟。與諸王結盟的鐵木迭爾蒙古或色目同黨,他們要麼在英宗的反腐中已經被撤職或即將被撤職查辦,要麼是像鐵失一樣涉嫌貪贓,因為姻親或其它原因被英宗赦免,擔心英宗在清除鐵木迭爾同黨進一步深入時,懲罰降落到自己頭上。一方心裡不滿,一方心裡恐懼,於是雙方媾和,密謀政變。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利益面前靠不住的親情與人情

從現有的史料記載來看,至治二年(1322年)太皇太后和鐵木迭兒去世後,元英宗以 "劉夔獻田"貪汙事件入手,開始對鐵木迭兒進行清算,六月英宗毀鐵木迭兒碑,七月沒收鐵木迭兒家資,下旨斬殺了鐵木迭兒長子八里古司,杖刑免職其次子,時任知樞密院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班丹,並且收回其財產。

對從小陪自己的伴讀、玩伴,時任翰林侍講學士的鎖南網開一面,免於追責。

對於牽連鐵木迭爾系貪汙的"鐵失",採取了寬容特赦,不僅不追究罪責,還任命其為左右阿速衛,即皇帝貼身禁衛軍的頭目。鐵失在這種情況心理並不踏實,沒有安全感,找到了一條唯一能擺脫困境的道路,慫恿僧侶勸皇帝大赦天下,但被拜住制止,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促使他鋌而走險。

在處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問題上,從世俗的層面來說,元英宗是個"重情義"或"有情有義"之人,但從政治戰略的層面來看,元英宗犯了"重小情而忘大義"的政治禁忌,打蛇反被蛇咬,養癰遺患,養虎為患——

只考慮到鎖南是自己的"伴讀、玩伴',忘了其還是政治對手、權臣鐵木迭爾的親兒子,他不會為了暫時的 "人情"或"仁慈"忘了自己的父兄之仇,忘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潛在危機。

只考慮到"鐵失"是皇后的速哥八剌的親哥哥,忘了其還是政治對手、權臣鐵木迭爾的"義子"。"鐵失"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危機,曾經策劃讓番僧勸說英宗特赦、大赦,被右丞相拜住怒斥沒有得逞。惶惶不可終日的鐵失,始終沒有安全感,認為皇帝寬恕他只是緩兵之計,心想皇上這樣動真格反腐敗,自己的劣跡遲早會露餡,與其日後被查辦,不如先下手為強。內心的不安全感,會促使人鋌而走險。認為無路可走的"鐵失",狗急跳牆,勾結親信和朝中反對元英宗的保守勢力,採取了謀殺行動。

後來發生的"南坡之變",用血的教訓警示:在政治利益面前,最為靠不住的是親情與人情。被英宗寬恕的"鐵失",他的大舅哥成為"南坡之變"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左右阿速衛成為發動政變的主要軍事力量,保護皇帝的貼身禁衛軍成了謀反的主力,一切概因元英宗的"用人失察"、"重小情而忘大義"。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策劃參與"南坡之變"的十六人背景

據《元史》記載,主導參與和策劃"南坡之變"的共有十六人,這些人的背後,隱藏著非同一般的政治背景。

鐵失,亦乞烈思氏,出身蒙古貴族,其父為昌王阿失,其母為乃蓋裡海涯公主(元成宗鐵穆耳之女),元英宗的大舅哥,長皇后速哥八剌的親哥哥,鐵木迭爾的"乾兒子"。

英宗即位之初,鐵失即獲得重用,相繼擔任翰林學士承旨,宣徽院使等要職,後又以御史大夫兼領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及左右阿速衛軍,即中央禁軍諸衛事務,就是俗稱的皇帝御林軍禁軍司令,大臣兼領禁軍諸衛事務,這在元朝是沒有先例的。《元史》記載,"鐵失為人貪財好貨,品格卑鄙",拜鐵木迭爾為義父,鐵木迭爾生前鐵失是其得力干將,鐵木迭爾死後鐵失成為鐵木迭爾系的實際領袖,是"南坡之變"的主導者和主要策劃者。元英宗因皇后之故,對鐵失十分信任和重用,是英宗朝職位最高的監察官員,又領都指揮使、太醫院。其御林軍指揮使的身份,使衛戍皇帝的軍事力量成為發動政變的核心力量,或者說為其政變提供了便利條件。

也先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即同知樞密院事。

據《元史•百官志二》記載:"樞密院(之初),秩從一品,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置樞密副使二員,僉書樞密事一員"。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副使之上置同知樞密院事1人,增置僉書樞密事1人。《元典章•卷七》"職官條"記載有"樞密院使",這一職務一般不授予大臣,由皇太子領其虛銜,臥實權者,則是同知樞密院事、樞密院副使等官。元英宗至治年間,尚未立太子,故樞密院的最高職位"樞密院使"空缺,同知樞密院事是掌管兵甲的最高職位,直接統領衛兵,是可以調動軍隊的。

失禿兒,大司農。

元代負責掌管農桑、水利、救荒的官員,相當於領導現在的農業農村部、水利部、民政部的部長。

赤金鐵木兒,前中書平章政事。

中書省官員,中書省是元代的政務中樞,總理全國政務,中書令一般由皇太子兼領,下設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再下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完者,前雲南平章政事

鎖南1,英宗的伴讀,相當於現今的"同學,發小",鐵木迭爾三子,前治書侍御史。

鎖南2,英宗的小舅子,皇后速哥八剌的親弟弟,鐵失的親弟弟,宣徽使。

脫火赤,典瑞院使。元官署名,掌寶璽、金銀符牌。有院使、同僉院、同僉、經歷、都事、照磨等官。典瑞院使,即掌管皇帝玉璽的首席官員。

阿散,樞密院副使,低於"同知樞密院事",高於"僉書樞密事"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三把手。

章臺,僉書密事。

禿滿,皇帝的貼身衛士。

按梯不花,蒙古貴族王爺,阿難答的親弟弟,阿難答與元武宗、仁宗係爭汗位失敗被殺,與武宗、仁宗係為仇敵。

孛羅,蒙古貴族王爺。

月魯鐵木兒,蒙古貴族王爺,阿難答的親弟弟,按梯不花侄子。

曲魯不花,蒙古貴族王爺,擁立武宗即位有功,受到武宗的封贈。對英宗"至治新政"極為不滿,因為英宗減少了武宗以來對其的"歲賜"。認為英宗的新政"不給錢、不踏實、不給命、不給官"。

兀魯思不花,蒙古貴族王爺,擁立武宗即位有功,受到武宗的封贈。對英宗"至治新政"極為不滿,因為英宗減少或取消了武宗以來對於這些貴族的"歲賜",認為英宗的新政"不給錢、不踏實、不給命、不給官"。

後來有研究者認為,參與或間接參與"南坡之變"的反叛者中不僅僅是記載的五個宗王,實際參與或間接參與的宗王比列出來的要多的多。從《元史》列出的"南坡之變"謀逆"十六人"的政治背景,可以得出發動和參與"南坡之變"的有四類人:

第一類是內心不安,極度恐慌的英宗最為信賴的親戚和"發小";

第二類是與上一輩人結仇的人;

第三類是利益受到影響的人;

第四類是追隨者。

但這四類人中,最核心的是英宗最為信賴和依靠的"親人"和同學,大舅哥與小舅子,同學發小,危險與隱患往往就在身邊,往往來自於最親近的人,政治鬥爭,你死我活,親情與政治,殘忍與生死,沽名與江山,來不得半點疏忽。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泰定帝是否參與了"南坡之變"

對於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是否參與了"南坡之變",後世的記載及史學家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種認為也孫鐵木兒沒有參與"南坡之變",是被髮動政變的鐵失等人推上了政治舞臺;

一種認為也孫鐵木兒對鐵失等人策劃的南坡之變知情,而且參與了了策劃。

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

持也孫鐵木兒沒有參與"南坡之變"觀點的,主要依據《元史》的記載:

一是"南坡之變"前兩天,鐵失的心腹斡羅思到北邊向也孫鐵木兒表明"南坡之變"計劃及擁立之意,也孫鐵木兒大驚,並立刻軟禁了前來告密的斡羅思,速派別烈迷失疾馳上都通風報信。

二是"南坡之變"後,也孫鐵木兒即位不久,即誅滅了參與"南坡之變"的逆臣鐵失、失禿兒、也先帖木兒、完者、鎖南等人。

秉持也孫鐵木兒參與"南坡之變"觀點者,主要是依據其在事前事後的

所作所為,以及元文宗圖貼睦爾、元惠宗妥懽帖木兒在也孫鐵木兒死後拒絕封其諡號而得出的結論。

事前事後的所作所為——

一是"南坡之變"發生前五月,即至治三年(1323年)3月,鐵失曾派心腹探忒專門往北邊,告訴時為晉王的也孫鐵木兒王府內史倒剌沙: "英宗皇帝對晉王也孫鐵木兒不放心,要他小心。"這一舉動要麼是鐵失挑撥離間,試探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心思,要麼是英宗的確對手握重兵的晉王也孫鐵木兒不放心,有了戒心。

二是也孫鐵木兒王府內史倒剌沙,派其子哈散到丞相拜住手下,做了怯薛軍,即宮廷的禁衛軍,伺機窺探朝廷的機密事項,探知朝廷有關的內情或內幕,收集官員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尤其是鐵失與丞相拜住水火不容的詳情。

三是"南坡之變"前兩天,即1323年8月2日,也孫鐵木兒在得到鐵失隔日謀逆起事的確切信息和擁立之意後,忐忑不安,拿捏不準鐵失謀逆政變能否成功,判斷不清謀逆事件後續發展趨勢,做出的兩個"進退自如"應對策略:軟禁了斡羅思,封鎖消息。鐵失謀逆成功釋放斡羅思,謀逆失敗交出斡羅思作為自己及時制止的證據;派別烈迷失馳往上都,探聽鐵失政變謀逆的"趨勢"。若鐵失政變失手,則以告變者身份出現,向英宗皇帝稟告鐵失等的陰謀,撇清晉王與此次政變謀逆毫無關係;若鐵失政變成功,則以探測者的身份出現,及時向晉王通報鐵失政變的情況,及時接洽、安排晉王繼位登基之事。

四是"南坡之變"後,也孫鐵木兒的五個動向:

接受了宗王按梯不花、也先帖木兒代表鐵失奉送的皇權玉璽,不敢或等不及到上都、大都即位,立即在龍居河(現克魯倫河)宣佈即位。

進行了人事安排調整,安撫、賞賜了政變謀逆擁立有功的相關人員,封宗王也先帖木兒為中書右丞相,封阿難答子月魯鐵木兒承襲安西王,封賜了晉王府內史、心腹倒剌沙、馬某沙弟兄倆,弟弟倒剌沙為中書平章政事,哥哥馬某沙為知樞密院事。

即位後多方收集、觀察宗王、四個汗國對於"南坡之變"的態度及反應,判斷無異常、風平浪靜之後,方從北邊趕赴大都,名正言順地進皇宮當了皇帝。

穩定政局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洗白和消除隱患舉措:藉助酒宴,以謀逆罪當眾捆綁了也先帖木兒、完者、鎖南,當眾宣罪,當眾顯誅;抓捕鐵失、失禿兒,立殺,戳其子孫,籍入家產;流放參與"南坡之變"的五個宗王於雲南、海南。通過這些動作,向世人宣告,晉王是正統的皇權繼承者,與這些謀逆政變的亂臣賊子沒有任何關係。

一個月之前,宣佈赦免主導、策劃、參與"南坡之變"的鐵失一黨謀反、謀大逆、奴婢殺主等罪,加官進爵,一個月之後風雲突變,全部誅殺鐵失、也先帖木兒等逆黨,再過了兩個月,又處死和罷免了一批鐵失同黨,流放了五個宗王。

對於也孫鐵木兒前後截然相反態度的變化,以及迅速清洗鐵失同黨的動機,一說是漢人重臣張弘範之子張珪"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一說是宗王買奴的建議,還有說是丞相旭買傑的建議,更多地說法認為是其殺人滅口,自證清白。

完成了以上動作,也孫鐵木兒對自己去世的父親甘麻剌進行了封賜,諡號為"顯宗皇帝"。

基於以上行為,後來的元文宗圖貼睦爾、元惠宗妥懽帖睦爾都認為也孫鐵木兒參與了"南坡之變",在其死後沒有封贈諡號,故只稱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是蒙元歷史上唯一沒有諡號的皇帝。

從世系看,也孫鐵木兒是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堂弟,元英宗的堂叔。

也孫鐵木兒父甘麻剌,為真金太子長子;

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父親為答剌麻八剌,為真金次子;

元成宗鐵穆耳為真金太子三子。

元明宗和世瓎(là),元武宗長子,元文宗圖貼睦爾,元武宗次子,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是元明宗長子,元武宗長孫。

武宗、仁宗、英宗、明宗、文宗、惠宗,都是真金次子一系;

也孫鐵木兒為真金長子一系。

晉王也孫鐵木兒的父親甘麻剌,在祖父忽必烈去世後,就曾和幼弟鐵穆耳竟爭過皇位,但由於平宋功臣伯顏強力擁戴和母親闊闊真哈敦的支持,甘麻剌的口吃,失去爭汗的資格,飲恨終生。

後來晉王也孫鐵木兒又聽到英宗皇帝對其擁兵自重不放心,欲"削藩"的考慮,利用並參與了"南坡之變"。

再則,英宗新政,停頒諸王"歲賜", 晉王也孫鐵木兒的利益無疑受到很大影響,而鐵失等製造蒙古帝國建立以來弒殺大汗的血案,沒有強硬的後臺是不敢貿然行事的。

加之晉王也孫鐵木兒出身世祖忽必烈嫡派,懷有篡位野心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於史書記載的其綁縛鐵失使者,一種說法是其即位後為洗刷罪名而寫上去的,一種說法就是其進退自如的一種策略。當然也有史學家認為說晉王也孫鐵木兒參與弒君是元文宗抹黑的一種謠言。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以為,也孫鐵木兒對於"南坡之變""事先知情,默許不報,早派臥底,覬覦已久。"

元代“南坡之變”背後的歷史密碼

鏡鑑

綜上可以得出:

英宗下旨嚴查權臣鐵木迭爾在世時的貪腐案,追削其官爵封贈,籍沒其家,懲處其同黨,引起時任御史大夫鐵失等鐵木迭爾餘黨的恐慌,只是"南坡之變"發生的直接誘因;

實則根本原因是汗位傳承體制,漢法治理與蒙古治理,改革派與保守勢力之間多重利益爭奪,多重矛盾衝突、匯聚、發酵而導致的政變。

"南坡之變"是一個歷史的悲劇,也是一個家族的悲劇,它不僅改變了蒙元歷史的走向,而且改變了一個家族的歷史走向。

"南坡之變"對後世的鏡鑑可歸結為:

"任何政策不能過分脫離基本的人性需求";

"疾風暴雨式的變革往往不及和風細雨的效果";

"鬥爭面前,除惡務盡,不留隱患,養癰為患,養虎為患";

"在利益面前,親情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籌碼" ;

"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最安全的地方也蘊藏著危險,危險往往就在身邊"。

"南坡之變"已成為千年往事,很多後世史學家感嘆:假如元英宗、丞相拜住的政治韜略更加豐富,鬥爭的手段更加老辣,對於政敵打擊與防範嚴加有力,恐怕不至於釀成""。

歷史是不能假設,和右丞相拜住喋血南坡,註定是一場千古遺恨,後人惟有從"南坡之變"背後隱藏的密碼中,汲取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歷史的教訓。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