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一帶一路”開啟中非合作“黃金時期”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順利閉幕,中非雙方見證簽署的各類合作協議近150份,特別是28個國家和非盟委員會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掀起了又一波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熱潮。可以預計,本次峰會成果將把中非的“一帶一路”合作推向新階段,併為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不過,對於蓬勃發展的中非關係,部分外媒卻是帶著有色眼鏡和“酸葡萄心理”來看待的,對於一些罔顧事實的不負責言論,我們要保持清醒認識。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和自然延伸,是重要參與方。中國幫助非洲,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中國擴大非洲朋友圈,目的是讓雙方的路越走越寬,而不是像部分西方國家那樣帶有地緣政治企圖。筆者之所以認為非洲在“一帶一路”上將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非洲一直是中國的外交重點區域。2013年中國領導人用“真”、“實”、“親”、“誠”四個字概括了新形勢下的中非關係,並指出,中方發展對非關係的力度不會削弱,只會加強。多年來,中國言行一致,非洲基礎設施建設財團(ICA)數據顯示,從2011至2016年期間來看,中國平均每年在非洲基礎設施領域投資120億美元,是非洲基礎設施最大投資來源國,也是單一的最大貸款國。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將進一步通過自身發展帶動非洲國家的發展。此次中非合作論壇,中國又承諾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並免除部分非洲政府將於年內到期的無息貸款。言必信,行必果,中國守信重諾的歷史傳統將是中非關係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其次,非洲具有渴望發展的現實訴求。非洲正在向著邁出工業化步伐而努力,但是在民族獨立後的大半個世紀裡,非洲仍被困在原材料出口的陷阱中,非洲的基礎設施和港口物流嚴重落後。數字鴻溝使非洲越來越多地被排除在全球化紅利之外,非洲地區與工業國家的差距愈來愈大。工業化是非洲創造就業、消除貧困、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正如非洲開發銀行行長阿金武米·阿德希納所說,“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非洲工業化轉型的前提和基礎。在非洲從農業革命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經驗值得非洲學習。”中國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合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最後,中非合作的基礎是互利共贏。中國在與非洲地區的互動中不僅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和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麥肯錫發佈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目前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已超過1萬家,約90%是民營和私營企業。在麥肯錫調研的1000多家中國企業中,非洲當地企業僱員比例達到89%,為非洲創造了30多萬個工作崗位。對中國而言,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正在枯竭,中國亟需利用跨國差異的優勢來緩解面臨的勞動力不足的挑戰。人口年輕的非洲國家勞動力成本低,生產效率較高,需要利用人口紅利來發展經濟,中國強大的投資能力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需求,都將提升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前景。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中非雖然地理上十分遙遠,但渴望發展的心卻靠的很近。“一帶一路”將匯聚中非24億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夢想。(孫召龍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