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很多人经常看佛经,或者抄写佛经。也有很多人对佛经很感兴趣,但是他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有些知道真相的人说,如果记住佛经中的任何一句话,在他死的时候如果记得起来的话,那么这个人死后不会堕入地狱。到底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呢?或者说佛陀的一句话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我们暂时先来看一看佛教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经典句子,同时让云来和大家一起来赏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金刚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历代有很多高僧都对这部经典进行过解读或者是释义。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所以对佛经的解释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今天,云来就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一些涵义。

首先,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两个信息,也就是对待事物的角度所要运用的“功能”,一个是“眼”,一个是“心”。

因为要看到“相”,第一感官是要靠眼睛来辨别的。只有看到了,才知道“相”。那么,看到之后是要识别的,用什么呢?就是“心”。从这里看来,眼睛只起到“观”的作用,真正对事物进行分析分辨的,是我们的心接收到眼睛的“扫描”之后,再由“心”做出具体的准确判断。这样才能知道眼睛看到的是什么事物,也就是“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事物有个摄取--分析判断的过程。那么,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虚妄的吗?我们觉得不是。比如我们看到饭菜,如果肚子饿了,吃下这些饭菜,肚子就饱了。这是不是“虚妄”呢?不是,如果不吃肚子继续饿,甚至不吃会饿死。也就是说这些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对于人来说是起作用的。可是佛陀说“皆是虚妄”,是假的,这里不就有很大的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佛陀讲这句话的对象。他是针对那些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人讲的一种理论,也就是对阿罗汉,甚至是菩萨说的这句话。这些受众中,有很多对“相”是有了很高层次的认识了。他们听到某一句话,不会单单只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根据他们层次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范围会非常的大,非常的多,甚至是与其关联的事物也非常的广。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他们不会去思考具体的“饭菜”,而是与饭菜有关的所有东西,比如做饭菜的火候,饭菜的来源,饭菜的去向,甚至于作为饭菜之前的东西是什么,怎么生长的,怎么采摘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当然也包括吃了这些饭菜会怎样,不吃会怎样等等。

但是,看到这些东西,他其实是不动心的。如果动心了,就称之为“著相”,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分别了。只有逐渐改变对饭菜的看法,才能逐渐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当中跳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往阿罗汉的境界中去所必须要证悟的一个过程。当然这里不讲这个,我们继续来赏析这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来从事物的发展角度来看看这句话。

佛陀讲过关于“成住坏空”的问题,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形成、存在、变坏、空亡的这样一个过程。不论是在阿罗汉或者菩萨或者包括他们以下的境界,看到的事物都是容易发生变化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有这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不管他们看到什么地步,这些看到的事物都会在一定的时候发展到“空”的地步。也就是说,他们无法看到“空”之后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佛陀是可以看到的,也就是事物的模样--“空”的真实本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菩萨或者阿罗汉看到了事物的某些发展规律,就以为事物是这样的,也就是这些“相”是真实的,包括它的发展过程也是真实的。那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称之为“著相”,就是被事物运转的假相迷惑住了。

这里包括菩萨看到众生的苦,其实那是显示在菩萨眼里的“相”。只有跳出菩萨的果位,才能看到众生的“苦”到底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在跳出菩萨界后才能知道,菩萨对众生的“苦”的感觉或者是认识都是“虚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