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今天下午

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走了

享年80歲

他是中國第一屆工程院院士

因主持和參與了

中國高鐵的研發建設工作

被譽為“高鐵院士”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王夢恕,生於1938年12月24日,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併兼任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

曾以“實習生”的身份

參與武漢長江大橋建設

上世紀50年代,王夢恕曾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那時,他還是一名鐵路技工。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圖片來源:央廣新聞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參加2018年武漢馬拉松的選手們經過“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記者任勇 攝

王夢恕一直保存著當時蘇聯專家贈送的書籍,這位名叫西林·基紅諾夫的蘇聯人對王夢恕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就是:“王,一定要讀大學。” 1956年,他終於考入唐山鐵道學院。

他參與修建的“萬里長江第一隧”

能用100年

他還參與過武漢長江隧道修建,研發可使用100年的隧道管片。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2008年12月28日,長江隧道武昌端出口。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武漢長江公路隧道全長3.63公里,工程概算投資20.5億元,為雙線雙車道,設計行車時速為50公里,是我國修建的第一條長江公路隧道,也是目前我國地質條件最複雜、工程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2008年12月28日,一些市民在隧道漢口出口處觀看車輛通過隧道。新華社記者程敏 攝

2008年,“萬里長江第一隧”試通車時,王夢恕曾說,武漢長江隧道在建設施工中的眾多創新,標誌著我國穿越江河湖海的隧道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為目前正在規劃或籌建的其他穿江城市隧道,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過江交通隧道的發展。

他參與研發的高鐵

讓武漢人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米字形高鐵城市在內陸,很重要的一個節點是武漢。”2016年3月,王夢恕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武漢建設全國交通樞紐,優勢在“綜合”。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王夢恕在工地上

當時,王夢恕看著長江日報記者手上拿著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上勾畫的2030年高鐵計劃網絡圖,他說:“據我所知,省會城市與北京連通,以及省會城市間實現連通,高鐵線路和沿線的城市會大幅增加。武漢的機遇在於不僅完善米字形高鐵格局,更要發展水運及航空貨運運輸。對於武漢提升全國交通樞紐功能的努力,我十分支持。”


最會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參與研發的高鐵讓武漢人說走就走


2017年1月13日,湖北省武漢市,停靠在武漢動車段檢修完畢的高鐵列車蓄勢待發。記者任勇 攝

2014年7月1日,隨著宜萬鐵路正式通行動車,滬漢蓉鐵路全線駛上“快軌”,以武漢為中心,以滬漢蓉鐵路與京廣高鐵交會的十字架為支撐,中國高鐵稠密的“米”字網正式形成,武漢從此升級成為中國的“高鐵之心”。

從武漢出發,到北京、廣州、西安、貴陽、上海,都只需要 5個小時以內,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隨時可以開啟。

向“高鐵院士”致敬

一路走好!

整合:長江日報記者陳智

資料來源:新華社、長江日報、新京報、北京時間、北京青年報、瞭望東方週刊、漢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