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上一期康少妈详细的分析了0-3岁宝宝频繁打人的原因,文章结尾的时候康少妈卖了一个关子,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当我们的宝宝出现打人、咬人这类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帮他纠正。

肯定有家长说,这还不简单,揍一顿呗。

改不了就揍他,一直揍一直揍,我就不信他不长记性。

咱们先撇开这样做到底影不影响亲子关系,孩子爱打人,用揍的就真的管用吗?

如果真的管用,就不会有那么多妈妈烦恼这件事了。

况且频繁使用体罚孩子,必定会影响亲子关系的。

该怎么科学的,既不影响亲子关系还能有效的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呢?

不管既是管

什么叫不管即是管,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任何反应,不理他,不回应他,不制止他,当孩子打人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件家具,哪怕一个轻微的表情都不要有。

你肯定会问,康少妈你这是什么鬼方法?难道他打人了我还不管?这样不是纵容他吗?

嘻嘻,这个方法不是康少妈用来凑数的,而是非常有科学根据的。具体什么理由看我慢慢说。

在上篇文章,康少妈详细分析了几种孩子出现打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前两种“暴力”宝宝,打人行为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反应对于宝宝来说至关重要。

家长每一次反应,制止他也好,对宝宝说话也好,凶他也好,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些反应都会加深宝宝对“打人”这个动作的印象,特别是有的长辈见到宝宝拍打别人的时候还会做出微笑开心等特别积极的反馈。

这些反馈会让孩子的行为库增加一种行为模式:即“打人”会获得关注。而成人的关注会加大打人这个行为出现的概率,更多的“打人”可以获得更多次关注。循环往复,孩子“打人”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当父母把“关注”拿走的时候,循环就不成立了,不再关注,不给他任何回应,不理他,甚至一个异样的表情都不要给,孩子获取不到自己想要的关注,“打人”行为慢慢的就消退了。

在家里还好办,如果在室外和别的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怎么做到“不管”呢?

一样,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互动的时候“打人”,想要获取的还是关注,那妈妈直接把孩子抱走。让孩子脱离获取关注的环境,抱离过程尽量避免跟宝宝提起“打人”这个词语,因为妈妈频繁提起,也会强化宝宝的行为。

如果宝宝反抗怎么办?大哭大闹怎么办?妥协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如果妈妈把孩子放回去,等于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循环,打人→抱走→哭闹→妥协→打人。这样不仅不能减少孩子打人,同时还给宝宝建立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哭闹模式

每次宝宝打别的小朋友以后,及时把宝宝抱走,坚持一段时间宝宝会意识到“打人”会产生离开小朋友的后果,“打人”行为便会慢慢消失了。

不管既是管是应用行为分析中“消退法”的实践,除了“打人”,像“吃手”、“挤眼”、“吐舌头”、“咬乳头”等等很多小毛病都可以使用这个办法,妈妈们不妨尝试一下。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帮助亦是管

康少妈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第三、四类暴力宝宝,年龄一般都会在一周半以上,他们打人的行为已经从简单的获取关注转化为发泄情绪或者表达自己。这个时候如果还沿用不管是管的办法,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尽快改掉“打人”的毛病呢?

很多父母一说起管教孩子,最喜欢的方法就是说教或者权威,幼儿期的宝宝理解能力有限,说教孩子,宝宝根本听不懂,而权威管教短时期有效,却有伤害亲子关系的副作用。相比说教和权威管教,帮助一样是一种管教孩子的方式。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了第三、四种暴力宝宝打人的原因。

第三种暴力宝宝的打人行为,往往是在别的小朋友妨碍到他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做出的一种过度反抗的行为,现在我们知道了,宝宝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宝宝有限的行为库中并没有特别合适的可以借鉴的模式。用一句直白的话来说:当别的宝宝妨碍到他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对方沟通。

这个时候,我们为人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管教,而是帮助!

还拿康少举例,康少妈以前的文章里是写过这件事的,康少在玩滑梯时把另外一个霸占滑梯的小姑娘给咬了,康少想玩滑梯,可霸占滑梯的姐姐不同意,他不知道该怎么求救,也不知道如何获取帮助,在他有限生命里他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他只能下意识的用最原始的方式维护自己,于是他便一口咬住了那个小姑娘。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康少妈没有及时给予康少帮助,他会从中获得一个社交经验:「别人妨碍到我了,怎么办?上嘴咬最好用了,把她咬哭了我就可以获得我想要的东西」。这条经验会支持他继续采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利益,再有几次成功的经历,这个咬人模式就会成为康少处理此类人际关系的范本。他会时不时拿出来使用。

那康少将会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咬人宝宝。

还好,康少并没有成为一个这样的宝宝,这是因为这件事以后,康少妈非常及时的补充了康少的行为库。

怎么补充呢?这里可以采用“扮演游戏”的方式。

康少上次的咬人事件,康少妈用他最爱的超级飞侠和他演练了很多遍,康少妈采用“小爱”的身份,康少使用“乐迪”的身份,康少妈的小爱模拟霸道小姐姐,康少的乐迪模拟被阻拦的康少,一遍一遍的互动和扮演,让康少知道了,被霸道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可以大声表达自己,他可以求助“胡须爷爷”,还可以和“小爱”商讨能不能一起玩……他在无数次的“扮演游戏”里,学会了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一个简简单单的亲子互动游戏即丰富了康少的社交经验。同时还拉近了亲子关系,等康少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他的行为库里有五六种模式可以拉来使用,他怎么还会选择咬人呢?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习惯做一个管理者,从没有想过当一个助手。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的更多的其实是一个助手的角色,帮助他、指点他远比批评他、惩戒他更好用。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引导也是管

上篇文章康少提到的第四类暴力宝宝,是一类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的宝宝,这类宝宝向来性子急脾气大,在家有长辈宠着,脾气上来了对着长辈又打又咬,在社交过程中一发脾气就打架,怎么管都不管用。

这样的情绪失控型暴力宝宝,我们该怎么管教呢?

方法二里需要我们的父母当好一个助手,那这里需要我们父母承担的是“知心姐姐”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整个发育期,不仅仅身体在发育,他的大脑也在不断发育和完善,而宝宝的大脑中,情绪脑是最先发育完全的部分,而很可惜的是,控制我们情绪的理智脑发育的最慢。

理智脑发育慢,所以更需要爸爸妈妈做好引导。

拿昨天文章里的例子来说:两岁多的小男孩,跟着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棒棒糖,他也想吃,可是妈妈不同意给他买,他大哭大闹以后看妈妈还是没有同意,怒气升级,跑到那个正在吃棒棒糖的小朋友身边,把小朋友推了一个大跟头。

一发脾气就打人,我们这个“知心姐姐”该如何帮孩子纾解情绪认识错误并改正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孩子“说”出来。

第一步:描述情绪。

如果我是这个小男孩的妈妈,我会蹲下身和他聊一聊刚刚生气打人的感受,“你很生气吗?”、“你现在什么感觉呀?”“你是为什么生气啊?”

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表述出来,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那就由妈妈来表述,宝宝点头或者摇头。

第二步:思考情绪。

这就是让宝宝思考情绪产生的过程,还有应该怎么消除这个情绪,“是因为妈妈不给你吃棒棒糖吗?”“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吃糖你也想吃对吗?”“小朋友吃糖你特别馋对吗?”“在你心里是觉得妈妈不给你买糖所以妈妈错了对吗?”“推小朋友能解决问题吗?”

让宝宝在妈妈的引导下,思考整个情绪爆发的过程,听孩子把内心的情绪“说出来”。

第三步:回顾和反思。

“你现在还生气吗?”“你刚刚推小朋友的行为是不是不对的?”“宝宝是不是应该跟小朋友道个歉?”“你这样是不是影响到了别人?”“是不是可以用别的方式发泄一下?”

这三步走的经过,其实就是妈妈在调动理智脑的工作,让宝宝的理智脑动起来,情绪自然就自动消退了。掌控了情绪,自然也就减少了“打人”这个行为。

宝宝打人怎么办?我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养!

今天这篇文章康少妈写的五六个小时,又是满满的育儿干货,当爹当妈真是不容易,为孩子是操碎了心,上能当的了人生导师,下能做的了游戏小伙伴。

如果这篇干货可以帮到你的话,那就赶紧转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