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山海經》作者是誰,為什麼腦洞這麼大?

ergo旗艦店


千古奇書·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寶庫中一顆極為耀眼的一顆明珠,該書涵蓋面極廣,其中蘊含了豐富歷史記事、民族、天文、文學、神話、宗教、醫學、地理、動植物、海洋學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從古至今,這部書不僅僅是文化寶庫裡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一部充滿了玄幻神話色彩的不朽百科全書,同時該書亦是以充滿了離奇幻想和浪漫詭異的筆調,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世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廣且久遠的影響,開創了後世神話、寓言、童話、詩歌、戲劇之先河!

據相關文獻記載,《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至今仍是未知之謎。早期更多人認為此書是大禹、伯益所著。後現代中國學者經過研究則認為《山海經》成書並非一時,而是橫跨數百年之久遠,從戰國初期至漢代年間寫就。同時也有學者認為該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以《山經》成書年代最早,為戰國時期所著;《海經》為西漢所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緯東漢至魏晉時期所著。

關於該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各說紛紜,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無論如何該書在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地位及價值是無可否認的。對於這點大家是否和小編是一樣的想法呢?



據小編所瞭解,目前在市面上流傳較廣的《山海經》版本,全書篇幅不大,主要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

《山經》主要分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5個部分,故《山經》又稱作《五臧山經》(或作《五藏山經》,臧、藏為古今字)。

《海經》主要分為《海外經》、《山海經·海內經》。其中《海外經》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4個部分;《海內經》包括《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4個部分。

《大荒經》包括《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海內經》5個部分。

《山海經》的篇章結構與眾不同。除《大荒經》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開順序不是習以為常的東、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東。有學者曾經據此為論據之一指出,《山海經》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為首,後人也多襲其說。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經現代學者梳理後,並未見到有與此類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單憑此點,今人少有采信。

《山海經》是一部令世人歎為觀止的、且想象力豐富的玄幻奇異之書,同時對該書的解讀也是極具挑戰性的。具小編所瞭解,《山海經》在明清年間曾掀起一股讀書熱潮,在當時不說"洛陽紙貴",人人搶讀;說風行一時也不為過也。


瘋言歷史


作為一個憑良心胡說八道的仙俠玄幻小說作者。當然對《山海經》的學術研究比較感興趣。

我手裡的資料有時空論歲圖說

時空論是比較偏數據的研究,我有一位朋友做了大量的數據方面的考據,目前正在寫作中,這個懶癌發作的傢伙,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他出書的一天,不過他的研究觀點,對寫小說是很大的啟發的。

歲圖說,我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恰當,這是我對劉宗迪教授研究成果,一個比較私人的說法。這個說法出自,劉教授對《山海經》的研究著作《失落的天書》一書中。

這本書目前好像絕版了,我手中收錄的是圖書館影印本。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不會去翻書。

因為是學術研究,所以作者必須詳盡地論述自己的研究過程、方法、參考資料。撇開繁瑣的論證過程,其主要觀點是《山海經》大荒經部分是一幅描摹,以地球為觀察點,所見之天象星辰變幻的歲時圖

歲時圖是有文物支持的,主要與三星堆的關聯比較大,當然作為學術研究,劉教授沒有下太肯定的結論,但從他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至少《山海經》大荒經部分古蜀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大荒經上一些奇形怪狀的生物描繪,可能和古代天文星象擬形有關。

這也側面折射出劉教授有一個隱含觀點,那就是,《山海經》山經海經與大荒經,很可能不是一個體系。我那位數據論朋友,通過數據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海內+山經是一個體系。海外+大荒是另一個體系。

所以,按研究結論來說,《山海經》未必是腦洞。而是一部失去了上古原版配圖,只留下了文字的資料記錄冊,並非是神話。可能對研究上古地貌是有非常大的價值。

希望考古界、學術界能研究出更多的結果吧。對於小說家而言,這些觀點,已經可以產生無窮想象了。

劉宗迪,教授,山東即墨人,1963年9月生。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讀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大氣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2001年7月—2003年7月,任職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7月—2010年9月,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翌年被聘為副研究員;

2010年9月被聘為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齊魯青年學者,擔任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姞雪心


  在研究三星堆的過程中,筆者曾對《山海經》做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因此,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樂意把自己的見解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題主的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來回答。第一是作者的問題,第二是所謂腦洞大的問題,其實就是說《山海經》為什麼顯得那麼離奇誇張的問題。

第一,《山海經》的作者是誰?

  《山海經》的作者就是禹、益,這一觀點在隋唐以前是從來沒有被質疑過的。比如劉歆《上山海經表》說:

  《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又如王充《論衡·別通篇》說:

  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聞見,作《山海經》。

此外,再如趙曄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書證篇》、杜佑的《通典》、魏徵等編撰的《隋書·經籍志二》等文獻也都沒有對禹、益說提出質疑。既使象司馬遷這樣對《山海經》持有偏見的人,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真正對禹、益說首先明確反對的是南宋的尤袤。他在《山海經》南宋淳熙七年池陽齋刻本末的跋語說:

  《山海經》十八篇,世雲夏禹為之,非也。其間或援啟及有窮后羿之事,漢儒雲:翳為之,亦非也。然屈原《離騷經》多摘取其事,則其為先秦書不疑也。

此後,元初的吾丘衍、明代的胡應麟等一干學者均承襲了尤袤的質疑,直到清代乾隆年間紀曉嵐等編撰《四庫全書》,索性把《山海經》放在了《子部·小說家類》。

  為什麼後來的人會對禹益說群起質疑?根本的原因是《山海經》的成書原本有一個極複雜的過程。筆者曾在頭條號發佈《論大禹治水和〈山海經〉的形成》一文,對《山海經》的形成過程有大致地敘述,概括地說,《山海經》最初的底本是在禹、益時期產生的,此後有一個補綴的過程。具體情況可以看筆者的文章。

第二,《山海經》的敘事為什麼顯得那麼誇張離奇?

  《山海經》的敘述之所以給當代人以腦洞大開的感覺,根本原因是我們和《山海經》產生的時代脫離太久,因此很難理解那個時代的巫術思維。

  前面提到,筆者研究《山海經》是由三星堆研究引起的。在研究三星堆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史記》的夏史體系並不可靠,因此提出了《夏與商周並行論》的觀點,並寫成文章發佈在了頭條上。

  經過這樣體系的調整,筆者發現大禹實際生活在三星堆青銅文明末期。三星堆是一個神權社會,那個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受“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因此其敘事總是極具張力,富有想象力。自然,在這種背景下寫出的《山海經》也必然呈現一種詭譎誇飾的特點。

  對於不瞭解巫術思維的人來說,把《山海經》看成是離奇荒唐的,甚至不可信的,這都很正常。但是對於古人來說,那些離奇怪物在他們的思維中卻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山海經》提到的太陽神樹、有帶縱目的燭龍,如果沒有從三星堆遺址挖出來,誰能想到古人真會把他做出來,還隆重地進行祭祀呢。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山海經》形成的文化背景,筆者專門寫過一篇《〈山海經〉與三星堆:巫史時代與神聖敘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

  以上回答,希望能解題主之疑。若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關注我。關注三星堆、喜歡山海經、對先秦史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關注我。我的口號是:研究三星堆,關注古史微!


古史微


山海經

-南山經

《山海經》作為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先秦古籍,也是關於中國地理變遷、物種演化、民俗特色的傳奇之作,書中記述了中國古代物產、神話、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歷史等許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山海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代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山海經》並非成書於一時,作者也非一人,但成書的大概時間應該是戰國初期至西漢初中期,並且部分內容來自人們的口頭傳說。目前《山海經》共收錄18卷,書中以《中山經》為世界的中心,周圍由《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構成大陸,大陸四周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是陸地和國家。南方的山系盡收錄於《南山經》,分別為《南次一經》、《南次二經》、《南次三經》,其蟲魚鳥獸,江河湖水,金玉土石等光怪陸離,各有特色。

據《南次一經》記載,南方首列山系叫作鵲(què)山山系,以最西邊的招搖山為首,尾端是居東海之濱的箕尾山。招搖山上盛產礦物和玉石,還有可以直立行走的野獸-狌狌(xīng),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猩猩,由此可知,遠古時期的中國南方,氣候溼熱,原始森林裡面或許就棲息著猩猩。古人原始觀念認為,吃了某種強悍猛獸的皮肉,就可以獲得他們的靈氣,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吃啥補啥”,並且他們認為猩猩的嘴唇特別好吃,猩唇也是著名的“山八珍”之一,同時還可以獲得猩猩善走的本領,使自己健步如飛,因此,現在的我們看不到中國本土的猩猩或許也是有原因的。招搖山的東邊就是盛產水晶的堂庭山,山上棲息著數量眾多的白猿,古人認為猴子活到八百歲就進化成猿,因此,猿在他們的意識裡是長壽的象徵。堂庭山再往東就是盛產白玉的即翼山和滿山黃金白銀的杻陽山,即翼山上有很多鼻子上長有針刺的蝮蟲和奇怪的樹,人很難上去;杻陽山上有一種白頭紅尾形狀像馬的瑞獸-鹿蜀,據說披上他的皮毛就可以子孫滿堂,所以經常遭到人類的捕殺,水中還有鳥頭蛇尾的旋龜,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旋龜曾幫助大禹揹負息壤。往東依次還有柢(dǐ)山、亶(dàn)爰(yuán)山、基山、青丘山和箕尾山。其中柢山上有一種蛇尾牛身,肋下生翼能在空中飛翔的魚,名字叫鯥(lù),據說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不患癰腫疾病。亶爰山上生長著形狀像貓卻長著頭髮的野獸-類,類雌雄同體,人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產生嫉妒。基山上有九尾四耳、眼生於背的猼(bó)訑(yí),人披上它的毛就會勇氣倍增;還有三頭六眼、六腳三翅的怪鳥,因為三個腦袋經常意見不一致,所以常常自己把自己打的遍體鱗傷。青丘山上棲息著九條尾巴的狐狸,傳說九尾狐、金蟬、玉兔都是西王母的使者,都是祥瑞的徵兆。《南次一經》從首至尾,大小山共計十餘座,諸山山神皆龍首鳥身,由此可知,這一山系所居住的族群,都是以鳥作為圖騰崇拜。

據《南次二經》記載,南方第二列山系西起櫃山,東至漆吳山,大小共計山共計十七餘座,全長約七千二百里,山中不乏各種奇珍異獸,但相對於《南次一經》的諸山,《南次二經》中的野獸要“普通”的很多。《南次二經》山系中的野獸,有《南次一經》出現過的蝮蟲,也有之前沒有出現過的豬身雞爪-狸力、鷹身人手-鴸、猿身四耳-長右、虎身牛尾-彘。這些野獸同樣也被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含義,譬如狸力是土木工程繁多的徵兆,鴸是文士流放的象徵,長右、彘都是水災的徵兆等。《南次二經》山系中的礦產與《南次一經》相比,也是不遑多讓,玉石、黃金、白銀應有盡有,不僅如此,《蘭亭集序》中的會稽山也是出於此山系,所以《南次二經》諸山中也不乏一些氣候宜人,景色優美的地方。同《南次一經》一樣,《南次二經》諸山神的形象也是龍首鳥身,祭禮也和鵲山山系基本相同,所以這兩個山系的農耕方式和圖騰崇拜是相互適應的。

《南次三經》記載了《南山經》中的最後一列山系,該山系西起天虞山,東到南禺山,大小山共計十四餘座,全長六千五百餘里。《南次三經》的第二座山,也就是天虞山以東的禱過山,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和玉石,同時還有犀、兕、象等野獸生活在山上,禱過山上犀的樣子像水牛,周身黑色,頭像豬,腳似象,只有三隻蹄子,古人認為犀是靈異之獸,象徵著威武與力量。禱過山再往東就是同樣盛產礦物和玉石的丹穴山,山上有一種長滿五色羽毛的怪鳥-鳳凰。鳳凰頭上的花紋是“德”字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義”字形狀,背部的花紋是“禮”字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形狀,古人認為鳳凰一出現就會天下太平,因此鳳凰也是社會穩定,人們安居樂業的象徵。丹穴山往東經過發爽山、旄山、非山、陽夾山、灌湘山,然後就到了雞山一帶,雞山上有一種長著豬毛的怪魚-團魚,和長右相反,團魚一出現天下就會大旱,雞山東邊的鄰居令丘山,有一種叫做顒(yóng)的怪鳥,它的樣子像貓頭鷹,但卻長著人的臉,而且還有四隻眼睛和耳朵,和團魚一樣,顒也是大旱的徵兆。《南次三經》的情形大概如此,該山系的山神和祭禮與之前的《南次一經》及《南次二經》大抵相同,因此,他們的農耕文化應該也不會相差太遠。

《南山經》所記載南方群山大大小小總共四十餘座,全長蜿蜒不斷約一萬六千四百里,盛產各種金屬礦物、玉石,同時山上棲息著各種奇珍異獸,既有象徵祥瑞的青丘九尾狐、丹穴鳳凰鳥,又有象徵災害的長右山長右、雞山團魚。南方群山諸山神的形象基本都是龍首鳥身,祭禮有稻米和畜禽,由此可見,其農耕文明和圖騰崇拜大概也是相通的,對於研究民俗的學者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和了解中國古代地理分佈的重要材料。


看見很多微笑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 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中文名:山海經 作 者:佚名

年 代:先秦 體 裁:散文

類 別:古籍文獻 主要內容: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及遠古神話


曾經的老牛


《山海經》的作者,或者說編著者,並非一人。

是由戰國時期的楚人與巴人始著,到了漢代,歷經數百年增添補缺,由劉向與劉歆父子合力編著成書。

可以說,這是一部多人共同創作出的文獻瑰作。

其中大量收錄了遠古文明的神話傳說,以及當時的地理人文,民俗文化,還有相關的異獸或真實存在的動物。

至於說腦洞大,這事兒無非是大傢伙一起開腦洞,對所見所聞進行收錄整理,而此舉也導致,經中很多的信息都略顯凌亂,且人物關係與背景關聯有所重複。

也有一些人物,只有名字,甚至連簡單的一句話描述也沒有,比如說伏羲的孩子:鹹鳥。


《山海經》中只提到過“大暤生鹹鳥”,其他的一概未提。

再加上古人的認知有限,對很多事物並不能從多角度進行解讀,所以當時不曾創造出具體名稱或描述具體特徵的動物,便用神話的方式進行描述。

比如說章魚,就被描述成“一首十身”的怪獸,卻沒有“觸手”的概念,這也是受限於當時大環境下人們的認知水平。

誠然,客觀來看,《山海經》裡的種種知識,在當時的年代背景下,腦洞可謂是極大,堪稱突破天際,太陽被稱為燭九陰,是燭龍,不眠不息,渾身赤紅,高懸於九天之上,這些都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在當年那種並不發達的環境下,能進行這種幻想,可見遠古先民們,對於新事物的瞭解與苛求,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也正是驅使人類邁向更高程度文明的原始動力。

所以私以為,《山海經》不僅是一部腦洞大開的志怪經書,更是一部具有啟蒙意義的歷史瑰寶,希望能被現代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且接受。

謝謝。


錢品聚


相信看過山海經這部書的人,沒有人不拍手稱奇,能寫出這部書的人腦洞肯定奇大。這部書像是一本記錄上古時代的密碼書,書中記載的很多神話故事以及民俗等內容,都很難考證,就連它的作者,我們也搞不清楚。後來雖然有很多古書籍都提到過山海經,但是也沒有說明它的作者,說明在那個時候,古人們就已經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了。

山海經這部書裡面的故事都非常的離奇怪異,可是對後世的文化以及一些民風民俗,影響非常大。近代學者在研究山海經的時候,對於它的作者,提出了一些猜想。有人說它的作者是楚國的士子,也有人說它的作者可能是墨子。民國時期的文人魯迅非常喜歡山海經,他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讀山海經裡面的故事,想象裡面妖怪精靈。他覺得寫這本書的,應該是遠古部落裡面的巫師,因為巫師經常遊歷四方,所以才有這般見聞。但有專家並不這樣認為。不過後來的學者在研究山海經的時候,又提出山海經這本書的作者應該不是一個人,而是經過幾代人的編訂,最後才成書的。

那麼山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呢?一些專家們比較認同的說的是,山海經的作者是湖南人,生於戰國時期。之所以這麼說,是根據山海經裡面的地理狀況以及語言風格來推斷的。首先我們可以將山海經和其他古書的風格相比對,可以判斷這部書是出自南方地區。而且山海經裡面提到天神是帝俊,這和湖南湖北一帶信奉的神非常相似。

除了這些證據之外,山海經中還描述了很多南方的風俗,比如巴蛇吞象的故事。經中還記載了很多神木,這和四川出土的三顆神木又對得上。在古代地區,想要了解其他地域的文化風俗,還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這作者本身就生活在南方地區,從小聽慣了南方地區的風俗故事。而且山海經開篇就直接描寫的是南方地區,那個時候南方地區還是蠻夷之地,為什麼作者如此尊崇南方呢?很可能是因為南方本來就是他的故土,所以他將故土排在第一位。

山海經中,最先出現的山是招搖山,專家推斷這和湖南省的逍遙山很可能是同一個地點,不過後來因為誤傳,所以就弄混淆了。經過這幾種分析,專家才得出上面的結論,大家同意這種看法嗎?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苗苗大俠


一、神秘的《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最為神秘的一本書。據傳《山海經》之前只有《山海圖》,沒有《山海經》,後大禹將《山海圖》銘刻於九鼎,大臣伯益據《山海圖》著成《山海經》。可惜的是後來九鼎和《山海圖》均失傳,留給後人的只有那神秘的《山海經》。後人釋讀的很多,但一直沒有人能看懂。

即使博學如司馬遷,他對《山海經》也是抱懷疑態度的。據《史記》載:“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寥寥二句。因張騫出使西域大夏之後、窮盡黃河源頭也未見到崑崙山,司馬遷對《山海經》的真實性大打折扣。他認為,談九州山河,《尚書》接近於事實,而《禹本紀》、《山經》中所有怪物,他是不敢談論的。這表明,司馬遷老先生是不認可《山經》的。為什麼《史記》中只提到《山經》而未提到《海經》?這是因為司馬遷當時只出現了《山經》,他沒有看到《海經》。

事實上,司馬遷錯了,《禹貢》恰恰不是大禹時的地理,大禹時的地理就是《山海經》反映的地理,《海經》反映的怪人怪獸等等怪物並不是神話,它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的。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為它們被後人誤讀了!

《山海經》不但不是神話,而且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之根!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尋找中華文明之根。我們的根在哪裡?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有記載,而我們卻找不到中華文明之根?

尋找中華文明之根,並非出於民族自尊心,也並非好奇,而是因為這還關係到歷史到底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人類的根本問題。長期以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關於歷史週期之說,即認為歷史並非是線性的,而是週期性的產生和毀滅,時間並非線性的而是循環的。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歷史是螺旋式前進的,真相如何,這就得研究文明的源頭和歷史的進程。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氣候的變遷是有周期性的,地球磁極的轉換也是有周期性的,天體運行也是有周期性的。週期性可以說是客觀規律之一。歷史也有周期性嗎?如果有,這個週期是什麼樣的?引起這個週期的原因是什麼?所以,歷史並非與我們的現實無關。現實來源於歷史,並且將成為新的歷史。

司馬遷研究天體的運行,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就是說,天體的運行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1500年為一紀,4500年完成一個循環。韓非子更是指明瞭這個循環的週期是4560年。這與瑪雅文明的歷史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司馬遷的天體運行週期並非中國關於天體運行規律的最早記錄。事實上,早在史遷之前中國就有天體運行的週期理論,《周髀算經》說: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從《周髀算經》看,《周髀算經》比司馬遷的更具體,而且《周髀算經》在4560年的週期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31920年的週期。這個週期一滿,“生數皆終,萬物復始”。這種歷史週期論不獨中國經典有記載,佛教也有,而且其週期更是宏大。佛教中的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每一小劫為1679.8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為3.3596億年;80箇中劫為一大劫,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共268.768億年。所以無論中外,無論亞洲和美洲,都有這種歷史週期論。只不過《周髀算經》和司馬遷的天體運行論較之佛教經典更具體而微而已。《周髀算經》和司馬遷的天體運行論不僅有周期,而且大週期中還套著小週期,小週期中套著更小的週期,環環相扣,循環不已。不要以為司馬遷僅是史學家,古時的史官是身兼天官之職的,並且是世襲的。世襲是因為天文觀測需要長期持之以恆地進行,非世襲不能傳承天文。他們的結論往往是幾十代人實際觀測總結的結果,是值得重視的。

根據天人感應理論,天道如此運行,作為人間的歷史自然也如此發展。周文王滅商紂前,手下大臣多次勸他出兵滅紂,文王就是不為所動,說你們不知天命,時機未到。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天機,就是星相。上古之帝王往往是星相學家,非後世武夫之可比。周文王等待的就是一個五星聚會的時機,可見周文王是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這一天文現象的。五星聚一出現,可能會引起天文、地質的變化,有時自然災害也會相應增多,人心就會不安定,加上輿論造勢的影響,其所引起的社會心理震盪是非常巨大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周文王籍此揮戈一擊,就徹底終結了商王朝。現代歷史學家關於武王伐紂的時間一直得不到確證,直到美國一個學者運用天文知識,計算出公元前1046年為五星聚出現的天文時間,自此,武王伐紂的時間才得到確認。可見,在天文學界,天體的運行確實是有周期性的。

那麼歷史呢?也有周期嗎?古人相信是有周期的。自商湯於公元前1598年建立到周文王在位,時間接近500年;自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之後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歷時近500年;孔子之後,司馬遷(約前135---約前87年)更是就扳著指頭數年份,現在五百年快到了,下一個聖人應該是我吧?“五百年聖人出”,可見自周文王到司馬遷,先賢相信歷史是有周期的。

真相真的如此嗎?推動歷史週期進程的力量又是什麼?

答案在《山海經》中。

《山海經.五藏山經》實際上是亞洲的地形圖!這張圖包括了北非東部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在內,這才是真正的大禹九州圖!

這是一張至少4100多年前的地形圖!而且《大荒經》實際上是大洪水時的方國地圖。

這張圖揭示了一個非常震驚的史實!至少4000多年前的亞洲,包括北非和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內,它們是大一統的!非但大禹時期如此,從炎帝至黃帝,一直到大禹,亞洲、北非、阿拉斯加一直就是大一統。當時最高統治者稱“上帝”,《山海經》稱“帝俊”,他居於世界的中心----亞洲之巔青藏高原;次一級統治者稱“帝”,居於青藏高原四陲之雲貴高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再次一級的稱“神”,居於亞洲和北非丘陵平原地帶。它們對應的主要的就是亞洲的階梯狀的三級地形。這種金字塔式的政治結構是以分封制為基礎的。而這,後來成了周代分封制的基礎。


金山萬丈


司馬遷直言《山海經》內容過於荒誕無稽,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山海經》確實是讓人腦洞大開的神作、奇書!

如:

刑天——雙乳做目、肚臍做口、幹架不停的狂戰士;

帝江——六隻腳、四隻翅膀、傳說中黃帝的化身;

鯤鵬——揮一揮翅膀,便能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鳥;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齒虎尾、掌管天曆和五刑的神靈;

……

諸如此等,即便今天看來,依然讓人腦洞大開,但一切皆又有頭有尾、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那麼,《山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呢?

其實這個問題至今尚無定論,現代學者均認為,該書並非一時之作,作者亦非一人。以下僅做參考:

1、西漢劉歆——最早整理《山海經》,他認為此書產生於堯舜禹時代,其後,王充《論衡·別通篇》、趙譁《吳越春秋》等都持這種觀點;

2、晉代郭璞——整理《山海經傳》,是現在能看到並確認的最早《山海經》版本,包括《山經》5篇和《海經》13篇;

3、多數認為——該書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兼汲成此書。


契茶書舍


《山海經》也沒有這麼神奇了,不過是先民一些比較低級的世界認識。要說腦洞,六朝志怪更多,故事也更精彩。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理解為進入異次元空間;比如張華《博物志》,說漢朝有人乘坐宇宙飛船到過銀河;比如王嘉《拾遺記》,說秦始皇遇到了外星人,外星人可以看到宇宙之外的事。這些腦洞哪個不強呢?

至於《山海經》,相對來說志怪色彩比較樸素,情節也比較簡單。比如《山經》,有各種各樣的怪獸,其實套路都不太複雜,無非是獸麵人身、多頭多腳、聲音像什麼、吃了有什麼功效。比如《海經》,有各種各樣的異民,無非也就是對於正常人來說,高一點矮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男一點女一點,而已。要編的話我現場編幾個給你。

這些素材可能都有一定的原型,但是因為先民對世界認識不夠,以訛傳訛才會有這樣的結果。至於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這類神話,其實腦洞還更大一點,不過情節也比較簡單。之後經過戰國秦漢巫師、學者的整理,也就有了《山海經》這樣的作品。相對於儒家化的古史,《山海經》質樸的內容還是比較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