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三國良將系列之賈逵(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賈逵重大事件之七——曹操駕崩,主持後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在洛陽駕崩。當時太子曹丕在魏國都鄴城,在軍隊享有威望的鄢陵侯曹彰也不在洛陽。按照禮法曹操的遺體應該運回國都鄴城下葬,出於對國家局勢的擔憂,大臣們對魏王曹操去世的消息應該保密還是公開意見不一。

大多數人覺得應該秘不發喪,理由是士卒百姓因為長年戰爭苦不堪言,大規模瘟疫時有發生,洛陽城中一些察覺異樣的部隊已經出現騷動不安的跡象。如果把曹操死訊公開,有可能在曹丕尚未繼位的這段權力交接空檔期出現混亂。

賈逵認為不宜保密,應該立即發佈消息,命令內外官員都來弔喪,同時告誡各地軍隊安守轄區,不得擅自調動。憑藉賈逵與夏侯尚“並掌軍權”的強力後盾,最終大臣們同意以賈逵的建議行動。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史料沒有解釋賈逵公開消息的理由,筆者分析,主要是為消除謠言,展現實力。

首先,消除謠言。洛陽與鄴城距離遙遠,在曹丕繼位之前的時間裡,如果因為曹操之死產生各種謠言,無疑會動搖軍心。秘不發喪是要承擔風險的,如果失敗將會有很多陰謀論者借題發揮,使本來正常的權力交替添加上黑幕。曹魏王國不僅外有孫權劉備為敵,邊境地區許多少數民族部落,地方武裝也都不甘沉寂,甚至宗室內部也並非全都對曹丕心服口服。萬一保密失敗走漏消息,反倒給這些人以起兵的藉口。主動公開信息,可以使魏朝廷保持信息上的主動權。

其次,有一條從古至今都通用的心理戰規律:互相對抗的雙方,越強大的一方越傾向於公開信息,因為越是公開越代表著自信,越能給對方以心理上的震懾;越弱小的一方越喜歡保密,因為越神秘越能讓對手摸不清自己的底牌,從而使強者不敢輕舉妄動。漢末三國時期,曹魏是最強大的一方,其實力比吳蜀及其他勢力的總合還要強。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對曹操死訊保密,潛臺詞是曹魏內部矛盾重重,必須採取此種下策才能掩蓋風險,這是對外示弱的表現。主動公開消息,給外界傳遞出一種信息,即曹操的死不會對曹魏現有狀況形成衝擊,整個魏國仍然照常運轉,仍然非常強大。

《魏略》載:而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所謂青州軍或青州兵,即歸降曹操的青州黃巾軍。這些人在曹操尚未強大時加入,從當時的人數與戰鬥力來說都非常重要。青州軍的軍紀很差,在《于禁傳》中甚至有友軍戰敗時趁火打劫的記載。青州軍在曹魏的體系中相對獨立,屬於只認曹操而不認國家的狀態。這些青州兵認為曹操死後天下又將大亂,於是紛紛開小差擅自脫離部隊。

大臣們商議對策,認為應該立即禁止,不服從軍紀者應立即討伐。賈逵再次力排眾議,反倒保守起來。他認為,魏王剛去世,新王還未繼位,不宜對士兵太嚴苛,應該好好安撫。於是賈逵寫了一篇很長的檄文,青州兵憑此公文可以領取回家的差旅費。

別人都說要保密要低調,賈逵認為要公開要高調;別人都說要討伐要高調,賈逵卻說要安撫要低調。賈逵這次又和大家考慮的不一樣。

筆者分析,賈逵的安撫策略可能出自以下考慮。青州軍的紀律渙散是有傳統的,這些人本來就是素質不高的群體,他們中間沒有產生過名將,也沒有具備影響力的謀士。也就是說,青州軍只是空有肌肉沒有頭腦,更沒有政治影響力的“工具人”而已。跟他們動真格,打贏了理所應當,打輸了卻會引發大亂,別忘了此時的洛陽法理上沒有君主來負總責。在權力交接的非常時期,大方向上要嚴格約束各地大臣,小方向上對底層士兵百姓要多加安撫。

這兩次跟主流意見唱反調,都凸顯了賈逵的智慧與擔當。為了曹魏國家考慮,敢於負起責任,提出建議並親自執行,賈逵為確保曹魏政權的平穩過渡立下大功。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賈逵重大事件之八——嚴詞拒曹彰

上面講到地方勢力的安撫上,賈逵展現出超凡的戰略眼光。而在王室內部權力鬥爭中間,賈逵扮演的則是挺身而出、不懼危險的忠臣角色。

在漢中之戰的末期,曹操曾因劉備派義子劉封挑戰覺得受到羞辱,不惜把遠在河北的曹彰傳召至漢中,要讓自己的真兒子和劉備的假兒子比試比試。曹彰日夜兼程到長安時,曹操卻已經放棄漢中撤軍,也來到長安,曹彰就順勢被留在長安負責當地軍務。

作為曹魏西部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曹彰手中自然擁有很大兵權。雖然曹彰的形象歷來被人認為是典型的猛將,並非以智謀見長,但再怎麼樣,曹彰也是曹操之子,從小受到的是全天下最高的教育,尤其對宮廷禮儀、君臣之道不可能不懂。結果曹彰來到洛陽,第一件事竟然是問賈逵魏王璽綬在哪裡。

《三國志·賈逵傳》載: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魏國太子早已確立,曹丕在鄴城正等待迎接曹操靈柩後繼位,此時的曹彰竟然問璽綬何在。璽綬或印綬作為權力的象徵,上至皇帝下至縣令,都要妥善保管。在賈逵篇(上)筆者就介紹過賈逵當年在被郭援、高幹包圍時,趕緊派人帶著自己的印綬出城,向太守傳話“急據皮氏”的故事。縣令的印綬都如此重要,不用提魏王璽綬有多敏感了。

所以曹彰的發問絕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很明顯有不服從曹丕之意。至於是曹彰自己要奪權還是要幫助曹植上位,在曹彰篇中筆者有過分析,這裡就不重複了。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曹彰更傾向於曹植,有憑藉兵權幫曹植繼位魏王的想法。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彰,賈逵並未示弱,而是義正言辭地批評了一番。“太子在鄴,國有儲副”這當頭八個字亮明自己的立場,然後非常硬氣地拒絕曹彰。這其實是體現賈逵“忠”的最重要一幕。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這裡的賈逵之忠,其實大有文章。

首先,要提到夏侯尚這個重要人物。賈逵在漢中之戰結束後,被曹操拜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而在夏侯尚篇筆者講過,在曹丕時代的中前期,夏侯尚的地位要比曹休、曹真還高,是曹丕最信賴、最倚重的宗室將領。夏侯尚與曹丕從小一起長大,交情非同一般。曹操讓賈逵和夏侯尚共事,這個意圖再明顯不過,是曹操想把賈逵留給曹丕重用的信號。

然後,我們要看賈逵對曹魏的忠誠。從當年河東大戰抵死不降郭援的表現來看,賈逵內心對曹操非常認同。正是這種品格使賈逵後來幾次因公事受罰,不久曹操都會再度提拔。賈逵毫無私心,也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既然凡事都會從大局考慮,這種人當然會嚴格遵守法理,支持太子曹丕。以賈逵之剛烈,不會屈從於外力,一定會盡全力保證曹丕平穩繼位。

所以,曹操把夏侯尚、賈逵兩人安排在身邊,就是為防止繼位問題上有人不安分。曹操的安排非常英明,正是夏侯尚與賈逵兩人把後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出現大規模動亂,並且把曹操靈柩平安送回鄴城下葬。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黃鬚兒”曹彰


賈逵重大事件之九——繼位功臣,連獲提拔

曹丕繼位魏王,出力甚多的功臣賈逵自然要委以重任。魏國首都在魏郡鄴城,作為國都的鄴縣人口自然也非常多,人多事情就多,加上眾多魏國重臣家室都在此居住,趁著曹操去世人心惶惶,許多人渾水摸魚,目無法紀。曹丕便以賈逵為縣令,整頓首都秩序。

以賈逵的性格,自然是雷厲風行,一個月的功夫整頓成果就非常顯著。於是曹丕提升賈逵為魏郡太守。

消息公佈後,魏郡官員們紛紛來到縣衙門外求見賈逵。一來作為首都所在的郡,魏郡的公務比較繁忙,官員有些事情想盡快辦理;二來鄴城就是魏郡治所,郡縣府邸距離很近,所以大家紛紛提前到縣衙拜謁領導。

《魏略》載:及遷書到,逵出門,而郡官屬悉當門,謁逵於車下。逵抵掌曰:“詣治所,何宜如是!”

這就出現非常有趣的場景,魏王的任命書剛送到,賈逵正要出門接旨,魏郡的大小官員們同時已經恭候在門外,一齊朝賈逵的馬車參拜。賈逵卻並不高興,雙手抵在身前說道:“你們到郡府去拜謁我,怎麼能來這裡!”

這件事印證了曹操安排賈逵與夏侯尚共事的目的,即賈逵心中始終把大局放在第一位,嚴格按照禮法、制度辦事。正因如此,曹丕才會讓賈逵來治理鄴城以及魏郡,因為賈逵公正無私,而且敢作敢當,不怕承擔責任。

賈逵因為剛正不阿的性格,當然會得罪不少人。

《三國志·賈逵傳》載:逵嘗坐人為罪,王曰:“叔向猶十世宥之,況逵功德親在其身乎?”

某次詳情未記載的原因,賈逵受別人犯罪而受牽連。魏王曹丕則說:“晉國大夫叔向的功績,過了十代人他的子孫還能受其廕庇,何況賈逵的功德是他自己立下的呢?”

可見曹丕對賈逵的器重程度,而且與曹操一樣,都沒有因為過錯而懲罰賈逵。能夠得到兩任君主如此信任,賈逵自身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建安二十五年(220)六月,曹丕出兵伐吳。此時的曹丕除魏王外還兼任漢丞相、冀州牧,而賈逵則被任命為丞相主簿祭酒隨軍出征。這此倉促啟程的行動根本目的並非伐吳,實則是曹丕以伐吳為藉口巡視各地,為自己稱帝代漢造勢。由於並非前線,所以在經黎陽渡黃河時軍隊很放鬆,渡河時顯得雜亂無章。

賈逵大怒,捉住一名不按順序渡河的士卒當場斬殺,使部隊立即恢復秩序。

儘管並非戰時,但軍隊素養就是靠平日裡的訓練不斷保持。如果平時散漫稱習慣,很難保證戰時軍隊的紀律。更重要的是,曹丕首次以魏王身份領軍出征,並且帶著巡視各地造勢的重要目的。如果不能保證軍隊嚴肅整齊,顯然也有損魏王權威。賈逵以鐵腕手段震懾軍隊,實在又為曹丕立了一功。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賈逵篇(下)

魏王曹丕


賈逵跟隨曹丕才短短數月,已經憑藉非凡的魄力與才幹得到曹丕的信任。於是當軍隊行經曹丕故鄉譙縣時,曹丕任命賈逵為豫州刺史,將其留在當地。

賈逵以實際行動證明曹操沒有看錯人,力保權力平穩交接後得到曹丕不斷提拔。從賈逵開篇至今,他的表現都是一位文官角色,然而彆著急,賈逵性格剛烈處事果斷,在軍事方面自然也要有一番建樹。下一期就將為您講述賈逵作為一員武將的事蹟。

感興趣的朋友就請關注我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