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後續:非瘟疫苗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廣

  3月1日,根據《中國科學》雜誌社官方微信號消息,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了題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提到,一株人工缺失七個基因的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對家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該微信號信息稱,論文研究團隊還證明,該疫苗株可在SPF豬原代骨髓細胞高效培養,一頭健康仔豬的原代細胞能製備出至少20萬頭份的疫苗,完全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該疫苗是目前最具實現產業化應用前景的疫苗,將為我國及有關國家非洲豬瘟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技術手段。該研究成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安全關鍵技術”重點專項和黑龍江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的支持。
  
  第一財經採訪專家認為,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實驗室結果跟實踐應用中的結果相差很大。而且大型養殖集團均對疫苗的態度非常慎重,行業內主流聲音認為,淨化是最好的策略。

後續:非瘟疫苗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廣

  
  試驗結論仍有待觀察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發病率和致死率可高達100%,給全球養豬業造成嚴重影響。自從2018年8月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爆發以來,對生豬產能造成嚴重影響。
  
  與此同時,圍繞疫苗,也引起了行業內的爭論。一方面,此前民間出現過“多種非洲豬瘟中試苗、自家苗、進口苗”在國內部分地區養殖場(戶)投入使用的消息,這引起上至農業農村部、下至整個行業的關注,農業農村部後下發通知稱其為“非法疫苗”;另一方面,西班牙爆發非洲豬瘟,起初也同樣寄希望於研發有效疫苗,及至後來頒佈非洲豬瘟根除計劃之後,控制非洲豬瘟的策略發生重大改進,最終成功根除非洲豬瘟。
  
  基於西方研究非洲豬瘟疫苗的科研成果,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被認為是非洲豬瘟疫苗最有希望的研發技術策略。
  
  前述研究論文成果提到,中國科研人員以我國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分離株Pig/HLJ/2018為骨架,利用同源重組

技術構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基因缺失的重組病毒。通過在豬體內進行的系統的致病力、免疫原性和免疫保護性試驗,遴選出一株具有7個基因缺失的病毒(HLJ/18-7GD)符合弱毒活疫苗安全性標準,可對非洲豬瘟強毒的致死性攻擊提供有效免疫保護。
  
  此外,針對國際上已有一些非洲豬瘟基因缺失活疫苗的研究報道,這些疫苗接種豬後,均產生較高水平程度的病毒血症,體內持續帶毒時間長,毒力返強風險高,安全性方面距離產業化應用存在很大差距,本次研究成果中HLJ/18-7GD即使最大劑量接種豬後,疫苗病毒不能在實質器官複製,不產生病毒血症,僅在部分淋巴結內有限複製,兩週左右即被機體徹底清除,無法持續體內連續傳代,不存在毒力返強風險。
  
  此外,該疫苗對懷孕母豬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懷孕的早期、中期及晚期注射疫苗都不能造成流產現象,免疫後分娩的仔豬健仔率與未免疫對照組沒有區別。
  
  關於本次研究中的非瘟疫苗,遼寧偉嘉養豬事業部總經理兼大偉嘉養殖事業部獸醫總監趙寶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的論文研究成果,並沒有實質性進展,但做了很多評價工作,包括五代返強、母豬安全、商品豬攻毒保護等。疫苗離上市為時尚早,還是應該注重
生物安全防控
  
  他說,所謂的7基因缺失仍然是大家熟悉的雙基因缺失(MGF、CD2v),只是換個說法。雖然該疫苗試驗中對小豬、母豬都比較安全,沒有病毒血症,但在淋巴結中偶爾有疫苗毒殘留,沒有考察關節液中殘留情況。此外,該疫苗沒有做母豬攻毒保護實驗。如果在母豬場使用這個毒株,由於免疫不整齊或免疫期過了,母豬群被野毒感染的話,可能會造成大面積損失。
  
  對此養豬/豬病專家樊福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實驗室結果跟實踐應用中的結果存在偏差,試驗結論仍有待觀察。不過,現在不論是官方,還是大型養殖集團,態度都非常明確,也就是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廣疫苗。原因在於危險性很大,會損害到整個行業。
  
  淨化與疫苗之爭
  
  非洲豬瘟自從在國內爆發這一年多來,行業就產生了淨化與疫苗之爭。
  
  2019年,中國民間出現過私自使用疫苗的情況,這引起農業農村部關注,並下發通知強調,市面上所謂“非洲豬瘟中試苗、自家苗、進口苗”,按照《獸藥管理條例》規定, 都是非法疫苗,均應按假獸藥處理。同時要求,全面開展非法生產銷售使用非洲豬瘟疫苗情況排查。重點核查養殖企業是否存在使用非法非洲豬瘟疫苗等行為,是否存在委託獸用疫苗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服務機構為其非法生產非洲豬瘟疫苗行為。

  
  謀易諮詢首席顧問官、中加融達投資公司董事長王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國內爆發非洲豬瘟以來,所謂的“非洲豬瘟疫苗”就存在“一直在研究,一直有應用”的亂象。甚至去年10月前後不斷出現即將上市的傳聞。
  
  他提到,之所以最終沒有上市,有業內資深人士判斷是專家都不願意表決。一是疫苗是弱毒株,意味著不安全,也就是說非洲豬瘟病毒將會在中國長期定殖。如果推動疫苗上市,就意味著放棄淨化,採取免疫方式。二是疫苗中的弱毒苗,有可能發生變異,帶來更大災害。
  
  2019年底,國家明確提出《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要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並且提出“確保2020年年底前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復正常”的目標。
  
  在這一目標的倒逼下,王中稱,大企業恐怕從安全角度不太敢嘗試疫苗。
  
  對於能夠在生物安全防控上做到極致的企業來說,並不關心疫苗的進展。
  
  “我有信心、有能力去防控,何必去用疫苗呢?”在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區總裁孫文平看來,揚翔公司通過樓房豬場模式、鐵桶豬場模式,就能夠有效做到
生物安全防控。而且使用疫苗,不僅增加成本,還會對生產性能帶來負面影響,比如非洲豬瘟病毒會長期存在,並且有可能在複雜環境下,發生變異。對母豬、肥豬的生產性能提高和遺傳基因改良,疫苗也都會產生抑制作用。
  
  “短時間內不用疫苗,這是國內很多企業所達成的共識。”孫文平稱,在未來,圍繞是否使用疫苗,勢必也將會分成兩派。對中小散戶來講,升級生物安全防控的成本太高,可能會使用。而對大型養殖集團來說,由於防控設施做得完備,就不太會使用。
  
  趙寶凱也提到,“不能就此否定疫苗這條道路,還是要堅持,加大研發力度。當然,疫苗需經過驗證,評價有效,才能使用。”

文章轉載中國養豬網,整合自中國養殖網,如有侵權請聯繫01062979382,我們會立即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