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陇首凹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香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 思悠悠。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川无言,却下层楼。——柳永

此为羁旅怀人之词,简单来说,词人登上高楼,远远眺望,怀念心上人,但越望而越想,越想而越愁,欲待下楼而去,偏偏此种情境,非止一次。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开篇倒装,先写登高所见,再写“凭阑久”。那么登高究竟何所见呢?乃是“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这是实写。然后再虚写“关河萧索,千里清秋”,由实而虚,点出季节特色,其景毕见。词人明明已经“凭阑久”了,而且虽称“一望”,实际是指望去的总体印象,而并非只望了一眼,可是最后却说“忍凝眸”,怎忍心去望啊。越不忍心望而越忍不住望,越望而越愁,其情也毕见了。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叠从景到情,第二叠则从情转入景,先写自己所怀想之人,在那遥远的京都(汴梁),她的体态如此轻盈美好,仿佛仙子一般,再写分别后难以重聚。这里要说明一下“仙子”的用法,固然用此词可以泛指美丽的女子,但在唐宋之际,仙子还有其特殊意,是指妓女或与妓女类似的、以色或艺事人的女道士。柳永半生在教坊中辗转,与很多妓女结缘,其中既有涉及情感的,也有纯粹的文艺之友,而且据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这是他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现象。在这一前提下, 我相信他所抒发的对妓女的情感,大多是真实的,与那些抛弃家中妻子,跑去拈花惹草的虚情假意之辈不可相提并论。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人思念着某位仙子也即妓女,他认定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或许还像苏蕙寄《璇玑图》给丈夫窦滔那样,想要写信给自己。但是可惜,“锦字终难偶”,信虽写了,自己却收不到。为什么收不到呢?因为所谓鸿雁传书终究是传说,并没有真实的凭据啊,更何况目中所见的鸿雁还是一头离群孤雁呢?这里词人又从抒情而非常顺畅地转向写景,其实也含有倒装之意,即眼中见到“断雁”,才突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才进而想到对方是否有写信给自己。“断雁“这一意象,本身也是词人的自况,自己就如同所见到的这头孤雁一般, 离群落索,孤寂无依,所以难以远飞,只好“冉冉飞下汀洲”。这般情景袭来眼前,词人不禁忧思绵长,难以自抑。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前两叠由景而情,由情而景,已经把事物情感都说得很分明.了,第三叠再来加深离情,先说怀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可惜聚散离合,本不由人作主,朝云暮雨一-般的男女欢会,只换来如今的满腹凄凉。再也无法和爱人同游了啊,词人每次“登山临水”,都会引发对爱人的思念。这里一个“每”字,将前两叠的愁苦又更进一层,这般不忍凝眸而又忍不住要凝眸的情景,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了,每次都是同样的愁苦,同样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人满腔愁绪,除寄托于诗词外,无人可与言表,所以只能“却下层楼”。但是可以想见的,他下次还会来“登山临水”,还会来“凭阑久”,还会“永日无言”,愁绪万千,如此循环往复,离恨绵绵,永无绝期……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全词从“凭阑久”开始,到“却下层楼”而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血脉流通,非大手笔不能做到。刘熙载《艺概》说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其实同样的情感,也可填之于小令,情景俱可完善,慢词所重者,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以加深对情感的表露而已,柳词之长,也正在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