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 (作者: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 汪進、鄭宇、孫海剛)

  時間可以遠去,歷史不容忘卻。在革命戰爭年代,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區位交通,粵北、粵西地區發生了一系列重要革命鬥爭與歷史事件,孕育了一大批革命前輩和學者賢師。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華南各個高校紛紛往粵北、粵西及粵東等地遷徙,為延續華南教育歷史和新中國教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雲浮地處廣東西邊,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華南眾多大學、中學等學校辦學的地方,在延續文化火種、支持抗日戰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更好地保護、活化雲浮地區抗戰時期高校遷徙校址與辦學點遺存,再現華南教育的根與魂,特開展本項工作。

一、歷史研究

  本項工作對雲浮地區,包括原雲浮縣、原羅定縣、原鬱南縣等地的抗戰時期華南高校遷徙校址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嚴謹考證。通過查閱抗戰時期相關歷史檔案、歷史文獻等史料,仔細搜尋院校遷徙雲浮地區的各類線索,科學考證遺存在雲浮地區的相關校址、分教處及辦校點,以確保歷史研究工作的準確性與全面性,為後續重要校址點的保護與研學基地的活化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主要史料文獻

  1. 抗戰時期教育文件與院校刊物:如《廣東教育》、《廣東教育戰時通訊》、《勷大校刊》、《文理院刊》、《文理學院院刊》、《廣大校刊》等。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廣東教育戰時通訊》(1942年)。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廣東教育》(1943年)。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廣東教育》(1947年)。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文理學院院刊》(1946年)。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文理院刊》(1943年)。

  2. 民國相關院校老師撰文:如《十五年來之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何爵三)》、《戰時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抗戰以來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林礪儒)》、《世紀回顧——林克明回憶錄》、《從“工專”到“勷大工學院”(李松生)》等。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十五年來之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戰時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世紀回顧——林克明回憶錄》。

  3. 當地縣誌、教育志等文史資料:如《雲浮縣誌》、《雲浮縣教育志》、《羅定縣誌》、《羅定大事記選編》、《腰古鎮志》等。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雲浮當地志書文獻。

  4. 相關院校校史館信息:如中大校史館等。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中山大學三度遷校示意圖。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中山大學西遷路線圖。

  5. 實地調研踏勘,訪談當地文史研究工作者、當地群眾、知情退休老同志等。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實地踏勘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舊址——羅定榃濮村梁家莊園。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梁家莊園辦學時的黑板、壁畫與滿洲窗遺存。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實地踏勘仲愷農工學校舊址——羅定國寶黃公祠。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黃公祠前古碼頭,見證了抗戰時期仲愷農工師生在此辦學的歷史。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私立廣州大學雲浮舊址——三達祠,當地老人講述當時的辦學歷史。

(二)雲浮校址梳理與遷徙歷史追溯

  基於以上歷史研究與考證訪談,基本能夠梳理出抗戰時期曾遷徙到雲浮地區的華南學校辦校校址點情況。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為保持教育機構運轉的連續性,廣州的大學、中學等教育機構向粵北、粵西、粵東等地不斷遷徙,繼續辦學。其中,雲浮市主要是遷徙到原雲浮縣、原羅定縣以及原鬱南縣等地。經過梳理查證,曾在抗戰時期遷徙到雲浮地區辦學的學校有20所,包括: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1. 廣東省立文理學院

  (1)學校沿革與抗戰時期遷徙歷史

  1933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成立。

  1935年7月起,勷勤大學師範學院改為勷勤大學教育學院。

  1937年9月起,勷勤大學奉命改組,將工學院併入國立中山大學;商學院改為省立勷勤商學院;教育學院改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

  第一次遷徙:1937年10月,省立教育學院由廣州石榴崗遷於廣西梧州,借用廣西大學理工學院地址。

  第二次遷徙:省立教育學院由廣西梧州遷往廣西藤縣。

  第三次遷徙:省立教育學院由廣西藤縣遷往廣西融縣。

  第四次遷徙:1939年,省立教育學院由廣西融縣遷往粵北乳源侯公渡。改作“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添設體育專修科(乃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停辦後補辦)。

  第五次遷徙:省立文理學院由乳源侯公渡遷往連縣東陂。

  第六次遷徙:1942年,省立文理學院遷往曲江仁和鄉桂頭鎮。

  第七次遷徙:省立文理學院遷回連縣東陂學校舊址。

  第八次遷徙:省立文理學院遷往西江羅定縣榃濮鄉(今雲浮市羅定市黎少鎮榃濮村)。同時在東江興寧縣西北的甘塘報福寺成立文理學院與勷勤商學院聯合分教處。

  第九次遷徙:1945年,省立文理學院由羅定遷往廣州光孝寺。東江聯合分教處於1946年遷往廣州。體育專修科撥回已恢復辦學的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校址在廣州東較場。

  第十次遷徙:省立文理學院由光孝寺遷往石榴崗院本部。

  據1948年刊登的《15年來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一文介紹,部分省立文理學院的院長及分教處主任有:

  林礪儒——勷勤大學教務長兼師範學院院長,專任教育學院院長,文理學院院長:自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八月。

  黃麟書——兼任文理學院院長:自民國三十年(1941年)九月至三十一年(1942年)八月。

  黃希聲——專任院長:自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九月,至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

  羅香林——兼任院長: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

  何爵三——專任院長:自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至民國三十七(1948年)年。

  陳亮——專任東江分教處主任:自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秋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冬。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2)學校沿革時間軸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3)抗戰時期學校遷徙路線圖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4)抗戰時期,省立文理學院在雲浮辦學情況及對當地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影響

  1938年廣州淪陷後,西江流域受到日軍嚴重威脅,羅定縣深入內地,距離西江較遠,成為比較安全的大後方。

  抗日戰爭期間,省立文理學院在1944年5月第八次遷徙,遷到羅定縣後,由羅定縣政府協調安排借用榃濮鄉(現黎少鎮榃濮村)梁家莊園糧倉部分屋舍作為辦公、教學和宿舍用房,並在離辦公地約50米的崗頂平地再搭建課室。當時,學校設有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社會教育系、理化系、生物系、地理學系、體育專修科等學系,院長為黃希聲。省立文理學院遷到羅定後就穩定下來,直至1945年11月陸續回遷廣州。

  學校在雲浮羅定辦學期間,得到當時羅定縣政府和當地群眾的大力協助,學院工作有序開展。學院師生時有到當地中小學上課,輔導學生。學院在當年秋季和次年秋季從全省招錄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學生,其中從羅定當地中學招錄學生入學,1944年在羅定入學,1948年畢業的省立文理學院羅定籍學生有30人。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圖為1948年省立文理學院第十二屆畢業同學錄序言與合影。

  2. 省立體育專科學校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1)學校沿革與抗戰時期遷徙歷史

  1935年8月,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創辦,校址設在東較場,校長為許民輝。

  1938年廣州淪陷,該校不斷遷徙辦學。

  1939年—1940年,廣東省立教育學院改辦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省立體育專科學校併入該院(省立文理學院),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編作體育專修科。

  抗日戰爭期間,省立文理學院曾十次遷址辦學,其中1944年5月第八次遷到羅定,由羅定縣政府協調安排借用榃濮鄉(現黎少鎮榃濮村)梁家莊園糧倉及部分屋舍作為辦公、教學和宿舍用房,並在離辦公地約50米的崗頂平地再搭建課室。體育專修科與省立文理學院一同在羅定榃濮梁家莊園糧倉辦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省立文理學院由羅定遷往廣州光孝寺。體育專修科撥回已恢復辦學的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校址在東較場原校址。

  1950年,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撤銷,併入中山大學體育系。

  (2)學校沿革時間軸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3)抗戰時期學校遷徙路線圖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3. 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創辦於1940年春,初名為“廣東省藝術館”,地址在韶關市郊塘灣。館長由省教育廳長黃麟書兼任,副館長趙如琳兼戲劇系主任。1940年底,曾一度遷連縣。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之前曾遷到梅縣、連縣、連山、梧州、封開等地,有“三易校名,十遷校址”之說。1950年,該校與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合併升格為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

  經過初步調研訪談獲悉,1944年5月,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奉令遷到羅定羅鏡借校上課,隨後又遷至柑平鄉柑子嶺林屋(“柑子嶺”地名現稱“羅城柑園楊屋”)復課。現柑平鄉已分為羅城柑園居委和素龍平南村委,省立藝術專科學校的校舍林氏舊大屋所在地址今稱羅城街道柑園楊屋34號,還有原借住宿舍37號、38號。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4. 仲愷農工學校

  (1)抗戰時期學校遷徙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1941年底至1942年春,為躲避戰火,仲愷農工學校遷到當時的羅定縣城近郊松䓣鄉辦學,當時約有200多名學生、20名教師。羅定縣政府協助安排位於瀧水河北岸的國寶黃公祠、松䓣鄉大書館(舊學館,現已不存)以及租借三間已外遷的大戶民房等作為仲愷農校的校舍,並安排部分土地作為農校的小農場。從此至1945年底,仲愷農校一直在松䓣鄉辦學,開設有果蔬專業、蠶桑專業等。1946年,仲愷農校陸續遷回廣州。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雲浮)歷史研究與活化策劃工作成果(一)

  (2)抗戰時期,該校在雲浮辦學情況及對當地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影響

  據羅城鎮中學退休老師黃伯雄介紹,他1936年出生,清楚記得自己6歲就讀松䓣小學,開始時在國寶祠上課,中途松䓣小學搬到始祖祠上課,而國寶祠讓給仲愷農校辦學,直至他讀到四年級離開松到羅城讀書,仲愷農校都還在松䓣。他說,仲愷農校的學生時常會到小學給他們上課,主要是幫上音樂和體育課。仲愷農校的學生時常到河邊沖涼,冬天也下河游泳,特別是天下大雨時,常有一幫學生步行到上游一公里的地方下河,順流游泳,返國寶祠前的沙灘上岸;他們種的黃瓜、西紅柿長得特別大。小學生喜歡看仲愷農校的女學生養蠶,還把她們丟棄的小蠶寶寶拿回家用火柴盒裝著玩。

  據當地村民黃丁焯介紹,他1934年出生,當時他父親是松䓣鄉鄉長,他正在上二、三年級時,仲愷農校來到了松䓣,大約有200名學生,他特別記得仲愷農校當時有個老師約三四十歲,拐腳的(行路擰腳),他的妻子很年輕、很漂亮,也在農校工作,當時他們還未有小孩;仲愷農校學生在周圍的農房住,有籃球場,有排球場,學生們有種地的、搞實驗的,在他屋外的蔗寮塘周邊是仲愷農校的小農場;他記得仲愷農校來了松䓣好多年,仲愷農校的師生來時是坐民船來,多年後離開的時候也是把東西搬到船上運走。

  據當地退休老師黃鰲海介紹,仲愷農校在松䓣好多年,當時松䓣村民唱“仲愷學生學農工,有書唔(不)讀去割草”,村民認為學生就應該坐在課室讀書;仲愷農校學生種的黃瓜特別大,他都摘過來食。

  據退伍後在七和村委當了30多年村支部書記的退休幹部黃利焯介紹,他1935年出生,他讀小學二年級時(1942年),松䓣興中小學從國寶黃公祠遷到老祠堂上課,國寶黃公祠門口掛上了仲愷農校的牌子,仲愷農校的課桌比他們的漂亮很多。他有時去看仲愷學生上課,學生坐滿了國寶祠,估計有幾百人吧。他記得仲愷學校在松䓣辦了多年,學生在周圍的民房住宿,他們村當時大屋多,到城區建房住的人多,有錢人多,就文興、二繡兩大戶運谷租返碼頭的船就塞滿了河,當時船家都有唱“撐船最怕過鬆,文興二繡把河攔。”這些情況說明當時松䓣鄉確實有許多大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