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書福的未來出行野心:年內將完成衛星發射 構建天地一體化大棋局

本報記者 劉媛媛 上海報道

左手造車,右手造“星”,“汽車狂人”李書福描繪的未來出行版圖正在逐步成型。

3月3日,吉利控股集團對外宣佈,台州吉利衛星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是吉利科技集團在臺州打造的國內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是吉利科技轉型的助推器。

根據規劃,2020年內,吉利控股旗下時空道宇公司將首發兩顆低軌衛星,展開全球首顆低軌導航增強衛星系統的商用驗證。這意味著,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幾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造車+造星”的企業。

李书福的未来出行野心:年内将完成卫星发射 构建天地一体化大棋局

台州吉利衛星項目智能AIT中心

吉利控股集團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今後的汽車是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間移動終端,佈局低軌衛星將為高級別智能駕駛提供系統化定位服務,全面提升用戶智能出行體驗。此番佈局並非心血來潮,而是基於天地一體化立體出行的戰略佈局。

不過,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有分析人士認為,吉利造“星”的動作不可簡單地認為是在為汽車業務鋪路,更多的是一個投資性行為。吉利控股近年來正在加大對數字科技領域的投入,涉獵無人機、低軌衛星、激光通訊等多個領域,這種多元化投資佈局可參考現代汽車集團以及本田公司。

“造車+造星”雙輪驅動

官方信息顯示,台州吉利衛星項目規劃建設衛星研發中心、部組件智造中心、測控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等設施,借鑑汽車行業的總裝工藝,打造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製造工廠,可以靈活滿足不同型號規格的衛星總裝與測試。

該項目是吉利佈局衛星全產業鏈的一部分,早在2018年,吉利便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開始佈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由時空道宇自主設計完成的首發兩顆低軌衛星目前已通過各項鑑定試驗與測試,預計將於2020年內完成發射。同時計劃2020年展開全球首個商用低軌導航增強系統驗證。

記者在招聘網站“前程無憂”上看到,目前時空道宇正在進行大規模招聘,涉及近40個崗位。

在汽車行業專家顏景輝看來,吉利的此番跨界佈局從汽車“四化”角度看,是利用衛星為其智能化、自動駕駛鋪路,以“造車+造星”雙輪驅動企業的未來發展。

李书福的未来出行野心:年内将完成卫星发射 构建天地一体化大棋局

不過,汽車分析師賈新光提出了不同觀點,其認為吉利控股集團佈局衛星產業不應該單純地與汽車扯上關係,更多的是出於公司戰略考慮的一種投資行為。“我認為這一佈局跟無人駕駛關係不是特別大,吉利控股集團並非吉利汽車,曾投資多個項目,包括飛行汽車、激光通訊等。實際上特斯拉也一樣,並不是特斯拉汽車在佈局衛星業務,而是另外一家專門的公司在做。”

賈新光舉例稱,這就類似於韓國的現代汽車集團,擁有鋼鐵、造船、汽車等多項業務。現代汽車方面曾說,從2018年起到2025年的7年間,將在未來汽車領域投資41萬億韓元。現代汽車首席副總裁鄭義宣也曾表示,在製造汽車、飛機、機器人的過程中,現代將成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的公司。這標誌著全球第五大汽車企業要將汽車比重削減一半,並把小型飛機、機器人作為主要業務。

而從吉利控股集團方面的介紹來看,重點放在了“科技轉型”上。吉利控股集團方面認為,在萬物互聯的世界中,未來的交通工具一定是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間移動終端。吉利通過衛星通信網絡、衛星數據應用、高精時空服務等領域,逐步實現向未來出行科技集團轉型。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亦表示:“全球發展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創新速度,變革力度。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創新機遇,吉利控股主動迎接變革,推動出行領域變革。”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吉利科技集團共投資運營企業30餘家,包括曹操出行、國鐵吉訊、錢江摩托、巨科鋁業、吉利百礦集團、時空道宇、太力飛行汽車、“空中飛的” Volocopter等,已形成新能源科技、材料科技、出行服務、航空航天、內容服務和文娛科技共六大業務群。

中國版特斯拉?

李書福的造“星”之舉難免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此前,馬斯克的SpaceX商業航天項目也一直備受矚目。

據瞭解,SpaceX是由馬斯克於2002年6月創立的一家太空運輸公司。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SpaceX在太空運輸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SpaceX的Falcon 1是世界上第一顆私人生產的液體燃料火箭、SpaceX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軌道級火箭首次重複利用的私營公司、SpaceX於2018年2月首次發射了號稱目前最強火箭的獵鷹重型火箭等。

根據計劃,SpaceX到2020年底將會發射超過1500顆星鏈衛星,從而為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提供互聯網覆蓋服務。

SpaceX第三批衛星發射成功後,特斯拉市值隨之一飛沖天。到2020年1月中旬,已超千億美元,超過了德國汽車巨頭大眾,成為僅次於豐田、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汽車公司。

《2019年太空報告》顯示,商業性的太空產品和太空服務在2018年創造了2291.7億美元的價值,而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支持行業又創造了996.9億美元的收入。摩根士丹利研究中心更是預測: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將產生超過1萬億美元的收入。

李书福的未来出行野心:年内将完成卫星发射 构建天地一体化大棋局

馬斯克在太空運輸行業的成功和太空經濟的前景,或許也是促使李書福把目光瞄向太空的“催化劑”。吉利控股集團方面直言,傳統汽車製造企業何去何從的探討曾佔領科技、財經和汽車圈頭條。在此背景下,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成為中國首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隨著吉利全面進入商業衛星領域,“中國版特斯拉”正在崛起。

Ø“實際上我覺得吉利與特斯拉布局衛星還是不太一樣,特斯拉最大的優勢就是其本身的科技成分和科技內涵,因此馬斯克來佈局衛星業務有一定的先導性。而吉利是民營企業,自主民營企業進行這種投資,只能說是在國內開創了一個先河。”顏景輝表示。

在賈新光看來,SpaceX研造的都是低軌道的小衛星,而按照李書福的計劃,吉利要研造的是定軌衛星,兩者有區別。“馬斯克想打造的是一個無限的空間互聯網,是一個基於衛星的,不靠基站,也不靠光纜的互聯網,如果李書福再來佈局類似的產業意義不大。而且這個項目實際上存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原來有海事衛星,衛星很好但收費極高,很少有人用。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銥星,當年宣揚的是66顆低軌衛星信號覆蓋地球所有的表面,最後也‘流產’了。”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亦指出,目前國內衛星互聯網投資依然處於認知建立階段,因此市場依然存在較大預期差。預計我國或誕生1~2家世界級衛星互聯網企業,而對標SpaceX建設計劃,或需8年入軌1.1萬顆衛星。這意味著,雖然低軌衛星互聯網前景廣闊,但仍處起步階段,預計還需要較長的建立過程。

李夢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