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为什么事业单位车改后,依然拿不到车补?根本原因在这里

点关注,不迷路!专注发布体制内职场、时政动态,公文写作

一个单位,干的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一部分人有车补,而一部分人没有?

这是一篇分析文章,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事业单位车改后,依然拿不到车补?根本原因在这里

公务员的公车改革,尽管各地的政策有所不同,但是大家都领到了一定的公车补贴。而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已基本推进,但是大家都没有领到公车补贴。

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01 改革目的不一样

公务员公车改革主要是为了降低公车使用费用。大家都知道,以前的行政机构配车较多,以县级为例,基本上可以做到班子成员每人配备一辆,每年公车的运行费用非常大,所以公务员的公车改革是为大量的缩减公车费用,改革后人员比较多的科局最多只有一辆车,多数单位一辆车都没有。而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压缩经费,因为之前事业单位车辆编制本身就不多,费用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是为了规范,规范公车管理的方式,给公车定下编制,把管理规范起来。两者改革的目的不一样,选择的路径和方式当然就不一样。

为什么事业单位车改后,依然拿不到车补?根本原因在这里

02 工作性质不一样

随着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完成,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的性质进行了清晰而明确地界定。事业单位具有的审批职能全部划转给了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再无审批权限,事业单位的定位是服务于行政工作以及做一些专业的公益的服务工作,不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职能的转变决定了两者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决定了使用公车的情况不同,而公务员履行的是综合管理方面的职能,督促检查调研等较多,使用公车的频率相对较高。如果是事业单位也实行车补,那就不是改革,而是进行发放福利了,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公车费用,反而会增大公车费用的开支,这就和改革的目的相违背了。

为什么事业单位车改后,依然拿不到车补?根本原因在这里

03 保障方式不一样

公务员公车改革之后,根据级别和地区的不同发放一定的公车补贴。一般的出行,由公务员自己承担,比如同城之内公出、送文件、开会等公务活动,不再使用公车进行保障,由公务员从自己的公车补贴中自行支出。即使是到外地出差,原则上也不再安排公车,而是自行选择符合规定的出行方式,大大减少了单位的公车费用。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实报实销的保障方式,只要在工作中产生了车辆的费用,可以实报实销,即使同城也是可以报销的。

为什么事业单位车改后,依然拿不到车补?根本原因在这里

所以,以上几个原因决定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的路径方式和保障方式都不一样,决定了决定了改革的方向也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