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宰相,和房玄龄并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提到房、杜二人,人们最熟悉的典故就是“房谋杜断”,说的是房玄龄鬼点子多,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善于决策,敢于拍板,二人合作无间,为后人称颂。

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杜如晦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只是一味地夸赞他厉害,究竟厉害在何处,没人知道。这就奇怪了,这杜如晦怕不是被吹出来的吧?他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想知道真相如何,且看本期人物解读。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杜如晦剧照

杜如晦是个聪明人,这应该感谢他们老杜家的优秀基因。因为不光是杜如晦,他的叔父、弟弟都聪明!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唐朝任工部尚书。杜如晦的叔父杜淹,多计谋,曾任王世充的吏部尚书。王世充投降后,杜淹被唐朝征用,有心投奔李建成。房玄龄害怕李建成得谋臣不利于李世民,特意请李世民留下他。后来,杜淹被授予御史中丞,官至宰相。所以,姓杜的都不好惹,谋士辈出。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杜淹剧照

杜如晦本人怎么个聪明法呢?在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就是预备干部,还被当时人事一把手、吏部尚书高孝基看中。但是隋朝用人讲究个身份地位,杜如晦虽然祖上很显赫,曾是北魏、北周的将军,但是家运不济,他们家的官越做越小,到了杜如晦父亲这代,就已经是个长史了。

而杜如晦能成为后备干部,是全凭自己本事考中的。没有背景,所以高孝基也只是给他个芝麻小官,让他当了滏阳县尉,就是个县里的治安大队队长。这让杜如晦很气愤,干脆罢官不干了。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杜如晦剧照

杜如晦辞官后不久,唐高祖李渊平定了京都。经过好友房玄龄的介绍,杜如晦成了李世民麾下的谋臣。其实当时李世民并没有关注到他,但是房玄龄的一句话让他立刻重视杜如晦。房玄龄说道:

“杜如晦,王佐之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如晦不可。”

房玄龄非常了解李世民,一句“王佐之才、经营四方”就戳中了李世民的想法。辅佐帝王之才、经营四海天下,这不就是要夺权、要称帝?可见早在李渊平定京都之时,李世民就有心造反了!不过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杜如晦有这个才干啊!什么样的人能平乱定国、安定四方?前者要有军事谋略,后者要懂安邦之策,杜如晦就是这样文武双全的全才,李世民当然要重用。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李世民与杜如晦剧照

从这之后,杜如晦的开挂人生就开始了。杜如晦当了李世民军中决断的一把手。据史书记载,杜如晦“与玄龄常从民征伐,参谋帷幄,军中多事,如晦剖决如流。”这说的是,杜如晦和房玄龄一直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运筹帷幄,军中的事,杜如晦决断如流。但是,正史只记载了这么一句,之后杜如晦干了啥,一概不知。可是,细节却告诉了我们真相。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秦王府幕僚剧照

李世民的国内统一战,杜如晦场场不落。618年,杜如晦随军参赞军事,平定陇西薛仁杲;619年,助李世民大败刘武周和宋金刚;620年,又随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些战役都是李世民拼死换回来的。尤其临危之时,李世民能够准确判断军势,精准打击敌方势力,让大家都叹为观止。但是,这些准确判断究竟是李世民的功劳,还是杜如晦的功劳呢?我们举两个例子你就懂了。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唐朝军队

李世民打宋金刚和窦建德最吃力,但也是这两场硬仗,为他打下了“战神”的威名。攻打宋金刚部下寻相时,李世民曾经身犯险境,已经昼夜不停跑了200多里,连打好几十仗。当时的总管刘弘基就劝李世民别打了,因为唐军已经严重缺粮,再深入的话命都没了。但是李世民却判断形势,态度坚决,最后果然打败了宋金刚,宋金刚一败,刘武周也跟着完了。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刘弘基剧照

同样,打窦建德的时候,也遇到缺粮的问题,而且是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夹击。当时针对打不打窦建德,李世民曾和幕僚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军郭孝恪和记室参军薛收同意打,而将军屈突通、参谋萧瑀、封德彝都不同意打。最后李世民定下了占据虎牢、攻打窦建德的计策。这一战,李世民大胜,还获得了天策上将的殊荣。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虎牢之战

虽然上面两个作战攻略,都没见到杜如晦的身影,但是作为李世民的第一参谋,杜如晦为何在这险要关头闭口不言呢?在这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刘弘基、屈突通等人是个反面例子,永远是在劝退,正因为有他们的胆小怕事,才能凸显出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这就是正史凸显李世民的一个手法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第一谋臣,在李世民定夺之前,能不和房、杜二人商量?而“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就是做出最后决断的人。所以说,杜如晦不是什么也没说,而是他说的话都是通过李世民之口传达的。但是,为了称颂李世民的功德,房、杜二人的才干被抹去了,只有一句前文的明确记载而已。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李世民剧照

有人怀疑这纯粹是推测之词,但是唐朝的史学家柳芳却一语道破天机

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

第一句就点明了,李世民平定祸乱实则是房、杜的功劳,但是他们却不揽功,而是把功绩都给了李世民。第二句,说的是李世民登基后,启用了王珪、魏徵等人,这时候房、杜二人不做谋士,而是去给李世民网罗人才去了。最后一句,当李世民有了李勣、李靖等大将,房、杜二人就去做了文职,这说明他们本身可做领兵谋臣,但却甘心让贤,退居文臣,为李世民打理天下。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李世民与杜如晦剧照

那么正史为什么要对杜如晦的功绩含糊其辞?这正是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得了皇位,为了给他找回“面子”,把英明的决断都给了他,让人觉得李世民是神武大帝,才干出众。当然李世民也有将帅之才,但房、杜二人的决断也并非浪得虚名。更难得的是,他们有文武之才,却不邀功、懂让贤,甘心做李世民光环里的虚影,这样的人,李世民能不爱吗?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玄武门之变

除了这个证据,还有一点能说明杜如晦的功绩。杜如晦虽然聪明,但却身体不好,贞观四年(630年)就病逝了,当时才46岁。杜如晦的死对李世民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谁死也没见李世民这么伤心!当时李世民不论看到什么好东西,都能想起杜如晦,还派人把这些东西送到他家里。李世民每次和房玄龄议事,都要想起杜如晦,还要痛哭流涕一番。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古代丧礼

李世民曾经赏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又想起了杜如晦,哭着让房玄龄带一条黄金带到他的灵房,因为他听说鬼神最害怕黄银。杜如晦去世的第二年,李世民还常常梦见他,到了忌日派人慰问家属,把他儿子封了郡公。去世三年,李世民又为杜如晦祭少牢之礼,这在祭祀典礼中,是人臣的最高级别,相当于诸侯之礼。去世十三年,杜如晦又上了凌烟阁的功臣画像。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少牢祭祀典礼

所有的功臣当中,李世民最在乎的就是杜如晦,这是为何呢?在我们外人眼中,李世民像是“戏精”上线,因为我们没看到杜如晦都做了啥,怎么李世民反应这么大?但是李世民的情感是真挚的连续十多年都不忘杜如晦,这就不难推测出,是杜如晦的才干和人品让李世民念念不忘。当初平定四海,杜如晦做了很多史书没有记下的事儿,这只有李世民自己知道了。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李世民剧照

其实关于这一点猜测,《新唐书》也给出了明确答案

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

这句话意思是,杜如晦虽然没干几年,但是反观李世民对杜如晦的恩宠,可见他的谋划一般人比不过。这就是史书隐藏的细节。有了这句话,才让我们发现贤相杜如晦的功德,还有他甘于奉献的精神。

但是外人却很少了解这里的虚实,就连李世民的亲叔父李神通都不了解。当初论功行赏,李神通还对杜如晦之功位于他上不满,李世民只说了句运筹帷幄,你们都比不上他。这就是说,没有杜如晦的决断,就没有统一战的胜利,这是多明显的证据。

史书没说的事儿:江湖都传杜如晦是贤相,他究竟有何本事?

李神通剧照

结语

历史会骗人,但是不会完全掩盖真相,杜如晦为李世民做了牺牲,但也依旧不耽误他成为千古贤相,实在是令人钦佩!只可惜天妒英才,在贞观初年,百废待兴之时,李世民失去了这样的人才,真是伤心欲绝了。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了,希望你们喜欢我解读的杜如晦。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