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只有区区三个德国师的隆美尔为何能打的那么猛?希特勒为什么不多给点部队?

王司徒军武百科


也不太准确,隆美尔在挺进到阿拉曼之时已经拥有四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第5轻快师升格而来)、第90轻型快速师和由一些空降兵单位组成的摩托化“非洲师”。但是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沙漠作战,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已经损耗非常严重。



德国人虽空有四个师的番号,却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辆坦克了,输掉阿拉曼战役也属正常,而隆美尔的不幸在于,希特勒从来没有意识到北非战场的重要性。法国战役横扫西欧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少将,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指挥权,并被晋升为德国“非洲军”中将军长,以帮助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的意大利盟友。

其实在首批到达北非的德军部队中,就整整缺少了一个装甲团的编制,因为该团坦克都随着货船沉到了地中海底。这就是希特勒不太愿意给隆美尔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线,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家海空军的控制之下。

(隆美尔在北非)

希特勒对大海是有恐惧感的,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过,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搁浅,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这方面原因。马耳他岛上英国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国海军水面作战力量的羸弱,使得从德国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动都是一个危险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补给的匮乏,始终困扰着隆美尔的战术发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险过海增援北非,还不如通过铁路给更重要的苏德战场输血,换谁都会这么想。

德国海军在地中海战区是几乎没有水面力量的,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主要由意大利海军承担,在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之前,真正协助隆美尔高歌猛进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存在。它们以意大利机场群为基地,完全压制了马耳他的皇家海空军,使地中海航线有过一段时间的顺畅,同时也掩护隆美尔的地面部队快速推进。

(隆美尔在北非)

随着苏德战场吃紧,第10航空队主力1942年下半年调走,马耳他的英国战机和地中海舰队可谓是死灰复燃,猛烈袭击着所有过往的轴心国船队,隆美尔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而缺乏空中掩护的德军装甲部队,也在绝对优势的皇家空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因此隆美尔缺少的不仅仅是增援部队和坦克,德国空军的疲于奔命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希特勒就无力给隆美尔一些必要的援助呢?显然不是,在隆美尔奉调回国休养之后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全部结束,德意军队残部25万人走进了战俘营,其中仅阿尼姆大将指挥的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非洲装甲集团军改称)就有七个师的番号,包括第10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部队等等,被俘人员数量多达125000余人。也就是说,在北非战场的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紧急实施增援,问题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级上将)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能拥有七个德国师的部队和足够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马利几乎肯定会遭到失败,德军就可以冲到尼罗河完全占领埃及,然后向北席卷中东产油区,向南直扑印度与日本人见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回跟苏德战场的“南方集团军群”会师。

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最担心出现的情况,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经极度虚弱和强弩之末了。

(蒙蒂来了)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战略格局仍然不够,以及德国的战略资源实在不足。在隆美尔前往北非战场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开辟战场,原计划是将这些宝贵的兵力用于巴尔干。可是如果不接济墨索里尼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台的情况。怎么说呢?就跟当初被动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派隆美尔征战北非也是希特勒并不情愿的选择,一个身不由己的作战行动。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尔军团的存在可以稳定墨索里尼的政权,并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战场的有限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和牵制英国的势力,仅此而已。至于深入中近东和迂回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他连想都没有想过。他甚至没有预料到,隆美尔会以那么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意大利总参谋部最初给隆美尔的任务,仅仅是守住利比亚别让意军崩溃,他们甚至一度阻止非洲军团无限向东进攻。

(蒙哥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击增调援兵的突尼斯战役,希特勒的目标也不过是防止北非战场全面崩溃,那样盟军下一步必然要登陆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国人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行动。结果因为海路被严密封锁,七个德军精锐师最终无路可退全军覆灭。如果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不作如此无谓的牺牲,干脆投入到兵力紧缺的苏德战场,效果岂非更好?某种意义上,希特勒的战略取舍能力,跟常凯申大队长特别相像。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当隆美尔在1942年哭着喊着要求增援的时候,希特勒送来的仅仅是一枚勋章和陆军元帅的节杖,而这玩意是吓唬不住蒙哥马利的,战争的胜负毕竟靠的是实力。

(隆美尔在西线)


度度狼gg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德国在二战期间被世界尊称的名将,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战场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之所以用仅有的三个装甲师打得那么猛的原因在于:隆美尔在接任北非军团长以后,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采用了游击战术,并且对于装甲的保养和维护严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运输资源的路线,对于北非,支援远比路上的消耗更严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军事将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技巧给予这场波及世界的大战更多可能和热度。作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尔而言,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传扬后世的美名。如果说战争中除了国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这场战争的恐怕就是这些名噪一时的将军了,而在二战期间,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国人哭爹喊娘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尔!

北非战场的开设本意是为了轴心国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东地区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陆,可恨的是意大利作为三大轴心国主力之一,其军事实力与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面对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骂的同时,选择可以力挽狂澜的将军支援北非军团!

隆美尔的成名作,或者说隆美尔被世人所知的战役来源于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法国时!这个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渐露头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并且成全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能够亲自指挥一部装甲师!希特勒大手一挥,位于第四集团军第七装甲师的指挥官就落到了隆美尔头上,信心十足的隆美尔在进攻法国的战斗中,其所指挥的装甲师堪称德军装甲部队的榜样,纵横穿插,在撕裂法军防线的同时,保持迂回战术,利用德军强大的突进能力,搂草打兔子,很快,法军面对隆美尔的装甲师的防线被彻底打破!在这次战役里,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师又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魔鬼之师”!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经过反复的考量以后,下令隆美尔赶赴非洲,接任德国的非洲军团,以中将衔统领非洲军团军长一职!

面对北非战场咄咄逼人的英军,在己方兵力,装甲部队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隆美尔在到任后的两个月里,快速整合了部队,并且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保护装甲设备的完整率,所有的参战士兵必须学习装甲的维护和保养,本身部队所在的机械师,必须得到部队的全面保护!

接下来,隆美尔迅速制定了进攻方案,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手中仅有三个装甲师的隆美尔,面对数倍于己的英军,选择了进攻,利用英军在之前对意大利作战节节胜利后的骄视之心,在方案制定后,隆美尔集结了北非军团所有的装甲部队和参战人员,孤注一掷,强攻了疏于防范的英军,结果英军大败,隆美尔联合意大利的军队,趁势收复了之前被攻陷的领地。被德军打得心惊胆战的英军在蒙哥马利的带领下,终日惶惶。而隆美尔在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地区以后,采用游击战的打法,四处寻找英军的小股作战部队,对其实施歼灭打击,并且对可以修复的英军坦克全部迁回了大本营,这也是很多英国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军团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攻的原因,甚至在对战的时候,可以碰到原本属于英国的坦克在地方的阵营里!

可以说,战事进入后期,北非战场对于希特勒来说,只能算是牵制同盟国兵力的地方,对于缺少补给和支援的北非军团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大的对同盟军进行杀伤,失去了运输路线的轴心国,只期待北非战场的陷落时间可以晚一点,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但是隆美尔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北非军团提前的覆灭,也打击了所向披靡的英军!加大了同盟国对于北非战场的资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这场战事结束的时间!


诗涵果果解史


隆美尔在北非作战非常猛不假,但希特勒不想增援他也不假,为什么呢?

一、北非就是鸡肋,不能解德国燃眉之急。

在希特勒看来,北非对德国来说并不重要,至少跟欧洲东线战场相比不那么重要。

德国当时迫切需要的是石油,但北非很多油田还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开采,

当时北非已经发现并进行开采的油田就是利比亚的很小一部分油田,年产量不到10万吨,并且这些油田被盟友意大利控制。

即使都给了德国,也只是德国年需要量的60分之一。

相比之下,苏联的石油年产量非常可观,每年为德国提供一千万吨石油不是问题,不但够用,而且绰绰有余。

尽管德国开采苏联巴库石油希望不大,但至少还有希望。

二、中东石油多,但不是希特勒的“菜”。

中东的石油倒是非常多,二战时期石油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足够德国人用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石油集中在伊拉克和伊朗地区。

但是要想获得这些石油,需要问一下英国人答应不。

德国从这里拿走石油,要从利比亚到埃及,再经过苏伊士运河来到伊拉克、伊朗,苏伊士运河在盟军控制之下。

德国要想把石油运回德国,要过五关斩六将,不但要面对地面部队的围追堵截,还要跟英国地中海舰队、英国印度洋远东舰队过招,显然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德国的远洋运输能力和海军在战斗力完全不能跟英国抗衡。

三、德国到北非距离太远,保住成果太难。

占领北非,需要控制住马耳他的战略要地,德国要想在北非大干一场必须拿下它。

可是即使希特勒派兵,就算德军死磕英军要拿下马耳他,也不一定能如愿,因为德军只有陆军和空军,没有强大的海军,运兵太慢,太危险。

利用空降兵和空军攻占马耳他?克里特岛德军空降部队已经损失惨重。

即使在援助下最终拿下马耳他,但德军依旧无法突破英国在地中海的海空封锁为马耳他守军提供后勤补给,守住胜利成果就非常危险,因为德国的海陆军两栖作战一直是短板,在二战中没有多大建树。

而事实上漫长的运输线始终牢牢地控制在英国皇家空军手里,德国开往北非增援隆美尔的战略物资无法到达目的地,在半路就被英国皇家空军打击葬身海底。

当隆美尔的坦克没有燃油的时候,德国开来的"Proserpina"号油船在图卜鲁格被英国空军击沉了,当最后一辆货轮带着1200吨燃油到来的时候,隆美尔已经用不上了,只能把它们焚烧。

三、苏德战争正酣,抽调不出兵力。

阿拉曼战役前,苏德战场战局进入胶着阶段,苏联在美国援助下停止了颓势,开始有了招架之力,德军不得不在苏联战场投入更多兵力。

如果在地中海投入太多兵力与战略资源就意味着欧洲东线战场的力量将受到很大程度削弱,而苏军当时正在罗马尼亚油田边上虎视眈眈。

所以不要说希特勒战略重心不在北非,就是在那里也对隆美尔也爱莫能助。

其实,希特勒让隆美尔到北非只是为了把北非局势稳定下来,不恶化就行。

说白了就是让他防守的,根本没有让隆美尔进攻,。

在第一次进攻的时候,意大利加里博尔迪将军就坚决制止隆美尔进攻,隆美尔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时候希特勒来电,下令隆美尔停止军事行动:“总之,你要避免在你开阔的右翼采取任何冒险行动,不准北上进攻班加西。”

但隆美尔却假传圣旨,把希特勒的禁止进攻说成是鼓励进攻。他对加里博尔迪将军说:元首给了我“行动的绝对自由”。

实事求是地说,希特勒在这件事上做得非常对,当时的局势,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是正确的。


小约翰


隆美尔是德国的名将,元帅,在二战期间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后来他被派往北非作战,在临去之时希特勒曾向他交代过,北非不是德国的主战场,派隆美尔去只是为了拖住盟军,同时也是为了给轴心国做出个样子,所以不需要隆美尔打的太猛,德国也不可能给他太多的物资和军队,但是隆美尔到了北非以后,却把希特勒的主张忘在了脑后,一路突飞猛进,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军用物资分出一部分来给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拖了欧洲战场的后腿,后来隆美尔在和蒙格玛丽的对阵当中,败下阵来,退出了北非战场,以至于希特勒的对龙梅尔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说隆美尔只是一个能争惯战的将军,不是一个战略家,其实希特勒对他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隆美尔在战场上分不清主次,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却分不清,应该朝什么地方打,应该打到什么程度,对战场上的整体形势没有轮廓,缺乏一个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

隆美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有些儿女情长,比如说他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时,作为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主帅,竟然脱离了战场,回到家里给他爱人过生日,这明显不是一个将帅的所为。

纵观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他仅仅相当于战术家,不是一个战略家,如果你了解了他的军事生涯,你就会发现隆美尔和德国的其他元帅相比,依然相差甚远,他缺乏战场上的经验,如果不是当年给希特勒当警卫,也不会受到希特勒的重用,他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评论。


骄然


隆美尔,全名为埃尔温·隆美尔,1942年,因在北非战场的出色表现,被希特勒任命为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因此得到了"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称号。隆美尔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也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隆美尔)

一 意大利一败涂地,隆美尔临危受命,救援北非

1940年5月,在接连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终于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争规模,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在西线,德军采取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便越过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侵入法国,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打败了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在东线,全力进攻苏联,歼灭大量苏军的有生力量,迫使苏军一撤再撤。

看到德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再也按耐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开始入侵南欧与非洲,梦想着将地中海变为意大利的内湖。

早在1935年,意大利军队就在墨索里尼的命令下,进攻北非国家埃塞俄比亚。面对强敌入侵,埃塞俄比亚国王一面在国联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一面号召国人积极备战,抵抗外敌。但终归是实力悬殊太大,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1939年4月,意大利又占领阿尔巴尼亚,当德国在对英国和法国的战争中不断取胜时,意大利也不满足对非洲土著国家动手了,加入了对英、法的作战,希望能将英法的势力逐出非洲,自己当非洲老大。

(墨索里尼)

1940年8月,意大利占领英属及法属索马里,威胁着英国对苏伊士运河南部通道的控制。9月,25万意军进入埃及境内,目标直指苏伊士运河。而希特勒的整体战略是“先大陆,后海洋”,他计划将英法军队赶回英伦三岛,然后用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轰炸,消灭英国的抵抗意志。接着,挥师东进,矛头直指罗马尼亚、苏联。就在希特勒解决罗马尼亚,着手制定针对苏联的奥托计划时,意大利掉链子了。

墨索里尼被北非的接连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兵力不足、准备尚不充分,且没有通知希特勒的情况下,突然下令入侵希腊,打乱了希特勒的整体布局,让元首十分恼怒。

12月,英国在北非发起了罗盘行动,对意大利进行反击。意大利军队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意军十个师被歼,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一败涂地,23万意军被6.6万英军大败,意大利又一次闹了世界笑话。

二 “沙漠之狐”扭转败局

隆美尔接到命令后,于于2月11日抵达罗马,随后在12日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隆美尔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北非战场,北非战场也成就了隆美尔,使隆美尔的个人威望与荣耀达到了巅峰。

早在一战时期,隆美尔就崭露头角,他曾转战过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战场,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就率领3名士兵击败了20名左右法军的进攻,让人刮目相看。在整个一战时期,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一战后,他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写成了《步兵的进攻》一书,正是凭着这本书,他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希特勒把他放到身边,做了大本营卫队长。入侵波兰后,隆美尔希望能独领一军,驰骋战场,希特勒满足了他的要求,升任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该师于法国战役期间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取得了赫赫战功,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但是此去非洲,希特勒能给隆美尔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两个装甲师,加上后来在非洲收拢的军队,德军在北非只有10万人。为什么希特勒给隆美尔如此少的兵力呢?因为德国的重心不在非洲,而是在东线,在苏德战场上,希特勒必须把资源投入苏德战场,来维持德军对苏联的进攻。而在北非,希特勒只是希望隆美尔能维持住现状,不让北非全部落入英军手中。

初到非洲,隆美尔不顾德、意两国高层的意见,即以防御为主,维持现状,而是大胆的发动突击。北非的英军没有见识过德军闪电战,在拥有优势兵力和充足的物资保障情况下,但还是遭打了隆美尔沉重的打击。甫一交战,英军即被德军在优势的空军力量和快速机动的机械化部队联合打击之下溃不成军。隆美尔也因此被英军称之为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曾指挥英军打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德军的俘虏。英军在北非优势丧尽,完全处于被动。隆美尔也因为赫赫战功,在1942年6月被授予元帅军衔。


历史风暴


隆美尔能够打得猛主要是跟战术有很大关系!隆美尔的两大战术优势让联军丢盔弃甲。

战术一,隆美尔采用了田忌赛马的战术让德军取得了不对称的优势。在隆美尔的进攻中,德军的防空炮团被用来对付联军的装甲部队,而德军的装甲部队却被用来对付联军的步兵。这种兵种对调的方式让德军直接拥有了不对称的优势,火炮的射程比装甲武器的射程大得多,可以在射程之外发起攻击;而德军的装甲部队用来对付联军步兵,联军步兵根本奈何不了德军装甲部队。

战术二,德军的战术素养高,战斗配合能力强。我们从德军非洲军团的回忆录里看到,德军步兵士兵经常拿反坦克炮躲在坦克底下打联军坦克,摧毁了大量联军装甲武器,造成联军对德军坦克的恐惧。也就是说,德军的装甲部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群殴了联军装甲部队。


优己


隆美尔,德国三大名将之一,与“闪电利剑”曼施坦因、“专家怪杰”古德里安并列其中。说起这隆美尔啊,这晋级速度也是蹭蹭的,直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干到名将的位置。虽然自己的实力不可或缺,但是也少不了伯乐——希特勒的赏识。


隆美尔因为把自己的作战心得编写为《步兵攻击》一书,一时间声名大噪,希特勒看完后也是对此表示肯定。担任教官的隆美尔被调至希特勒的警卫队,和元首离得近了,自然就有了出头的机会,被希特勒指定为其安保人员,由于严谨的工作态度,隆美尔每次也没让希特勒失望。

1939年8月25日隆美尔被希特勒提升为贴身护卫队长,二战刚一开始时,隆美尔到了最高统帅部任职,为了能让自己的军衔配得上这个职位,隆美尔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军衔提升至了少将。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此。在知道德国即将攻打法国的时候,隆美尔请求将自己调至前线。希特勒出于安插亲信的目的,把第七装甲师交给了隆美尔指挥,隆美尔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素养在战场上大胆用兵,打得法军晕头转向。以42辆坦克损失的代价,俘获97000人、坦克与装甲车458辆,成为整个战场最亮眼的新星。而隆美尔领导的第七装甲师也获封“魔鬼之师”的称号。

接着,非洲战役爆发了,希特勒考虑再三后决定派隆美尔前往。而隆美尔挺进非洲时能指挥的只有三个师、两个意大利军和320辆坦克。


1941年2月隆美尔接过了德军在北非的指挥权。面对数倍于已方的敌军,隆美尔迅速整合已方部队。利用英军不久前刚刚战胜意大利的骄傲心态,迅速果断派兵出击,德军集合所有的装甲部队和人员对英军展开进攻,乘势收回了不少失地。隆美尔在稳固失地后采取游击围攻英军小股军队的打法,而德军也趁机缴获不少英军坦克,只要是能修修补补上战场的全都被德军运回了,毕竟此刻的德军坦克数量是坏一个少一个,这也是为何参战的英军会时常看见自家坦克出现在敌方阵营的原因。


隆美尔到了北非后将原本岌岌可危的战线迅速稳固了下来,还趁机收复了许多失地。这是希特勒政府想都没想到的,本来已经不被寄予厚望的北非战场没想到隆美尔加入后起死回生,要知道以前意军守在这里的时候,那可是被英军打的节节败退差点覆灭。轴心国本来想通过北非战场打开中东地区的大门,结果意大利这个队友太菜了,德军大失所望,才派隆美尔支援。本想做好防守就行,奈何隆美尔却硬生生的将北非战场的结束时间推了又推,一没留神却扩大了很多地盘,给德军争取了大量时间。


那么既然隆美尔可以打的这么猛,为何希特勒不派兵增援呢?

在通往北非的马耳他岛上有英军空军存在,而德军的海军在此地又力量薄弱,运输物资的任务主要交给意大利海军。前期在苏德战场还未易手之前。此地的航空保卫任务一直交给德军第十航空队,他们以意大利的机场为基地,压制着马耳他岛上的空军不敢抬头,除此之外,他们也同时也负责掩护隆美尔的地面突进任务。

可是后来随着苏德战场的优势易主,德国第十航空队被抽调。这就让马耳他岛的英军开始死灰复燃,没了德国空军的制衡,意大利的运输船损失惨重,这也是为何北非战役越往后物资增援越困难的原因。


反观对手,美国的坦克战车援助源源不断地运来,很快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另外北非战场一直不是希特勒的中心,如果不是因为意军崩塌太快。希特勒甚至不会派隆美尔增援。派兵援助北非仅仅只是为了稳住意大利政府不让他们垮台太快,也是为了让利比亚的守军能坚持更久。

至于深入中东地区?压根没有考虑过。德军还有更重要的苏德战场,那里才是真正的主战场。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着风险过海增援北非陪着意大利人玩儿完,不如将他们投入到更需要新鲜血液的苏德战场。


而在北非的隆美尔在面对越打越少的物资的情况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用对手半数的坦克与对方进行了一次正面对抗,被蒙哥马利击败,此后德军在非洲战场的形势便急转直下,连遭败绩。1943年3月,失宠的隆美尔被调回大本营,5月,德军和意大利军队便被英美盟军全歼。


历来现实


被誉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在北非地区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在北非的黄沙中展现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战争艺术行动。自1941年以来,英军在北非地区的兵力从来就没有低于过10万,英军经常是利用十几万人和几百辆坦克来对抗隆美尔只有几万人的非洲军,然而隆美尔的非洲军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三个装甲师,尽管如此,德国人仍然经常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可否认的是,德军派去非洲的部队都是精英部队,第21装甲师的前身就是德军第五轻装甲师,属于德军师级部队中的第一流水平,同样的还有第15装甲师。唯一的一个轻装甲师第九轻装甲师,也经过了专门的沙漠战训练。而英国在整个二战中,陆军部队就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英军的炮兵部队也许拥有一定的训练水平,但英国的装甲部队仍然保守老旧战术古板。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隆美尔确实是一个机动战大师,他对于机动作战和进攻力学都极为了解,总是将兵力集中在英军最薄弱的地方大胆攻击,尤其是他英勇无畏的行动总是令英国人惊慌失措。无论是在第一次攻克希兰尼加的战役中以薄弱兵力全军出击、还是战斧行动中沿着英军装甲部队的轴线进行反攻、亦或者在贾扎拉战役中大胆的全军绕过贾扎拉防线,他的行动都是英国人始料未及的,这也就是德国人总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然而,北非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主战场,非洲就算丢给西方盟军,对德国的主要战线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使是北非战役的后续行动登陆意大利,也没有危及到德国的根基,唯有在西欧登陆才是真正的危及德国根本。希特勒的想法是在这里吸引盟军的注意,拖延盟军在意大利或者西欧的登陆,在非洲决胜并不是德国的战略。反而是隆美尔的胜利刺激了德军总参谋部给他们派去更多的兵员,试图冲向苏伊士运河。但是从根本上说,德军的这一点兵力是不可能压过整个大英帝国的。更重要的是,在非洲维持军力,实在是要耗费太多资源。德国向非洲运送物资需要跨过地中海,这个过程遭遇英国海空军拦截因此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而且随着隆美尔在北非的推进,跨越数千公里的运送油料和各种物资是非常困难的。仅仅是负责非洲军团后勤的各种载具,在东线战场上就足够供应上百万规模的军队。沙漠作战车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个非洲军团的汽车就是上万,而苏德战场,拥有500辆机动车辆的师就已经算得上是德军中的机动部队了,可见非洲沙漠对部队机动性的高需求和对后勤的高消耗。隆美尔拿更多的部队推得更远,在整体上更是加重了德军的负担。

希特勒只需要隆美尔牵制盟军而非耗费巨额补给推进,而隆美尔执意要冲出去的后果后来也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即耗费资源,又使得进攻力量消耗殆尽被打了回来。而德军后期增兵非洲,更是一种愚蠢的行动,因为在制海权制空权被夺取的情况下,加入非洲的德国军队基本就是进入一块没有后撤之路的死地。


科罗廖夫


德国二战时期有三个杰出的军事家,分别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个人在一个时期里指挥德军所向披糜,创造了很多战术理论和精典战役,他们的指挥才能让世人的侧目。

隆美尔作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经典口号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取胜。只要有可能,就要采取欺骗措施。在所有进攻战斗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慌等等,时至今日隆美尔的很多理论仍是非常的实用。

隆美尔有着"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称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后来被任命为非州军团军团长,而他人生的高光点就在非洲之时,他以非凡的指挥艺术,扭转了意军失败的非洲战局。

1941年为了截断英法等国战略物资的命脉苏伊士运河,作为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开始出击埃及,同时实现把地中海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战略意图,但英国在埃及也驻有重兵,两兵相接,意大利有点太怂,在与英军和法军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大批的军队深陷于英法联军的包围之中,其中有10个师被歼灭,其它军队有被全歼的可能。作为同盟国,德国本不想在非州战场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为他们的重心在欧洲战争,在准备和苏联的决战上。但意大利实在太不给力了,不但不能给希特勒分忧,却处处需要德军去救援,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才临危受命,只带了三个师的兵力来到了北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尔越打越顺,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军队的围,还追着英法联军打,实现了战局的扭转。

那么隆美尔有什么神奇的力量,用三个师的兵力约10万人和英法美大约11个师25万人对决,而隆美尔加起来也只318辆坦克,实力非常悬殊。但隆美尔有他的独特战术,通过不断进攻,进攻,再进攻,扰乱敌人,往往有时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却通过迂回到其它薄弱之处,然而出其不意,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北非战役敌众我寡的的情况下击溃英国著名的第八集团军,隆美尔就是用这种战术,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当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还非常狡猾,往往采取很多欺骗的措施,使对方上当,例如昔兰尼加战役中,隆美尔在正面进攻中为了虚张声势,制作了几百辆木头坦克,让英军以为正面是绝对主力,但其实隆美尔则将主力迂回到了英军的两翼,这正是英军的薄弱之处,自然一交火,英军就被打懵了,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是这种灵活有效的战术,使得隆美尔一次次取得胜利,也扭转了北非战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术大师,在后来却陷入了暗杀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后被逼自杀,结束了他助纣为虐的一生,当然,他的战术思想没有因人而消失却被后来人视为经典,不断发挥着军事价值。


华竖


三个德国装甲师,需要至少十五万吨船作为运输后盾。



然而,海上补给能力差是德意两国的软肋。英国的马耳他航空队还有地中海舰队,成了意大利运输船的杀手。德意的护航兵力只能保证有限运输船安全抵达非洲,即使如此也有数以百计的坦克、数以万吨的油料白白被击沉于海底。



此外,陆地运输也是一个瓶颈。德意运输船只能在班加西、的黎波里卸货,距离利比亚和埃及边境有上千公里距离。长途车运也限制了物资转运的效率。相比下,英军在亚历山大港就可以卸货,距离前线近的多。

德军原本占领托布鲁克后,可以利用这个港口,但港内布有大量水雷,再加上英军空袭,导致港口根本无法使用。



所有这一切的后勤限制,都造成了德军兵力规模无法继续增加。即使运足了坦克飞机,也运不上油料和弹药,再加上还有一堆意大利师在抢补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