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說學習漢語認識3000個漢字即可,而學習英語認識幾萬個單詞都不多,對此你怎麼看?

EXCEL乾貨君


來,讀一下這個句子:

小龍女說,姑姑想過過過過過過過的生活

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別別別的

讀著沒問題吧?就算卡殼一下,慢慢也能順下來意思了。

但這句話要是給老外看,就徹底懵逼了。別說是明白意思,就是讀,他們都讀不下來。

所以,知道為什麼漢字認識3000個就夠了吧?

因為漢語一字多音,一詞多義。

更厲害的是,像上面那個句子,就一個字,多寫幾遍,就組成一個句子,而且句子還是有實際意義的!

英語裡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句子。

所以漢語,不用太多的字就能表達很多的意思。

字母都是ma,英語裡這就是一個詞;但是漢語裡,這是:媽,麻,馬,罵,四個詞。

厲害吧,漢語以一當四。

再看這句話:

有人單身,因為喜歡一個人。

有人單身,因為喜歡一個人。

中國人懂,一樣的字,不一樣的意思。

這是漢語的特長。這個,老外不懂。

所以,中國人,話從來不說太多的;有限的字數就夠表達了。

中國話也不說的太明確,深意都在字詞裡面。

你看那古詩詞,用有限的字的組合,表達可以很有深意。

漢語是表意的,聽中國話不能只看字面,老外學著更費勁。


老阿姨談語言


讓我們先了解漢辦,中國的" 國家漢辦" 全稱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

而漢語水平考試簡稱HSK就是漢辦主持的考核外國人漢語水平的等級考試,用的HSK標準教材是漢辦組織編的,HSK1需要掌握150個常用詞語,HSK2 300詞,HSK3掌握600詞,而HSK4 1200 ,以此類推,每升一級都翻倍,直到最高級HSK6。

HSK4是中級水平,一般能通過考試的學生,能閱讀最基本的資料,如果有認真練口語,日常會話交流沒問題,如果不練,還是說不好。而HSK5 需掌握2400-3000詞左右,閱讀簡單的日常新聞和小說沒問題; 而能通過HSK6考試的很少,這個需要掌握5000多詞,關鍵題目真挺難,一般大學畢業的中國人要考高分也要全力以赴。

這個以詞為單位學習也帶來一個問題,當離開了這個詞,這個字和別的結合後,學生經常讀錯或者不明白意思,比如: "感情",TA會讀也知道意思,可"感動"有時學生會猶豫是讀"感"呢,還是"情"? 因為Ta把這兩個字捆綁了,一時難以辨別,更不知道意思。

回到您的問題,認識3000個漢字,這是上述問題的另一面,如果僅僅是獨立的漢字,沒有學習詞及詞的意思,並把它們連接起來。就好比只記英語的詞根而沒有記憶單詞一樣。

其實英語的很多詞根也是有獨立的意思,比如:"cast"是"扔","投擲",它可作為詞根組成"broadcast廣播,散佈/forecast預測預報..."。

而中文的字相當於英語詞根 ,很多也是有意義,比如"想"可以組成"思想""想法""想念"...

你光知道詞根,沒有學習單詞,還是不懂。

我們英語四級也只要求掌握4000多個詞彙,而六級考試只需6000多個,通過四六級後,簡單的新聞和小說基本是看得懂的 ,但是若沒有多練口語,還是不會說。

說到底,一般中級口語需要的詞彙並不很多,英語6000詞彙夠溝通,但不夠深入討論話題,而中文相對而言,字擴展成詞的能力更強,但不能以字來衡量,必須以詞衡量水平。漢語6000詞夠溝通,但不夠深入溝通。

我們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

讀寫和聽說是分開的 ,書面和口語是不同的,懂3000詞,則會基本的閱讀,但聽和說沒有另外練習的話,仍然說不好,英語也是同理。

當然你有了好的讀寫基礎,口語要上臺階是很容易的事。

所以從詞的角度來說,不存在相同語言能力和水平下,英語需要更多詞彙而漢語需要更少的說法。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 提出更多建議。

喜歡我的朋友們請關注我獲得更多英語,法語和漢語等語言的學習和串聯。


麗絲英語


你這個還是說的保守了。

漢字,學會男和女兩個字,進城上公廁就不會走錯。學會漢字最常用的500個字,基本上就可以生活無憂,不會當睜眼瞎。掌握了常用的3500個常用字,這輩子不再上學不去進修也可以混得不錯了。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為什麼這樣?無他,漢字既表音也表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而且,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延續了三千年(從甲骨文算起)的文字,由繁到簡的演變,讓漢字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而且漢字字形優美,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成為世界上單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識, 利於聯想,這也為加快閱讀速度帶來極大的便利。聯合國文件條約的各個工作語種的文本,唯獨漢語的文本最薄。所以越說越覺得自豪。尤其是二十一世紀,據說是中國人的世紀,漢語可就越來越重要了哦。

對老外來講,學習漢語真的是噩夢。

不過對我們來講,雖然漢語是母語,但是有些人還真的就不會好好講話。


雲淡舷窗外


事實就是如此。

以前接觸了很多外國人,剛認識的時候他們還什麼都不會,但是也就是學了一兩年他們的中文就說得非常好了,並且能夠讀懂大部分的報紙和文章。

中文的常用字3000個字只要做到大部分的文章都能夠讀懂,如果說學得再高深一點,學個6000字,那麼基本上絕大部分的文章都可以讀。

比較難的是中國文化,有一些字面的意思和實際的意思完全不同。在這一點上,外國人可能會有一些難以理解。比如說我認識的一個外國人,他有一箇中國女朋友。他女朋友的媽媽會給他送吃的。然後這個老外居然說,這是她媽媽應該的。其實也不是這個外國人大言不慚,而是因為每次他感謝他女朋友的媽媽的時候,她的媽媽都說“應該的”,而外國人的腦袋是直來直去的,他就覺得真的是應該的。

普通的詞彙他們一般來說都會學的比較地道,但是像這種中國人的客氣,他們就分析不出來。

反過來,如果我們中國人學3500個詞,可以說其實大部分的報紙也能夠看個大概,但是如果稍微難一點的偏實證性的文章可能就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說法律的文章了。

英文常用的是3500個詞,大部分是我們高中學到的那些詞,但是還有非常多的詞,如果不去背,就是看不懂。一個大學英語專業8級畢業的學生,拿到一篇英文的報紙,肯定還是能夠看到非常多的生詞的。所以學英語真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也學不完,背3萬個詞都不夠用。

想當年李陽在背完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之前,他都不敢出來宣傳他的瘋狂英語。很多英語的牛人,也都是在背完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以後,才敢出來面對觀眾,推銷自己。

並且英語還有一個特點,她喜歡介入其他國家的語言,幾乎全世界的語言放到英語裡面都可以被英國人拿來當作一個新詞來用。他甚至不會拒絕中式英語的如: Newbee這樣的詞。

因此只要深入到英語的文化圈裡面,就永遠會有不斷的新詞出現。

所以英語其實是入門很簡單,但是深入學習比較難的。

歐洲語言中還有另外一種語言,它是入門非常難,可是深入起來就比較簡單。

那就是德語,德語入門階段非常困難,有非常複雜的語法,但是它非常規則,並且單詞是有限的,被玩有限的單詞以後即使有新詞彙也經常是組合詞。就像我們學漢字,然後組詞一樣。

主持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我們學會了字以後是有邏輯的,然後再去學詞組,就會感覺很簡單。在學德語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你背單詞的時候,從無意義的字母到有意義的單詞確實比較花,時間也比較騷,但是你學會了這些單詞以後去組成更長的詞,就非常的簡單,看一眼就能夠把五六十個字母的長詞記下來。

這裡說一下像英語,如果是遇到長詞必須把它背下來,必須要拼寫,你才能夠把這個單詞寫清楚,還要記複雜的發音,背單詞非常的痛苦,但是像德語這種,單詞都是正常英語的兩三倍長,但是背單詞卻沒有那麼痛苦,甚至絕大部分學德語的人並不需要刻意的背單詞。

學漢語的老外也是一樣的,他們學寫字的時候比較痛苦,但是自己已經會寫了以後,他們並不需要刻意的學習組詞。因為主持是有意義的符號轉化成其他意思的符號,這種學習難度比無意義的筆畫轉化成有意義的符號要簡單的多。

雖然大部分老外說中文非常非常的難,但是他們大部分1~3年時間就可以學的非常的好了,但是再看中國人學了12年的英語,大部分的人都說的很糟糕。

再看德語,大部分的人學8個月就可以考德福去德國留學了。

另外英語除了背單詞還要背常用詞組,英語40%的表達是用詞組來進行表達的。如果沒有背詞組,英語的學習都是不完整的,大部分的中國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英語學的比較糟糕。英語常用的詞組大概有1.5萬個。而在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上面大概有60萬個。


外語那點事


外國人學習漢語,認識3000個漢字,不代表就可以無障礙閱讀中文了,單詞,該背的還是要背。為何?原因很簡單,每一個漢字,在構詞的時候對應的是英語的詞根、前綴或者後綴。

比如“天”字,以它為詞根,可以衍生出“天空、天堂、天氣、天色、天使、天生的”等等詞彙,還可以在前面加詞綴,比如加形容詞變成複合詞,比如“熱天、冷天、黑天、白天、藍天、老天”等,這些詞,有的也許你看字你可以猜它的實際意思,但有的就不行了,比如“天生的”。“天生的”是一個形容詞,“生”有“出生、創造出”的意思,“天”就是“天空”,那“天生的”就是“天空出生的”?很明顯這跟它的實際意義是不一樣的。各位不要以母語者的角度去看,你之所以能夠準確地猜測“天生的”之意,是因為你的詞彙量已經足夠大,可以進行更多的語意聯想,但外國人可不一定能想到,因為他們詞彙量不夠。那,詞彙量不夠,怎麼辦?背唄。

這樣一來,其實學漢語跟學英語一樣,逃不過背單詞,只是記住了3000個漢字,相當於記住了3000個詞根詞綴和單字詞,有助於記住其他派生詞而已,而有的詞,比如外來詞,那就得純粹死記硬背了。。。。。。


吾王54963924


聽有人說,還不如自己體會。我個人的體會是,英語肯定沒有漢語高級,我只列舉一點,就是英語的時態和發連音等等。語言文字的表達世界各國都有不同,外國人還說漢語難學,畢竟不是母語。說起語言的學習,你不能否認一些人的天賦,對於大多數人學習外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入其鄉聞其事。英語或其他語言,確實有看似不合理的東西存在,但“存在即合理”,因為用的人多了時間長了用的久了,也就沒什麼合理不合理的。如果橫向對比你會的語種,就會發現在合理存在當中,也有可優化的部分,雖然你無法辦到。 對於筆者所問,我的回答是,詞彙量和實用性兩者相比較,我更看重實用性。不要過於執著外部詞彙量,你要知道一個英語單詞的內部詞彙量也很大的,更有甚者他們的含義還很難聯繫到一起。一個英語單詞可能相當於漢語幾個詞語,都是有單獨含義的詞語。我並不是說不需要擴充詞彙量,而是穩抓穩打,一步一腳印的學習。順便說一句,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不是幾張考試卷幾個證書能代表的。


蚍蜉也撼樹


現用漢語詞彙就是3000左右現用漢字構成,實際上3000漢字裡已經有將近1000屬於非日用漢字,真正日常使用的漢語詞彙大約20000左右,它們由2000左右現用的漢字組合出來,因此,日常閱讀和表達,認識當代漢字2000左右就已經足夠,另將近1000漢字用於主要用於閱讀古文。

漢字實際上有古今之分,若不分古今,現有漢字數量已經91300左右,3000個漢字只佔其中一成,當我們把古文字用出來,往往就不認得,這就是大家經常鬧笑話的原因。

英語也同漢語一樣,它的字母相當於漢字的筆畫,字母直接組合成詞,日常詞彙量也是20000左右,認識字母只相當於認識漢字的筆畫,不能表達意義,所以學英語需要認識20000左右詞彙,而不是像漢字認識2000,但漢語認識2000字並不足夠,還得認識20000左右詞彙。詞彙不用記憶,漢字是需要記憶的。

因此,不能把認識單詞與認識漢字同等看待,認識漢字與認識英文字母才在同一個層面。認識英文詞彙則與漢語詞彙是同一個層面。漢字是漢語增加了一個認識項目,英文沒有這個項目。所以,不是學英文比學漢語難,而是學漢語比學英文難。難就在於除了英文沒有字的項目,英文與口語一致,漢文語口語不一致,掌握漢語因此又增加了一個難度。


通用漢語研推


這種說法有偏頗。這實質上等同於:把漢字當成了“詞”,把單詞當成“字”了。

在這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在上古時代,漢字以單字單意居多。可越到後來,雙字多字組成詞組越多,到了現代,基本上都是由單字組詞,這是由於單字對應單詞需要不斷地造字,不如單字組詞來得省事兒。貌似漢字兩三千個常用字就“夠用”了,其實不然。有了兩字或多字組成的詞,必須有解釋或生活實踐體驗,你才能弄懂。這件事也並不輕鬆,你不懂得的詞,儘管每個字都認識,你也還是弄不懂,其難度也不亞於認識一個新字。

對於外文,以英語為例,大家說英語每年要生成多少多少新詞,這話也正確。但是有過英語學習經歷且有了較深體驗的人,會認識到英語也有較深刻的內部結構,它有前綴、後綴、詞根構成,有著很強的生詞活力,只要能夠對其進行解剖,人們也可以瞭解其大概含意。我們對自己接觸到的新漢語詞,不也是通過組詞的單字來了解大概含意嗎。當今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自己的漢語詞典,每年更新組詞,詞典也是越編越厚。

拼音文字和漢字各有優缺點,我試著比較一下。

拼音文字由二十來個字母組成,它由若干個字母依次排成線形隊列構成,字母數多少不同,因此單詞可長可短,排列方向可以從左向右,也可以從右向左(阿拉伯文字)。單詞和單詞之間必須通過添加空格來加以區分。這種線性排列和空格添加都加大了空間的佔用面積,降低了操作運行效率。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鉤等很有限的幾種筆畫組成,王永民的王碼五筆將之歸為橫、豎、撇、捺、折五種筆畫,這些基本筆畫類似於拼音文字的字母。我們的祖先並未走簡單的線形排列的道路,他們將這些筆畫通過在二維平面方向上進行伸縮俯仰組合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漢字,這些漢字組成的二維圖形頗類似於一個個“集成電路版”,漢字文章則類同於“集成電路”。其漢字排列可以直排(古籍排列方式),也可以橫排。漢字和漢字之間天然具有邊界,所以無需添加空格。以上特點造成的後果,就是節省了大量的空間。有人說,在聯合國各種相同內容不同文字的文本中,漢語的永遠是最薄的那本!

從學習和使用的難易程度上來看,當然是拼音文字容易,漢字難!

簡單的拼音文字很省心,學習起來容易上手,但是先易後難,學到後來,厚厚的詞典,堆積成山的單詞也令人頭痛。拼音文字能解決所有沒有文化的地區人們的語言,可以快速建立文字,幫助他們脫盲,因為他是一種最無腦的解決語言的方式,他只是簡單的“方言錄音機”。正因為如此,他也只能完成簡單的事情,比如只能解決當時、某種方言的文字,將之作為標準語言,若跨越本國方言區,操著不同方言的居民也是很受罪的,若將時間拉長到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它就只有崩潰了。

複雜繁瑣的漢字令人頭痛,漢字本身被賦予了形、音、義三要素,學習起來有很大難度,需要一個一個字地學習,我們每個人從小學習,都深有體會。但是這些學習有“先難後易”的特性,越學到後來越容易。漫漫的時間長河,考驗了漢字,漢字完成了複雜艱鉅的任務(延續幾千年文化,統一了上萬裡的地域方言)。其他拼音文字之於漢字,一如癩蛤蟆看天,嬰兒望父母!

如果你要簡單,那麼你只能得到低級成果。如果你願意付出複雜的代價,那麼你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並未得到形式像拼音文字那樣簡單,成果像漢字那樣巨大的文字,這兩種特點沒有交集;權衡利弊,我們寧願選擇後者。老天爺只能許諾:同工同酬,在這方面,他老人家是公平的!


bratskid


只要學好3000個英語單詞和外國人交流也夠用了。中國的3000個漢字組合使用就能抵得上英語幾萬個單詞,因為他們是單詞,而中國是漢字,3000個漢字任意組合能組成的詞數可以說是無限的,實際也遠沒有那麼多,只有充分使用就行。英語會3000個詞只要組合的沒問題也足夠用。主要問題是現在的人為了突出自己認的詞語多,要不斷造新詞,比如CCTV這樣詞就可以無限造下去,誰也不可能認完,而中文只要認了中央這個詞再認了電視臺這個詞,就不用再註解中央電視臺了。英語要要單獨註解CCTV,還有GDP這種詞本來是三個詞,那三個詞都認了還不行,非得再造出一個詞,這樣詞就無限多了,如果漢字也這樣造詞,漢字大家也一樣用不了,比如這個國內生產總值,專門為它增加一個詞條,起個專用詞叫國生值吧,這三個字大家都認,但誰也不會知道是什麼意思,就需要查字典,英語大量的詞都是這樣的,所以認幾萬個單詞也不多。以後漢字也以向這個方向發展,比如給力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給字認識,力字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你說上網的沒有不知道的,可每年都要新出幾百個這樣的詞,二十年後一萬個新詞就出來了,20年後不學習誰還知道給力是什麼意思了?


海中巖haha


漢字3000勝過英語30000單詞,我是深有體會。

我上完高中後再沒有系統學習漢語,充其量識字3千字,而我不僅可以讀現代白話文,還可以讀文言文,甚至可以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潘建偉的量子通信等等各種各樣的科技書籍,有卡的地方,藉助詞典基本能解決。

我英語學了十幾年,記住的單詞近萬,看日常生活的新聞報道稿還湊合,一要涉及到科技內容,特別是與自己專業無關的內容就暈了,很多單詞不認識。

漢語難入門,但容易學通。英語好入門,但要學深難上加難。漢語新生字很少,而英語新生詞,每年都要編一本字典,就拿生物醫學來說,每年新生詞無數。

人的記憶能力有限,沒有人能記住這麼多單詞,所以英語是落後的語言,必將被淘汰。

漢語的先進性和優勢性很明顯。比如原子,分子,量子,核子,離子,中微子,粒子,轉子,啟動子等等,一個子字,一目瞭然說明問題,而英語都需要新單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