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復古基調、夢幻色彩、精巧結構,2014年上映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延續了美國“鬼才”導演韋斯· 安德森的一貫風格,但它不僅是一場文化、美學與幽默精神的視覺盛宴,還是一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它在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9項提名,最終取得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原創配樂4項大獎,也以8.8分的豆瓣高分成為許多文藝青年的心頭好。

影片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歐洲著名大飯店經理的傳奇,這個傳奇以一幅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繼承權爭奪戰為主線,串聯起了酒店經理與門童之間的友誼故事,以及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突發戰亂。

這個著名大飯店就是片名中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中當之無愧的主角。

我將從建築視角進行解讀,通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地理位置揭秘、建築風格塑造、建築性敘事和使用功能轉變4個方面來探究電影背後的主題隱喻,看這部電影是如何用建築語言,唱了一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於這首輓歌之中,電影還從二戰野蠻屠宰場上,看到了人性那文明的微光。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一、地理位置揭秘:“布達佩斯大飯店”並不在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虛構的,不僅如此,它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也沒什麼關係。

影片的取景地在德國,大飯店的內景是德國東部格爾利茨的一座百貨大樓,而要想了解影片的含義,最重要的是瞭解背後的隱喻。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最後特別註明“向史蒂夫·茨威格”致敬,這是為什麼呢?

據導演自己在柏林電影節上說,他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於茨威格的小說《昨日的世界》,“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在剽竊原著,它反映了茨威格的人生經歷和他作品中出現的諸多主題”,《昨日的世界》描述了一戰到二戰前後的奧地利,這是茨威格的祖國,是歐洲文化、藝術和思想的搖籃,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開始有組織屠殺猶太人的地方。

布達佩斯大飯店,實際上就位於歐洲文化藝術的心臟——奧地利。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格爾利茨的百貨大樓

二、建築風格塑造:馬卡龍色彩的奇幻世界

影片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主要原因是建築華麗、明快、飽和度極高的色彩。

比如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外立面,一整片的粉色渲染: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室內的牆壁、地毯、裝飾都是鮮亮的紅橙色: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服務員的工裝是強烈的紫色: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建築背景環境的色彩也很純淨:白色的雪山、叢林,還有藍色的天空。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粉、橙、紫、藍,這是標準的馬卡龍配色,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用在建築物上,而電影用戲劇化的視覺手段營造出一個奇幻、荒誕、童話般的意象空間。

三、建築性敘事:對稱的“回”字形4重嵌套結構

電影是一種建築的藝術,敘事結構是這建築的框架。敘事結構的風格決定了影片的性質,也決定了主題的表達,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敘事結構對稱、規整、嚴謹,突破了單一線性敘事的模式,是一種非常具有古典氣質的“回”字形4重嵌套結構。

  • 第一重:現代,影片的開始,一個少女走進墓地拜訪作家,鏡頭拉近,少女手中拿著一本粉色的小說《布達佩斯大飯店》,封面是飯店建築立面,背面是作家的頭像。作家的頭像鏡框放大,切入第二重空間。
  • 第二重:1985年,作家的寓所。《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作家面向鏡頭,娓娓道來這本小說的寫作回憶,進入回憶中的第三重空間。
  • 第三重:1968年,布達佩斯大飯店。年輕時期的作家來此療養,而這時飯店已失去往日榮光,破舊、冷清、瀕臨倒閉。作家意外結識了年邁的飯店老闆、曾經的酒店門童0先生,在他們共進晚餐的時候,老闆講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曾經的傳奇,引出第四重空間。
  • 第四重:1932年,此時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優雅華麗、名傾一時,電影的敘事也在這一重空間裡正式開啟。

①少女手中的小說→②老年作家→③青年作家、老年0先生→④青年0先生(酒店門童)、主人公古斯塔夫(酒店領班)。

逆著時光軸,這4重空間像布達佩斯大飯店中一層一層的迴廊一般,層層遞進,最終進入布達佩斯大飯店最輝煌的時代——主人公古斯塔夫的時代。當我們到達第4重空間,就如同抵達建築的大廳一般,這是電影的敘事主空間。

在影片的最後,與開頭相對應的,這4重空間一層層關閉:

  • 第四重:古斯塔夫先生被槍殺
  • 第三重:電梯門關閉,0先生不再出現
  • 第二重:作家離開,旅居南美
  • 第一重:空蕩蕩的墓地裡,少女合上書,起身離開

像一個精巧的盒子一層層打開,又一層層關閉,《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敘事結構有如同建築一般的對稱精緻之美,同時用時空的層層疊加構成繁複之美,就像歐洲古典文化的縮影。

四、使用功能轉變:從粉色古堡到冷酷兵營

30年代,坐落在群山之上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聞名歐洲,在這座粉色的古堡建築裡,來來往往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名流顯貴,他們都有相同的特點:有錢而年老。古斯塔夫作為酒店的管理者,精緻優雅、談吐流利,遊刃有餘的行走在這些地位顯赫的人中,並受到許多貴族太太的歡迎。

D夫人就是古斯塔夫的情人之一,而故事也因為D夫人的去世而展開。

D夫人死後,她把自己最有價值的名畫藏品《蘋果少年》留給了古斯塔夫,這引起了兒女們的強烈反對。為了爭奪財富,D夫人的大兒子德米特里指示手下殺害律師、管家,並誣陷古斯塔夫,使之進入監獄。鋃鐺入獄的古斯塔夫依靠自己的優雅禮貌的氣質獲得獄友的支持,在酒店門童0先生的幫助下,他們挖通地道、逃出監獄,而後古斯塔夫與0先生踏上了一條躲避追殺、尋找真相的旅途。

整個電影中,除了古斯塔夫和0先生的歷險逃亡線之外,還有一條戰爭線。

D夫人去世的消息是和戰爭一觸即發的消息在同一張報紙上、同一時間出現在古斯塔夫眼前的。而他們逃亡的過程中,電影也數次交待戰爭的進展。當古斯塔夫逃亡過後,再一次回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時,這座建築已經因為戰爭的需要變成了軍營。

開頭的結尾的結尾的開頭已經開始,在廢棄鬼鎮的外圍,毀壞的鋼琴彈奏著走調的悲傷終曲,我寧願沒有見到這般褻瀆的行為,布達佩斯大飯店變成軍營了。

從優雅華麗的社交場所,到掛滿軍旗嘈嘈嚷嚷的冷酷軍營,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外面依然是柔美的粉色,裡面依然是橙紅的地毯,但由於建築使用功能的轉變,一切都變了。就彷彿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因為戰爭的洗禮,湮滅了所有的文明、文化和歲月。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五、隱喻之下的主題呈現:野蠻的屠宰場與人性的微光

回到電影導演借鑑的《昨日的世界》,這部小說是茨威格的自傳體文學作品。

他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融為一體,從出生的城市維也納和自己的猶太家庭寫起,一直寫到1939年9月滿60歲的時候。通過自己經歷的人與事,展示了他生活過的城市和國家的文化生活風貌,記錄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動盪的歐洲社會。寫到最後的二戰爆發,他認為,這是“我們這些六十歲人的時代徹底結束”。

而影片中古斯塔夫先生的逃亡,其實正隱喻了茨威格的流亡經歷,不僅如此,還隱喻了猶太人的流亡史和歐洲傳統文明的衰亡史。

比如火車上檢查古斯塔夫的軍官,使用的步槍是毛瑟槍,戴的帽子也是普魯士軍人傳統的筒形帽,後來封鎖邊境時上車檢查的士兵都是德軍黨衛軍的裝備。飯店變成軍營後,處處掛滿了巨幅國旗,而只有納粹才會這樣做,更不用說旗幟上ZZ與納粹的SS、卐字形的相似。

除了戰爭這一野蠻屠宰場的呈現,電影中還有許多片段體現出了文明和人性之光。

在整個歷險過程中,古斯塔夫與門童0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一生追求優雅得體的他,先後在火車上與檢查乘客身份的士兵發生了2次激烈的衝突,每一次都是因為0先生的國籍身份而起。士兵勒令0先生走出包廂,古斯塔夫為了他的尊嚴堅決不讓步,第一次被士兵抓著頭撞在牆壁上,鼻孔都流血了,第二次則被直接殺害。

另外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片段:古斯塔夫流亡時,打了一通電話,世界各地著名大酒店的經理就義無反顧,傳遞接力棒一般的幫助他,這個“十字鑰匙結社”正是典型的猶太人結社,而這一段正是猶太人受納粹迫害時互幫互助的直接呈現。

雖然古斯塔夫最終因為保護0先生被法西斯殺害,但人性的文明之光,即使微弱,永不會滅。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建築視角,解讀這首歐洲傳統文明的輓歌


總結: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角是建築:它用童話般濃烈的建築配色告訴我們:這一場奇幻、荒誕的鬧劇只是表象,隱藏在背後的是黑暗、殘酷的歷史現實。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敘事結構是建築性的:它那對稱的“回”字形4重嵌套結構體現了古典主義建築美學的層次感。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隱喻通過建築使用功能的轉變為主要體現手段:從童話般的粉色古堡到掛滿軍旗的冷酷軍營,意指二戰時期納粹勢力對歐洲文明的褻瀆和毀滅。

某種意義上,布達佩斯大飯店、古斯塔夫先生都代表了歐洲精神,那是一種秩序性、人文性、貴族性的老派體面。

當幾百萬的人死於“普魯士流感”這種“荒謬的小病”,當古斯塔夫先生為了保護0先生的尊嚴而在火車上被法西斯軍官打死,歐洲傳統文明在衰亡。

但是,在這衰亡之中,“在野蠻的屠宰場上,還是有文明的微光存在,那就是人性”,擁有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古斯塔夫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我】

嗨,我是小雪妖。

活在這世上,無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與你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