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龙夺嫡 ?

holland巧克力


此事我们首先得知道康熙治下的朝廷与雍正治下的朝廷的区别。两者的历史使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所面临的局面自然也不同。


众所周知,康熙大帝一生在封疆阔吏,一统山河方面可谓是丰功伟绩。康熙一辈子的功夫与精力都花在了这上面,在其他方面也就难以兼顾,分身乏术。那么康熙年间后期,问题也就来了。国土增多了,各地的官员也就多了,但是连年征战,国库早就被掏空了,很多地方刚刚经过战争平定下来,需要些时日休养生息,也就不会有赋税收入。但是那些官员的俸禄怎么办?康熙面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头疼。于是,慢慢的,各地的官员开始各种暗地里给自己捞油水补贴俸禄,如火耗,京都的官员也向各地官员捞油水如冰敬,炭敬等。康熙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是他不能去深究,因为这种事情并非个例,而是朝廷上下一大片,而且根本原因是自己连年征战的结果,抓了后自己确实没有俸禄给他们,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很尴尬。所以,康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想而知,康熙年间晚期清朝吏治有多混乱腐败。自然,吏治腐败各部官员之间也就有了很多不可告人的利益交往,一来二去,结党营私也就蔚然成风了。自然而然为八爷党,四爷党这些党派的滋生提供了温室条件。最主要的是康熙无力管理,更甚至说放任不管。很多地方,一部分官员从于这个阿哥,另一部分从于另一个阿哥,康熙还要依仗他们稳定各地官员的情绪,免得他们向自己伸手要银子。

康熙驾崩,雍正上位。


要不说康熙选择了他,他是最懂康熙的人,一登基就知道康熙选他的意思,大刀阔斧的主管吏治腐败与国库。老爷子打下了江山,得由我来稳固江山了。雍正基本上勤勉一生,朝九晚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吏治与宫廷管理上。这样,丝毫没有结党营私的条件,稍微冒尖的他都杀掉,又有谁敢撞枪口呢?所以,雍正的阿哥们,没有夺嫡的局势形成的条件。并且,雍正亲眼看过自己老爷子深受九龙夺嫡之害,为了自己不重蹈覆辙,对于继承人都是秘密立下的,他不再设太子,而是将自己对继承人的选择以诏书形式,秘密放置于一匣子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此事只有亲信几人知道,皇帝退位或者驾崩,由生前亲信率众人取下诏书,当场宣读,继承人走马上任。也就是说,继承人都已经内定了,再怎么折腾都白瞎,除非想造反,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自己皇阿玛,深于此道四爷的分量了。


不书


所谓虎父无犬子,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在位六十一年可谓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被称为"千古一帝\

小蕾说古今


简单的说乾隆这小子太能活了,把儿子们大多熬死了。乾隆虽然有十七个儿子,但只有四个儿子活到了乾隆自己死亡。

乾隆和康熙虽然都是古代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但乾隆的寿命远远超越康熙。康熙八岁即位,虽然在位六十年但也就活了68岁,在当时算得上长寿但不算突出。

乾隆即位时,已经24岁,做了60年皇帝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总计活了88岁。即使放到现在,88岁才死也算得上非常长寿了。

乾隆自己这么长寿,儿子则没有这么好的命。乾隆总计有十七个儿子,数量算得上足够多,但只有第八子,第十一子,第十五子,第十七子这四个儿子活到了乾隆死后。乾隆的儿子们想搞九龙夺嫡,也凑不够人数啊。

(乾隆)

活的比乾隆久的四个儿子中,只有第十五子和第十七子的母亲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身份贵重,在四人中显然一般只有这两人会被当作夺嫡人选看待。第十五子永琰和第十七子永璘都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一母同胞,永琰比永璘大六岁,年龄优势明显。只有第十五子永琰个人资质不是特别差,有争夺皇位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

乾隆第十五子永琰即为后来的嘉靖皇帝。


仁勇校尉


首先是年龄问题

康熙生于,生于1654年5月4日死于1722年12月20日,8岁登基。到68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


乾隆生于,生于1711年9月25日死于1799年2月7日,25岁登基。84岁当太上皇。87岁去世。

就年龄上来看,68岁去年时他的儿子们都是多少岁呢?

长子 胤禔生于,1672年。50岁

四子 胤禛生于 ,1678年。45岁(雍正皇帝)

八子 胤禩生于, 1681年。42岁

九子 胤禟生于,1683年。39岁

十三子 胤祥生于,1686。36岁

十四子 胤禵生于,1688年。34岁

最小的二十四子 胤秘生于,1716年。才6岁

从以上来看康熙去世的时候,年龄最大的太子50岁,四阿哥45岁,八阿哥42岁。十四阿哥更只有34岁。基本都是在人生事业增长期的时间上。出现九龙夺嫡那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谁都想成为一国之君统领天下

再来看一下乾隆退位时,他的儿子们都是几岁?

皇长子,永璜生于1728年,死于1750年

皇次子,永琏生于1730年,死于1738年

皇三子,永璋生于1735年,死于1760年

皇八子,永璇生于1746年,死于1832年

皇十一子,永瑆生于1752年,死于1823年

皇十五子,永琰生于1760年,死于1820年(嘉庆皇帝)

皇十七子,永璘生于1766年,1820年

等到乾隆退位的时候别说九子夺嫡了,连一桌麻将都只能勉强筹齐了。

其次是传位方式

雍正在经历过九子夺嫡之后改为秘密立储制度,他亲书继位皇子名字于"御书"密封匣之中,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日后临死前或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取出,按"御书"所定之嗣皇帝继位。这样就避免了皇子们的明争暗夺。

不同的角度看待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从另一个层面去看,也正是清王朝最强大的时候。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有一个颗渴望成功的心。雍正的成功换成当时其它的皇子也有同样的能力。正所谓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情,既然大家都想去争取这个皇位,就都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反观到了乾隆的后代上,别说争位了,就连像样一点的兄弟都找不出几个。又那里来的能力去争权夺位。


南柯一梦浮夸


乾隆和康熙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但是登基的年龄上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乾隆因为自己的长寿把自己的不少儿子都给熬死了。

1661年,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有8岁,在位61年,1722年去世时,康熙69岁。

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是25岁,在位60年,还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1799年去世时,乾隆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是清朝皇帝里面最为长寿的皇帝了。

也就说乾隆比康熙多活了将近20年,千万不要小看这20年的差距,毕竟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古代,长寿20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子嗣就要死在自己的前面,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时的皇子数量,要远远低于康熙去世时剩下的皇子数量。

先来说说康熙。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0个,而这20个儿子也都活到了康熙去世,其中的九位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参与了“九子夺嫡”,即便是被康熙圈禁终身的大阿哥与废太子也死在了康熙之后。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10个,而活到乾隆去世的只有4个了,除了后来继位的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外,只剩下了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以及十七永璘了。

这样看来,乾隆晚年剩下的这些活着的儿子们刚刚够打一桌麻将的,想要“九子夺嫡”人数实在是凑不起来。

从能力与实力上讲,康熙的儿子也是远胜于乾隆的儿子。

康熙时期,因为存在着众多政治联姻的状况,因而康熙不少儿子们的背后都有着朝臣的支持。

大阿哥胤褆与废太子胤礽背后有着明珠与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的支持,十阿哥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外孙,有着钮钴禄家族的支持等等。

反观乾隆的妻子们,除了富察皇后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以及富恒、福康安两代名臣的支持,其他妃子的出身远逊于康熙的妃子,因而皇子能依靠的外部力量都比较薄弱。

单从皇子自身能力而言,也是康熙的儿子要强出不少。

如果但就康熙的继位人雍正,与乾隆的继位人嘉庆作比较,雍正皇帝在各个方面完胜嘉庆皇帝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而抛开了嘉庆皇帝,乾隆的儿子中确实鲜有出名或者能力非常出众的了。反观康熙的儿子中,三阿哥胤祉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九阿哥胤禟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十三阿哥胤祥在雍正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四阿哥胤禵获封大将军王带兵在西北平定叛乱。

由此也可见,康熙的儿子们确实也在能力与实力上,远胜过乾隆的儿子们。

当然在继位的方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皇子们的所作所为。

康熙是满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虽然康熙遵照汉族传统文化“有嫡立嫡”,很早就确定了胤礽的名分,但是在朝臣和众位皇子的心中,还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立贤德之人”的思想,“贤德”才是皇子逐鹿的焦点,所以才有了“九子夺嫡”的争斗,康熙的皇子们一方面大展拳脚,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另一方面,也在相互竞争,争夺皇位。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满洲的汉化程度已经是非常的彻底,并且代表满洲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满洲贵族议会制度已经被逐步的废弃及取代,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同时,这个时候已经是秘密建储制度,皇子们缺乏了竞争的标准与目标,因而也没有出现激烈的竞争,也就没有再有“九子夺嫡”了。


雍亲王府


康熙与乾隆不论是在清代,还是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两位帝王的在位时间都是比较靠前的,康熙盛世,乾隆盛世,都将这两位帝王在青史中留名。可是晚年的康熙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迟疑不决,于是九子夺嫡的大戏拉开了帷幕,康熙驾崩之时,其一众皇子不是想着怎么厚葬,而是都在觊觎皇位,也可怜康熙老儿了,作为康熙的皇孙,乾隆晚年却没有出现九龙夺嫡的情况,为什么?

首先,皇子数量差距大。

康熙是一代英明神武的皇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英明神武铸就了他不朽的功绩,除鳌拜,平三藩,三征噶尔丹,他儿子共有35位,其中有序齿的儿子有24个,在几次废立太子后,久为正名的太子之位自然会引得一众皇子猜测与觊觎,于是在成年的九位皇子中便形成四派,太子党,大爷当,四爷党和八爷党,最后四爷党胜出,落败的八爷党最为惨,削除宫廷玉牃,圈禁。再来看看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剩下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这点皇十五子永琰更为适合。

其次,有无皇帝扶持。

这点很重要,康熙是很难得的君王,正是他太过于英明神武,导致皇太子熬了一年又一年,早早立为太子自然会成为其他皇子的“靶子”,长期的压抑太子肯定要释放,于是就成为他人眼中的把柄,在两次废立后,太子胤礽彻底无缘帝位,康熙似乎也被太子之位搞得身心俱疲,于是就出现了空缺,甚至连驾崩之时的皇位人员都未明确指定,这就导致后世对雍正继位颇多微词,也导致九子夺嫡一直延续到雍正清除八爷党后,大权在握才算胜利;而乾隆呢,自认为是十全老人,退位后依旧不舍帝位,明面上是太上皇,可是行驶的还是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是贪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嘉庆帝颙琰保驾护航。


最后,继承人有无明确。

康熙在几易太子后,觉得太子之位的选择太难了,于是就暂时搁置想要仔细再琢磨,可惜的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在很突然的情况下驾崩了,康熙的成年的皇子中,不乏青年有为的皇子,如皇十三子,皇十四子,再如一只专心替朝廷办事的皇四子,还有一直沽名钓誉的皇八子,看上去大家一碗水端平,争位不分先后,夺嫡不分长幼,不夺嫡难道束手待毙?这就是九子夺嫡爆发的原因,而乾隆呢,在退位之前已经册立皇太子,并且让皇太子参与正常的朝廷事务中,大臣们如果再有其他想法那就叫谋逆了。这三点就是乾隆虽然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却没有出现九龙夺嫡的原因。


农夫说历史


康熙是满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顺治在位的时间很短,相应的很多制度都还不很健全。康熙在位的时候,国内并不安定,三藩之乱,台湾问题,葛尔丹叛乱,都给清王朝带来不少的麻烦,相应的康熙的儿子们得到征战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

满清入关之前,皇位的继承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概论,都是谁的能力强,谁就能继承皇位,也没有说不能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所以,康熙的儿子门在康熙还为确定储君的时候,就开始大肆建立自己的关系,而康熙对于自己的儿子们肯定也有考验,一来觉得孩子们都挺优秀,难以快则,二来也想看看各位龙子龙孙的能力,所以就演变成了九龙夺嫡的场面。当然,这里面的故事肯定有夸张和演绎的成分,但事情确实是也有发生。

作为九龙夺嫡的参与者中笑倒最后的人,雍正上台以后就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意思就是皇帝提前把下一代继承人的圣旨写好,一份自己保存,一份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当老皇帝驾崩以后,大臣们便会同时开启两封密旨,核对无误以后就会当众宣布新皇登基。但在雍正时期,只要不是过于脑残之人,不用看密旨,基本上都知道弘历是下一位皇帝,毕竟他得康熙的喜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而且他自幼聪明好学,能力也挺强,是雍正最优秀的儿子,没有之一;所以只要他不自己作死,雍正岂有不传位与他的道理。

到了乾隆年间,政局平稳,国库充足,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清王朝的各项制度也逐渐健全,在加上秘密立储制的建立,所以乾隆时期的政权交接时非常平稳的,再加上乾隆的子嗣未必都像他的叔叔辈那样优秀,所以乾隆传位也是矮个子里挑高的啦。


春秋乱舞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康熙大帝励精图治,英明一世,为什么他的儿子们会出现“九子夺嫡”的事件呢?而乾隆皇帝同样子嗣众多,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于“九子夺嫡”的宫廷大乱斗呢?究其原因,小哥带大家一起探究。


九子夺嫡事件经过。

第一阶段:康熙大帝遵从古训早早立了太子,但是再随后的观察中并不满意,因此多年后找借口把太子给废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第二阶段:康熙大帝疲于宫斗,再立太子,之后又废除。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第三阶段:争斗白热化,两方参与最终角逐。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九子夺嫡这场宫门内的血腥之争结束后,雍正皇帝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立储不能早早广而告之,大白于天下。

乾隆皇帝儿子众多,就如二皇子在2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在随后的过程中,一是由于自己不检点,被抓了把柄。而就是其他兄弟觊觎皇位,而攻击目标,太子首当其冲。

第二:立储不能操之过急。

立储一事,一定不能急,要多加观察,从长计议,要充分了解一个色能力后,再决定是不是立传人为太子。



因此,在雍正以后,立储一事都是秘密进行,皇帝在立好传位诏书后,藏在“乾清宫”宫门,“正大光明”牌匾的背后,等到将来皇帝驾崩后,由专门选择的几个顾命大臣,一起取得遗诏,在大家的见证者,宣布继任者。

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们。

乾隆皇帝一生风流,有17个儿子,但是这些儿子之间却没有发生类似于“九子夺嫡”的事件,究其原因,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几位皇子的情况。

第一位:大阿哥。

皇长子永璜,1750年逝,年二十三。

第二位:皇次子。

永琏,9岁逝。

第三位:三阿哥。

永璋,乾隆二十五年逝,年二十六。

第四位:永珹。

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逝,年39岁。

第五位:永琪。

五阿哥永琪,他是最被乾隆皇帝看好的接班人,因为乾隆皇帝在晚年曾经说过,“,“论长当及于皇长子,论贤当及于皇五子......朕在诸皇子中,颇觉皇五子人品宝贵......然未及明示亦早夭......”

而五阿哥永琪在乾隆三十年,因为身体状况不佳,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第六位:永瑢。

善诗文,绘画,兼通天算。(文人骚客,无政治喜好)。

第七位:永琮。

乾隆十二年,出天花,早夭,年两岁。

第八位:永璇。

这位皇子有脚疾,也就是属于残疾人士,虽然活了86岁,但是喜好喝酒,乾隆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

第九位:早夭,无封号。

第十位:早夭,无封号。

第十一位:永瑆。

好书法,特别是行书和草书,和刘墉,翁方纲,铁保四人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所以这位皇子也是无心皇位的。

第十二位:永璂。

乾隆四十一年病逝,年二十四岁。

第十三位:永璟,早夭。

第十四位:永略,早夭。

第十五位:永璟。嘉庆皇帝,享年60岁。

第十六位:早夭。

第十七位:永琰。

享年54岁,和珅的府邸被抄家后,其宅赐给永琰。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首先乾隆时期,立储采取了保密策略,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虽然子嗣众多,但是最后真正对皇位感兴趣,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因为能力强的早逝,能力弱的乾隆也看不上,乾隆皇帝选择嘉庆做继承者,从某一方面来看,确实是无奈之举,毕竟可选择的人选都没几个了。

所以说,乾隆时期没有发生类似于“九子夺嫡”的宫斗事件,一方面是立储政策有变,更重要的是人才凋零。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乾隆的确是在位时间极长,差不多可以与康熙比肩相提的清朝皇帝。乾隆在位期间,清朝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同康熙一样,乾隆帝的子嗣也众多,比起康熙帝在位时严重的夺嫡之争,在乾隆时期,皇太子们都显得相对安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开始,皇位的承继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虽说古代帝王们都有不止一个妃子,所诞下的太子也有嫡庶之分,但帝位传承,早已经不是件传给嫡长子就算完成的轻松事了。自古以来,皇太子们为了能够继承皇位,私下里都会进行漫长而复杂的斗争,最后即位的皇帝,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

乾隆帝因为太过长寿,甚至被自己的百姓操心过立储的事情,于是他六十岁时立下过这么一个誓,如果活到八十还没过世,就会立储。但其实,这都是为了“障人耳目”的缓兵之计。从雍正帝开始,皇帝秘密立储的机制已经很完善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激烈的夺嫡斗争,从而把整个皇室搞得分崩离析,乌烟瘴气。

乾隆采取的也是秘密立储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没出现九龙夺嫡情况的原因之一。秘密立储首先可以防止王储被皇子们排挤,其次,乾隆将皇位继承的决定权牢牢把握在手里,不给任何人以揣度的机会,从而也不存在让其他人夺嫡的可能。皇子是谁定了就是定了,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如果不遵旨照办,就是对先皇的大不敬。

对比康熙,乾隆时期夺嫡之争不激烈的原因还有一。康熙要传皇位时,皇子们还都年轻气盛,一个比一个能打,想得天下的心思也一个比一个强烈。但反观乾隆时期,因为乾隆帝在位的时间真的太长太长了,乾隆底下的各个皇子都被熬没了脾气,也大多都到了三四十岁的年纪,对权贵名利基本也都看淡得差不多了,谁即位都行吧都行吧。

除此之外,乾隆帝对这方面真的管得很严。毕竟也是过来人,知道皇室夺嫡之争究竟有多费时费力,还派系争端,还磨损人心,所以打皇子还没长大的时候,乾隆帝就对这些雏儿们严加管教,不仅不给随意出宫,更是禁忌有大臣与这些皇子结交。

要参与夺嫡之争,必先形成气候。而乾隆从根本上掐断了这些皇子能形成“气候”的命脉,如果没有当朝大臣相佐,自不存在拥戴和党派只说,仅凭皇子一人,是无法挑起激烈的斗争的。所以皇子们从出生到继任都像被蒙在鼓里一样,全凭乾隆一人作定夺。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位时间长的皇帝,确实是皇子最讨厌的人。

老太子也是很悲剧的人了,明知道江山是自己的,但是还是要等那一天,在老皇帝驾鹤西征之前的每一天,应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太子所有的权力,都是老皇帝给的,能给你,当然也能要回去。

所以不管太子表面多么风光,内心必定都是无比彷徨。

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将太子的郁闷表现到了极点,皇长子本来是毫无争议的皇位继承人,无奈太子当的久了,有点稍显浮躁,而老皇帝又因为多疑,让太子的人生坐上了刺激的过山车。不仅太子几度起落,最后还让儿子们为了皇位结怨深重,最终兄弟反目,手足相残。

所以雍正皇帝吸收父亲老年的失误,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办法,皇上亲自选定继承人,不让任何人知道,帝国下一任继承人的名字,就写在纸上,一份随身携带,一份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下面。这样既防止儿子们相互竞争,不择手段。又可以堵住大臣的嘴,以免大臣谏无国本。

雍正就是这样将皇位传给了乾隆。

乾隆这个皇帝比较悲剧,喜欢的儿子都夭折了,所以只能瘸子里挑将军,乾隆三十八年就秘密立储,将颙琰立为皇子,之后更是自居太上皇,将儿子嘉庆皇帝扶上皇位。

不得不说,秘密立储还是一个很有效的避免皇位纷争的方法,可惜大清末期皇帝的生育能力差,子嗣还不够挑选的,所以秘密立储也失去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