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探祕海防要塞三門島

三門島位於大亞灣與大鵬灣的交匯處,面積約5平方公里,東臨大亞灣,西接大鵬灣,南連太平洋,海岸線長13公里,是大亞灣最大的海島,距香港海域僅8.7海里。因地理位置險要,古時便是軍事重地,清政府在此設有海關機構,300年前建有海防古城牆,解放後長期有駐軍。

探秘海防要塞三門島

三門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島上至今仍保留著清朝以來的大量軍事設施和遺址。三門島主峰雷達山(又叫海誓山盟峰),海拔298米,山上有多處隱蔽在密林間的營房,峰頂制高點處築有碉堡,內牆仍有醒目的“祖國眼睛”四字。山中被挖出20多條總長4.7公里的地下工事,位於山腹的部分隧道可通汽車。

據介紹,島上共建有30多個強大的隱蔽火力點和縱橫交錯的戰壕,重重鐵門後的作戰指揮室,據稱足以抵禦原子彈攻擊。目前這些軍事設施都已廢棄或改作其他用途,但仍吸引了不少驢友前來鑽地道探險。在深圳海關駐三門島辦事處附近的媽灣村,有一面長約十餘米、牆面已風化剝落的古城牆,據有關專家考證,該城牆建於1717年(康熙56年),為大鵬古城屯兵沱濘列島(也稱三門列島)軍營,作為海防之用。

島上還有清政府於1899年設立的海關遺蹟,深圳海關駐三門島辦事處還專門建有歷史展覽室。雖然解放後三門島海關從1980年起有近20年的中斷,新的海關則是1999年才重新建立的,但100多年的海關文化卻是三門島上另一重要旅遊資源。

探秘海防要塞三門島

據介紹,三門島距香港海域僅8.7海里,因有一組小島隔成三條水道而得名。由於處於大亞灣與大鵬灣交匯的“漏斗口”位置,是粵東、福建及浙江沿海船舶來往港澳的交通要道,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該辦事處作為全國四個監管站之一正式成立後,主要職能是負責珠江口以東、福建及以北港口小型船舶來往港澳的中途監管,通過艙單的確認、核注和對船舶的檢查,發揮監管和打私前沿陣地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三門島一直是重要的前沿軍事禁地,從滿清時中央政府就派兵駐守。1899年,英國強租九龍半島,清政府所屬機構包括海關———九龍各關廠被迫後撤,繼而改在新的分界線上設立海關機構。當年10月三門關廠開始正式辦公,負責緝私及辦理徵稅的業務。而位於海島西側的插旗山,即因當時插滿清龍旗而得名。由於三門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避免誤入香港水域,當時海關人員上島需先坐車到澳頭,再乘軍用船隻或漁船上島,耗時2天1夜。

探秘海防要塞三門島

1942年,日軍佔領三門島,在大亞灣海面集結二個師團共四萬五千人,再進攻澳頭、惠州、直撲廣州,同時南下侵略香港。有傳說,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島上埋藏了許多無法帶走的財富,還有傳說蔣介石敗退大陸時,曾在三門島黯然登艦北上臺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揮戈南下,在南澳鎮東湧炮擊三門島國民黨守軍,取得勝利,後將三門島闢為軍事禁區,一直駐守到九十年代中期。據惠州市公安邊防支隊三門島邊防派出所三門島社區警務室警長謝又輝介紹,解放後三門島上長期駐有一個加強團,大約有1000多名官兵,還有隨軍家屬,直至1992年才撤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