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从上映开始,围绕电影版《爱情公寓》的风波持续不断,先是被剧版出品方联凡公司控诉侵犯版权,随即又有传言称该片只是在消费观众、卖弄情怀。唯一庆幸的是,影片上映一天多,票房已突破3亿元大关。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但就在12日下午,又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该片疑似偷票房,一时引起一阵热议。

偷票房是怎么回事?背后有哪些目的?发行方和院线谁的嫌疑最大?

小编将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www.wordemotion.com)网络情报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大数据平台为您揭秘!

1、什么是“偷票房”?

偷票房其实是电影业中一种瞒报电影观众人数的的现象,电影院偷漏瞒报票房手段已经非常纯熟了,简单来说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最低级,手工票,此手段通过不出票,手写票或兑换券等等非电脑票得形式出现…

第二种,较低级,无票入场,根本不出任何票,手工票都不会出…交钱就进随便看。

第三种,低级,让你拿着A电影的票去看B电影,这样B电影的票房就都算到A电影了。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第四种,低级,结构票,收取3d眼镜清洁费,或者搭配饮料小食等等。

第五种,较高级,恶意退票,从票面看不出任何问题,开场前全部退票。

第六种,较高级,双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卖票一个报数。

第七种,高级,修改系统参数。

偷票房有三种行为:员工行为、影院行为、片方行为。

2、是谁在“偷票房”?

员工行为最直接:手写票,收钱以后不出票,直接带人进影院。这跟公交车售票似的,据说全国最大的某个院线的员工,直接把钱塞袖子里,一天也有个一千块的收入。

影院行为:这就要说到“返点”了,排片率竞争中最普遍的一种手段,就是返点。一般来说,一部进入院线的影片,片方和影院分别获得43%、57%的票房。但有些片方会自动降低分账比例,将本应属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让利一部分给影院。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影院会用“偷票房”的办法,将那些没有返点的影片票房,挪到有返点的影片上。

片方偷票房:通常见于财大气粗的发行商。他们会在影片上映时,花数千万在影院包场,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给予观众。

3、“偷票房”有什么用?

“偷票房”行为是“各方利益的驱使”,员工行为和院线行为很好理解,直接拿钱或者拿回扣。对于发行方来说,最直接的利益点是“制造舆论,带来口碑,显得我这电影受欢迎”,说白了跟骗钱没区别。

但更深层次的是这里头的资本运作,现在我们都知道一些资本预先把这个电影票房保底形式包下来,包电影票房不一定就想在电影票房里盈利,或许是为了相关理财产品,例如股市行情跟着波动。

公司把这个电影发行权拿下来了,如果票房高挣了钱(起码大家认为他票房高),回头他股票也往上涨,理财产品也好卖,一旦他票房什么都不是了,那跟着股票也下跌了,理财产品也没人买了,资金链条可能就崩溃了。所以有些相关资本方要买票房,制造一种表面繁荣,这样对他自己有利,这也是围绕着电影市场,衍生出来的东西。

4、“偷票房”行为在中国有多严重?

“偷票房”的行为由来已久,并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顽疾。据业内人士估计,近几年全国电影票房每年被“偷”的票房约为10%。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更是直言,“中国电影早就过500亿了!至少有20%的票房没有统计上来,影院偷票房才是中国电影的黑洞。”

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仅隔20天后,相关部门就重拳出击了,并且一出手就对准了偷漏瞒票房现象。326家影院涉及“偷票房”,126家被停业整顿,两家影院被罚,被查处的影院瞒报的总票房不低于1.06亿元。

其实近几年,市场上多部影片都深陷票房造假的传闻。其中比较出名的有,2016年年初,国产影片《叶问3》因被媒体披露票房不实而遭遇调查。经相关部门查实,《叶问3》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该片还存在自购票房的行为,涉及票房为5600万元。

此外,《港囧》、《捉妖记》等影片也曾深陷票房造假的传闻。自2014年起,相关部门更是接连公布了多批涉嫌违规的电影院名单。

5、《爱情公寓》偷票房是谁的问题?

CCTV6电影频道旗舰栏目《中国电影报道》12日在官方微博征集偷票房的证据,称将对此进行调查。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13日,《爱情公寓》官微否认偷票房,并一一晒出相关影院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票根出错的原因包括临时更换影厅、放映设备故障、空调故障、出票机故障

等等。

13日晚间,中国电影报道公布第一波调查结果:1、在评论并回复我们的网友中,未出现确凿证据证明《爱情公寓》存在“偷票房”行为。 2、部分网友表示出现买A电影出B电影票的情况,当时无保留证据的意识。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虽然中国电影报道的调查陷入了谜团,但从小编分析来看,院线“偷票房”或者说“爱情公寓给院线的返点高于其他电影”的嫌疑更大,发行方大规模买票的嫌疑较小。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个关键点:

1. 片方前期宣传规模较小

如果片方想通过“偷票房”带动票房或者带动其他衍生利益增长,肯定会有一整套的宣传策略,从前期的营销活动到上映后票房爆发等各个点来带动口碑。但反观《爱情公寓》,从前期的宣传规模来看就反响平平。

小编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对比《爱情公寓》和《一出好戏》的网络关注态势来看,《爱情公寓》的前期宣传明显不如《一出好戏》。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爱情公寓》网络关注态势↑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一出好戏》网络关注态势↑

详细来说,《一出好戏》前期的大型营销事件超过30次,而《爱情公寓》仅大约10次。

从总体关注度来看,《爱情公寓》网络关注度仅是《一出好戏》的64.34%

2. 关联股价无特殊波动

电影的口碑往往等带动一些概念股,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我不是药神》点映时其概念股“北京文化”开盘不久就出现涨停。

《爱情公寓》陷入偷票房疑云,背后究竟是谁的问题?

但《爱情公寓》相关的概念股上海电影、华策影视一直无任何异动。

3. 影视行业监管氛围浓厚

天价片酬、逃税漏税这口锅被崔永元揭开后,不但沸反盈天,也打破了行业整体的利益格局。为整顿引发国人愤怒的天价片酬问题,中宣部、国家税务、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整治影视行业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和偷税逃税等问题。

《通知》还明确强调,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电影院线、互联网视听网站、民营影视发行放映公司,不得恶性竞争、哄抬价格购买播出影视节目,坚决纠正高价邀请明星、竞逐明星的不良现象。政府资金、免税的公益基金等不得参与投资娱乐性、商业性强的影视剧和网络视听节目、助长过高片酬。

总之,影视行业整顿气氛正浓,此时顶风作案肯定是弊大于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