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考研复习四个月,拿下412分

点击右上角 关注 每日更新最新考研资讯哦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报考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

总分:412 名次:1

政治:71 英语:75 政治学原理:136 政治学综合:130

Part 1 参考书和资料

首先,考研是一场信息战,谁掌握的考研信息越丰富,谁就越能在考研复习中游刃有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研信息的收集必须贯穿整个考研复习过程,并且需要根据情况不断地进行更新和筛选,以确保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收集的信息主要有考试科目参考教材授课老师

历年真题

不管个人天资如何,人文社科考试最重要的依然是看书、背书,因此准确获悉考研必备教材是考研复习最重要的前提。一旦读错了书,搞错了方向,花费越多精力,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在今年的初试中,笔者目睹一名考生背错了政治学原理的教材,辛辛苦苦备考那么久结果白忙活一趟。中国人民大学自2008年以后官方就不再提供考研教材,但网上仍流传所谓的参考书帖子以及滥竽充数的辅导班参考资料,这些帖子和辅导班提供的信息往往还停留在远古时代。近十年人大的师资结构,尤其是国关学院,已发生较大改变,相应的参考书和知识也不断得到更新和淘汰。笔者在备考时,针对教材问题请教多位师兄师姐,加上自身的学习经历,可以保证下列书籍为必看教材:

1、专业一(政治学理论):唯一指定教科书就是杨光斌老师撰写的《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此外杨光斌老师的历年论文及其最新的专著一定要格外关注,这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杨老师一般在春季学期开设《政治学原理》专业基础课,考生可旁听以便熟悉杨老师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网上07年的参考书有景跃进老师的《政治学原理》,这本书不用看,因景老师早已不再人大任教。

2、专业二(政治学综合):细分之下有三大科目,每个科目下又可分为若干板块。

(1)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此书不必全书阅读,重点阅读先秦诸子秦汉部分的思想,其余内容可凭个人兴趣和精力自行选择;彭明等人编写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进程》,此书是该科目的重点书籍,需反复阅读并做笔记,关注各个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此外还有闫老师的一些专著需要阅读参考,如《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闫老师每年秋季学期给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上《中国政治思想史》。

(2)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阅读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

。不必全书阅读,重点阅读并充分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著作和思想,此外,奥古斯丁、西塞罗、阿奎那、孟德斯鸠、托克维尔黑格尔也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希望本科目考高分,最好能花一定时间阅读原著,尤其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霍布斯的《利维坦》等经典。徐大同先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早已淡出人大堂课,不必阅读。张广生老师的学科基础课《西方政治思想史》和程农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本学院思想史课的精华,值得一听。

(3)中外政治制度史:老实说,这门课最难准备,因其最琐碎毫无章法可言,而且每年出题重点不断变化。大致可细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阅读张鸣老师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民国),这几年考过几道简单题和论述题,稍加留心,没有官方教材,可参阅柏桦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民国部分;中国当代的政治制度,往年也考过几道大题,可参阅杨光斌老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西方政治制度史,主要阅读唐晓的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徐红的《比较政治制度(第2版)》。总的来说,主要精力用于准备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两大板块。人大考研注重基础知识,所以阅读这些书时不必每字每句都看,主要关注各个具体的制度(含义、朝代、运作、特点或意义等)。

除此之外,必须随身携带一份近十年的专业课真题。真题犹如一个风向标,可了解历年的出题方向,哪些内容常考、哪些内容不考、书本上的知识点怎样以考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包括总题量、题目类型、分值都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学会研究真题、归纳总结真题是节省复习时间、确保有的放矢的重要环节。

最后,有一些靠谱的师兄师姐也是考研路上的一大保障。我咨询了前两届考研第一名的师姐师兄,以及政治学原理第一师兄,他们可以提供你一些备考、答题以及老师沟通等经验和教训。

Part2 复习方法

考研信息收集完备后,可着手制定自己的考研计划。下面我将按照科目逐一介绍自己的复习方法:

专业一(政治学原理)主要背杨老师的《政治学导论》。首先通读全书,心中对整本书的框架和脉络有个底,粗略制定个复习进度。接着研究历年的真题。我建议将每年考过的知识点做上标记,标出哪一年考的、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根据笔者对十年来真题的研究,建议考生重点关注第一、二、四、五、六、八、十、十三、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各个方法论的流派,第二章权力类型和法治,第四章八种意识形态的分类、第五章国家的分类、尤其是本书特提出的国家形态学说,第六章几种政府类型和两种政府间关系,第八章利益集团和媒体的作用,第十章统治类型的分类,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的定义、改革与革命,第十四章各种民主理论。第三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很少考到;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的理论和结论可用作论述题的分析工具。看书时要区分概念的级别,比如政治学方法论这一小节包含三个一级概念: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主义,理想选择主义下包含三个二级概念: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下包含三个二级概念: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答题时切忌张冠李戴。每个概念都会包含含义、要素、特点、评价等内容,看书时要按照这些条目稍加整理,考试时按点答题。

剩下的两道论述题分值有50—60分,是高分与否的关键,主要考察时政与理论的结合分析。备考时建议看杨老师的历年论文,了解杨老师最近研究的方向,在答题时尽量用杨老师的论文观点作答,并适当引用教材上的政治学大家(如亨廷顿、斯考切波)的观点,要做到条理清晰、分一二三点作答,如此便可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根据笔者不太严谨的研究,杨老师这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理论、民主理论与国家建设,且尤其要留心总结杨老师自己提出的理论,比如当代民主的分类、国家形态、国家自主性。做完这些工作后,笔者每天花两个多小时背诵,每次背诵三四个知识点,细水长流、步步为营,从九月初到十月底,除了一些极其枯燥的内容外,大致背完一遍。这之后就每天一章或两章不断复习,复习时会和研友互相抽背,笔者感觉抽背很有效果,值得推荐。这样一来到了十二月底考试时大概复习了七八遍,可以胸有成竹地上场。

专业二科目较多,但方法都差不多,也是先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方向,然后看书,看完书后整理知识点,接着就是反复看这些知识点。西方政治思想史出题灵活,通常引用原著的一段话让你加以评析,并且注重对原著文本的解读,而非大而化之的思想概括和评价,考察的是考生阅读文本和深刻思考的能力,因此没有较为深厚的思想史功底的考生会比较吃亏。复习时主要阅读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把前文提到的那几个思想家的思想和著作分门别类地整理,比如霍布斯写了《利维坦》和《论公民》,这些书讲什么内容,梳理霍布斯阐述的自然状态理论、契约理论、主权者理论、代表理论等等是如何一步步论证并推导出来的,考试考察的是理论的逻辑论证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以一些大词汇概括(这也可以说明为啥徐大同那本教材不适合)。如果有时间,建议读一下

《理想国》的前两章、《政治学》第一章、《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章和《利维坦》第十三章,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的文本,尽管无法全局地把握这些思想家,但至少能对经典的文本有个感性的认知。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点放在先秦诸子百家、西汉思想、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四个时间节点。看书时自己整理人物、思想和主要的思想事件,比如顾炎武,首先要对他做一个人物简介,接着整理其主要著作,梳理其提出的著名理论命题;对于思想史的论战,比如科玄之争,要讲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代表人物是谁、在何处发表什么文章、引发什么反应、论战的几个阶段、如何评价该论战。整理时可按照思想史专题,也可按照人物线索。整理完后就反复看,个人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思想史事件比较繁琐难以识记需要花较多时间,至于思想家的思想因为考得较粗浅所以了解大概就行。

制度史内容庞杂,但综观往年真题,考的知识点相对简单,不外乎西方总统制议会制、中国的人大政协或者封建郡县察举科举等普通概念,但是偶尔剑走偏锋,出一些完全陌生或者一般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比如德国联邦制特点、北洋政府的政体类型变化。这部分整理时主要挑出各个制度,然后稍微作总结,比如内阁制的含义、起源、特点、内容、优劣;另外还有一种对比型题目,比如一院制和两院制比较、比例代表制和多党代表制比较,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必须烂熟于胸。由于每年题目分布变动较大,因此考生要额外注意前两年的出题走向,比如前年考了民国政制,今年集中于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政治制度。

专业课复习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整理阶段,二是熟记阶段。从八月底到十月底左右,我和同学陆陆续续分工整理了政治学综合的各个板块,整理时主要以老师上课的笔记为模板,添加教材上的内容,然后不断充实。当然,整理时也阅读了一些“编外”的学术书籍,参考了政治思想史研究、海外汉学研究等等,加以扩充。之后两个月时间就开始每次两三个知识点反复识记,记完后默写一遍,或者相互抽背,加深印象。如此到了十二月底,大概复习了不下四五遍。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个人主要花较多的时间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整理上,因为教材比较明确但内容较多;西方政治思想史平时接触较多,比较熟悉,所以临考前一个月才复习了几遍;制度史内容其实不多但出题诡异,我连政治学百科全书都看了,不过最后考非常一般的题目。

政治复习比较晚,到了十月份大纲解析出来才开始复习,不过时间足够了。复习材料主要是肖秀荣的考研辅导书,出版一本我就买一本,紧跟其步奏走。然后大量练习客观题(选择题),尽量做到5题以内的错误,临考前两周背肖秀荣的八套卷和四套卷的主观题,参考了任汝芬的最后冲刺卷。肖今年押中两道大题,其辅导书的质量有目共睹。

英语的复习经验主要是多做阅读理解。英语的真题很重要,尤其是真题的阅读理解,做两遍以上,分析难句的结构,做完后读读原文培养语感,并且随身准备一本小册子,积累阅读理解中的生词。将英语分割成不同板块,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作文,每段时间攻克一个小版块。水平一般的同学英语作文不必求新,考研参考书上有模板,参照着挑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模板,然后背背优秀范文,练几次作文,就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Part 3 个人备考历程

笔者正式投入考研复试大概是9月中旬以后,但暑假两个月边摸鱼边夯实了英语阅读理解。笔者英语基础一般,六级裸考只考了530+,师姐提醒我假期可提前一些准备,这样开学就比较轻松了。听从她的叮嘱,我暑假一口气做完了张剑两年的150篇阅读理解,每天做四篇,做完后分析错题、积累生词并朗读文本。我没有单独抽出时间背考研英语单词,那有点枯燥而且效率低下,只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生词记下来,如此不断积累也差不多等于背完一本考研词汇了。做完之后朗读文章这是我学习英语的习惯,目的是加深语感和文本语境的理解。

九月中旬以后,笔者开始进行系统的复习。首先,笔者和一大神同学一起准备考研。我们每天早上九点起床,然后在宿舍走廊里背诵两个小时的《政治学导论》。背诵的方式就是先把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划出来,然后每个人轮流读,读完后背,背了三四遍后互相抽查,每次大概背两三页左右。由于我普通话不标准,他开玩笑说原本以为这是一场言语的盛宴,最后却成了“国王的演讲”。一开始背诵速度慢、有点不情愿,不过后来渐入佳境,背书成了每日的必需品,一天不背书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临考前我们已经把整本书复习了差不多八九遍,最后对知识点滚瓜烂熟得心应手。这种方法虽笨,但非常有效,可以保证拿下基本分。除此之外,考研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复习累了不妨出去走走散散心,不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经常在饭后“放风”——逛校园,而且一逛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有时徒步到北大的书店,一来可以相互吐槽各种八卦以放松疲惫的身心,二来可以以散步的方式强身健体,三来探讨交流考研复习心得和信息。

考研是一场较为漫长的征程,需要厚积才能薄发,贵在持之以恒,而不在花费大把的时间。我的缺点是精力不足,优点是能持之以恒,甘愿过一种修道院的生活。考研期间,笔者每天大概八点半睡醒,赖床赖到九点多。起床后背诵并复习《政治学导论》。十一点左右吃午饭,用餐后与研友逛校园,十二点半回寝室睡午觉,大概两点左右起床。午觉后在寝室复习到下午五点,然后用餐、锻炼半个小时、洗澡,大约七点左右到图书馆自习,九点回寝室与研友复习白天的内容。晚上十点半到十二点玩耍,大概十二点以后睡觉。一天学习将近八个小时,总的来说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三个月来几乎每天都这样坚持着,每天都会复习到四门学科,逐渐形成一种考研生活习惯。当然这种修道院的生活着实枯燥,尤其是不得不抛下诸多经典书籍来背记这些刻板的教材,心中不免怨怼。尤其到了十二月份,我比较烦闷,几乎复习不下去,因为没有新知识可以补充,每天就是不断地炒冷饭。即使有这种恶劣心情,我依旧坚持每天完成七个小时左右的复习任务。

在考研的这场征程中,不求一跃千里,贵在日积硅步。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娇、不燥的作风,最终取得好成绩。

考研复习四个月,拿下412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