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斷章》

1935年10月“新月派”詩人卞之琳(1910-2000)寫下這首蜚聲詩壇的《斷章》。四行小詩,向人們呈現了“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故事,然而那重複出現的“裝飾”二字,卻為這首浪漫的景觀鋪陳了一層悲涼的底色,“你”於“我”只能是夢。而讓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魂牽夢繞的“你”就是張充和(1914-2015)的原型。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青年張充和

真 正 的 大 家 閨 秀

1913年5月17日,張充和出生在上海圖南里。她的父母剛剛從合肥遷往上海。

合肥張家有萬頃良田,父親張冀牖(1889-1938)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張家十個孩子,每一個人都配備一個奶媽,僕人一大群。錢對於他們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可以無限揮霍的閒置物。

父親張冀牖(yǒu)是民國著名教育家,創辦私立蘇州樂益女校、平林中學,母親陸英從揚州遠嫁而來,嫁妝豐厚,美麗而又賢惠,祖上的福廕,父母的通達,讓這個家的氛圍充滿書香,自由而溫馨,連僕人們都學認字,會算數。張充和就誕生於這樣一個富裕的、美好的、和睦的舊式大家庭,成為張家第四個女兒。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1946年張家十姐弟合影

前排左起:四妹張充和、次妹張允和、大姊張元和、三妹張兆和

後排左起:幼弟張寧和、四弟張宇和、次弟張寅和、長弟張宗和、三弟張定和、五弟張寰和

張家給孩子取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和”字,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姐張充和、長弟張宗和、次弟張寅和、三弟張定和、四弟張宇和、五弟張寰和、幼弟張寧和。兒子們的名字裡都有一個“宀”,希望都能留在家裡。女兒中間的字都有一個兒字腿,代表著女兒是要嫁出去的。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元和(前排右一)允和(前排左一)

兆和(後排右一)充和(後排左一)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四夫婿比四閨秀還有名,大姐元和下嫁名噪一時的崑曲名家顧傳玠,允和嫁給了語言學家周有光;兆和嫁給了一代文豪沈從文;充和則嫁給了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路,

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蘇州,與夫人張兆和(1935年)

連汪曾祺誇讚“湊成一套四扇屏兒”的合肥四姐妹,都已迴歸塵土。然而她們窈窕娉婷的詩意人生,不時牽動人們對那個時代大家閨秀的完美想象。

幸 運 的 四 小 姐

與三個姐姐不同,張充和出生後約8個月大,就因為奶媽奶水不夠,被送往合肥老家,由叔祖母識修,李鴻章的親侄女親自撫養。

這位“叔祖母”一生無兒孫繞膝,得來這麼一個小姑娘,自然是傾盡所有的愛護培養。他們不缺錢,又是書香門第,為充和以市價幾倍的薪水聘請優秀的老師教充和國文和書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吳昌碩的高足朱謨欽。

年幼的充和受到了最一流的舊式私塾教育,4歲會背詩,6歲識字,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如是10年,不曾懈怠。傳統的古典式訓練讓16歲的充和迴歸蘇州張家(張家1918年從上海遷往蘇州定居)的時候,詩詞書法,都是三位姐姐不能相比的。

1934 年張充和化名張旋以國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這個時候的張充和正好20歲左右,正是尋常姑娘家情竇初開的年齡,卞之琳還為她寫下浪漫瑰麗的《斷章》,張充和卻不為所動。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與卞之琳

1947年,充和在北平在北大教崑曲與書法,借住在三姐家,這時候的張充和已經三十多歲了。沈家是當時北平文化人聚會雅集之所,楊振聲、朱光潛、梅貽琦、賀麟、馮至、卞之琳等都是沈家常客。

1948年3月,沈家迎來一特別的客人,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他因為欽佩沈從文的文學才氣,通過季羨林介紹來認識久仰的沈從文。接下來的日子裡,連沈從文都覺得,他並非來拜訪自己,而是衝著家中的四妹而來。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1947年,充和和傅漢思在北京

這場愛情雖然來得遲了些,卻在短短的時間讓二人覺得彼此都是對方想要共度餘生的人,1948年11月19日,德裔美籍教授傅漢思與北大教師張充和在北平結婚。這一年,張充和35歲,傅漢思32歲。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充和和傅漢思

1949年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乘坐“戈登將軍”號前往美國。從此開始了五十多年的異國生涯。他們共同在耶魯大學執教,兒女雙全。

這就是人們印象中的張家四小姐,出生於書香世家,才貌雙全,祖輩簪纓,家境優渥。被胡適破格錄取進入北大,卞之琳為其神魂顛倒,為她寫詩出書,為她擱置自己的終身大事。

35歲“大齡”嫁給漢學家傅漢思,遠渡重洋,先在國內名校北大教書,後又在國際名校哈佛耶魯教授崑曲和書法。這樣有才華的人,偏偏又生的漂亮,性格耐得住孤獨,又活潑開朗,朋友遍佈海內外。晚年子孫孝順,102歲高壽平靜的離世。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耶魯大學梅花展圖錄參考書目,1985,紙本,28.2x19.7釐米

人們總以為,四小姐一直是與“幸運”相連的,人們總是習慣於將全部的好運全部傾注於一個有魅力的人身上。然而在這顯著的幸福與幸運背後,充和也和所有的人一樣經歷柴米油鹽、貧窮困苦,甚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經歷戰火紛飛,早早的面對生離死別。

幸 運 人 生 的 側 面

出生於上海,因奶媽奶水不足,襁褓之中便跟隨叔祖母回到合肥老家。除了小住,未曾在父母身邊成長,連見面都非常奢侈,甚至母親去世都是由叔祖母轉達。十六歲疼愛她的叔祖母也走了,她回到蘇州,與姐弟們有了短暫的安心生活。

四小姐是個舊式病美人,即便不如林黛玉般“怯弱不勝,嬌襲一身之病”,確實是常常生病。以飛揚的才華被北大錄取後,卻因肺病退學,前往青島養病。為此醫生建議她不要再唱崑曲了,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好像下一秒就要窒息。

“記得一位朋友說過‘如果你的病能維持原態,還可捱上七八年,如果有個小變更就難保了。’他又不是醫生,可我有幾分相信他”

——張充和《病餘隨筆》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家離散輾轉多地逃難,充和見過病重的,瀕死的,也見過死屍。在生與死的折磨中,逐漸失去了對人力的信賴,只有茫茫地信賴神力了。1938年,張冀牖在合肥去世,張充和失去了父親,戰火紛飛間,小外甥女也不治而亡。

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時,張充和的小楷寫了很多。其中不少是在空襲警報拉響之後開始寫的,當時的空襲警報分三種,一種是告知將有敵機來襲,準備下防空洞,這時候停止辦公。第二種是告知敵機已經接近,必須要下防空洞了。第三種是敵機已經到達。辦公室就在防空洞的旁邊,張充和的很多小楷多是於第一種警報響起之後,第二種警報想起之前書寫的。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白石詞》,局部,1939年,紙本,13.5x499釐米,張充和舊藏

這跟當時的客觀條件有很大關係,因為小楷無需鋪開大紙,也無需大量磨墨。張充和的《白石詞》手卷,即是書於昆明時期。這時候的張充和26歲,比這更早的小楷很難再見到。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白石詞》,局部,1939年,紙本,13.5x499釐米,張充和舊藏

抗戰勝利後,35歲的充和終於遇到了心愛的人,先生是美國人,局勢混亂,簡單的婚禮過後,充和甚至沒來得及跟三姐兆和打聲招呼,就走了。初到美國的日子並不順利,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美國人若在高貴處看到黑人或者東方人出入,此處房屋會馬上落價,對東方人的不平等對待,讓充和租房子都只能去限定的地點。

然而更加險峻的還是經濟問題,沒有穩定的工作,漢思因為換了專業,必須要重新獲得新專業的博士學位才能進入高校工作。生於顯赫家世中的四小姐甚至覺得新鮮的蔬菜昂貴,吃罐頭蔬菜,那個味道應該可想而知。現實生活讓在飲食上頗為講究的充和再也不挑嘴,像張家從前的保姆一樣珍惜食物。在與大弟宗和的信件中感嘆,來美國這十幾年,若是同過去相比,還不如當日的老張,漢思還不如當日的黃三之類的。除了煮飯洗碗洗地板做園子等粗事之外,還得做辦公室教書工作。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山水、詩詞冊頁,1985年,紙本設色,小園即事之一

原本處於養在寂寞深閨、園林深處的大小姐,轉身進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生活。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自己,煥然一新,這個具有傳統仕女氣息的女子正走向人間煙火,是漸變式的,卻又是脫殼化蝶式的。當然,我們無法評說生活給與充和的苦難是有益還是無益的。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二十首之一

生活逐漸好了起來了,穩定後充和多次想回國與親友團聚,卻因為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無疾而終,甚至連在香港相聚都未能如願。再次迴歸故土,已是三十多年後。

“漢斯在加州,我在蘇州。”

——張充和

後半生對故鄉的思念體現在她為夫君改名“漢思”,表達了愛護祖國,思念祖國的真切感情。充和曾動心回國,甚至連車子房子都打算好了,最終考慮到漢思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充和體念公公婆婆,歸國最終作罷。

在彌留之際的的充和這樣說道“漢斯在加州,我在蘇州。”

世俗生活的出口:書法與崑曲

連吃飯都需要精打細算,又怎麼能請的起傭人呢?料理家務、照顧孩子都是充和必須要應對的。即使是在這種非常忙碌的情況下,漢思格外珍視妻子身上的藝術氣質,要求充和每週二上午自己支配,用來練習書畫。

“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傅漢思

書 法

不惑之年,充和生兒育女,她給女兒取名叫“以謨”,“謨”字就是取自叔祖母為充和請來的私塾老師朱謨欽,可見這位老師在充和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合肥,朱謨欽聽說哪裡又發現了什麼古碑時,就會跑去拓回來,他要讓充和臨摹第一手的拓片,確保古色古香的筆法神韻。

“自己不愛打扮,但筆墨紙硯一定要用最好的。”

——張充和

張充和從五歲開始臨帖,出行亦不忘攜帶筆墨,常常早上三四點鐘就開始今天的書法日課。“以通馭專”,張充和最出名的就是小楷,她自己也格外喜歡,但並不影響她拜讀臨習其他書體風格的傑作。1983年,在美國期間,張充和在一張舊紙上臨摹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當時在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的余英時先生見後十分喜歡,索取懸置家中。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臨蘇軾《黃州寒食貼》,1983年,紙本,36x48.2釐米,余英時藏

在眾多書體風格中,充和格外喜歡端莊的小楷。她的小楷有六朝墓誌的韻味,結字方正,筆畫厚實有力,轉折處有稜有角,字雖不大,卻大氣端莊;同時橫畫和捺畫也取法隸書,顯得古雅蒼勁。她後期成熟的小楷風格,筆畫之間常不連接,顯得更加空靈朗疏。

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在重慶的時候,他們先是交流詩詞,後來張充和去陶園為尹師拉紙,隨後便跟從沈尹默學習書法。沈尹默教她掌豎腕平法、五字執筆法,為她推薦碑帖臨習,幫助張充和改變鬆懈無體的書寫習慣。二人保持著終身的情意。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與沈尹默夫婦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家,而是一位學者。

昆 曲

書法和崑曲是張充和一生最愛的兩門藝術。

不到十歲,充和就跟著叔祖母學習吹簫,這或許是充和日後醉心崑曲最初的音樂啟蒙。在合肥老屋,充和也看過曾祖父張樹生的收藏崑曲劇作《牡丹亭》《西廂記》等,只是那時候,充和還不知道這些古籍是可以唱出來的。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充和的崑曲扮相

十六歲回到蘇州以後,因為父親母親都愛崑曲,請崑曲老師沈傳芷、張傳芳等來家中教授,張家客廳名角雲集,張家姐弟和老師曲友們扮相表演。“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幾許”,在崑曲的發源地蘇州,充和奠定了一生的崑曲事業。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崑曲工尺譜,折柳陽關,局部,紙本冊頁,約1991年,私人藏

戰火紛飛的年代,軍人們也需要文化活動的慰藉和鼓勵,充和在重慶的時候經常去參加勞軍演出,演繹《牡丹亭》、《佳期》以及《刺虎》。戰爭期間《刺虎》是各地常演的曲目,瘦小的充和鳳冠霞帔,一身武媚,變身為揹負民族大義、家國仇恨的烈女子。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70歲寫下

張充和一生醉心於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遊於藝的態度。書法、詩詞、文章、崑曲,在充和看來一直都是“玩”,作品寫了就寫了,從沒想過結集出版,別人要給她立傳,最後變成“聽張充和奶奶講故事”,更沒想過要去搶佔中國藝術史上一席之地。

她的一生淡泊名利,在她自撰的詩中有一句就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張充和撰寫的對聯

隨 遇 而 安 的 人 生 態 度

張充和的一生並不如與她同時期的張愛玲、陸小曼、林徽因一樣,有著為人津津樂道的感情生活與傳奇人生。沒有戲劇性的轉折與選擇,充和就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有幸運,也有生命給予她的艱辛與困難。然而自始至終,她都秉承著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以及亮晶晶的靈魂。

“我若有家,願家裡有一些陽光;我若有國,願國裡有一些陽光;我若有我自己,我願我有,至少要有個亮晶晶的靈魂,以我這透明的靈來接受陽光。”

——張充和《陰晴》

她沒有任何有關“婚姻”、“年齡”、“社會壓力”等庸俗的煩惱,在那個時代35歲才結婚。她也沒有“大家閨秀”的身份包袱,在美國初期,粗茶淡飯,家務粗事也毫無怨言。她就這樣自由自在的,保全自己的意志,從容豁達。

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充和:書法、崑曲和其一生隨遇而安的活法

晚年的張充和

隨身攜帶曲譜和筆墨,無時無刻不保持樂觀與幽默,擦地板的時候都可以唱崑曲自娛自樂,讓精神有所寄託。送給朋友的書法作品落款“天申留擦鍋底”,家中貓兒的名字也非常有趣,黃色的叫“黃帝”,灰色的叫“徽宗”,緊緊的抓住了貓兒高高在上的脾性。

張充和堅信一旦堅持,便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她不期望出人頭地,抱定四海為家,顛沛流離的同時積極樂觀,隨遇而安。

文 | 點點

圖 | 來自於網絡,侵歉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