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共同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说起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88岁高龄依旧用心耕耘自己挚爱的水稻事业,这个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男人究竟有何种魅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世界”!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世界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简介


1930年9月生于北京

江西省九江市县人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杂交水稻科研之路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

1997年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2016年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9月领衔的“超优1000”攻关项目,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通过了专家组测产验收,达到亩产1152.3公斤的成绩,不仅突破了每公顷17吨的大关,更创造了超级稻亩产新高。

不重名利 一心牵挂水稻科研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袁隆平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当时世界首富相当,那么袁隆平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请听小农菌为大家一一道来!

1998年,许多媒体争相报道一条新闻,当时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随后70岁的袁隆平出任了“隆平高科”董事长一职,消息传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人怀疑,袁隆平从此是否会放弃杂交水稻事业,转到商场上发展?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几年后,袁隆平又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长的职务。

袁隆平一生老实本分,不重名利,一心扑在水稻科研上。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水稻南优2号,增产20%,1976年开始推广;1980年,海外的圆环种子公司青睐这项科研成果,向中国种子公司支付了当时可谓天价的20万美元首期专利转让费,袁隆平一分也没有要。为配合这次专利转让,他以专家身份去美国做了4个月技术指导。回国后,他所得的报酬数千美元被农业部悉数收缴,然后重新发给他每天20元人民币作为出国补贴。第二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袁隆平仅得5000元。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价值1000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一年,他的月工资才1600元。袁隆平心平如镜,无怨无悔。如今,他依然过着朴素无华的生活,执著追求杂交稻梦想。

对水稻科研有贡献的不止袁隆平!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一提到水稻,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袁隆平。当然对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做出贡献的并不仅仅只有袁隆平,和袁隆平一起获奖的李家洋和张启发也值得我们记住!他们也是赫赫有名的水稻“大家”,在袁隆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他们又开拓性地把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中。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其中,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就创造性地构建出了水稻“永久F2群体”,这个“永久F2群体”有什么用呢?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这样一来,杂交水稻中,杂交育种的随机性就被显著地降低了,杂交水稻育种也变得更加方便。除了这一成就之外,张启发教授,还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构想和目标。

88岁的袁隆平喜获“中国诺贝尔奖”!一起为农业科学家点赞!


和张启发在杂种优势的工作相辅相成,这次,获得“生命科学奖”的李家洋对于杂交水稻也有着巨大的贡献。李家洋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很多水稻种植户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是他培育出的水稻很多人都见过。

20世纪中期,国外的小麦育种专家培育出30多个矮秆或半矮秆的、具有高产、抗病等突出优点的小麦品种。“植株矮、穗数多、产量高”,这样的农作物品种,一直以来也受到国内外农民的欢迎。李家洋不仅让杂交水稻变得好吃,还让杂交水稻变得好看,很多人笑称他说杂交水稻的“整形师”。

小农菌语:农业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口头上强调,但面对“比较收益”,在实际行动中更愿意投身工业和第三产业。这三位科学家则显得难能可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的执着,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我们来一起为他们点赞吧!

农业网Agro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