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上市浮躁之後塵埃落定了,探路者們碰壁之後談迴歸

【大雄微服私談:從探路者年報可以看到,原本探路者在戶外市場細分品類定位非常清晰,但為了資本化,探路者的品牌定位隨之下行,由此帶來的品牌、產品、門店、消費者和探路者初創的品牌初心差異很大,大眾化市場的戶外需求當然也非常大,但價格競爭白熱化,毛利減少是必然的,特別探路者初期為了大肆發展走了運動品牌的經銷商路徑,在商場、街鋪的門店網點數量是增加很多,但戶外用品隨著消費升級,特別是中產階級為主導的消費熱潮來臨之際,探路者的品牌定位、產品定位、門店定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中高檔做不過國外戶外品牌以及耐克、阿迪之類的品類,低價位的大眾定位被迪卡儂集合店模式打的也是滿地找牙。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探路者的資本化帶來理應是迴歸對戶外市場的投入與重新佈局,但遺憾的是有了資本反而讓探路者的雄心沒有放在主業上,泛戶外的大旗拉著探路者越走越遠.....去年探路者提出重新迴歸主業,值得肯定的同時,但之前三五年的本土市場最佳發展週期錯過了,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和時間重新出發,堅定不移堅持下去,探路者的大眾戶外細分品類依然有足夠市場容納空間。近期看到類似不少探路者的本土品牌再提回歸,上市浮躁之後塵埃落定迴歸品牌初心才是正道,品牌的價值才是可以永遠持續下去的。】

上市浮躁之後塵埃落定了,探路者們碰壁之後談迴歸

近日,戶外運動品牌探路者(300005.SZ)發佈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淨利潤虧損8485.39萬元,扣非淨利潤虧損達1.85億元,這是探路者上市以來首虧。自上市以來,以戶外業務為主的探路者業績持續增長,且營收淨利複合增長率都超過30%。然而,該公司於2015年開始向旅遊、滑雪等業務進軍。新業務不僅沒有為公司增加利潤,卻出現連續虧損,並因為資產減值損失影響了公司業績。業績承壓之下,探路者宣佈迴歸主營業務,但頻繁的高管變動以及分散的精力讓業內並不看好,探路者能否自救成功仍未可知。

業績首虧

業績持續增長的探路者迎來首次虧損。4月24日晚間,探路者發佈2017年業績報告。公告顯示,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30.33億元,同比增長5.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8485.39萬元,扣非淨利潤虧損達1.85億元。據瞭解,這是探路者自2009年上市以來第一次出現虧損。

探路者稱,2017年業績虧損主要是因為對短期不能達成預期盈利目標的非戶外業務投資以實施減值測試,最終測試情況計提的商譽、投資和資產減值合計金額對淨利潤的影響為1.92億元。

這樣的成績單與探路者的預期差距甚遠。此前,探路者制定的目標是營收不低於36.2億元,戶外用品業務力爭實現營業收入不低於17.5億元,旅行服務業務力爭實現營收不低於18億元,總體實現淨利潤1.7億元。但從公告數據來看,其兩大主營板塊在2017年均未達到預期,戶外業務營收僅為14.2億元,旅行服務業務營收實現16.11億元。

雖然這是探路者的首次虧損,但事實上,早在2014年,探路者就已經開始出現業績增速放緩的信號。作為國內戶外用品上市第一股,探路者從2009年掛牌上市,在2014年之前業績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數據顯示,探路者2009-2013年淨利潤增長均值超過55%。

然而,從2014年開始,探路者業績增速開始放緩。2014年,探路者淨利潤增長18.28%,遠低於此前平均水平。2015年更是出現業績首次下滑的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探路者淨利潤2.63億元,同比下降10.5%;其中,旅行事業群實現營業收入20.04億元,淨利潤虧損0.23億元。2016財年探路者淨利潤為1.66億元,同比下降37.13%,業績持續下滑。

針對相關問題,藍鯨產經記者多次撥打探路者董秘電話,對方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截至發稿前,亦未回覆採訪提綱。

轉型未果

2015年的業績首次下滑,與探路者的轉型密不可分。據瞭解,2015年探路者實施生態圈戰略的升級,被稱為轉型元年。彼時,探路者明確表示構建戶外生態社群建設,並宣佈戶外用品、旅行服務、大體育三大事業群協同發展的戰略佈局。公司名稱也由“北京探路者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探路者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決定轉型後,探路者開啟了一系列動作加碼旅遊服務業。據瞭解,2015年探路者投資並控股易遊天下和北京綠野視界兩家公司,以期打通線上、獲得用戶流量。這兩家公司組成了公司另一大主營業務——旅行服務業務。此後,探路者戶外用品業務在營收中比重不斷下滑。數據顯示,2016年探路者戶外用品業務佔營收比重為59.25%,2017年則下滑16.72%至46.81%。而旅行服務板塊比重則由40.75%上升至53.12%。

然而,伴隨轉型而來的卻是業績陣痛。新的主營業務不僅沒有為公司增加利潤,還拖累了公司業績。數據顯示,2016年探路者戶外產品板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7.05億元,實現淨利潤2.76億元;旅行服務板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73億元,淨利潤虧損3410萬元;體育板塊業務淨利潤則虧損990萬元。2017年度,旅行服務板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41%,淨利潤虧損2758萬元。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總經理程偉雄告訴藍鯨產經記者,事實上,探路者最初做戶外運動這個細分領域,是符合當下消費升級、消費者生活品質提高的市場需求的,其品牌定位更是契合中產階級需要。但是近年來探路者不斷做其他資本佈局,業務也開始向泛戶外延伸,在品牌定位、產品研發方面的努力卻少之又少。這就給了國內同類品牌以及國外高端品牌可乘之機,使其慢慢蠶食了探路者的市場份額,造成業績下滑。

迴歸不力

業績承壓之下,探路者宣佈迴歸主營業務。在2016年年報中,探路者就曾明確表示,公司2017年調整戰略發展節奏,業務重心迴歸戶外用品主業,同時有效促進旅行服務和體育相關業務的健康發展,並加強各板塊的業務協同及資源共享。然而,研發費用下滑、高管變動頻繁等問題卻一直制約著探路者的迴歸主業之路。

頻繁的高管變動讓探路者的迴歸主業計劃一直被擱淺。2017年6月1日,探路者發佈公告稱,擬聘任強煒為集團總裁。強煒就任後,探路者對未來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細化和落實,提出了品牌的“新定位”、“新機制”和“新運營”戰略。但是好景不長,新定位剛剛運行幾個月時間,強煒便離任。

2017年11月29日,探路者發佈了最新董事會人員名單,王靜成為新任董事長兼總裁。同時,因任期屆滿,強煒不再擔任公司總裁及其他任何職務,除強煒離任外,還有多名高管離任。而新的領導團隊能否讓探路者走出困境依然是未知數。

此外,雖然探路者官方曾多次表示公司將加大研發力度,可是公司財報上所列的研發投入卻在逐年下降,探路者在年報中表示,2016年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6428.5萬元,較上年同期降低13.79%,而2017年年度研發費用5327.4萬元,再次減少。

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表示,雖然探路者此前一直在進行多元化發展,但是其並沒有放棄戶外運動裝備的主營業務。如今聚焦主業,最關鍵的是要做產品差異化以及渠道多元化。“其實目前探路者的位置十分尷尬,謀求突圍難度很大。從產品層面講,與國外的一些戶外品牌相比,探路者高端化以及專業化程度都不夠。謀求產品差異化是一個持續過程,目前探路者仍不具備這樣的潛力。”

程偉雄則表示,從探路者發佈的年報來看,業績虧損反映出該品牌前期轉型以及投資佈局的失敗,同時說明其主營業務下滑嚴重。雖然探路者從去年就已經提出了迴歸主業戰略,但是服裝品牌的轉型至少在一年的時間內才可以看到成效。如果其2018年年報中業績依然沒有好轉,說明其迴歸主業仍然停留在口號階段,而沒有具體措施。

上市浮躁之後塵埃落定了,探路者們碰壁之後談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