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乐亭独幽城“彩春桥”记事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乐亭独幽城“彩春桥”记事

长河由乐亭县城西往南去,径流12里,来到了独幽城倪庄庄西。当年的彩春桥就建立在此处。

彩春桥实建年代未详,但《光绪乐亭县志》卷六中已有记载:县城南长河之上有四座石桥,即栗家湾坨桥、王庄长春桥、倪庄彩春桥和白庄凝秀桥。县志又载:“长春、彩春、凝秀三桥之际,绿柳沿堤,青萍满浦,细鳞游泳,芳草缤纷,垂钓彩香,风光似画,固一方佳境也。而溪之左右,宿儒雅士辈出,其间一自滦水经过,诸树皆造大舟,气象非不胜也。”这段文字说明当时三桥附近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优美的。而三桥之际,指的是王庄桥南与白庄桥北,即今倪庄的地域。倪庄之处,是经过了堪舆家的选择,再经众人讨论后决定的,是一块风水宝地。

至于“溪之左右,宿儒雅士辈出”,一是指栗家湾坨李兰家族,人才辈出,誉满士林。二是指独幽城倪家,也是一时俊彦文人辈出、远近闻名的“私塾世家”。明代永乐初年,倪氏先人自浙江金华府迁至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独幽城倪庄占籍后,恢复元气,修养生息,传宗接代,乐业安居。到了清代,倪家己有许多读书人成为秀才、监生、举人。有的到外地作官,声名在外。当年冀东书画界著名“二启”之一的倪启藩就是倪家人,就连“直隶一人”史梦兰也是倪家的乘龙快婿。

石桥为偏东西走向,长约20米,宽6米左右,因桥身沉陷严重,北低南高,桥基巳被掩埋,仅桥洞以上部分外露,故高度难以估算。石桥结构是三孔,拱形,桥面系由大块青石铺成,长短交错,之间采用铁要儿联结铆定,故保存较好。桥山两侧与桥洞内的石材,都经过精工细雕,美观大方。据庄里故老相传,桥面南北两侧在设计初期均有石栏杆,并雕有各种花纹,但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安装,最后只得把这些石栏杆埋入地下。

设计者还独具匠心,在三个桥孔之间的上部部位,建有两个漫水孔,每当河水流量大的时候可以经此漫过,既利于泄水,也可减小其对桥体的冲击。石桥距庄头的民宅最近的只有几十米,与庄中主路相通。

我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桥边度过的,也可以说是在桥边长大的,对石桥的印象非常深刻。漫水孔有一米来高,小时候与庄里的孩子们,常去玩耍,爬来爬去,不亦乐乎。

县志记载,栗家湾坨桥建于1679年,王庄、白庄二桥建于什么年代、什么样子,没人写到,就连倪庄石桥的雅名,我也是在看了县志以后才知道的。

彩春桥建于清代,具体是哪一年,也无人知晓。出于好奇心,曾经问过许多前辈人,他们也是一脸茫然。对于没有石桥之前,人们如何过河,有没有大桥,始终没有答案。但有老年人说过,庄里曾有船只,也就是说彩春桥下可以行船。再与县志所载文字验证,似乎在为建石桥前,长河之上曾有船只摆渡,“皆造大舟”,还不是小船,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庄中几位乡绅聚集商议,拟在长河之上修建石桥。费用来源是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全庄集资。意外的是,建桥时还曾得到了“京东第一家”刘石各庄刘家的赞助。还为彩春桥的工地运来大批石料。刘家与倪家究竟有什么关系,至今仍然是个谜。

石桥竣工后,为使后人铭记,在桥东竖立了一块记事碑,内容主要有建桥时间、捐资人员姓氏与资金数量等等。后来年长日久,石碑倒塌,渐入地下,故少有人知。只是在改建水泥板桥施工时,记事碑再被挖出。可惜当时无人重视,时过不久就不知去向了。

建造石桥是一件善事,为方圆数十里的各村百姓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出门儿劳动做小生意,赶集上店,探亲访友,再也不用发愁过河了。当时有一位木雕艺人,受邀专为主持修桥之人精心制作了一尊红木雕像,约有有20多厘米高。从我记事时候起,这只木像就摆放在我们家里。有次拿着玩儿,父亲看见了连忙制止,说这是祖上爷爷的雕像。那时年龄小,没有记住,如今再回忆,也记不清是哪一代的爷爷了。后来房屋漏水,就改放它处,再后来就找不到了,现在想起此事,真是可惜啊。

石桥南面儿西岸就是朱各庄村。建桥伊始,因河道原因,桥的走向偏向点西北,故桥洞口儿面对着朱各庄。该村有人迷信,害怕发水时直接冲了庄,便出来阻止。倪庄人据理坚持按原来方案施工,加以朱各庄百姓也将受益,此事不了了之。

再看《光绪乐亭县志》还记有“三桥一带秀色无存矣”,说明光绪初年这些景致就已经颓落了,风光不再。

倪庄距乐亭四大家族之一的崔家很近,也就2里地左右。那时的崔家早已败落,穷困潦倒。我们在石桥附近经常会遇到崔家的后人来回从彩春桥上经过。崔家后人头戴毡帽,身上背个钱褡子,从来不在倪庄驻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醋杨庄以东讨要吃的去了。时间久了,就有一大群孩子,尾随其后,喊着顺口溜:“崔八厮(xye),变成熊,昨个富,今个穷。”但崔家后人并不理会,照样走路。

在石桥西端南侧有一处水最深的地方,大伙儿称为大汀(qing),每到夏季,人们都愿意到那里去洗澡,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游泳。1962年发大水时,洪水漫过了桥面,我们一群年轻人,还照常去洗澡。有一次过桥时,一个同伙一脚踏空,不慎坠入桥下,被大水冲出几十米远,正好儿冲到拐弯处,大伙儿齐声叫喊,他挣扎着一游,离开了漩涡,游到了对岸。这时有两个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赶紧游过河去,把他接了回来。上岸一看,同伴儿脸色惨白,半晌说不出话来,事后大伙都说这是河拐弯处挡住未被冲走救了他一命。

那个年代长河水清澈透底,河里有鱼,有虾有蟹,还有王八,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鱼虾。我们有时在河边掏蟹,有时在桥上钓鱼,水少时就在河里摸鱼。到了夏天在河里筑堤截鱼、淘鱼。到了冬天,我们一帮年轻人也不闲着,在桥下扎鱼。桥洞下的水,冬天不结冰,因桥基下沉出现了很多裂缝,当时桥洞有很多鲶鱼。这种鱼有动静时都待在缝里不出来,白天安静时他就出来见阳光。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用铁丝做个带倒钩的扎枪,因为鱼在冬天行动缓慢,基本上是一扎一中,有时一天能扎20左右条鱼。水少了就能看到坑洼地带有王八。记得有一天刚下完小雨,庄里的一位长者穿着用水草编的雨衣(当地叫蓑衣),用镰刀把一个大王八砍死了。因那时没人敢吃王八肉,就把它扔了。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蓝天白云、碧水清波,原生态,没污染。

解放前,石桥上只有牛车马车经过。解放后开始有了汽车、拖拉机等重型车辆,石桥能承载二三十吨的车辆通过。当时乐亭城南仅有倪庄石桥还在使用,因此从乐亭城南进出县城的汽车、拖拉机等,都从彩春桥上通过。那时通行最多的是王滩农场的车,农场在县城设有办事处,事务繁忙,倪庄石桥也就成了他们往返的必经之路。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乐亭县。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河渠机井淤塞,公路断裂,通讯中断,地面变形,数百年的彩春桥被毁。当年县里和蔡庄人民公社出资,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水泥板板桥。踩春桥虽已不在,但它是建国后全县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石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直至现在,每当我见到庄西的水泥板桥,眼前就会浮现出彩春桥的身影,彩春桥已经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作者倪孟桐,退伍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