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01

秦國曆史悠久,發展、發跡多託禽畜的福,這注定血脈裡奔湧著野蠻、殘暴的基因,攻城掠地,動不動斬首多少萬,還開了活人殉葬的先河。

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之孫女修,吞吃了一隻紅鳥隕落的卵,生下他們的先祖大業。大業的兒子大費,協助禹治理水患成功後,舜帝當紅娘,把姚姓女子嫁給他,並讓他調訓鳥獸,那些動物難以置信地聽話,老頭一高興,賜他姓嬴氏。其後代開始分支,其中一支叫中衍,長著鳥身子說人話,當商朝太戊王的御用車伕,伺候主人很舒服幫他娶妻生子。他的後代惡來革,生個兒子叫造父,駕車技術特別好,受到周朝繆王的寵幸,封他到趙城居住,成為戰國時趙國的祖邑。後來,惡來革同胞兄弟季勝的後代非子也歸到趙城,做了周朝孝王的“弼馬溫”,異常稱職,孝王想把他扶為嫡嗣,遭到其父正妻父親申侯的反對,為了愛心不落空,便將其封到秦地,祀續嬴氏的煙火,對外就稱作秦嬴。傳位至秦襄公,因親自乘車帶兵救周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國為秦。又經過若干代君主的開疆拓土,至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自強於諸侯,已經有了雄視天下之意。

秦武王嬴盪出生的時候,老爹惠文君嬴駟(《羋月傳》中,娶羋姝納羋八子姊妹花的那位大叔)接了孝公的班,搞到“王”的封號,已經把江山底子替他打的相當牢固。只是在抓周的時候,他推開金銀珠寶、筆墨脂粉,捏著一柄木頭大錘哼哼哈哈地揮動著,非常亢奮的樣子。“這個孩子崇尚武力、好勇鬥狠!”宮裡的人心裡揣著結論,但是誰也不敢說出來。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似乎為了證實自己真的不走尋常路,20歲出頭粗直的秦武王即位之初,忙著與魏國拉近關係,誅殺賣主求榮來的蜀國相國,還要收拾張儀。當太子時,他就討厭那個狡猾詭詐玩嘴皮子的,憑三寸不爛之舌搬弄是非,拉攏工作仍然不到位,國際上朝秦暮楚的大有國在,秦國遠遠沒有形成周天子那樣的影響力。張儀聽到風聲,心裡翻騰了上千遍的“草泥馬”,想著老子拼死拼活為你們一家子拉人氣,得罪了齊湣王正滿世界懸賞捉拿,你卻要卸磨殺驢!利用一柱香的功夫,他冷靜評估形勢,再抖抖手腕,感到實在扳不過武王,想複製戲弄楚國後賄賂寵姬鄭袖說服楚王的老路也不通,只能出賣自己以自救,主動去見武王,說:“老大呀,齊國現在恨不得要吃我的肉,我到哪裡,它就會攻到哪。

我盤算一下,今日辭行向東奔大梁,齊國一定會去攻打魏國。那時兩國相爭,大王正好乘機拿下韓國,打通三川之路滅了周室,助您成就王業!”這一招果然擊中秦武王的七寸,派出30輛車乘歡送張儀。魏哀王如獲至寶,馬上給了張儀一張相國的委任狀,原相國公孫衍一看位子被搶,憤恨交加投了秦國。而齊國果然準備攻打魏國,張儀又巧妙地安排其舍人馮喜,假扮成楚國人去遊說齊湣王,說張儀出走是與秦武王做的局,千萬不能上當。如果齊國不攻打魏國,那秦國就不會再信任張儀,他在魏國的存在不過成了擺設。齊湣王沉吟一會,果斷罷兵。

大騙子張儀耍個花招,在魏國得了善終,他的話卻讓秦武王添了塊心病。愛,咳嗽,野心,總是遮掩不住的。秦武王原來瞧不起各國都有相國,腦洞大開設置丞相一職,取承接、輔助之意,並且一下安排兩個人,甘茂為左丞相,樗裡疾為右丞相,這次他把兩位丞相當作傾訴對象,分別對他們說:“我生在西戎荒蠻不毛之地,沒有見過中原的繁華。如果駕車通過韓國三川,到洛邑去看看(象徵天下的九鼎),也就死而無憾了。兩位誰能為我分憂?”樗裡疾認為通三川得先取宜陽,但路途遙遠,勞師費財,魏國、趙國的救兵也不是吃素的,沒有把握能攻打下來。甘茂則認為,宜陽是秦國通往中原的門戶,拿下它對秦國逐鹿中原,成就帝業有著非凡的意義。甘茂的想法迎合了上意,秦武王授予甘茂攻打宜陽全權大使,又派甘茂去拉攏魏國。魏國早就被秦國打怕了,哪有不服從的道理!

一場問鼎中原的大戲,徐徐拉開了序幕。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02

春秋時期,魯國大思想家曾參居住在費地,有一個與他同名的人在外邊殺了人,有好事的人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裡說:“曾參殺了人。”曾母停止勞作,稍作思考回答說:“我兒不會殺人。”照常織布。沒多久,又有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這時曾母開始害怕,就投杼逾牆逃走了。“三人成虎”的典故,即使秦武王不愛讀書,也聽別人說過,看到甘茂正經八百地講,他感到非常可樂。而甘茂考慮的是,雖然魏國答應出兵,但自己出徵後,如果戰事不利,必然有很多人說自己的壞話,如果說多了,秦王可能就會相信。為了預先鉗制讒言,他只好先小人後君子,要求秦王相信自己,不管誰說壞話,都要全力支持,不干涉自己的行動。秦武王點頭後,君臣歃血為誓,把誓書藏在息壤,然後他愉快地帶兵出征了。

五個月的兵戈相見,由於宜陽守將有必死之志,甘茂久攻不下。此時,流言從樗裡疾那裡開始,叨咕著可能要發生叛亂,勸秦武王快點命甘茂把兵帶回來。秦武王下詔後,甘茂也回了一封信,裡面只寫“息壤”兩個字。秦武王看了,猛拍腦袋,記得曾經拍胸脯保證過的話,沒有拍屁股走人,而是又增加了五萬兵馬,派出自己的寵臣烏獲去協助甘茂。

烏獲是名力士,應該是相貌粗糙,膀闊腰圓,肌肉發達。秦武王本人力氣大,喜歡與勇士角力為戲,沒事摔摔跤,拔拔河,扔扔鐵塊什麼的秀秀硬實力,情形與俄羅斯的普京大帝喜歡在西伯利亞平原光膀子游泳、打獵差不多。愛屋及烏,對烏獲、任鄙等原來未得重用的將領特別好,他們不用動腦子,憑力氣就成了朝野的紅人,還加官進爵。身邊親信都捨得出來,彰顯了秦武王對甘茂的支持和信任,對攻陷宜陽的決心和意志,儘管軍情通報說,韓國又派大將公叔嬰帶兵馳援,在他看來,全是下酒菜。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兩軍陳列於宜陽城下,展開了殊死廝殺。一時間,黃塵滾滾遮天蔽日,金鼓之聲百里可聞,只見烏獲手持一雙一百八十斤重的鐵戟,單槍匹馬衝入韓軍隊伍,左突右撞,肉身碰著傷,砸中死,沒人能夠抵擋得住,開始四下潰散。甘茂和副將向壽抓住戰機,各自率領一支隊伍,乘勢共同發起衝擊,韓軍大敗,七萬餘人被斬首,將士紛紛割下頭顱準備回去邀功請賞。再看烏獲,來到宜陽城邊,難得輕功也高,縱身一躍登城,雙手恰好抓住了城上的矮牆,年久失修加上體重過大,矮牆忽然崩塌了,烏獲自由落體墜下時不幸硌到石頭,肋骨折斷光榮犧牲,也算樹立了“士為知己死”的典範。秦兵利用這個缺口,在韓軍錯愕之間,喊著“為烏獲報仇”的口號猛衝猛打,一舉拿下宜陽。

聰明的人,一般也是現實的人,是屈伸自如的人。見勢不妙,韓襄王只比秦武王早坐王位一年,看這年青小夥子太凌厲,馬上認慫了,派相國公仲侈,捧著寶器到秦國求和,表示願獻三川之地。秦武王小試牛刀,高興地看到藉助拳頭實現了第一個目標,就不打算和失敗者計較,同意維持現狀不打了,召回甘茂收回兵符,只讓向壽留守宜陽,保證他通向中原時道路的安全。隔不幾日,秦武王有些迫不及待,指使右丞相樗裡疾打前站,先去三川地界開路,你不是說宜陽不可破嗎,讓你去品味一下別人的勝利果實。隨後,準備停當,占卜一個良辰時日,他率領任鄙、孟賁等一班勇士,啟程直奔周朝都城雒(洛)陽。

誰會想到,甜蜜的旅程,最終以悲劇收場。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03

孟賁這個人,需要隆重介紹一下。他來自齊國,大名叫孟說,因為力大無窮,大家送他個具有勇士含義的“賁”字。實際上,他也確實配得上這個稱號,在水中敢和蛟龍糾纏,在陸地單挑虎豹豺狼,一動怒發聲便響徹雲宇。

有一次,他溜達到野外,看見兩隻公牛正在頂鬥,上前各握住一隻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兩隻牛分開。畜牲也有個眉眼低,其中一隻牛不吃啞巴虧,乖乖地匍匐在地跪服了,而另外一隻牛平時耀武揚威慣了,兩隻牛角不住地晃動,大有要抵死孟賁的意思。孟賁被激怒,用左手狠勁按住牛頭,右手去拔牛角,瞬間牛角被拔出,噴出百升老血後,那牛立馬倒地而死。

故事被誇張、放大流傳開,人們更加害怕他的蠻力,都不敢與他發生爭執。不久,他聽到秦武王招募天下勇士的廣告,仰天大笑,暗想自己終於有用武之地了,就往西去秦國投奔秦武王。而齊、秦兩國隔著黃河,而過黃河要坐船,但是此時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太多,按照當地人的規矩,都應該排隊登船。孟賁來晚了,見人心切,也顧不得齊人儒風,就想夾塞搶上船頭先渡。船上的人看不過去,拿起船槳一邊打他的頭,一邊氣憤地說:“你這麼逞強用橫,還以為自己是孟賁啊?”孟賁絲毫沒為名氣這麼大感到自豪,只是氣哼哼地扭頭用雙眼瞪著他,剎那間怒發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勢,只聽他大吼一聲,河中瞬間波濤洶湧,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隨著船體的搖動而站立不穩,紛紛掉入河中。孟賁再不多言,把船槳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腳猛地一蹬,船兒瞬間已到十餘米外,轉眼間已經到了河對岸,直接進入咸陽求見秦武王。

秦武王用自己一套方法考核他,果然有勇力,封其為大官,與烏獲、任鄙同樣受到寵幸。烏獲已經殉職,秦武王這次尋夢之旅必然會把孟賁帶上。

舉鼎而亡的秦武王,到底是為了圓夢,還是另有所謀?

為顯示尊重,周郝王遣使到郊外,安排隆重的禮節迎接。秦武王拒絕了周王的召見,他急急奔到周王室太廟的傍室,觀看象徵著王權的九鼎。

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相當整齊、壯觀。秦武王週轉了一圈,讚不絕口!見鼎的腹部刻分別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等九字,他指著“雍”字鼎嘆道:“這個雍鼎,指的是我們秦國!我要把它帶回咸陽。”於是轉身問守鼎的官吏:“此鼎可曾有人能舉起來麼?”小吏叩首答道:“自從有這個鼎以來,從來沒有人能舉得動它。聽說當年大禹王收取天下貢金,各鑄成一鼎,上面記載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貢賦田士之數,足耳都有龍文,又稱之為‘九龍神鼎’。

後來夏朝滅亡,九鼎落於商朝,為商朝的鎮國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就把九鼎遷到了雒邑。每個鼎都如座小鐵山,有千餘斤之重,誰能舉得起來啊?”武王於是轉身問任鄙、孟賁:“你們二人力大無窮,能舉得動這個鼎麼?”任鄙知道武王喜歡爭強好勝,展現出不厚道的一面,推脫力氣小舉不動。孟賁卻是個愣頭青,捲起袖子上前說道:“小的來試試,若舉不動,大王不要怪罪!”

孟賁向前,命人用青絲挽成繩子繫住鼎耳,束緊腰帶,將兩個鐵臂套入絲絡,狠狠在大喝一聲:“起!”只見那鼎離起地面約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於用力過猛,孟賁眼珠迸出,鮮血直流。秦武王笑道:“點贊!你都能舉起此鼎,難道我還不如你麼!”此時,任鄙極力勸諫,秦武王笑而不聽,當即解下錦袍玉帶,束腰憋氣。任鄙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勸諫,被秦武王一句“你自己沒本事,難道是妒忌我?”懟得啞口無言。

秦武王大步近鼎,心中想道:“孟賁只能稍稍舉起,我偏要舉著它走動幾步,方可誇耀!”他猛吸一口氣,用盡生平神力,同樣大喝一聲:“起!”那鼎也離地半尺。他剛要轉身邁步,不料體力耗盡,大鼎脫手落地,不偏不倚重重砸中右腳,只聽一聲悶響,將脛骨壓個粉碎。武王大叫一聲:“疼啊!”登時昏死在地。隨從人員慌忙將他扶回住處。鮮血很快染紅了整個床榻,秦武王疼痛難忍,捱到下半夜就嗚呼哀哉了,帶著未遂的雄心壯志投向地府!作為懲罰,孟賁被處死,陪秦武王做伴去了,連帶滅掉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