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对面喊、翻身、应人石、马料……深圳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对面喊村

对面喊、翻身、应人石、马料……深圳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图片引自《鹏城街话》

深圳坪山区田心社区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对面喊”。 外人初到这里听说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还以为是恶作剧。看见门牌上赫然印着的字,才相信是这里的地名。

从村里老人处得知,“对面喊”这一地名是清朝康熙年间流传下来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叶姓人家在坪山的开基祖叫叶培初,由归善县迁入坪山田心村。叶培初家产丰厚,有大量田产房屋,但自己却目不识丁。有一次,叶培初嫁女要写请帖,特意从外地请来一位先生代书。但不知什么原因,那天代书先生迟迟不来,叶培初站在自家屋前苦苦等候。正在此时,有一个从福建流落到坪山的小货郎许庭聪,挑着担子叫卖,从叶培初家门前经过,看见叶培初满脸焦急的样子,便询问什么回事。当得知是在等候先生代写喜帖时,许庭聪自告奋勇,愿为代劳。不一时就把喜帖全部写好了。叶培初一看十分高兴,邀请许庭聪在坪山落脚,从此之后二人交往甚密。 外人初到这里

日子长了,叶培初十分赏识许庭聪懂得文墨,又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因为许庭聪家里没有其他亲人,就干脆入赘叶家为婿,从此落户在坪山田心。

许庭聪与叶家女儿成亲之后建起了自己的新房,与岳丈的房屋隔田相望。翁婿两家关系十分亲密,每至逢年过节,女婿家都要备上好酒好菜,站在门前往对面的岳丈家大声地打招呼,请岳丈家人前来过节,岳丈家这边的人听到招呼声后就说“对面喊吃饭了,我们快去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许氏住的地方叫作“对面喊吃饭直至现在,对面喊村的居民都姓许,把许庭聪奉为先祖。

马料村

对面喊、翻身、应人石、马料……深圳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2009年第一次有考古队去寻访深圳曾经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版权归《南方日报》

位于大鹏半岛的马料村,是一个有传奇故事的村庄。

在南澳东涌社区,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或者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多年以前,在东涌的深山里头、马料河边有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自然村落,人称马料村。村子不大,依山傍海,交通闭塞却有着绝佳的风景,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守望相助……然而,在56年前的一个夜晚,这个村子的所有村民一夜之间集体神秘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传闻说他们拖家带口被一艘木制的大船接走了,去了南洋,更多人说是去了香港,还有的说他们在海上遇难了,总之,马料村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其实,他们是逃港了。

档案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深圳曾发生过2次大规模的逃港风波,那时的深圳人生活还比较贫穷,而当时的香港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劳动力短缺,且与南澳隔海相望,于是当时很多人想方设法往香港逃,其中就包括马料村的村民们。据资料记载,当时的马料村并不是特别困苦的村庄,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

应人石村

对面喊、翻身、应人石、马料……深圳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应人石村,在羊台山的山脚下,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与南山区西丽街道的交界处。

相传200 多年以前,在羊台山下,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小夫妻,丈夫叫刘善,妻子叫张勤。附近有个叫吕都的财主听说羊台山的深山老林里有一种长生不老草,于是他硬逼刘善上山采药,说如胆敢违抗,全家遭斩!小两口无奈之下被迫画押签下生死状。

一日,张勤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大山找自己的丈夫,一边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顺着应声的方向往上爬。当爬到一座大石头前时,抬眼望去,此石仿似人形,再喊丈夫的名字,没想到石头发出嗡嗡的回声:“我在这里呀!”原来回答她的竟然是块石头!张勤忍不住抱着这尊石头号啕大哭起来。忽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轰”的一声巨响, 张勤当即遭雷击身亡!张勤死后变成另一尊石头,与附近的应人石遥遥相望,远远望去,这两尊石头仿如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夫妻……

2007年,“应人石的传说”列入深圳市、宝安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根据传说改编的客家山歌剧《应人石的传说》被搬上舞台。2009年底,客家音乐小戏《应人石的传说》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在2013年公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应人石传说”作为民间文学名列第一,拔得全广东省39项省级“非遗”头筹。

翻身村

对面喊、翻身、应人石、马料……深圳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吗

图片引自《深圳街话》

翻身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翻看村史,可以发现这个具有浓烈政治意味和时代烙印的地名也有其特殊来源。

翻身人的先人们是从东莞、番禺、中山、珠海、惠州等9县市逃出来的难民,他们大多因为官匪严逼、欠债或是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一块可以艰难生存的地方。二十世纪初,翻身村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海滩,人迹罕至。1920年左右,第一批被戏称为“水流柴”的人,在南粤的海岸线上点燃了渔火,出海捕鱼。一些人上了岸,在海滩边“围基造田”,耕田种地。因此,这群人有了另一个名字:“基围佬”(广东话将男人称为“佬”)。因为“水流柴”、“基围佬”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因此,这个聚居点不像深圳其他村落只有一两个大姓氏,而是姓氏众多,大家平等相处。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了宝安。1950年,土改工作队上滩时发现:这片“水流柴”、“基围佬”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居然没有名字。工作人员看到了他们翻身的光荣与喜悦,就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翻身乡”。

注:本文根据《鹏城街话》《南方日报》《深圳都市报》等公开资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