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曾經遇到過一個出租車的司機,跟我分享了自己的職業歷程。

他是學水利的大專生,畢業於 1991年,那時候大專畢業的學生都比較少,所以他們很受重視。

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密雲水庫(水利局的一個事業單位,是北京市民的飲用水源),做技術工作。

後來經人介紹認識一個對象也是他現在的老婆,在北京昌平縣(那時候還叫這個名字,1999年設區)的紡織廠工作。他的對象是中專畢業,但月工資能拿到四百多,而他才一百多點。感覺沒前途,所以他託關係調到了這個紡織廠。

不幸的是,到上世紀末的時候,這家紡織廠黃了,他和自己的老婆都下崗了。

沒辦法,後來他就開出租車了。還記得當時這位司機師傅跟我講,如何後悔得不行雲雲。

但曾經,出租車行業曾經風光無比。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京東、噹噹、淘寶和各地新華書店有售

1986年,如果你是北京的一名出租車司機,那是一份高尚體面的職業,遠超過今天出入於金融街的白領和BAT的程序員:因為當年一名出租車司機的年收入競能達到3000元。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1986年,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1元。在各種職業中,當時賺錢最多的是“地質普查和勘探業”,他們的年薪能達到1746元:這些人大都是大學畢業,而且要出野外作業,掙錢多大家都能夠理解,但當時的出租車司機的薪水還要遠超他們。

30年後,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月薪水已超過5000,但比較優勢卻已經不在。加上各種網約車的影響,這個崗位早已經從體面到普通到擁有了更多的含義。

02

在 2004年的互聯網上,一篇《聯想不是家》的文章刷屏了,其中的一段內容是這樣描述的:

“今天就是面談日。在 B座一層的兩個小會議室。

進去的人,領導首先肯定他過去的成績,然後解釋戰略裁員的意思,然後告知支付的補償金數額,然後遞上所有已經辦好的材料,然後讓他在解除勞動關係合同上簽字。

平均每個人 20分鐘。被裁的員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談之前,他們的一切手續公司都已經辦完,等他們被叫到會議室的同時,郵箱、人力地圖、IC卡全部被註銷,當他們知道消息以後,兩個小時之內必須離開公司。”

在中國這個“家”文化氣氛濃厚的國家裡,聯想的精細化裁員、兩小時走人的裁員方式讓許多員工發出了“聯想不是家、企業不是家”的感嘆,也讓許多在企業裡上班的人思考自己的未來!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柳傳志先生在後來曾經對該篇文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被裁員工的歉意和對企業為了發展必須裁員的解釋。

沒錯,企業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存和發展,每家企業都會裁員。許多時候裁員並非因為員工的錯誤或者能力欠缺,而是因為戰略改變了,你的這塊業務不再需要了,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你再優秀也要走人。

如果關注財經新聞的話,你就會發現,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下,不僅是 普通員工,即便 CEO也是走馬燈般地換。

03

“他是我的高中同學,1996年畢業於武漢某知名高校,碩士,專業為軟件工程。通過家庭關係聯繫到某省會城市一家由國資委管理的大型壟斷企業的信息中心工作,主要職責是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和個人計算機的維護,薪水和福利都是當時畢業的同學中較好的。由於該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並不複雜,而且是從總公司到各地分支單位一起建設,所以我的這位同學基本上沒有什麼工作要做,經常的狀態是等著業務部門報修的電話,出現問題才去維護一下。

該同學的幸福日子曾被許多同學羨慕:工作輕鬆、薪水豐厚、福利好。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但好景不長,2002年,國資委要求央企主輔業分離。該同學工作的部門由於屬於輔業範疇,被整體剝離出來成立公司。後來該同學於 2002年‘買斷’工齡,自行離職,共得到補償九萬多塊錢。

有九萬多塊錢墊底,該同學休息了半年多時間。

此時他已經有了一個美麗的女兒,每天接送女兒上學,著實過了一段逍遙日子。但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不可能不上班,在半年後他就準備找工作上班。這時候他發現對於計算機軟件領域,他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軟件和計算機領域是一個知識更新非常快的行業,而他之前的六年時間因為工作輕鬆,基本上沒有‘學習的需求’,他的知識水平還停留在碩士階段做的一些零散項目上。

可想而知,當他去應聘相應的工作時,因為缺乏經驗、知識等技能的積累,不停地碰壁。此時,一個朋友邀請他去武漢,做某種藥品的湖北代理。但是由於在國有企業養成的散漫習慣加之沒有藥品行業的任何銷售和管理經驗,做了不到半年就打道回府。後來又找到一家做 ERP企業的客戶服務工作,每天騎自行車去解決客戶遇到的問題,薪水還不到他原來國企的一半,也在做了四個月後離職。

這時已經到了 2004年,他發現了一個很可怕的現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三十多歲彷彿已經與這個世界‘脫離’了。基本上他能做的事情不願意做,而他想做的事情因為沒有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無法做。而他的那些同學經過八九年的工作大都成了單位的中層領導。”

04

著名作家餘華在他的《兄弟》中寫道:別的國家四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國家卻用了不到四十年就走完了。

這是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都要主動或者被動地去體驗這個過程。所以,之前許多我們覺得“可靠”的東西其實都不可靠了,那我們靠什麼?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著名科學家、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曾經講過他的經歷:

“我是 1963年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讀了三年書還差一點點,文革就開始了,全部停課了。1968年,我被分配到青海西寧當一個鑄造工人,當時是看不到今後還有任何從事科研的希望,所以很多同時分去的人都放棄了學習,放棄了努力。

我是出於一種天性,出於對學習的熱愛,對科研的熱愛,還整天看數理化和英語書。1974年,中國科學院當時的領導,就是胡耀邦和方毅他們,要做一些重大的項目,去追趕世界上的一些重大科技發展。

青海鹽湖所雖然條件不好,但因為內地其他的研究單位都癱瘓了,所以青海鹽湖所也承擔了一項重大項目“激光分離同位素”。我自己爭取從工廠調到研究所,開始做這個項目,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為什麼呢?

後來改革開放了,大家開始重視科研和學習了,我同時代的人方才發現,我已經早了 5年,走在他們前頭,這是第一。第二,在那個地方做科研,在我們的前面沒有權威,沒有比我們更瞭解項目的人,所以一開始從事科研,我很快就成了這個科研項目的負責人。

成為負責人是一個最大的機遇,這樣可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早在 1979年,我就被科學院選拔為早期出國的人,先後到了美國的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林實驗室,回國到青海鹽湖所後轉到大連化物所工作 10年。這期間我又到加拿大國 家研究院,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諾丁漢大學,法國格林羅勃大學、第戎大學和巴黎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工作。 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4年調到中國科技大學。

那些在畢業時分配到了令大家羨慕的國防科委和二機部的同學,他們大多數已經退休了。

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在那些單位里人才濟濟,留蘇回來的就一大批,老資格的很多,我們這幾屆畢業分去的只能長時間當基層工人。

而且那地方的產品型號是定了的,不允許你隨便進行技術革新的,任何一點小的革新都要經過層層審批。不僅他們沒有太多的機會發揮他們的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溝,子女上學很困難,就業也困難,為子女就業,他們就提前退休,讓子女頂替。

所以我遇到他們時,大多數人已經退休。其中有一位是當時班上的幹部,各方面都很好,現在開了一個小商店以維持生計。因為退休了,生活很艱難。”

05

在大時代下,我們如何才能活的更好?

作為小人物,也許我們無法左右大勢的變化,但起碼我們要有能力養家餬口過好自己的日子,也希望贏得更多的尊嚴實現更多的價值。

誰都無法保證自己當前的崗位、工作是一份永久的工作,可以幹一輩子。打劫者來的時候,你甚至不知道他們是誰。

這個世界上那有什麼鐵飯碗?

讓自己真正變得厲害起來,才是一輩子可以吃的飯。

按照社會學的觀點,這個社會的信任主要是三種方式:人格、貨幣和專家,通俗點就是人們信任自己的熟人(家人朋友)、錢和專家。

因為這份信任,各領域的專家在自己的領域或社會上通常有較高的地位、不錯的收入,得到人們的尊重並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誰都無法保證當前的崗位能幹一輩子,唯有真正專業才帶來安全感

所以,大部分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某一個領域或者方面的專家,從而贏得更多的利益實現更大價值。即便是騙子,也千方百計將自己包裝成專家,這樣更容易贏得信任,施展騙術。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深刻的改變社會的運轉機制,同時也在改變職場裡面的主要工作模式和員工提升自我的方式。

如果說在傳統方式下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代表著對於卓越的追求,現在某一個點上做到頂尖水平則成為必須的要求:普通工作者時代已經終結,他們會被各類人工智能技術所替代,如果你不具備較高的獨特性,將來可能連崗位也會失去。

許多教育專家建議,應該讓小孩們練習一項愛好並爭取達到專業水平,並不是為了未來讓他們以這個為業,而是讓他們知道專業和業餘的差別,等將來他們想清楚自己想幹什麼的時候,知道幹到什麼水平才算入門、什麼才算頂尖。

如果他從來沒有達到過專業的水平,可能這輩子在任何領域都是一個“愛好者”的角色。而僅僅是“愛好者”的角色,起碼在職場的可替代性是極高的,被替代的幾率也是最大的。

當你真正擁有專業水平的時候,抵禦變化的能力就提高了。

只有這樣,才能在大部分環境下優雅的活著,並活的更好!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