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後為什麼美英法沒有像蘇聯一樣對德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呢?你怎麼看?

靳源春


二戰進行到1945年,資本主義的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再加上社會主義的蘇聯,對德國柏林進行了分區佔領。在分區佔領的過程中,美國、英國和法國沒有對德國進行大規模掠奪;而蘇聯卻對德國進行了大規模掠奪,其主要原因是美國考慮到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國際秩序的改變影響了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對德國的態度,國際形勢的變化影響了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對德國的處置方式,國家利益的選擇使得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對德國產生了意見分歧。

雅爾塔會議對德國的處理意見是這樣的:德國作為戰敗國被分裂,原有的納粹德國武裝力量被解散,德國以後將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佔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佔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制委員會的一員。……根據已商定同意的計劃,三國部隊將各自佔領德國的一個區域。這計劃規定,成立一箇中央管制委員會執行互相協調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員會由三國的最高司令官組成,總部設在柏林。我們已經商得同意:法蘭西如果願意的話,三國當邀請它承受一個佔領區,並參與管制委員會,作為第四委員。”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以美國、英國、法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以不同方式對待德國的具體原因。


首先,以美國、英國、法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沒有大規模掠奪德國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避免引發德國的民族仇恨!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獲得德國人民的支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煽動德國的民族復仇情緒。被民族復仇情緒點燃的德國人民,狂熱的支持希特勒;這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異常慘烈。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仍然像一戰時期一樣的嚴酷對待德國,那麼很有可能再一次出現民族復仇情緒。這對美國戰後稱霸世界是不利的。

第二,美國、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想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一戰以後建立了以英國和法國為主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基本確定了戰後的國際秩序;但是這個體系最終被破壞了,希特勒為代表的德國很輕易的衝破了這個國際秩序的束縛。造成了整個國際秩序的崩潰,最終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受到了嚴重損害。英國法國和德國,甚至從一流國家難為了二流甚至三流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大幅度被削弱。要維護資本主義的利益,就要有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而要有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就不能過分掠奪德國。



第三,世界規則的制定者發生了改變,二戰之前,世界規則制定者是英國和法國;二戰之後,世界規則的制定者是美國和蘇聯。尤其美國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一戰結束以後,英國和法國雖然受到了削弱;但仍然是名義上的世界第一和第二強國。即使美國也不能與當時的英國和法國相抗衡。威爾遜總統提出了十四點原則,企圖參與控制國際局勢;但對於針對法國和英國所排擠。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英法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國和法國想要掠奪德國,德國是沒有反抗之力的,美國也是毫無辦法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和法國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法國甚至在二戰中被德國滅國了;而美國卻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以致美國的力量遠遠的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所以在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說不能過分掠奪德國,英國和法國就不敢過分的掠奪德國。

第四,二戰後,美蘇預料中的對抗使得美國不想過分削弱德國。戰敗後的德國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是美國對抗蘇聯的最前沿,這就必須保證德國具有一定的力量。在這種國際局勢下,不僅不能削弱德國,還要加強德國的力量,恢復德國的經濟,提高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因為戰爭而陷入貧困的德國人民,就有可能向蘇聯學習,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不允許的。為了加強德國的力量,美國在1947年出臺了馬歇爾計劃,向德國提供貸款,幫助德國恢復資本主義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穩固資本主義制度,加強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



其次,蘇聯大規模削弱德國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蘇聯在二戰中受到了德國的侵略,國家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與破壞。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武力進攻蘇聯。長驅直入,一直攻到莫斯科城下。德國坦克所經之處,蘇聯的城市化為一片焦土。甚至連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都變成了殘垣斷壁。蘇聯的人民被殺害,工廠被炸燬,經濟被摧殘。雖然在1945年,蘇聯取得了對德戰爭的勝利。但毫無疑問損失是巨大的。為了彌補這巨大的損失,蘇聯理所當然的會大規模削弱德國。

第二,蘇聯的民族性格和對德國的仇恨也導致了蘇聯對德國的大規模削弱。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蘇聯,其人民的性格是比較粗俗直率的。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你打我,我就打你。你掠奪我,我就削弱你,而且會打擊的更嚴重。德國入侵這種性格的蘇聯,直率的蘇聯一定會加倍的削弱戰敗的德國。在二戰中,蘇聯付出了犧牲3500萬人的代價!這就導致蘇聯和德國的民族仇恨極其嚴重,在這種民族仇恨情緒的引導下,蘇聯以勝利者的姿態收取了戰利品。

第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天然就是敵人,削弱德國就是壯大蘇聯。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為了防止社會主義的擴張,會採取任何可以採取的手段。希特勒之所以在轟炸英國沒有結束的時候就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就是因為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作為社會主義的蘇聯,為了防止被資本主義消滅,就必須壯大自身的力量,贏得戰爭的勝利。二戰後之所以蘇聯掠奪德國就是因為小削弱德國,並壯大自身力量。

第四,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的力量大幅度上升,成為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之一。除了美國以外,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讓蘇聯忌憚。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甚至美國都不能讓蘇聯退讓。強大的重工業和1000多萬的龐大軍隊就是蘇聯的底氣和實力。成長為巨人的蘇聯要懲罰非正義的法西斯德國。


第五,蘇聯已經預見到與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同盟關係的破裂不可避免。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與蘇聯的國家利益發生了衝突。美國想要稱霸全球,蘇聯想要擴張社會主義的力量。兩者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衝突,在衝突的過程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削弱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蘇聯剝奪了德國。柏林危機後,德國最終變成了資本主義的聯邦德國和社會主義的民主德國兩個國家。這實際上是美蘇冷戰美蘇爭霸的結果。

最後,美國與蘇聯等國家是否掠奪德國實際上是取決於彼此的國家利益。

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要加強挑起二戰的德國的力量,蘇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必須要進一步削弱德國的力量。這更加的驗證了一句話,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以法律為基礎對挑起戰爭的國家進行懲罰是應當的,無論是拆解德國的工業,還是審判德國戰犯,都是正義的;但憑藉著強權來壓迫其他國家實際上是錯誤的。美蘇在二戰後實際上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我們要反對大國強權主義和霸權政治,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經濟新秩序。


歷史緯度


這種情況取決於兩個國家的性質。

首先,蘇聯,它不光是對東德進行掠奪,同時對於他所佔領的那些東歐國家,比如波蘭,羅馬尼亞,捷克這些國家家都進行了掠奪。所以蘇聯對東德的掠奪,是一貫性的。

同時,蘇聯和東歐的那些他所佔領的國家之間的關係,是老子和兒子的關係。也就是說,蘇聯要他們幹什麼他們就必須要幹什麼。 如果這些國家沒有按照蘇聯的要求去做,那麼蘇聯就會揍他們。比如捷克曾經進行過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蘇聯認為,這種改革是拋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於是就出兵顛覆了捷克政權,使得傑克又回到了蘇聯所認可的的社會主義道路。

本質上來說,東德就是蘇聯的兒子,蘇聯長期對東德進行掠奪。

而美國的做法和蘇聯是完全相反的。對於美軍所解放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國家,比如法國,荷蘭,西德,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夥伴關係,只不過是以美國為老大哥。美國並沒有實質性的出兵佔領這些國家,而是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了這些國家,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如果美國和這些國家之間有爭端的話,那麼美國不會通過直接出兵顛覆其政權的方式來解決,更多的是通過協商來解決問題。

這種做法,最後的結果截然相反。雖然蘇聯通過掠奪東歐國家獲得了很多的好處,但是這些國家經濟長期沒有發展起來,一直處於貧困的狀態, 長期來說,蘇聯從這些國家也撈不到多少好處。同時,蘇聯出兵佔領這些國家,使得蘇聯的軍費非常的龐大,最後拖垮了蘇聯。

美國通過將西歐國家重新振興,同時和他們開展貿易做生意,使自己國家的產品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市場。久而久之,美國和西歐的國家保持了長期的繁榮。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美國,英國,法國和西德之間是夥伴關係,他們通過共同繁榮實現了共同利益。

所以根據這道題目來說,美英法他們不需要從西德進行掠奪,也同樣能夠獲得非常不錯的利益,而蘇聯通過對東德的掠奪,雖然短時間可以獲得很多的利益,但長期來說,實際上是對自己不利的。


老威觀史


美蘇兩國搶劫的東西都不少,只是吃相不同。美、英、法聯軍首先想要的是人才,美軍專門成立了“阿爾索斯”突擊隊尋找德國的科學家,

最頂尖的火箭發明者馮.布勞恩,頂尖核物理大師以及各類技術人員、工程師等。至於錢財嗎,佔領西德到國庫、銀行搶黃金、財寶都是正常。(巴頓將軍被暗殺,大多數人懷疑他調查德國黃金被人私分引起的)美國佔領軍後勤保障充足,飢餓的德國百姓除了美女送上門,為了食物全民從廢墟挖古董名畫等和美軍換食物,。美英拿到的東西價值可能比蘇聯多,但是吃相不難看,很多科學家、技術員都從東部跑來的,蘇聯找到的科學家頂尖人才比美國少多了。美英也沒有拆魯爾區的工業設備,恢復生產後得到也比蘇聯多,還聚攏了人心,把西德變成反共前線。

蘇聯就不一樣了,畢竟讓德國禍害慘了,報復起來也是夠狠。為了給被禍害的蘇聯婦女報仇,蘇聯軍人看見德國女人基本手段是強迫。工業區拆光,各種機械運回蘇聯,沒有技術人員裝配,進行生產,實際操作就是倒進鍊鋼爐鍊鋼。俘虜兵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力,餓死、凍死大半,幾十萬大軍駐紮東德,軍紀敗壞,又是搶劫又是打砸的。

美英等在德國獲得的利益不會比蘇聯少,只是看起來較和平方式獲得。蘇聯人的破壞力太強了,燒殺搶掠,雞犬不留的看似兇狠,實際所得怕還沒美英的多,名聲卻掃地。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英法美這幾個國家都是典型的成熟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幾百年的資本原始積累,他們逐漸披上了文明國家的外衣,作為文明國家當然要有文明國家的樣子凡事估計臉面,所以他們即使進入德國也不會去做那些明搶明奪的野蠻勾當。反觀蘇(俄)這個國家,從十月革命到現在,雖然換上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層外衣,但是換湯不換藥,實質上這個國家還是個嗜土成性貪婪狡詐無恥之極的野蠻帝國,和原來的老沙皇沒有任何區別,看看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各自搶劫的嘴臉就明白了:英法美日各個列強都是比著搶劫,搶沒了就完事,但沙俄不一樣,我當時初中的歷史課本有這麼一段,說沙俄不僅出兵最多搶的最多,而且把搬不動拿不走的好東西統統砸碎,可以看的出在這些帝國主義列強中沙俄最壞!以至於我的第一個歷史老師姜老師首次提到沙俄就這麼說:斡羅斯可不是個好東西!

有人說蘇聯戰後大肆搶劫德國是為了報仇,那這些人解釋一下45年8月蘇軍進入我國東北後罪惡滔天的卑劣行為和在德國如出一轍是怎麼回事,難道我國也侵略過蘇俄,難道東北的老百姓也去禍害過它們?在這幫強盜眼裡分明就是強盜邏輯,趁火打劫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就是它們的宗旨,這些強盜行徑給它們怎麼粉飾也洗白不了的!



天佑我中華龍河鄉韻


蘇聯真正的搜刮,對於戰敗國,那是非常報復性的殘酷無情了,東德賠款不夠,蘇聯將德國的西里西亞工業區等等工廠設備,全部統統撤走,運回蘇聯本土。

德國的兩大工業區,西部的魯爾工業區,東部的西里西亞工業區,這是德國的統一後的兩大支柱,一個是普魯士的,一個是德意志的,普德合併後,並且統一全國,奠定了崛起的關鍵。

英美等國是重建體制,注重確保德國重新開始走上正軌道,放棄軍國主義。美英都是工業化國家,經濟上均是發達國家,只要德國的技術上人才,不會去過分搬空撤光德國的工廠設備,因此不為了以戰養戰的發財之路。

而蘇聯就是徹底的斬草除根,不會給戰敗國任何機會。本身就是軍事立國,以戰養戰,依靠戰爭發大財的。一有機會,不會放棄搶奪豪取。

所以1989年兩德統一全國,而東部完全沒有原來的強大基礎工業區,直到今天,東部德國都是落後地區,這都是蘇聯當年的功勞啊……

因為美國在德國兩次戰敗之時,最困難時候,均是經濟上出手相助,一次道威斯計劃援助,二次是馬歇爾計劃援助,所以德國人民親近美國,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心都是肉長的。百姓體會最深刻,誰也忽悠不了百姓。


隨雨飄渺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理解,北極熊本來就不是什麼善類。

就算是德國沒有對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它一旦打到了德國成為了德國的太上皇,德國一樣會被北極熊劫掠一空,更何況德軍在蘇聯幾乎是把它夷為了平地。

所以,一旦蘇軍進入了柏林城就會竭盡全力把德國民眾的一切生活設施搶為一空。

機器、鋼琴、甚至手錶和大衣,蘇軍士兵也不會放過這些東西,要知道在蘇聯這些不起眼的物品對他們來說可是相當吸人眼球的。

這很顯然是得到了蘇軍上級的默許!

但美英法這三個國家就不同了,就富裕的美國人來說,他們壓根就不缺乏這些廢銅爛鐵,機器車床對蘇聯來說也許還是好東西,但美國有的是,送給他們還不一定要呢!

至於說手錶和大衣之類的,對美國兵就更不需要了。

一個連午餐肉罐頭都吃膩的軍隊會缺這種玩意,對蘇軍來說也許是好東西,但在美軍眼裡白送他也不要。

別看英國在二戰之中元氣大傷,但是在物質上也其實並不缺、相比與美軍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法國雖在二戰中被納粹佔領成為一個投降的國家,但在物質生活上雖不如英美,但比蘇聯卻要高出不少。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之外,西方國家在紀律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也與蘇聯存在著較大的不同。

想當初美英蘇三國首腦第一次在德黑蘭召開聯合會議時,斯大林曾提出一個議案,一定要在戰後槍斃八萬名德國軍官。

此事立即引起了丘吉爾的極力反對,他稱自己決不允許這種赤裸裸的野蠻行為發生。


所以如果沒有英美兩國的話,德國會比這更悽慘百倍,那就不是蘇軍士兵運機器、搶手錶和皮大衣的問題了。

恐怕整個的日耳曼民族都得成為北極熊的奴隸!


東方評史


二戰的爆發,正是一戰後對德國的苛刻懲罰,才導致德國民眾生活困苦,失業眾多,希特勒正是在這樣的土壤裡生根發芽,被選舉上臺的。由於英法對德國的嚴苛制裁和掠奪,希望德國重新崛起,反抗英法的願望成為幾乎每個德國人的想法,納粹正是順應和利用了這樣的普遍民意。所以,在二戰末期,美英法總結了一戰後的政策失敗,沒有對德國進行過分的掠奪,並且還大量輸送糧食等緩解德國的饑荒。當然,美英掠奪了幾乎所有德國高科技技術和人才。領土方面,只有法國重新奪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相反,東普魯士完全被老毛子佔領變成了今天的加里寧格勒,另外,更大塊的領土是整個波蘭版圖向西平移,實際上是蘇俄和希特勒瓜分的波蘭東部土地變成了波蘭割取了德國東部的土地作為補償。另外一面,不管是德國人還是美英法,互相之間的認可度很高,種族宗教相近,這也是二戰後美英法對德國相對溫柔的原因。

蘇俄這個雜種,本來血液裡就流淌著部分蒙古人野蠻的基因,所以在他們從莫斯科公國崛起的過程中,同當年蒙古人的做法沒有兩樣,當二戰結束,自然不會仁慈,在蘇戰區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幾乎搬空了德國蘇戰區的所有工廠。這也是後來東德不如西德發達的原因之一。


用戶6551728892


蘇聯在自己的佔領區內瘋狂的拆卸工廠拉回國去重建,其根本原因還是自身的工業水平有限,在戰爭中,戰前投入巨資建設的工業區大部分都化為廢墟,要新建這些工業區就需要工業設備,而佔領區內正好有這些工業設備,所以要使國內的工廠恢復生產,那麼搞到機器設備最快的辦法就是從佔領區內拆一個現成的工廠回去重建。

德國在戰後成了一片廢墟,蘇聯也一樣。


德國的工廠設備先進至少是比蘇聯的強,而且蘇聯通過2個五年計劃進行的極速工業化裡邊其實缺門很多,需要用德國的先進工業技術進行升級補充。
美國的工廠技術水平比德國只高不差,美製武器一些方面不如德國武器的原因是技術儲備不足,彌補這個短板的方法就是引進人才,當然說的好聽叫做引進人才,美國的做法也有一點抓壯丁的意思。

而在美英法國家,獲得戰爭賠償的手段就要隱蔽的多,同時英法美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的工業水平和德國差不多,德國的那些工廠並不比自己好多少,拆回來重新安裝設備並不划算。而且西歐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很高,通過市場行為進行的資源配置非常合理,硬生生的弄一個工廠回來沒有必要。
法國人在佔領的阿爾薩斯地區也是採了不少煤走,不過阿爾薩斯原來就是法國的。


蘇聯人由於在二戰中的損失太嚴重了,在戰後的賠償問題上根本不顧吃相,什麼都要,哪的東西都要,包括中國東北的日本工廠。

至於美國就更不會了,在二戰爆發前的二十年代,美國的資本早就進入了德國的市場,有很多德國的公司看著了叫德國公司,但是內部的控股權很可能是美國資本,這種情況下,搶德國公司其實是搶美國公司。有一些象克虜伯這種公司沒有受到美資控制,正好給這個公司的老闆安上一個和納粹合作的罪名,然後把這個公司強制拆分,對外叫做消除德國軍國主義的根基,而象克虜伯這種公司如果在資本市場那絕對是優質資產,在當時只要克虜伯一被拆分,能夠盤下他的只有美資,既然已經把這種優質資產收到自己的麾下,那麼這個工廠在德國還是美國並不重要。


大家一起快樂的劃分德國。

對於美國來說,二戰建立了美國的金元帝國,美國通過資本控制了西方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這種通過資本控制國家的手段更高明,也更狠看看現在的韓國就知道了,現在就剩下了一個三星,而三星還是美國的,除了進三星,韓國人沒有別的什麼好的出路。


紅色手電筒


主要是當時的蘇聯已經聚兵德國東部,美英法三國需要一個屏障擋住蘇聯。武裝德國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比如美國甚至允許德國擁有戰術核武器用於國防,即便是現在的德國依然擁有一支核轟炸中隊的武裝力量,配備核彈頭大約有100~120枚左右,當量從4000噸到9萬噸級別,雖然核彈生產於美國,可是這些核武器的使用權卻在德國手裡,維護也由德軍自己維護。

二戰以後,蘇聯的崛起已經成為歐美最大的戰略威脅,蘇聯陸軍在戰爭後期開發出了一套類似於梯雲縱的裝甲作戰戰術,這是對德軍閃電戰的升級,以德軍閃電戰作為基礎,然後再輔助以蘇聯龐大體量的國力。打仗的時候蘇聯分三個梯隊,每個梯隊的連續進攻八小時,再休整再繼續推進攻,對於對手而言則是24小時不停歇進攻。當時的蘇軍裝備坦克50000輛,裝甲車69000輛,每個梯隊有16000輛坦克可以進攻,這就是所謂的令人聞風喪膽的鋼鐵洪流,蘇聯號稱8天就要滅亡西歐。在這個時候,德國本土就成為阻擋蘇聯的堡壘屏障,當時北約在德國本土部署了12000輛坦克,24000輛裝甲車以及核轟炸機,目的就是阻止蘇聯西進。


優己


當年西方真的沒有嚴懲德國嗎?試問,歐美各國強迫上百萬德軍戰俘和平民去排雷和“義務勞動”算不算?掠奪科技成果、讓德國割地賠款算不算?砍伐森林、開採礦產、拆卸機器算不算?

美國老牌學術期刊《現代史雜誌》1994年9月號刊文稱,為報復和懲罰德國二戰暴行,法國和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在戰後強迫數十萬德軍戰俘接受“勞動改造”或從事掃雷等危險工作。截至1945年9月(也就是德國投降不到5個月),法國政府公開承認每個月都有至少2000名戰俘因“事故”致殘或喪生。

有資料顯示,1945年美軍從關押有74萬德國戰俘的“萊茵河草地戰俘營”向法國移交了人數不詳的勞動力。這些德軍戰俘大多虛弱不堪,體重只有100斤。駐紮在德國本土的法國佔領軍還將超過2.5萬當地平民驅逐出家園,並迫使其中一些人清理阿爾薩斯的雷場。

1947至1956年,法國佔領德國薩爾區10年並開採當地煤礦,甚至打算將該地區永久吞併。雖然在1957年初法國放棄了領土要求,但攫取薩爾煤炭資源的行動卻一直持續到1981年才停止。

荷蘭胃口也不小,先是在1945年10月提出讓德國賠償250億荷蘭盾,後來又因形勢變化改為要求德方割讓包括科隆、亞琛、明斯特、奧斯納布呂克等重要城市在內的大片領土。荷蘭預計此舉能使本國版圖擴大30%至50%,但美國對這一瘋狂計劃進行干預,只割給荷蘭69平方公里德國土地。1963年,西德又花費2.8億馬克(約合現在150億美元)從荷蘭贖回了絕大部分失地。

利用德軍戰俘充當“排爆工具”的還有北歐國家挪威。據挪威發行量第2大的《世界之路報》2008年4月6日刊文披露——投降的德軍士兵被勒令在挪威境內掃雷,據說當時僅在挪威最北部的芬馬克地區就埋有近10萬枚地雷。截至1945年8月底,盟軍總部數據顯示這項危險工作已造成275名德軍戰俘喪生,292人受傷。

在英國,同樣有超過40萬德軍戰俘充當勞工,以此作為對英戰爭賠償的一部分。據悉,1946年英倫三島20%的農業生產由戰俘承擔,1947年該數字又升至25%。同年,英國農業部對遣返德軍戰俘說“不”,要求繼續留用這些壯勞力。

據2006年出版的《擁抱敵人:戰後英國德裔移民》一書介紹,英國農業部後來提了個妥協方案,即允許德軍戰俘以自由人身份留英生活、工作。最終,多數戰俘分2批(1947年底和1948年11月)自願遣返回國,剩下大約2.4萬人選擇定居英國。

二戰期間和戰後,美國本土也關押了42.5萬德軍戰俘(最多時每個月有3萬戰俘抵達美國),他們被要求參加工作以緩解戰時美國勞動力匱乏狀況。其工作內容和地點包括生產罐頭、在農場幹活等。雖然美方也給戰俘發工資,但後者的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工人的一半左右,而且這些戰俘幹活更踏實賣力,產品質量也更高。

據美國政府估算,僅1944年美方就從德國戰俘身上獲利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40億至100億美元)。直到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佈投降後,嚐到甜頭的美國農業州議員們還要求政府推遲遣返戰俘,“最好留下10萬德國佬繼續給我們幹活”。

因為親眼見識了美利堅的強大與繁榮,不少德國戰俘在回鄉後決定重返美國開始新生活。有一位名叫威廉·奧博迪克的德軍士兵曾被關押在位於內布拉斯加州的戰俘營,並被安排在當地蘋果農場工作。戰後,他又回到內布拉斯加州謀生並加入美國國籍,後來奧博迪克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還收購了他之前工作的老牌水果公司、創始於1925年的“金美爾果園”。

西方國家對德國智力資源的掠奪,看似隱蔽一些,但價值遠比實物賠償高得多。據美國洪堡州立大學教授、歷史學家約翰·吉姆貝爾所著《科技和賠償:戰後德國所遭剝削與掠奪》一書介紹,美國和英國從德國獲取的“智力賠償”價值高達100億美元(1948年幣值,相當於現在的4000億至1萬億美元),而當時美國GDP也不過2580億美元。

德國投降前後,美國著手實施了一項“旨在獲取德國所有先進技術”的行動,將海量的德國發明專利、圖紙、機器設備搶到自己手中,包括電子顯微鏡、化妝品、紡織機械、錄音機、殺蟲劑、巧克力包裝機、肥料撒佈機等等。據說,光是依靠從德國化工巨頭法本公司掠奪的專利,就讓美國化學工業獲得了至少10年的全球領先優勢。

至於美國從納粹德國獲取的先進軍事技術更是不勝枚舉,比較有名的包括制導武器(無線電制導炸彈)、新式魚雷、巡航/遠程導彈(V-1/V-2火箭)、直升機、噴氣式飛機、夜視器材,等等。此外,美國還搶走了馮·布勞恩、瓦爾特·多恩伯格等數千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

對此,1947年美國商務部高官辯稱:“(掠奪納粹德國智力資源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贏得了戰爭而德國人沒有。如果納粹德國獲勝,他們肯定會在芝加哥、底特律和匹茲堡幹同樣的事情。”

英國的做法更是“簡單粗暴”——直接綁架他們所需要的德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據英國《衛報》網站2007年8月29日刊文披露,二戰結束後的2年裡,駐德英軍“就像蓋世太保一樣”,深更半夜突然破門而入搜捕德國科學家,甚至連那些“不聽話”的德國企業家也遭拘禁,直到其被迫交出核心技術機密才獲釋。

來自英國官方的解密檔案顯示,德國尚未投降,美英軍情部門就制定了戰後“強制撤離”(實為綁票)德國科研人員的計劃(美國版本就是著名的“阿爾索斯”行動)。諾曼底登陸成功後不久,美英便組建了名為“T-Force”的特種部隊,趕在被納粹德國破壞或蘇軍到達前,千方百計、爭分奪秒地抓捕德國科學家並搶奪技術和設備。

其中,英軍抽調數千官兵組成本國的“T-Force”部隊,前者任務就是護送來自化工、造船、鋼鐵、航空航天、煤炭、機床等行業的英方技術人員(身著英國軍官制服),深入德國境內幹些“綁票、恐嚇、搶掠、詐騙的勾當”。

據粗略統計,當年被英方列入“強制撤離”計劃的德國科學家多達1500人,而實際被綁架者大約有600人(包括奧托·哈恩、沃納·海森伯格等頂尖物理學家)。英方付給這些德國科研人員每週15先令的微薄“報酬”,後來為安撫前者“好好幹活”,又同意給其留在德國本土的妻兒每月提供250公斤燃煤,並讓這些婦女兒童享受重體力勞動者的口糧配給。

從目前已知資料來看,“T-Force”綁架的德國科研人員所涉學科和領域包括水下聲學、紅外技術、電子顯微鏡、彈藥、光學玻璃、飛機發動機設計、化武氣體制造,等等。

英國人對納粹德國先進技術的搜刮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從煤炭開採到製作梳子,從印刷技術到女士香水,可謂無所不包。比如為了騙取德國著名香水品牌“4711”的秘密配方,英國人三番五次地騷擾、恐嚇配方持有者——生活在科隆的一個德國老太太,威脅要把正鬧病的她關進監獄。

1945年6月,英軍甚至從蘇聯佔領區偷偷劫走了50名德國科學家。由於英國人“吃相太難看”,連美國、法國等西方盟友後來都瞅不下去了,最終施加外交壓力迫使英方於1947年6月30日終止了“T-Force”部隊的“工業和技術調查活動”。

此外,西方盟軍還依照與蘇聯達成的協議,從1946年3月31日開始拆除其佔領區(西德)內的工業設施運往東方,將之作為德國對蘇戰爭賠償的一部分。截至1947年8月,已有包括軸承廠、航空發動機廠、船廠、機電製造廠在內的1.1萬噸工業成套設備(特別是工業母機)被運往蘇聯。直到1951年,此項工作才基本結束。

實際上,按照盟軍最初制定的“摩根索計劃”(因戰時美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提出而得名),戰後德國重工業體系會被徹底摧毀,其將變成一個主要生產和出口啤酒、葡萄酒、香腸、玩具、樂器、服裝的“農牧輕工業國家”。

雖然該計劃最終沒有實施,但西方打著“消除德國戰爭潛力”的旗號,在盟軍佔領區內開採礦藏、砍伐森林。有數據顯示,從1945年5月至1947年9月,美英法通過低價傾銷德國煤炭就獲利約2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80億至200億美元)。而美軍對佔領區內德國森林的大面積砍伐,則讓當地林業資源極速退化到了“需要整整1個世紀才能恢復”的嚴重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