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提起曾國藩,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一個道貌岸然的晚清官員形象,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一邊為國家大事憂心憂民,一邊為子孫後代勞心傷神。

但其實,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他對眾人展示的正面,還有很多我們沒看到的有趣的側面,比如他很少洗澡,幾個月才洗一次腳、他在官的時候,將下屬進貢的錢建了一個小金庫放放起來,用來打點、他打仗的時候會用《易經》給自己算卦......。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這些都是我們不曾瞭解過的曾國藩,也是最真實的曾國藩,他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可愛,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個在塵世中掙扎著、糾結著的矛盾體。

01 七次科考才中舉人,他用最笨拙的辦法,一步步地從庸人磨成了聖人。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曾國藩其實並不聰明,甚至可以說有些笨拙。他一生參加過七次科舉考試,終於在第六次的時候才中了半個秀才。

為什麼只有半個呢?這就得從古代的科考制度來說起。古代的科考分為縣、府、院三級,有的考生在院考的時候,雖然未能入圍,但是成績尚可的話,是可以免去縣試和府試,在次年直接參加院試的,稱為佾生。

曾國藩在第六次考試的時候,自認為準備充足,考完也感覺發揮的不錯。誰知發榜的時候,卻被學臺因為他“文理太淺”,給了他個佾生的資格。曾國藩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回家之後,他閉門不出,發奮苦讀,在來年的科考中,中了秀才。

曾國藩在後來讀書的時候,依然沒有像其他人那樣一目十行的本領,他用做笨拙的方式,讀完了一本又一本的好書,並將自己吸收的精髓以家書的方式,絮絮叨叨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曾國藩讀書,他一直秉承著一本書不讀完絕不翻開下一本,一句看不懂絕不看下一句的原則,每一本書都是逐字逐句進行閱讀批註,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弄明白。

這種看似是死讀書的笨方法,其實卻是最高效率的閱讀法,他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成為了自己的知識。

我們很多時候學習讀書總是追求速度,一目十行地快速略過,讀完過不了多久就忘得乾乾淨淨了。如果我們沒有聰明過人的大腦,那麼就要拿出曾國藩讀書的精神來,一點一點地進步。

除了讀書,曾國藩在做人方面也很笨拙,尤其是剛入京為官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笨,不僅得罪了很多權貴,甚至連皇帝都得罪了。

初到京城的曾國藩,帶著滿滿的雄心壯志準備大幹一場,他性格剛直,做事果敢,他以為這些都會是他闖蕩職場的利器,但是殊不知,晚清時期的官場已經嚴重腐敗,和他想象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他的正直只會帶給他更多的麻煩。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道光年間的清政府早已是一個外表看似富麗堂皇,實則早已搖搖欲墜的大廈。對外,西方列強的不斷欺壓,以及鴉片戰爭的失敗,早已讓臣民的信心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對內,腐敗已經像癌細胞一樣,滲透到了這個帝國軀體的五臟六腑。

看到山雨欲來,滿朝文武卻事不關己的樣子,曾國藩心急如焚。他知道,想要挽救大清,首先得敲醒這個裝睡的糊塗皇帝。

在強烈的責任感的推送下,曾國藩做了一個飛蛾撲火的舉動:直接上書批評皇帝,還給皇帝列了三大罪名。一是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二是好高騖遠,不求實際;三是剛愎自用,出爾反爾。皇帝看到後大怒,曾國藩這剛入職就直接惹怒了自己的大boss,往後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就這樣,曾國藩還不自知,又接二連三的惹怒了當時權傾朝野的一些權貴。其中第一個是陝甘總督琦善,琦善因為曾國藩的頻繁上奏被咸豐革職。又因為太平軍的事情和當時的軍事大佬塞尚阿起了衝突。

不會做人的曾國藩,剛上任就頻繁地得罪了上司和老闆。在這樣的體制內,曾國藩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可謂是難上加難。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除了做人笨拙,四處樹敵之外,曾國藩在用兵方面也很笨。《孫子兵法》裡面都說“兵者詭道也”。但曾國藩的用兵卻毫無詭道可言,他老成持重,從不敢出奇兵,用奇謀,只有穩紮穩打,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拿。

曾國藩就是用最笨拙的方法,硬是一點一點硬碰硬的把太平軍給磕下來了。後來曾國藩自己也總結說:“十餘年來從來都是紮紮實實地打,從來沒有哪一次是因為計謀而出其不意致勝的。”

曾國藩從一個普通的庸人到最後的聖人,從來都沒有靈光一閃,更沒有立地頓悟,都是他一天天在笨拙中磨練出來的。

笨拙其實也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抗打擊能力更強。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紮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02 既清廉節儉又同流合汙的矛盾體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長沙的一個小地方,家中田地人均12畝半。說是地主吧還差點,所以只能算是個小地主,生活條件跟我們想象中的“朱門酒肉臭”的場景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僅止於吃飽糙米飯。

曾國藩進了翰林院之後,雖然曾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是他自己的日子卻過得捉襟見肘。借貸和貧窮一直是他在翰林院經濟生活的主題曲,甚至因為貧困還被僕人瞧不起。親戚們也都沒能沾上他的光,大舅依然沒有房子住,二舅也因為貧困而死。

京官生活十三年,困窘從來都沒有離他而去,一直伴隨他左右,而且還欠下鉅額債務。後來因為母親去世,他離開了北京,但是債務依然沒有還請,知道做了五年兩江總督,才徹底還請了京官生涯的欠債。

十三年的京官生涯,想要發點財那真是太容易太平常了。但是曾國藩沒有,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他依然能夠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守住自己的清正,甚至立下“不靠做官發財”的誓言,過著勤儉樸實的生活,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晚清時期的軍隊是非常腐敗的,帶兵是最容易發財的途徑。腐敗到什麼程度呢?通過兩個現象可以說明,第一呢,就是晚清的士兵都有第二職業;第二呢,就是部隊廣泛經營第三產業。大家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打仗上,只想著怎麼撈錢。

曾國藩帶兵的時候的年收入是做文官時候的好幾倍,但是他自己本身卻比做文官的時候還窮,寄給家裡的錢也更少了。他時刻牢記這自己發過的“不要錢”的誓言,他也一直以身作則,給軍官和士兵了做了一個好榜樣。

曾國藩在做兩江總督的時候,已經慢慢地學會了適應,他雖然極度厭惡官場的腐敗,但是他也知道憑藉一己之力很難改變這種現狀,就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他不改變,對潛規則絕不妥協,那麼他可能就是海瑞的下場,醫生被排擠打擊,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那時候,整個社會風氣就是那樣,規和禮都形成了固定的數額,成了一種變相的財政制度。每位官員都得收,你不收就沒錢辦公。曾國藩不想成為海瑞,他想要幹實事,但是他知道,想要讓別人認可,首先得按照別人的規定辦事。

沒有辦法,他就設立了自己的小金庫,把別人送給他的一些東西,都放在小金庫裡,用來進行送禮和行賄。對於小金庫裡面的錢,他私人絕不花一分一毫。

這樣也算是一種妥協,既不違背自己清廉的初衷,也遵循了別人的潛規則,辦成了大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曾國藩曾說過“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在君子和小人之間,在絕對的善與惡之間,在清廉和腐敗之間,他找到了第三條路:既不違背這個體制內的規則,又遵從自己內心中的道德操守。

03 信命而不認命的普通人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曾國藩在給後代的家書中反覆多次提到,自己不信鬼神之說,似乎正面他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其實從他的很多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挺迷信的人。

當然,他的迷信不是兩手一攤把一切都交給命運的不作為,他對於自己的命運,從來都是努力地掌握主動權。但是對於兒女的一些事情,他又只能無可奈何地歸為命運。

曾國藩的長子夭折後,他的太太夢到一個自稱是曾家九世祖的夫人,訴說自己的墳墓無人打掃。曾國藩夫婦認為這是導致自己的長子夭折的原因,於是他派人將老太太的墳墓遷移到風水好的地方,並重新修葺立碑。

曾國藩一開始是不信風水的,但是祖父相信風水,在安葬祖母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風水之說嚴格執行。在祖母安葬之後,曾家突然喜事連連,連添三子,而且弟弟中了秀才,自己也升了官。曾國藩對風水的迷信度逐漸上升。父親去世後,他主動找了風水先生,對父親的墓地更是千挑萬選。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曾國藩雖然相信風水命理,但是他絕不是盲從,而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去不斷地有所體悟。在官場多年的經歷和從軍的各種生死之歷也讓他從神秘文化中找到一些精神的寄託和心理上的緩解。

曾國藩雖然相信命運,但是他卻從來不以命運為藉口去逃避什麼,凡事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比如他資質平庸,科舉考試多次不中,但是他卻從來沒有認輸,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從平庸走向了偉大,他通過對自己嚴苛要求,以強大的個人意志彌補了自己平庸的資質。

曾國藩一生中雖然意志堅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從一個平庸的普通人成為了一個聖人。但是他的生命中也有許多無奈的事情,比如兒女的婚姻不幸、自己晚年的身體病痛等,他將這些無奈歸為命運,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

曾國藩:在矛盾和衝突中走出來的聖人

曾國藩這個人一輩子謹慎小心,將自身的潛力發揮了常人的好幾倍。他一生看似笨拙,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的方法去做,但是其實他是最精明的人,笨拙地下藏著的是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他為官想要清廉節儉,但是卻不得不同流合汙,在外人眼裡他和大家並沒有什麼兩樣,世故圓滑,但是其實他知道,他的內心深處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他相信風水命理,希望從中可以尋得寄託,但是他也一次次地打敗命運,成為自己的主人。這就是曾國藩,一個在矛盾和衝突中一步步走出來的有溫度有靈魂的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