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

再大的容器也大不過大海!

家長應該給孩子哪些“禮物”呢?

第一,要幫助孩子建立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源自宗教的一個理念,是讓孩子學會感激。十幾年前,美籍華人母親根據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書《黑暗的吶喊》,講述自己如何陪伴一個有抽動障礙的孩子長大。家長一直試圖用感恩的心感染那個孩子,因為他非常有攻擊性,經常說髒話,攻擊美國的社會,甚至罵當時的總統克林頓,說了一些“黑鬼該死”什麼的......當時真沒有辦法,父母沒有辦法,社會也拿這樣的殘障孩子沒有辦法。家長最終選擇了宗教的思想,在孩子小時候每天睡前為他朗讀一段聖經,不管他聽還是不聽;大一些要求他每天讀一段,不管他理解還是不理解,喜歡還是不喜歡。慢慢地孩子對情緒有了很大的自制力。我為她的書寫了一個序,把學會感恩、感激別人、每天有一顆心存感激的心看成是軟化孩子攻擊性動力的有效方式。書籍發表後,許多美國家長帶著類似的孩子到北京來找我,我也從西方倡導博愛的文化中學習到不少東西,開始對基督教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二,要孩子學會敬畏。敬畏心讓孩子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爸爸媽媽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裝懂。不評價自己不甚明瞭的事情,不人云亦云,不對任何事情全盤否定與肯定,不知道的事情不要隨意表態,,如果要傳輸給孩子一個觀念,一定要說:“在父母這一代是怎樣看,是否真的適合你就不一定了。”一件事情爸爸媽媽不喜歡,比如日本漫畫、韓國肥皂劇,不隨意而評價,因為一代人與另一代人的情趣有很大的不同。針對社會現實也一樣,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胡亂評價社會、學校、教育什麼的,這是不敬畏。中國人喜歡為評論而評論,捕風捉影,內心對事實完全陌生。網絡上經常有所謂的熱點,管它真與不真,其實都是人們在發洩情緒。孩子看到這些可能受到不敬畏的影響,變得信口開河。

敬畏之心是感恩的前提。在古代文化中敬畏天地、怕鬼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一種做人的基本態度。現在不敬天地、不怕鬼神的人實在是太多,這樣的人很可怕,他們沒有禁忌感,沒有責任意識,也缺乏必要的道德倫理約束,什麼事都敢胡說八道。雖然現在是無神論主導社會意識,不信鬼神,但不可沒有敬畏之心。比如科學對真實與真理的追求,這需要人更大的敬畏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不過真實也許比鬼神更難讓人把握,存在到底是什麼?生命到底是什麼?哲學上人們可能永遠也不能窮近其真相。人類的智商還不足以讓我們瞭解整個自然的存在,這跟“瞎子摸象”有一好比。我們的視覺、聽覺、感知覺能夠觸及的存在只是大象(存在)的一隻腿,我們從這隻“象腿”推衍出整個的存在來,所以對真實要有敬畏的心,你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比如說狗的眼睛沒有色素細胞,狗的世界是黑白的,狗的嗅覺很靈敏,它觸及的存在是帶有氣味的,狗可以把它能感覺到的存在當作存在的全部,人有理性,不能真的把能夠感覺的東西看成是存在的全部。和某些生物比起來,我們對自然的感知有很多缺陷與限制。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什麼都在掌握之中,那就是缺少敬畏之心,沒有敬畏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沒有敬畏的科技也不能長久發達。

第三,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懂得寬容。寬容首先從寬容自己開始,不能讓孩子只寬容別人,如果表現出寬容別人,他的內心一定會積攢壓抑與憤怒,不是真正的寬容。前幾天看江蘇臺的《最強大腦》,在51對新人的位置記憶比拼中,從中國孩子的失聲痛哭看得出他對自己不夠寬容,贏得輸不得,雖勝猶敗。那意大利的安德烈,把競爭看成遊戲,快樂面對得失,雖敗猶榮。究其原因是一個從不寬容他的爹造成的。看得出,安德烈會有成功與快樂的一生,中國那個孩子就不好說,如果他不馬上改變,最終會是生活的失敗者。

寬容之心實際上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品質,這個品質都是從小由爸爸媽媽來倡導、影響,並給予孩子的。不管是感恩、寬容,還是敬畏,如果孩子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潛移默化地灌輸了這樣一些感受,相信孩子長大以後會非常好,跟這個社會非常融洽,不會出現什麼心理障礙,也不會出現行為方面的困境。別人也喜歡與他交往,因為他有感恩、寬容、敬畏的心,別人從他那裡得到的溫暖與快樂就多,也願意保持與他來往。如果一個苛求自己也苛求他人的人,帶給別人的快樂很少,就沒有人願意與他來往。寬容、接納、無爭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但看起來在西方博愛文化下的孩子自然獲得這些素質的能力更大。

—————《陪孩子一起長大》李子勳

============================

中國的習慣是把孩子給老人帶,素不知這樣會與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會形成斷層,老人只是運用他們那個年代的方法來帶孩子,阻止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能力發展、溺愛孩子,會給孩子以後的成長製造很多障礙。所以親愛的父母們,不管我們再忙都要親子陪著孩子,看著他們慢慢的長大,難到不是一種幸福嗎?

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