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子洲:生態扶貧好處多

編者按:子洲縣是國定貧困縣,全縣有88個貧困村4.86萬貧困人口,貧困面大、量廣、程度深。2014年以來,子洲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退耕還林、林業產業、生態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等項目實施上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果農的腰包越來越鼓,貧困群眾摘掉了“窮帽”,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雙贏目標。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綠染山川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生態建設扮靚鄉村

種下致富果 荒山變“銀行”

記者魏麗娟 通訊員裴高原

天天漸漸寒冷,在子洲縣的黃土山峁間,不時有果農聚集在一起,原來是子洲縣林業局聘請的核桃專家來了,專家現場教學修剪技術,受到老鄉的熱烈歡迎。

從2014年,全縣核桃、蘋果產業剛剛起步,發展到現在,擁有核桃30萬畝,蘋果21.8萬畝,子洲林果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群眾的認可。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發展林果產業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遊客盡享採摘樂趣 張行攝

生態脆弱、產業乏力是子洲貧困的“病灶”。2014年以來,子洲縣立足用生態的理念發展產業,用發展的辦法建設生態,創新提出了山區農業現代化,走“果業為主、多業並舉”的產業發展路子,統籌抓好產業體系、生產條件、組織體系、農民技能、技術服務“五位一體”現代化,在貧瘠的山壑間建起了“綠色銀行”,讓子洲由“十年九旱沒收成”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花果山”。

子洲縣抓住第二輪退耕還林試驗示範縣的建設機遇,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3.95萬畝,優先滿足貧困村、貧困戶需求,已享受退耕還林農戶平均增加收入6700元。該縣大力發展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山地核桃產業,探索形成“黨支部+貧困戶”“企業+貧困戶”“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多元模式,用足用活“產業精準扶貧工具包”,按照每戶5000元標準,扶持貧困戶發展核桃產業,核桃成為產業脫貧主導產業之一。

果樹易栽難管理。子洲縣採取“保姆式”管護,每年財政投入1000萬元,對全縣果園進行拉網式全面管護,助推全縣果園提質增效;健全落實縣級領導包抓幫扶工作機制,每名縣級領導帶頭包抓一個果園;鄉鎮黨政領導、人大主席、副書記每人包抓一處集中連片果園示範點;每個示範點掛牌管理、責任到人、列出包抓的具體事項,年終一次性考核兌現。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培訓核桃栽培技術

為把農民培育成果業專家,子洲縣各鄉鎮成立產業技術服務隊,由鄉鎮人大主任或副書記擔任專職隊長,負責鄉鎮果園管護提升工作,成為果樹管護的行家裡手。今年,該縣林業局聘用9名山西核桃技術能手,蹲點18個鄉鎮進行核桃修剪、管理等技能培訓,共計培訓2679人次,惠及4500多戶農民。

“通過此次培訓發現,全縣核桃樹生長良好,成活率高,2014年和2015年栽植的核桃樹已進入初果期,但群眾修剪積極性仍待提高,結果期核桃樹後續修剪較滯後,樹形稍亂……”這幾天,聘請來的專家王金中、史根生對修剪培訓進行了總結,逐個鄉鎮明確問題,並提出建議,這是子洲縣林業部門重抓農民培訓的一個縮影。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核桃示範基地

林果產業已經成為子洲振興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也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已累計帶動44565名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子洲縣果農人均純收入預計增加1600元,4430名貧困人口參與果園建設,實現勞務收入1320萬元。“果業強、果農富、果鄉美”的美好夢想已經在子洲的山峁間“生根開花”。

貧困戶享受生態建設“紅利”

本報記者 魏麗娟

“以前,山光禿禿的,如今都種滿了綠油油的核桃樹,一畝地每年能產500斤核桃乾果,收入增加了,家鄉變美了,心情更好了。”何家集鎮陽坪村農民喬懷年種植了40多畝核桃,過上了幸福生活。

生態改善是子洲人民的夢想,現在更成為脫貧致富的法寶。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林草蓋坡窪

子洲縣造林保存面積84萬畝,2019年,造林綠化3.4萬畝,其中新建核桃2萬畝,全縣林業產值達到5億元。子洲縣暢通生態脫貧通道,讓貧困戶在生態建設中享受到更多紅利;藉助“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平臺,依託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實施退耕還林5000畝,使全縣核桃面積達到30萬畝,為產業脫貧奠定基礎;實施低產核桃改造1萬畝,發放生態效益補償基金917.09萬元,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共惠及貧困戶11100戶、貧困人口34679人,目前,已完成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到戶工作。

按照《子洲縣生態護林員管理辦法》要求,該縣聘用生態護林員213名,根據各鄉鎮生態護林員巡山管護情況,將工資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護林員。截至目前,共撥付工資114.8萬元。鑑於生態護林員野外工作的特殊性,子洲縣為每名生態護林員購買了240元的意外傷害商業險,共計78240元,保障了生態護林員的人身安全。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義務植樹參與度高

子洲縣按照“五個一批”工程要求,北方塬林場、佛殿堂生態公園等開放單位提供公益性崗位21個,既解決了貧困戶就業與收入問題,又增強了佛殿堂生態公園等重點區域森林資源管護工作。安排10個標段,吸納貧困人口200人次參與季節性造林,人均收入4500元。

同時,子洲縣建設扶貧開發示範點1個、科技示範點5個,在貧困戶中培養核桃管理技術能手10名,10個貧困村開展綠色家園建設工程,73個貧困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如今,一處處景點就是脫貧的希望,一片片綠蔭就是農民的“銀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正在子洲生態扶貧的實踐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張安:"當上護林員,我脫貧了“

本報記者魏麗娟 通訊員李浩

冬季時節,天乾物燥。11月15日清晨,子洲縣三川口鎮後米脂溝村生態護林員張安,帶上紅袖章,穿上膠鞋,騎上摩托,踏上了一天的巡山之路。

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張安便成了4000多畝林地的“守護神”,全村未發生一次較大火災。

張安曾經是該村的貧困戶,妻子和兩個兒子因病導致全家生活困難,55歲的張安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2017年,經過推薦、評議等程序後,張安成為該村護林員,負責封山禁牧、防火等工作。

子洲:生态扶贫好处多

護林員上傳巡山情況

“我特別感謝和珍惜大家給我的機會,絕不能讓村子失火。”張安介紹說,他每月巡山22天,從溝口到村尾,村裡山高坡陡,大多數要靠步行,可他卻不覺得辛苦。“這兩年,所有山頭我都走了很多遍,練就了一身爬山下溝的本領。”張安說。

當上護林員之前,張安是有20多年煙齡的菸民,如今他戒了煙。“幹一行,愛一行,咱是護林員,絕不能帶頭違反規定。”張安說。

春冬季節天氣乾燥,是張安精神高度緊張的時候。“山坡下面是草,上面是林地,今年春季巡山的時候,我看見對面的寨山冒煙,趕緊叫來5個人,最後用鐵鍬剷土滅了火。像這種‘不見人、見冒煙’的情況冬春最多,巡山可要仔細了。”兩年來,張安處理過8次防火滅火事件,封山禁牧教育3次,在他的教育和行動下,村民也自發地加入到防火護林中來。

2017年年底,張安脫貧了。“生態護林員每月工資600元,年終每個月獎勵200元,一年收入9600元。而且不影響自己務農,雖然比別人忙一些,但很值得。”張安告訴記者,他還栽種了10多畝蘋果,20多畝玉米、洋芋和豆子,去年收入近3萬元。

“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助了我,我一定當好護林員,守好這片林。”張安熱愛護林員的工作,他的巡山筆記本上寫得密密麻麻。今年,子洲縣試點“林管通”平臺,筆記本改為手機記錄,“這軟件能拍照記錄,可方便了。”張安欣喜地說。

張安是子洲縣213名生態護林員中的一員,按照政策,護林員選用優先傾斜貧困村貧困戶,所以護林員也成為貧困戶脫貧的一個好門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