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假植”中蒸發的扶貧資金

“假植”中蒸發的扶貧資金

圖為調查組人員在對收集的書證進行分析研判

“作為掛村領導,不考慮實際情況,‘拍腦袋’決策,‘盲目’實施扶貧項目,造成扶貧資金損失,不僅阻礙了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而且也損害了貧困群眾的利益……”面對組織談話,安順市關嶺自治縣斷橋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應國認識到自己的“不負責”為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對貧困群眾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報賬數目跟實際栽種數嚴重不符,而且栽種的苗木成活率太低,難道是‘假植’?”2018年11月,關嶺縣紀委監委圍繞結轉結餘資金財政涉農統籌整合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暗訪,當暗訪組到斷橋鎮納建村實地查看精品水果項目時發現問題。

根據《關嶺自治縣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項目實施方案》規定,斷橋鎮納建村擬實施200畝水果扶貧種植項目,可實際種植面積只有60畝,而合作社卻報賬26萬餘元。

“為什麼要進行‘假植’?為什麼200畝的項目只實施了60畝?”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縣紀委監委展開了全面調查,“假植”背後的責任缺失、漠視群眾利益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還沒購買果苗之前,我就給劉應國說,8月份天氣太熱,降水量少,納建村種植愛媛38號柑橘果苗的土地還達不到人工灌溉的條件,建議等氣候條件適宜後再栽。”在審查談話中,精品水果項目技術指導員王某某表示,如果8、9月份購苗,只能在保證供水的情況下,先進行“假植”,等到氣候、土地條件適合時栽種,這樣才能保證成活率。

作為納建村當時的掛村領導、脫貧攻堅指揮長,劉應國並未採納技術指導員的建議,依舊固執己見。

“2018年7月,劉應國安排我們去四川簡陽運輸提前訂購的果苗,但由於當時天氣太熱不宜栽種,而且土地也只流轉了100餘畝,劉應國就召集大家商量並決定先把果苗‘假植’在兩畝水田裡。”納建村村委主任張某某表示。

問題的“矛頭”都指向劉應國,調查組隨即展開進一步調查。

“是我盲目決策、恣意妄為,損害了群眾利益……”2019年5月,調查組找到劉應國,其如實坦白的向組織說明了問題的來龍去脈,至此,“假植”事件終於真相大白。

2017年底,縣扶貧辦批覆實施斷橋鎮精品水果產業建設項目,扶貧項目資金450萬元,項目內容是在斷橋鎮納建、木城等10個村種植4000畝精品水果,其中納建村負責實施200畝愛媛38號柑橘種植,每畝種植140株果苗。

“項目批覆後,納建村就開展動員農戶流轉土地,但由於工作推進緩慢,土地流轉沒有到位,同時也錯過了果苗栽種的最佳季節。”在審查談話中,調查人員瞭解到果苗栽種不及時的原因。

直到2018年7月,縣扶貧辦要求各鄉鎮抓緊對扶貧項目資金報賬,由於前期土地流轉不到位等問題,納建村精品水果項目實施進度相對緩慢,為了保證項目資金能及時報賬,劉應國就草率安排人去購買果苗,購苗款共18.6萬元。

由於氣候、土地等條件限制,3萬株果苗只能用營養杯在水田裡“假植”,加之斷橋鎮天氣愈發炎熱、降雨量少,導致供水不足,最終果苗僅存活了9040株,200畝的愛媛38號柑橘種植項目僅實施了60餘畝,扶貧成效大打折扣。

“不尊重自然規律、不深入研究果苗種植條件,生搬硬套上項目,導致項目‘水土不服’損失慘重,一方面反映出幹部工作作風不實,落實扶貧政策搞形式、走過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對扶貧事業的不走心,對貧困群眾利益的麻木不仁。”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劉應國不認真履行工作職責,落實扶貧項目盲目決策,匆匆上馬,導致“假植”果苗大面積死亡,項目無法進行驗收,嚴重影響了產業扶貧成效,打擊了貧困群眾對扶貧工作的信心,2019年8月,劉應國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