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火炮最初的作用因為技術限制侷限於轟擊中世紀的城牆等目標,那時候大口徑的前膛裝火炮一個小時內也開不了幾炮。等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冶金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以較小的火炮口徑實現更強的打擊威力成為可能,拿破崙時代法軍就對火炮有高度的依賴,不管條件多麼惡劣總要攜帶幾門加農炮行軍。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B-4“斯大林之錘”榴彈炮

之後化學工業也為火炮的發展之路提供動力,炮彈動力和內部填充物擺脫了對傳統黑火藥的依賴,火炮開始了飛速發展。蘇聯成立後隨即確定了大炮兵思想,軍隊的建設強調重炮火力輸出能力,於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蘇聯開始了一系列的新式火炮設計工作,其中口徑達203毫米的重型榴彈炮就是其中一個。

B-4榴彈炮的研發經歷

1926年5月,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商討火炮的研發計劃,此會確認了新式203毫米重型支援火炮計劃,並且倉促地打算在次年完成各部件的供應任務,對於這樣一款具有不低設計要求的火炮,這樣的要求太苛刻了。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蘇芬戰爭中的B-4

最終的火炮設計方案在1928年完成,開始進入製造階段。在製造過程中,兵工廠發現圖紙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地方,預想中的性能數據根本無法實現,加工設備也不足以應對一些特殊製造要求,就這樣斷斷續續的邊改邊造,中途還停止過好幾次,直到1930年才把所有零部件完成開始組裝實驗。

到年底時實驗工作進入尾聲,提出了140多項改進意見,同時還存在許多項安全隱患。為了彰顯蘇聯的軍事工業實力,這款203毫米火炮還是B-4的型號開始量產,同時修改工作也在繼續。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大仰角狀態的B-4

B-4榴彈炮的具體性能

火力打擊能力是火炮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數據,B-4雖然存在不少的毛病,但是也不是全無優點,最大的優點就是彈道性能和射擊精度。B-4擁有17.5千米的最大射程,比起同時期普遍10千米左右的火炮要強出不少,加上炮彈威力大,能夠更加有效的打擊目標。

炮彈上主要有榴彈、混凝土穿透彈和特種尾翼穩定彈等幾種,採用分裝式彈藥結構,發射特種尾翼穩定彈的時候,能夠依靠4片鋼製彈翼穩定炮彈,合金彈頭對混凝土的最大穿深達4米;可以說大部分的堡壘都經不住它的打擊。射速上相對較滿,只有1~2分鐘每發的射速。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牽引狀態的B-4

如此大口徑的火炮,帶來的是巨大的重量,要想拖曳移動就成為一個大難題,設計師特意將“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改裝成一個自帶機動性的履帶式炮架,全炮整體重量為15.8噸,可以在擺脫外部動力的情況下,以近乎人類步行的速度進行短距離機動調整炮位,在遠距離機動時,也可以由牽引車牽引,時速約為15千米每小時。

服役歷史

在服役初期,也就是1939年蘇芬戰爭之前的幾年裡,許多人對該炮都不看好,主要還是因為該炮功能的侷限性,它最擅長的是轟擊厚重的工事,至於火力覆蓋這樣的任務其他口徑的火炮也能完成,因此就顯得多餘。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打開炮栓的B-4

那幾年裡該炮最大的功能就是參與閱兵,畢竟如此巨大的火炮很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在宣傳上也十分有利,因此每次閱兵它都排在重要的位置。蘇軍高層一些將領對它也很看好,強調該炮不能和其他火炮一樣經常使用要加倍珍惜,畢竟一根203毫米炮管造價不低而且加工困難,這間接造成炮手們操作技能生疏的情況。

該炮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軍進攻部隊被阻擋在“曼納海姆防線”上,面對這種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堅固工事,蘇軍常規炮兵無能為力。情急之下指揮官向上級請示出動B-4。B-4一出動果然瞬間扭轉局勢,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裡就清除出一條道路,許多芬軍士兵在還沒有遭到打擊的情況下就放棄堡壘逃生了,B-4經過這一戰總算可以為自己正名了。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積雪覆蓋的B-4

​此戰也暴露出B-4的一些問題,那就是炮兵成員嚴重缺乏訓練,雖然火炮本身有很高的精度和殺傷力,但是擊毀一個芬軍工事需要耗費十幾發炮彈,這樣的消耗是難以承受的。而且缺乏訓練的炮兵一開始並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躲避火炮開火時的衝擊,以至於一輪炮擊過後許多炮兵都被震得耳鼻流血。

德國閃擊蘇聯之後,前期因為B-4轉移困難,被德軍俘獲了一些並投入使用,沒有太多的德軍服役記錄,估計是因為炮彈太少的原因。進入1943年後,蘇聯展開全面的反擊,B-4的作用再次發揮。整個反擊戰中,B-4都在一線拔除德軍的碉堡工事,打開德軍的防線缺口,特別是1944年的列寧格勒戰線上,一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爆炸,從此贏得了“斯大林之錘”的稱號。據說庫爾斯克會戰時曾有一輛倒黴的“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被B-4擊中,瞬間成為零件狀態。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城市攻堅戰中的B-4

在柏林戰役期間,B-4經常被蘇軍直接駛抵目標前幾百米距離,以直瞄火力打擊那些隱藏在建築物底部的暗堡,中上層的火力點則交給76.2毫米炮和SU-152這樣的裝備,有效的加強了蘇軍的攻堅能力,加快了德國的滅亡。

二戰後B-4的生產還維持了4年之久,在蘇軍中繼續裝備,總產量高達1211門,對於這樣一款有著特殊作用的火炮,這樣的產量也是高產了。

被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開炮時會把炮手震得耳鼻流血

博物館中的B-4

結語

二戰的火炮發展更加註重機動性,自行火炮得到快速發展,B-4雖然有機動底盤,但終究速度太慢無法滿足需求,只是作為一種特種火炮加以保留。後來擁有機動性更高的2B1自行火炮之後就逐漸退役,成為軍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