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與自然關係密切的農業民族,中國文人又是些性情溫潤、心靈細膩敏感的人。在這樣一種生活環境和心靈特性中,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抒發他們的情感。這種特性在詩經時代就表現得非常鮮明。最典型的表現便是所謂“

六義”之一的“”。什麼是“”?漢代鄭眾的解釋說:“比者比方於物也,興者託事於物也。”後來劉勰解釋說:“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體以生。”這些解釋,雖然都抓住了“”的某些特徵,但總的說來都有些含糊。後來朱熹的一種解釋多為人引用,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個解釋其實仍然有些不得要領,比如說“先言”的“他物”是什麼,“引起”的“所詠之詞”又是什麼?仍是有些不甚瞭然。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詩歌中的自然景物

其實,所謂“”,就是一種樸素的或者說雛型的寫景抒情手法。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就是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言一段自然景物,然後再“順勢而下”地敘事或抒情。根據流沙河先生的統計,《詩經》中使用了“’的有112首,共有興象389個。“三百八十九個興象,取材於自然界的有三百四十九個,取材於人事的只有四十個,反映出農耕社會的吟唱詩人著眼之所在。就是那四十個人事類的興象,說的也是人作用於自然界,如釣魚啦採薪啦,而不是純人事。”可見,《詩經》中的所謂“”,就是一種位置比較固定的寫景抒情。例如下面《詩經蒹葭》的第一章的“”與寫景抒情就沒有多大的區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寫景抒情的畫面

這首詩詠的是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及,情感十分蒼涼然而詩人並不一開始就直言其情,而是先描繪出一片蒹葭(蘆葦)蒼蒼的景象來“”一下,然後引出他心中實實在在的悲涼之情,說“蒹葭”二句是“”亦可,是寫景抒情亦可。當然,《詩經》的“”從總體上看與後來的寫景抒情還是有一些區別,除了上面提到的位置固定和靈活的區別外,區別之二就是詩經時代運用這種手法還不太熟練,有時所寫之景與所抒之情還有些不相關,還不能做到景與情的“妙合無痕”,如《詩經》開篇第一首《關雎》的前兩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這是一首詠相思和愛的遐想的詩,但以一隻鳥兒在河洲中叫、水草在水中搖擺來引起、渲染這種情感,卻還是叫人有些費解。但不管怎麼說,詩經的“”已經奠定了中國寫景抒情的基礎。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詩歌中的唯美意境

在同屬先秦的《楚辭》中,寫景抒情手法在詩中的地位似不如在《詩經》中那麼重要,運用得也相對少些,屈原的“香草美人”手法更多的是一種象徵。不過間或也有一些很精彩的寫景抒情,如屈原《湘夫人》第一節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就是很精彩的寫景抒情,後來的仿效者還很多。又如屈原《涉江》中的“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以環境氣候的惡劣來渲染襯托被流放的悲哀,連後來的王國維也為之稱賞。而宋玉《九辯》開篇對秋景的描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則幾乎定下了中國悲秋詩的基調。不過,總的說來,楚辭中的寫景抒情手法較之於《詩經》,仍然是零散的、偶然的。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秋景

寫景抒情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兩漢。這一階段的寫景抒情,總的說來依然保持著古樸的面貌。更由於漢樂府濃厚的敘事性,作為抒情詩之法的寫景抒情反不如《詩經》中運用得那麼普遍。常為人引用的“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及《隴頭歌辭》中的“隴頭流水,流離四下。念吾行役,飄然曠野”等,恐怕要算其中的佼佼者了。不過,漢代的寫景抒情較之於《詩經》,畢竟也有些新變,這主要表現在一組稱為“古詩十九首”的文人五言詩中。十九首詩中的絕大部分,都有著自覺運用寫景抒情的痕跡,似《詩經》中那種景與情不相稱合的情形已不多見。如《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涉江採芙蓉》中的“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等,其寫景抒情已經很明確地融匯了詩人的主觀情感,且都能大致與後面所抒之情稱合另外,“

古詩十九首”已經開始運用繁複的手法,即連續地運用多個而又有變化的寫景抒情句來渲染情感。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青青河畔草

如《明月皎夜光》中的第一節:“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就連續運用了七種不同的景物渲染了主人公失意悲涼的情緒,類似這樣的情形在《詩經》中是絕沒有的。以後,似這種繁複的寫景抒情手法在唐詩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另外,十九首中寫景抒情的位置也開始有了變化,寫景抒情的隨機性與情景交錯的手法已露出了端倪。如《去者日已疏》中的“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一句,即用在該詩的中間位置。魏晉南北朝是寫景抒情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是唐以前發展程度最高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由於文學進入了一個自覺的時代,寫景抒情手法也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在曹植、阮籍等人的筆下,已經出現了很多精美的寫景抒情句子且明顯有自覺追求的痕跡。例如曹植的“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高臺多悲風”等就是後人經常圈點的寫景抒情句子。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以景抒情

降及晉,一種新時代的“綺麗”、“形似”之風更為隆盛,繁複而精美的寫景抒情更是詩人追求的重要目標,例如下面張協的《雜詩十首》其一:

秋夜涼風起,清氣蕩暄濁。

蜻蛚吟階下,飛蛾拂明燭。

君子從遠役,佳人守煢獨。

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

房櫳無行跡,庭草悽已綠。

青苔依空牆,蜘蛛網四屋。

感物多所懷,沈憂結心曲。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秋景

同是一首傳統的思婦之詩,但在張協的筆下,卻網羅瞭如此之多的寫景抒情句子來渲染烘托,且刻意精美,這在以前時代的詩中是見不到的。孫礦評雲:“此與十九首相遠,全是晉人詩。”王夫之說:“二陸雖為陶謝之先,而方在驅除,尤多耰鋤棘矜之色。景陽(即張協)亭立其際,獨以天光映拂,袚塵土而納之春柳秋月之前,開人眉目,以獲人心,清氣蕩暄濁,殆自謂也。”可見,從晉開始,伴隨著詩壇的綺麗之風,寫景抒情也在進一步向著繁複而精緻的方向發展。張協之後,寫景抒情又經過陶謝諸人山水田園詩的刺激展衍,到謝朓時代,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為唐代寫景抒情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嚴羽雲:“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葉矯然稱:謝朓詩“高秀絕塵,直開三唐諸公妙境。”這些評價,雖是對謝朓詩的整體風韻而言,但僅就其寫景抒情來說,說謝朓詩已開“三唐妙境”,似也不為過。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春柳

如下面二詩: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玉階怨》

疲策倦人世,斂性就幽蓬。

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

涼薰乘暮晰,秋華臨夜空。

葉低知露密,崖斷識雲重。

折荷葺寒袂,開鏡眄衰容。

海暮騰清氣,河關秘棲衝。

煙衡時未歇,芝蘭去相從。

《移病還園示親屬》

中國詩人很早就自發地借用自然景物來蘊蓄和抒發他們的情感

秋景唯美境界

上第一首,儼然一唐絕。前二句寫景抒情精美有致,且含蓄雋永。沈德潛甚至說:“在唐人中為最上者。”第二首從整體看,仍有繁重雕琢之病,但“停琴佇涼月”以下四句,景中含情,風華流美,也讓我們想起唐人很多類似的句子。當然,謝朓之為謝朓,就在於他的詩從整體上仍處在古詩的凝重古樸與今詩(唐詩)的風華流美的中間位置,且其詩也有著那個時代的繁重與雕琢之病。真要做到風華流美而又氣韻渾然,則需要到唐方始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