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来不及说再见


所谓几万人只是最初北伐时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人数,实际上北伐军的总兵力至少不低于甚至要高于北伐对象张作霖、张宗昌奉系军阀和吴佩孚、孙传芳的直系军阀兵力。

至于为什么北伐军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摧枯拉朽,纵横上千公里彻底击败以上四位军阀,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

北伐军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主张顺乎历史趋势潮流

从19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就屡受帝国主义的凌辱和掠夺,而清廷退位以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人民深受其害。

北伐军掀起的反帝、反军阀的统一战,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第一期北伐时,北伐军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有的还参与传递敌情,为北伐军提供后勤服务等。人民支持谁,谁就能获得战争胜利。

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士兵知道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舆论宣传到位

这时候的国民革命军,不但有着强烈的革命主义精神,还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人人奋勇杀敌而不顾身,战斗力相对军阀部队要强很多。

相比来说,北方军阀部队只知当兵吃饭、领饷、打仗,只能打顺风仗,不愿意拼死打硬仗。

实际上,团结一心的北伐军总兵力至少不少于各自为战的北方军阀的总兵力

第一期北伐誓师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到第八军,八个军总数约为十万人。由于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北伐期间兵越打越多,到后期发展到四十多个军共约一百万人。

除了蒋介石嫡系的黄埔军,北伐部队中还有战斗力相对较强的粤军、桂军、滇军、湘军,到二期北伐时又加入了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冯玉祥的西北军,实力强劲。

与此同时,虽然张作霖的奉军号称四十万,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各约二十万人,可除了二张略略协同作战外,其他都几乎各自为战,基本上等于逐一被北伐军消灭。

本质上讲,北伐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带有先进政治理想的新军事集团对腐朽的旧军阀集团的完全碾压,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是历史进化的选择。



欢迎交流,请关注@司马砸光


司马砸光


北伐军能够打败北洋军阀,在历史上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北伐战争是正义的战争。1924年9日,孙中I山组建北伐军,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主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此时的北洋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各自为政,割据一方,欺压百姓,民不聊生,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对北洋政府失去了信心。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在当时是代表了中国的先进思想,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顺应了当时的潮流,北伐军的宣言目的很明确,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是共产党人成为北伐的骨干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全力支持国民革命政府,毛泽东担任过国民政府的代理宣传部长,周思来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肖楚女、恽代英、林伯渠、谭平山、邓中夏、叶剑英、叶挺、聂荣臻、周士弟等都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夏斗寅叛变,以一个师的兵力进攻武汉,武汉守军只有一个团,毛泽东及时把农讲所的学员编入部队,在叶挺们指挥下,一举平叛。叶挺率部一路浴血奋战,攻订泗桥,战贺胜桥,被称为“北伐铁军”,这之中,共产党人是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是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已经觉醒。北伐宣传已深入人心,“打倒列强,除军阀,工农革命胜利”的口号,响彻南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为北伐的胜利增添了力量,据统计,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还有城市里的工人纠察队,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

北伐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胜利,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胜利。历史证明,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少的困难,就没有爬不过的高山,任何外国势力是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步伐,中华民族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更加富强美好。





zj史海拾贝


首先应该把题目纠正为,北伐军为什么能打倒北洋军阀?因为北伐军不是几万嘛

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打倒北洋军阀呢?我想最根本的因素恐怕是正义和非正义的较量吧。或者说是先进和落后的代表之间的较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说说北伐军为什么是代表正义,或者是先进的?

第一,大家都知道,北伐军的创立者是孙中山,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那是完全针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放殖民主义这些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来进行,针锋相对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伐军就是在一种先进的理念下,当时的一种社会的状态下,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他有一种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第二就是北伐军当时得到的广大的民族资本家的支持,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然啦,因此北伐军的作战理念都接受了民族资本家带来的西方观念,他的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明显的要高于北伐军。

第三就是黄埔军校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是由于北方军的理念和生产力的这种代表,来促进他能够在顺应时代的需要,用新式的,欧式的进军理念来训练军队,乃是士兵更好的打造一种高效的战斗团体。


其次我们要说说北洋军阀的非正义和落后的方面。

第一,大家都知道,北洋军阀是脱胎于封建时代的北洋军队,当然啦北洋军队在产生的时候,也是属于先进的东西,然而随着它的母体,封建帝王的腐朽,他也变得越来越腐朽了。

第二,北洋军阀是非正义的,毕竟它是占山为割裂割据,这样的话是遭到老百姓反对的。毕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国,是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强烈的梦想,然而所有的北洋军阀都只是想着自己的利益,想着自己成为一个土皇上,然后占据一块地盘来盘剥老百姓,奴役广大群众,这样的一个北洋军阀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吗?

第三,北洋军阀一旦失去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完完全全靠盘剥百姓去生存,那么必然会遭到失败,我也墙倒众人推,只要是有了北伐军这么一个外部的力量,那么北洋军阀就成了那么一堵众人推的墙了。


总之,北伐军在北伐的时候和北洋军阀相比,在实力上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正义的和先进的,必然要战胜非正义的和落后的,这就是历史的真理。


文心采露苑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伐军的主要构成,差不多就明白了为什么打倒北洋军阀了

第一军: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生,军长何应钦。黄埔一期生已担起这支军队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营长连长一级。这支军队的中基层干部来自全国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四有青年,黄埔就是他们共同的标签,统一就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主力军是湘军构成。在历次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凑数的。

第三军:主力军是滇军,军长朱培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和朱德并称二朱。这是从血与火的内战中崛起的队伍,作战能力中游。

第四军:主力军是广东军人,军长是广西人李济深。广东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军队中国的中高级将领多是中国著名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士兵久经战场考验,以广东人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战功,被称为铁四军。

第五军:主力军是帮派人士,军长是李福林。早年孙中山为了推动革命发展,结交不少反清复明的黑社会头目,让他们加入革命军。这支军队战斗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军:主力军是湖南兵,军长程潜。这支军队作战还可以,但是装备太差,作战能力中游。

第七军:主力军是广西兵,也就是桂系,军长李宗仁。这支军队是广西内战中崛起的队伍,曾打遍周边无敌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称为钢七军。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军大约有七个军8万人,最能打的约有3万多人,也就是第一军、第四军和第七军。这三支军队的军官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先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北伐军的对手。

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总兵力约有20万人。孙传芳占据长江流域几个省,号称五省联军司令,总兵力约有20万人。张作霖占领东三省,总兵力约有30万。

这三支北洋系的人马总数70万,精锐部队加在一起约20万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军打,那肯定是占优势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将领了,以亲情为纽带的北洋组织模式早就过时了失效了。换言之,这些军队之间派系复杂,相互之间还经常爆发冲突,团结上出了问题,协同性就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友军危急,我军不动”的情况,这就是北伐军取胜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军对比,我们就会明白,北伐军的主力都是革命军人,又有苏联的先进武器加持,主要干部都是愿意为国牺牲的青年,作战英勇程度是远超过北洋军阀的。北洋军阀的军队是职业军人,来当兵不是来送死的,是来升官发财的,至少也是为了吃饭问题来的,战斗力就相当一般了。

三军相逢勇者胜,这就是北伐军能击败北洋军阀的关键原因所在。



北伐战争是按蒋介石的作战方案操作的,先灭吴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东消灭孙传芳,拿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向北消灭奉系张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军和第七军就开进了湖南。这时北伐军中又多了一个小弟第八军,军长是湖南军阀唐生智,人称和尚将军,战斗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长沙。蒋介石在长沙检阅了北伐官兵,庆祝北伐首战胜利。

等吴佩孚刚刚反应过来 的时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军的手中了。他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门户咸宁。咸宁的要地在于汀泗桥和贺胜桥。

这两处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吴佩孚虽然人多,但局限于地形,无法全面展开,这就是他的不利之处,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就不是吹出来的,战斗力那是绝对的强悍。强攻之下,必有大胜,五天之内连失两桥。

北伐军直抵武昌城下,这是吴佩孚最后的地盘了。他激励全军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第四军伤亡惨重。从9月开始,蒋介石下令十月围城。城里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粮食,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军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吴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灭,代表他大势已去。



孙传芳没有想到吴佩孚会输的这么彻底这么快,他本来的算盘是让北伐军和吴佩孚打的两败俱伤时,自己也来再收拾残局,一举统一全国。

现在友军被灭,孙传芳就只有独自面对北伐军了。

早到9月,第六军程潜部和第一军的一部就杀入了江西,并且进军顺利,拿下了南昌。但随后就被孙传芳的主力给打了出来,蒋介石就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处死了几个逃跑的军官。


这时第七军扬威的时候到了,11月底,孙传芳的主力军15万人差不多全部报销了。北伐军开始逼近南京。同时何应钦指挥广东的留守部队杀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北伐的两面派冯玉祥和阎锡山同志看到北洋军大势已去,就顺应潮流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从这时起,北伐军的总兵力已对北洋军阀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北伐的胜利就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接下来国民党发动了412和715军事政变,内部也分裂成了武汉南京和广州三个政府,但稍稍休整后,在之后的战斗中,第七军还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打垮了孙传芳的军队,被称为钢七军,从此扬名国内。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台的蒋介石复职,随后就开始准备二次北伐,矛头直指占领河南的张作霖集团。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军打败张宗昌,杀入济南。虽然碰上日军的阻拦,但北伐军绕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军杀入北京城,蒋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的遗体前宣誓,北伐成功。随后把孙中山的遗体运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张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接班。面对日本人威逼利诱,张学良表示国难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布东三省回归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中国宣告统一。

从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中国正式进入国民政府时期。


新知传习阁


主要就是北伐军训练更好,组织度高,以及北洋军阀自身的种种问题,最终北伐军击败了北洋军阀。

首先就是北伐军的战斗力更强,组织度更高。北伐军接受的是像样的现代军事训练,有包括苏联教官在内的一系列人员。可是北洋军阀的部队基本就是凑数的,很多士兵往往不会瞄准,只会放枪听个枪响,当时军阀交战几乎就是听个枪响,子弹多的一方能够取胜。而且北伐军是为了主义而战为了思想而战,作战意志坚定,而北洋军阀的部队更多的是为了钱和舒坦的日子,两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面对训练有素又意志坚定的北伐军,北洋军阀部队自然无力应对。

然后就是北洋军阀配合太差,组织度太低。北伐军主要讨伐的是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个军阀,虽然总兵力雄厚,但是其彼此之间缺乏呼应和支援,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能够被北伐军各个击破,其兵力优势也无从展现。

民心。北伐军和基层工农的联系较深,在北伐过程得到了基层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比如帮助北伐军炸铁路,桥梁袭扰北洋军,引导北伐军通过小路等奇袭北洋军。同时,也通过罢工罢市等支援北伐军的作战。

而且北伐军在作战中,实力是不断壮大的,像冯玉祥等军阀就加入了北伐军阵营,北伐军征战过程中兵力规模开始扩大,又得到了各方面的补充,实力要比最初强得多。


前沿阵地


首先北伐军有民众的支持,在北伐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尤其共产党在全国各地积极的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种工会,农会,这些人积极的配合北伐军,为北伐战争做出了很重要的后勤保障。另外,当时国民党刚刚建立,很多的青年将领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有积极作战,为北伐立下了很大功劳。

第二,其实北伐军在当时远远不止十万,当时北伐军在北方也有盟友,冯玉祥当时有40万军队,阎锡山在当时有30万军队,而且川军军阀杨森等地方势力也在徘徊中。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扩张的非常迅速,而且当时国共两党团结一致,各部进攻非常迅速。另外,北洋军阀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是很不团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都各怀鬼胎,希望北伐军消耗其他军阀的势力。

第三,北伐军实力强劲,官兵都有信仰。北伐军前期主要是由桂系和粤系官兵组成,桂系和粤系官兵战斗力很强悍,而且桂系和粤系在民国时期也多出名将,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薛岳,叶挺这些名将都是广西或者广东人。北伐军虽然只有十万之众,但是基层官兵大都毕业于黄埔军校,这些人年轻有为,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而且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战斗力十分强悍。


讲军武的老王


北伐军是共产国际雇佣军,每一支枪、每一颗子弹、每一分钱都来自苏联,北伐军的军事总指挥-加仑将军的真实身份是:苏联开国五大元帅之一的布柳赫尔。


大陆大陆


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场战争,正是这场战争,接受了自清朝灭亡以来北洋军阀将近二十年的统治,在此之后不久,国民政府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战争,所讨伐的对象,主要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这三个军阀统治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华北,东南,华东。吴佩孚,孙传芳手下各有军队二十万,而张作霖则有东北军三十五万。北洋军阀的军队,共有七十五万。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则只有十万部队,单从兵力上看,北洋军阀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北洋军阀的军队,是分散的。比如吴佩孚,他占据河南,湖北,湖南北部,直隶南部等地区,兵力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地方;而孙传芳则占据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和安徽五个省份;兵力也是非常分散;张作霖同理。

所以,当北伐军与北洋军阀作战之时,军队数量的劣势便显得不是很大。因此,人数的劣势,便这样被弥补。

在兵员素质方面,北洋军阀是不如北伐军的。孙中山之前吸取了没有军队的教训,在多次革命失败之后,他在广东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招兵买马,并且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招生,很是严格,要求必须真心革命,正如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而对于士兵的招募,则也是有严格的 要求。因此,在士气上,北伐军热情高涨,充满了革命大无畏精神。而北洋军阀的部队,则多是军纪涣散,没有信念的杂牌军,没有打硬仗的水平,很多情况下都是不战而逃。

两相对比,北伐军的实际战斗力,是高于北洋军阀部队的。

北洋军阀内部,也是不团结的。直奉战争打了很长时间,直到广州革命政府兴起之后,两股军阀迫于压力才不得不联合起来。但这种联合是松散的,貌合神离的,因为军阀本质上都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奉系军阀张作霖甚至想借北伐军之手消灭掉孙传芳和吴佩孚,自己左手渔翁之利。而每一个军阀内部,也是不团结的。不团结大的军队,那边是乌合之众。而北伐军,则是虎狼之师,以乌合之众来抵挡虎狼之师,无疑又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最后,北伐军的背后,有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北伐军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比如,在叶挺将军率军攻打汀泗桥之时,便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当地的农民主动给北伐军带路,抄小道绕到吴佩孚军队的后方,出其不意发动攻击,一举拿下汀泗桥;而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积极组织工人的罢工和其他工人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的行动,如北伐军在攻击孙传芳之时,上海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发动三次起义,一举夺取了上海。

因此,最终北伐军成功击败了北洋军阀,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庭州行者


北洋军阀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北伐军不一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北洋军阀末期是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实际只是控制华北的少部和整个东北。

北洋军阀内部包括东北军内部都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关注国内民生的很少 ,几乎没有。

北洋军阀没有统一的使人振奋的理想和口号。

北伐军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立于广州的黄埔军校。很多国内进步思想的青年都是黄埔军校生。

北伐军纪律严明,同心同德,有严格的主义(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和理想。北伐军内部基本没有等级之分,大家都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

综合以上所述,北洋军伐和北伐军在一起发生战争,一支纪律严明,思想开化的军队和一支腐化堕落 ,没有理想 ,内部勾心斗角的部队两者相比北洋军阀焉有不败之理。


微山湖新伟


虽然老蒋很坑,但是广西军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