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抑鬱症真的百分之七十是來自遺傳嗎?

方涵102372211


關於抑鬱症的遺傳度問題

你說的70%遺傳我也曾經在文獻上看到過,這是早先的抑鬱症家系調查研究(遺傳研究的一種)中的一個數據,大致說的是有40%—70%的抑鬱症患者有遺傳傾向。但這並不是你說的抑鬱症患者70%來自遺傳,這是兩個概念。也有人說抑鬱症患者的遺傳度是70,我個人認為這是出於對不同文獻的錯誤理解,而且這裡的遺傳度指的也是上面說的遺傳傾向。

其實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差別很多,關於家系研究,我更關注的是一級親屬患病的幾率會比一般人群大2-4倍,我覺得這樣的表述更正確,更直觀。

至於抑鬱症的遺傳度研究,我比較認同雙生子研究中的結論——抑鬱症的遺傳度約為37%。所謂遺傳度是遺傳在發病機制中所佔據的影響份額,如果抑鬱症的遺傳度能達到70%,那麼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抑鬱症患者要比現在多的多了。

說到抑鬱症的遺傳度,我們不得不說到影響抑鬱症發病的其它因素,也就是那63%。這63%我的理解包含很多因素,比如社會心理因素,比如生物化學因素,比如神經內分泌因素,比如神經免疫因素等等。在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定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所以我每次給我的患者介紹抑鬱症的發病因素都只是說最主要的三點影響因素——遺傳因素、生物化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如果非要在他們之間分出個高下,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遺傳因素的影響。

抑鬱症遺傳的方式

抑鬱症遺傳的方式是一種遺傳易感性,而不是其它遺傳病那樣的直接遺傳,所以你說的70%應該是有70%的患者可能存在遺傳易感性,存在遺傳易感性不等於遺傳到抑鬱症,只是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病而已。

打個比方,你的父母中有抑鬱症患者,你有70%的幾率獲得遺傳易感性,而你獲得的只是比別人更容易患病大概數倍,並不是真的患病,至於最終你究竟會不會患抑鬱症,還是要看其它兩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如果你的多巴胺(DA),或者5-羥色胺(5-HT)比別人少,那麼可能在易感性作用下更易患病;如果你遭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或者嚴重的精神刺激,那麼可能在易感性作用下也會更易患病。但你的人生一路平坦,沒有坑坑窪窪,沒有風雨,那就算你再有易感性,增加的患病幾率也會很小很小。

作為抑鬱症的子女,應該如何避免被遺傳?

首先不應該過度解答抑鬱症的遺傳度或者遺傳易感性問題,既然知道遺傳只是因素之一,而且遺傳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那麼對於可以被我們改變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加以規範,避免能夠易感抑鬱症的因素,不是通過我們努力遠離抑鬱症了嗎?


比如一個成長在抑鬱症家庭中的孩子,父母從小注意自己的言行,積極的影響子女,給子女完整的童年,從小注意孩子的教育和相處方式,避免童年負性事件,這樣給孩子傳遞的積極意義會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減少抑鬱症遺傳因素的影響,單一的遺傳因素致病的幾率比沒有任何因素的普通人患抑鬱症的幾率也大部了多少,我們還糾結什麼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打消你的疑慮,如果父母中有抑鬱症患者,不要糾結自己是否會遺傳,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會遠離抑鬱症。有問題可以問我,我會幫你解答的。


我說精神


你好,我是希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由我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這幾年患抑鬱症人出現上升趨勢,人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體,一旦患上這種疾病,非常痛苦,有自殺風險,療愈時間比較長。

論證抑鬱症來自遺傳因素

據有關資料數據統計,抑鬱症的產生有遺傳因素的獲得,有抑鬱症史家族是我們研究抑鬱症主要對象。但抑鬱症產生原因是否由70%來自遺傳?至今還沒有關於抑鬱的遺傳度資料數據,只能說抑鬱症與遺傳因素有關,具體有多大關聯,還需要人們進一步去研究印證。我通過查閱各種資料瞭解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推測,早年的喪親體驗是個體產生抑鬱心理的基礎,同時指出嬰兒早期過多滿足或者遭受剝奪,將會固著這一心理發展階段。喪親體驗、遭遇剝奪是一種創傷體驗對個體產生不好的情感體驗,這種創傷體驗和情感體驗,將作為一個人最初認知原型和基礎,並固定在早年的記憶當中,隨著個體人的成長髮展,這種記憶在個體心中存留時間越長,對人以後影響就會越大,這種影響還有可能在下一代的身上重現。從而進一步印證了抑鬱因素是抑鬱症產生了一個方面。



識別抑鬱狀態與抑鬱症,切莫混淆

抑鬱狀態與抑鬱症在臨床上還是有差別的,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是抑鬱症的主要特徵,但是否得了抑鬱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個現象,一個人不開心,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鬱症,其實不然,在臨床上要診斷一個人是否得了抑鬱症,是需要很多診斷標準作為參考的,如心情低落、自殺風險、持續時間等診斷參考標準。但是抑鬱狀態必要特徵是心情低落,沒有心情低落根本不能稱為抑鬱。但是從抑鬱狀態到發展成為抑鬱症必須達到心理功能或者社會功能下降,嚴重影響一個人正常生活,如不能自理、正常上班、照理家務等情況,否則,一個人心情低落不能貿然說成是得了抑鬱症。



抑鬱症產生因素具有多因性

抑鬱症產生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病因性因素、社會心理因素、人格等因素。遺傳因素通過剛才印證已經有所認識了,接下來我們介紹病因性因素,這種因素長在患有慢性病人、癌病患者身上比較常見,尤其是癌症患者,一個人得了癌症,不但在肉體上遭受痛苦折磨,還要在經濟上造成一定損失,同時還要和死神做鬥爭,可以說對一個人打擊是巨大的。社會心理因素也是一個人得抑鬱症一方面因素,一個人遭受來自外界壓力或者惡性事件打擊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走出了,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經常見聽見一句話,“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意義”,好像看破了紅塵一樣,諸如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生活並不少見。



總結,從以上可見看到抑鬱症產生因素有很多,無論是遺傳因素、病因性因素還是後天社會因素等因素,都是產生抑鬱症的一個方面,所以不能籠統說其中某個因素佔了多大佔比,因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要經歷很多階段,不曾想在哪個階段會因為發生了什麼會刺激到他(她)得抑鬱症,一個人得了抑鬱症,要從多方面去分析病因,不能籠統判定某個因素是導致抑鬱症主要因素。


希希說心理


目前的研究尚未發現樓主所提到的現象,抑鬱症的病因尚不明確,考慮與以下情況有關:

一.生物化學

1.5-羥色胺假說 指的是5-羥色胺能不足會引發情緒低落

2.多巴胺系統假說 指的是多巴胺能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鬱情緒

3.去甲腎上腺素(NE)系統假說 指的是去甲腎上腺素能的減少會引發抑鬱

4.其他的神經遞質、神經肽、第二信使系統異常


二.神經內分泌

1.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HPA) 抑鬱症的患者血清中顯示糖皮質激素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水平增高、地塞米松脫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對外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反應遲鈍

2.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 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引發如運動性遲滯、疲勞、性功能減退、抑鬱情緒以及自殺傾向等,這些都與抑鬱症的臨床表現一致

3.下丘腦-垂體-生長素軸(HPGH)生長激素晝夜分泌不規律、催乳素對色氨酸和5-羥色胺的拮抗劑的反應性降低、褪黑素在季節性情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三.神經免疫學

抑鬱障礙和應激事件可以影響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改變也可能成為抑鬱障礙的病因。比如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常伴有抑鬱表現。

四.睡眠與腦電生理異常

入睡困難、早醒、覺醒次數增多或睡眠過度是抑鬱障礙的常見症狀。腦電圖研究提示抑鬱障礙患者左右腦半球平均整合振幅與抑鬱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且腦電圖異常有側化現象。

五.腦影像學研究

目前尚無一致的可重複性結論性研究成果,但一些臨床上觀察到的結果提示腦部功能的健康情況與抑鬱障礙有著密切的聯繫。

六.遺傳學研究

在抑鬱障礙的發展過程中,遺傳學因素具有關鍵作用,在家系研究中能看到一級親屬中抑鬱障礙的發生率較常人的發生率高達2-3倍。雙生子研究提示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於異卵雙生子。寄養子與未寄養子的發病率接近。基因研究提示暫無法明確候選基因與抑鬱障礙之間的關係。

七.心理社會因素

1.生活事件與環境應激事件 應激生活事件與心境障礙,尤其是抑鬱障礙的關係密切,抑鬱發作前92%的患者有促發生活事件。而且首次抑鬱發作前出現應激事件的概率更高。此外,在一些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喪偶、離婚、婚姻不和諧、失業、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導致抑鬱障礙的發生,喪偶是與抑鬱障礙關係最密切的應激源。

2.心理學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童年經歷對成年期障礙的影響是將抑鬱障礙看做是對親密者所表達的攻擊,以及未能擺脫的童年壓抑體驗。屬於存在自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或自我內部的衝突。

3.人格特徵 病前人格與抑鬱障礙之間的關係很複雜。目前公認的研究結果是抑鬱障礙與神經質、消極人格特徵關係密切。

綜上所訴,不知道樓主是在哪裡得到的信息,建議樓主提供詳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