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

創作《送別》的時候,李叔同還沒有出家,與葉子小姐在舊上海過著俗世的生活,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家門外,並沒有入內,而是在門外大喊,告訴自己的好兄弟自己破產,留下一句“後會有期”,就徑直的離開了。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1900年,李叔同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義結金蘭,攝影留念, 由李叔同隸書《天涯五友圖》

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望著好友漸行漸遠的背景,痴痴在立在雪中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的呼喊都充耳不聞,良久,李叔同回過神來,在葉子小姐琴聲中,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送別許幻園

該歌的曲譜取自約翰·P·奧德維(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曲早於詞,是李叔同就曲譜填詞而成,獨特的歌詞意蘊從民國傳唱到了現在。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送別》詞曲譜

朴樹在《大事發聲》上翻唱李叔同的經典《送別》,唱到一半情難自已,泣不成聲,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朴樹翻唱時痛哭

我們無從得知這首歌對於他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他只在開唱前輕輕地說:

“有的時候生活就像煉獄一樣,特別難熬。覺得在音樂裡面的時候,即使唱最悲傷的歌也覺得是享受。”


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

朴樹的痛哭不禁讓人心疼,也再一次把《送別》送到大眾面前。這首歌的詞出自李叔同,即弘一法師。而“李叔同”最終成為了“弘一”,還要從杭州虎跑斷食說起。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斷食後像

在他的斷食日記中,有這樣的回憶:

“民國五年(1916年)的夏天,我因為看到日本雜誌中有說及關於斷食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當時,我就起了一種好奇心,想來斷食一下。因為我那時患有‘神經衰弱症’,若實行斷食後,或者可以痊癒亦未可知。要行斷食時,須於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預定十一 月來作斷食的時間。當時,我和西泠印社的葉品三君來商量,結果,他說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為斷食的地點。”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杭州虎跑寺

斷食療病,這是一種科學的嘗試,也是一次超然的體驗,也成為他人生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當時,李叔同正受聘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音樂、美術教師。但在內心深處,他卻一步一步地接近淨土。

返校後,李叔同開始素食

這一時期他接觸了很多佛經,由此感到世間名利原是如此虛妄。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1917年1月8日,李叔同在寫給學生劉質平的信中說:

“鄙人擬於數年之內入山為佛弟子,或在一二年亦未可知……現已陸續結束一切。”

1917年11月14日,李叔同又到虎跑定慧寺聽法輪禪師說法,回來後寫了書聯,落款是“嬰居士”。他為自己改名為“李嬰”,寓意嬰兒般新生。

他把自己多年來視若珍寶的書籍、字畫、摺扇、金石都贈送給了友人,連衣服也沒留幾件,真正做到“斷、舍、離”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像

1918年春,李叔同虎跑定慧寺客房習靜一個月,恰逢儒學大家、他的好友馬一浮,帶朋友彭遜之到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目睹彭遜之剃度全過程,深受震撼,欲拜為彭遜之剃度的弘祥法師為師。

弘祥法師認為自己資歷尚淺,請來自己的師父了悟法師,了悟法師收李叔同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1918年8月19日,農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正式剃度出家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弘一法師像


母親逝世,悉心育材成棟樑

李叔同5歲喪父,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26歲時,母親病逝,給他帶來無限的悲痛。弘一曾言:

“與母親相處的這段日子,是他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自母親逝世後,覺人生飄蕩無根,是不斷的悲哀。”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弘一法師的母親(右)和原配妻子

因此,他對學生劉質平格外心心相惜,因為劉質平與他有著十分相近 的遭遇。劉質平7歲喪父,賴母撫養,39歲時母親謝世。李叔同對母愛感同身受,因此飽含深情書寫

《心經》贈與劉質平,以示悼念慰藉。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弘一法師 楷書《心經》

李叔同最親近的學生,除了大名鼎鼎的豐子愷,就是劉質平了。自1912年劉質平跟隨李叔同學習音樂以來,李叔同就認定他是一個值得培養的音樂人才。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和劉質平

李叔同不僅安排劉質平去美國鋼琴家鮑乃德夫人處上鋼琴課,更在自己1915年受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職後,仍每週往返杭、寧二地,為劉質平補授音樂理論。

一方面,李叔同對劉質平充滿了愛才之心,而另一方面,他們更像是互相扶持的兄弟。1915年秋,劉質平因病休學回到老家,心情十分苦悶。李叔同寫信勸慰稱呼其為

“質平仁弟足下”,可見其愛惜之情。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劉質平像

為了鼓勵劉質平,李叔同於1915年書贈劉質平篆書作品《金石文字團扇》,內容為臨漢代宮中行鐙之銘文,以“燈”相送,實有恩師為學生驅散前途黑暗之寓意,亦有將教育之薪火以傳承之深意。

這件篆書作品《金石文字團扇》出現在2017西泠秋拍中。弘一書“林華觀行燈,重一斤十四兩。五鳳二年造第一。質平仁弟屬,乙卯息。”馬一浮題簽“音公雜寶,劉質平居士珍藏”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篆書《金石文字團扇》絹本

而劉質平在學業遇難,學費緊張以及生活苦悶之時,總有李叔同的悉心寬慰和給予援手。劉質平在日留學時,因為留學費用短缺萌生了中斷學業之念,李叔同得知後

心急如焚,主動提議按月從薪金中撥出二十元寄交,支持劉質平“畢業為止”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右)與劉質平(左)

而劉質平也不負所望,成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被譽為“上海美專音樂系的奠基人”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劉質平像


“愛,就是慈悲。”

雪子:“先生普度眾生,為何獨獨傷我?”

如果說“決絕”是成為一位狠人的充分不必要條件,那麼李叔同絕對算是高段位選手。

在他的一生裡,面對著許多次選擇時刻,次次快刀斬亂麻,從不拖泥帶水。

1918年的西子湖上,一南一北划來兩艘木船,一男一女各立船頭,一人著樸素僧衣,一人穿異域和服。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婦人緩緩說道:“明日我就要回國了。”

僧人道:“好。”

沉默片刻後,她想最後一次挽留眼前人:“叔同……”

僧人答:“請叫我弘一。”

“弘一大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

“叔同從不回頭,一槳一槳蕩向湖心,連人帶船一起埋沒湖雲深處,叔同夫人大哭而歸。”教育家黃炎培這樣回憶李叔同與她的日本妻子雪子訣別的場景。

愛他的人,無不為他悲傷,但懂他的人,並不覺他薄情。


永追極致,苦中取樂

因弘一過午不食,第二日未到午,夏丏尊送了飯和兩碗素菜去,碗裡只是些白菜之類,在弘一法師看來卻幾乎是盛饌,喜悅地把飯劃入口裡,鄭重地用筷子夾起一塊白菜來,夏丏尊回憶道:“我見了幾乎要流下歡喜慚愧之淚了!”  

夏丏尊覺得其中一碗太鹹了,可是弘一大師卻說:“好的!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間一切慢慢品味,都是好的,鹹有鹹的好,淡也有淡的好,世事皆不入心,世事皆在心中。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而另一方面,弘一法師有著驚人的自律,永遠用最嚴格的要求督促自己。

一次,豐子愷給他寄一卷宣紙,請書佛號。宣紙有餘,法師便去信問多餘宣紙如何處置?還有一次,豐子愷寄郵票給李叔同,因多了幾分,李叔同便寄還豐子愷。從此之後豐子愷都會在信中註明:若有多餘即贈予法師。

豐子愷去望老師時,見他用麻繩束襪,就買了些寬緊帶送他。李叔同以為是外國貨,一再拒絕,豐子愷說:“這是國貨,我們自己能夠造了。”他方才收下。

每到一處,弘一大師必定先立三約: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吹噓。素菜之中,他從不吃菜心、冬筍、香菇,因為它們的價格比其他素菜要貴幾倍。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李叔同(右一)與豐子愷


一代大師終圓寂,絕筆“悲欣交集”

34年青燈古佛,弘一大師每天活在極度的自律中,飽嘗執著之苦,卻又時刻在對抗“我執”

彌留之際,他對妙蓮法師說:“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裡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床邊的矮几上,一張舊信紙上留著他最後的墨跡:悲欣交集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名如何,愛如何,生命該如何,為了求索這些答案,他的一生總是不近人情,對蒼生對自己,都透著一種狠絕,然而狠到極致又昇華成慈悲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樣狠心的斷舍離,能做到的恐怕只有李叔同了。

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隻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弘一法師圓寂像

當生前的一眾好友收到大師的親筆信時,他已離去多時,信上寫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滿。”

每封信的內容一致,只是圓寂的日期空著。

作家林語堂這樣評價李叔同:“他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獨立的一個人。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二十文章驚海內,一輪圓月耀天心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早將西方油畫、鋼琴、音樂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聞名於世。他還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他在中國美術史、音樂史和話劇史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紀元,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培養了不少藝術人才,許多音樂家、美術家皆得其親傳,如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皆出自其門。

這樣一位藝術修為全面的藝術家,在歷盡繁華之後,毅然皈依佛門,從此不問凡塵,立志埋名,不務名逐利,甘於澹泊,枯守孤寂,過起了參禪悟道的僧侶生活。他在24年的孤燈黃卷和古剎鐘聲中,悉心研究佛經,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興起,因而被佛門弟子奉之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弘一法師佛像

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不管選擇什麼道路,都可以在此領域登峰造極,這足以令人歎為觀止、無盡追慕。他充滿離奇變故的一生行狀,便是一部讓人讀不透的書。

誠如他的好友,現代文學家、語文學家夏丏尊《弘一大師永懷錄》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樣:

“宗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家,為若戒律精嚴之頭陀,而卒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其行跡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謂遊戲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者耶?”

這亦是當時知識界對李叔同——弘一大師的看法。

今天,後世之人瞻仰前輩的智慧,去感受李叔同先生的禪意和智慧時,亦為大師之超脫而心生敬仰

李叔同從物質生活上升至精神生活,終於再入靈魂生活,或許我們能尋出一條心路的歷程直至歸結到他往生時的“悲欣交集”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何不在書中更加深刻地瞭解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感受先生的禪意呢?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花期方至,栽花之人已遠,滿園奇葩,沁人花香,獨留餘者於空想中靜心品味一代宗師留下的縷縷浮香,將隔世種花人慢慢憶起——“說不盡的李叔同,道不完的弘一大師。”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開卷有益,書香予君。

讓朴樹痛哭的詞句“長亭外古道邊”,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禪心人生

請上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