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警惕心理過載,別讓同理心變得麻木


警惕心理過載,別讓同理心變得麻木

橙全心理

越關注疫情,就變得越害怕 就在被肺炎消息刷屏的同時,一則關於“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新聞也出現在大家面前。 越刷手機越喪的狀態,不只是一種悲觀情緒。 當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確診第一例肺炎患者時,多少人對著手機屏幕捂住了瘋狂加速跳動的心臟。 對著熱搜看到確診人數不斷刷新時,多少人一面冒著冷汗、惴惴不安,一面產生著世事無常、自己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無力感。 傳染病讓大家變得戰戰兢兢。 面對重大疫情、災難時,長期傳播與接收負面信息與情緒,人的心理狀態很容易發生改變。

心理學家樊富珉教授曾說,災難後大量白領工作者找到空閒時間就看災害信息,看的時候傷心難過,不看又忍不住,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 他口中當年的白領,又何嘗不是今年守在熱搜旁邊一遍遍刷著新聞的我們?

人都是會換位思考的動物,當我們透過新聞文字與畫面與疫情中的當事人建立了情感互動,代入他們的處境思考,就會對災難中的人們產生同理心。 同理心幫助我們與在艱苦條件下的人們共情,緊接著便產生了“共情痛苦”。 這種痛苦包括對災情的恐懼、不安、委屈等等,導致人們面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時所持有的安全、可預測、受保護的信念受到了威脅與挑戰,出現了受傷害假設與不良期待,間接承受著替代性創傷。 我們刷著微博、讀著新聞,每一條沉重的信息其實都在擊打著生活信念。 一旦負面情緒的堆積量過大,會在某個時候突然決堤。 沒有發燒感冒的我們開始早晨很早醒來,夜裡睡不好覺,工作難以集中,習慣性感到疲憊…… 這些其實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媒介傳遞來了太多我們承受不及的共情痛苦。

心理過載之後的“麻木” 與面對災難之後“過度反應”相反的是,也有另外一群人,因為輸入過量的訊息而變得“冷漠”和“麻木”。 新聞中不斷增加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無法再激起他們的同情心,疫情人民的悲傷和痛苦漸漸變得“與我無關”。 事實上,這也是同樣是在同理心過載之後產生的心理保護機制,叫“同情疲勞”: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減少同情心。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斷言,大眾媒介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信息:行動”的速度比。 信息的傳播速度快、傳播量大,相比起來,我們的行動則變得遠遠滯後。 面對紛至沓來的信息,會被動地扛起一層心理負擔,進而產生無能為力的感覺。 換言之,疫情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來,接二連三的消息讓人無法接受,甚至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著手。 可與此同時,新的信息、新的問題、新的不幸還在不停地湧來。

同情是一種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動。 對於大多人來說,不管ta是否有主動理解他人的意願,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 通常來說,如果能夠通過行動對情況做出一些改變或者幫助對方,是能夠解決自身的精神壓力並且恢復情緒的。 但現在信息的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讓我們面臨了許多無可奈何的不幸,我們根本沒辦法通過行動造成任何改變。 有限的情感不斷流失。 一旦接近枯竭,大腦自然會拉起警報,製造防禦機制,促使我們遠離這些刺激。 許多人決定乾脆就關閉自己的感官,放棄對這些不幸者的同理與同情,變得麻木。 當你面對疫情,開始感到冷感時,不要過於自責和愧疚。 試著從過量信息之中將自己抽離出來,用更合適的方式去應對這場肺炎 ——槽植《被新型肺炎鎖住的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