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羅振玉與《清實錄》

羅振玉與《清實錄》

羅振玉(1866~1940),號雪堂,是近代金石學家,語言文字學家、甲骨文學家、文物收藏家。他和王國維(觀堂)、郭沫若(鼎堂)、董作賓(彥堂)號稱“甲骨四堂”。他平生很注重蒐羅和保存文獻史料,當年他曾在故宮中搶救出了很多清代的檔案,使檔案免於被銷燬之命運。後來他圍繞效忠和扶植廢帝,擬復舊王朝,與日本侵華勢力發生了愈益緊密的關係,終於淪為偽滿洲國的漢奸高官。但在偽滿洲國時,又因他的推動,將煌煌巨籍的“清代各朝實錄”,影印問世,使研究清史的人,得到極為寶貴的參考史料。
實錄是記錄一朝一代國政章制的重要典籍,具有檔案性史料的作用。實錄所記載的內容,雖然並不都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往往有一些不盡不實之處,但它畢竟是依據檔冊及起居注等原始資料修撰而成,所記載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時間、地點、人物姓名及主要情節等方面,大都有史實根據。所以歷代修纂正史,多取材於實錄。尤其在源文件史料已經不存或所存不全的情況下,其重要的史料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往昔每一王朝都有實錄之輯,每一代皇帝駕崩後,下一代的皇帝就指派大臣,纂修大行皇帝的實錄,用編年體將一代大事,盡行纂入。清代也不例外。清代十二個皇帝中有十一個撰修了實錄,最後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即位未久即被推翻,無人為其修實錄,但在他遜位後,遺臣們也曾將宣統三年中的大事,仿照實錄的體裁,編成一部名叫《大清宣統政紀》的書。清代實錄除未入關前的清太祖、太宗兩朝,別經編纂,更有一種稱《滿洲實錄》8 卷(即帶圖本《太祖實錄戰績圖》),是書為研究清開國初期歷史的珍貴資料。


清代每朝實錄繕抄多少部,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有五部:以黃綾為封面呈進皇帝的送審本一部,俗稱小黃綾本;以滿、蒙、漢三種文字繕抄,分別以大、小紅綾為封面的大、小紅綾本各二部。大紅綾本為尊藏本,一存皇史,一存盛京(今瀋陽)崇謨閣;小紅綾本一為御覽本,一為閣本(內閣收藏)。也有人認為乾隆朝以前有一部大黃綾本,雖見諸檔案記載但目前未有實物發現。
從《滿洲實錄》到《大清宣統政紀》,正是滿清一代三百年間的全部史料,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可惜這寶貴的史料,一向是藏在大內,外間向無流通。後來在1930年遼寧省通志館曾委託東北大學工廠印刷系,將《滿洲實錄》影印問世。1932年遼海書社將《大清宣統政紀》以鉛字排印發售。其餘各朝實錄,除了1923年劉承幹(近代私家藏書的顯赫人物,南潯嘉業堂主人)曾在北平故宮博物院僱人傳抄一份外,外間向無別本流傳。
偽滿成立後,便動議影印清代全部實錄,作為“建立新邦”的紀念。對於此事最熱心出力的,就是羅振玉。他在《貞松老人遺稿》中有《與柯鳳蓀學士書》,就詳道他早在民國六、七年間極力倡議影印實錄的經過,信中說:“玉避地六年矣。爾來抱病逾年,僅存一息,不復措意於人間事。惟尚有一事,極不能忘,則二百餘年之信史是也……鄙意能……先將實錄史稿,由史館早日刊行,此上策也。否則如下走者,雖轉徙餘生,生計將絕,而天良未泯,願盡斥鬻所藏長物,出私資印行……總裁趙尚書(按:即指清史館館長趙爾巽),世受國恩……請以鄙意轉達。若不以為誕,玉定趨赴國門,面商此事。玉往者矢於神明,莽卓尚存,此身不忍入春明,今為此事渝盟,不悔也。”

在這封寫給柯劭忞(亦為清代遺老,曾代趙爾巽主持清史館館務。著有《新元史》)的信後,羅振玉後來又附有《跋語》一通,對於趙爾巽極表不滿。羅振玉說他為此又寫信給寶熙宮保表示由他出錢找人傳抄,但趙爾巽表示國史未刊行,史稿不能隻字流出。過了數年,清史館缺錢,趙爾巽向劉承幹請求資助,羅振玉告訴劉承幹當以傳抄實錄說之,果獲首肯。趙並對劉說此事不可告之羅,因羅曾請傳抄,未允也。但劉的實錄抄成,訛奪甚多,無從勘正。這也是羅振玉後來想要影印出版《清實錄》的原因。
羅振玉長年居住日本京都,與京都學者內藤湖南等有著廣泛深厚的交誼。內藤湖南也正是“滿日文化協會”的發起者和重要人物,1933年10月,“滿日文化協會”在瀋陽的成立大會他也參加,這是他最後一次到中國來,在此時他已罹患胃癌,次年6月26日去世。羅振玉說:“及滿洲舊邦新造,予函商亡友內藤湖南博士,博士極贊同。及兩國創立文化協會,遂議決刊行,顧中間阻尼百出,蜚語橫生,又德宗、今上兩朝不在預算之內,乃由予先倡捐萬二千元,會中諸君贊之,乃勉強告成。”
據羅振玉的孫子羅繼祖說:“據我所知,當時日偽滿當局並不支持《清實錄》的刊印,但滿日文化協會是個文化事業單位,既已提出刊印,他們也不便公然阻止,而是設下了幾道難關來支吾。其中第三道難關便是《清實錄》中與日本有關的幾個問題。如在甲午戰爭一段裡,把‘日軍’寫成‘日寇’,這是日本人非常忌諱的,並且認為妨礙‘日滿親善’,非改掉不能付印。這個問題好辦,遂由祖父將文溯閣的《實錄》原本調來,親自檢閱,將其中‘倭寇’字樣全加挖改後付印,當時我就是執筆填寫的人。”

影印實錄議決交由日本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承印,攝影及製版印刷等技術方面事務,統由日本人擔任。影印所據的底本,同治朝以前各帝的實錄,均用瀋陽崇謨閣藏本。惟宣宗朝缺道光十八年正月至六月七冊,文宗朝缺咸豐十一年七月至九月五冊,當向北平故宮博物院抄補。其《德宗實錄》和《宣統政紀》,則以溥儀私人所藏之本為底本。1934年10月,由偽滿國務總理大臣鄭孝胥和日人經理木村省吾,簽訂影印契約,至1936年12月,清代歷朝實錄全部影印完成,定名為《大清歷朝實錄》,分裝122帙,每帙10冊,共1220冊,現通稱偽滿本。
據云,實錄以卷冊浩繁,工本甚大,由溥儀出資三十萬元,共只印三百部。原意是一概不發售的,只分發給日滿有關團體及個人。後來因為“滿日文化協會”職員的薪水沒有著落,便劃出二百部來發售,其餘一百部封存在瀋陽的文溯閣。後來在蘇聯紅軍開入瀋陽後,必已遭到散失甚或銷燬的命運了。1964年,臺灣華聯出版社據偽滿本縮印精裝發行,仍名《大清歷朝實錄》,簡稱臺灣本,共93冊。二十世紀80年代,遼寧社會科學院又據臺灣本影印出版。這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有關方面的重要文獻。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曾說過,翔實而有系統的記錄,“舍《實錄》外,世上似無第二部書可以與之相比擬”。而它能影印問世,羅振玉是功不可沒的。2009年初,中華書局將1986年版的《清實錄》影印本進行重印,分六十冊面世。

在偽滿洲國時,因羅振玉的推動,將煌煌巨籍的“清代各朝實錄”,影印問世,使研究清史的人,得到極為寶貴的參考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