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解密:一根木頭怎樣成就秦國成功崛起的契機?

公元前359年,秦國國都雍城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就在這根木頭立下的那一刻,中國歷史上許多事件的伏筆已經悄無聲息地埋在了雍城那歷經風霜、堅實厚重的肥沃黃土之中。

戰國中前期,在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中,位於關西的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後。與之相鄰的魏國就遠比秦國強大,並且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後下決心發奮圖強,趕超關東諸國,他知道對於國家的發展崛起來說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外國人,誰要是有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賞賜他高官厚祿。”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衛國有一個貴族叫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他在本國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國來求見秦孝公。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相當於副丞相),讓他全權負責改革大事。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賜十兩金子。”大夥兒先是議論紛紛,而後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去扛。這時,一個勇敢的人(歷史本來應該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我來試一試。”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賞給這個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解密:一根木頭怎樣成就秦國成功崛起的契機?

  這件事立即在全城傳開了,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真不含糊!”

南門立木在秦國百姓中樹立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熱打鐵把起草的改革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規定:官職大小和爵位高低以軍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廢井田,開阡陌;二、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三、為了便於向東發展,遷都咸陽。

商鞅深知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所以他重農抑商,大力發展農業,並通過嚴謹的法律對農業實行有效的宏觀管理,還大修水利工程支持農業的發展。秦滅楚時發動了六十萬的大軍,打了將近兩年,如果秦國沒有發達的農業,進行這麼大規模的戰爭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

商鞅還把其師李悝的《法經》改為《秦律》,推行全國,這是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繁雜、嚴厲、苛刻的法律。從此以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成功而有效地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最終使秦國完成了滅掉六國、一統天下這一偉大而又艱鉅的歷史任務。

比如,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可以說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

商鞅還提出並實施了“一刑無等級”,即“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頗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在貴族特權還普遍存在的條件下,敢於提出“一法令”,其膽識和魄力是可以想見的。後來,秦孝公去世,舊貴族趁機誣告商鞅“謀反”,將他殺死後施以車裂之刑。商鞅雖死,但由於新法頒佈多年,深入人心,得以繼續貫徹。他若地下有知,在為自己傷心的同時,肯定也會為變法的成功而深感欣慰。#p#分頁標題#e#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農業生產逐年增加,軍事力量日漸強大,為領土擴張、統一六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基礎。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對方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也打了下來,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秦國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深為震動,派使者給秦孝公送來了祭肉,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