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乾隆不从第三代、第四代中选人继承皇位?

四言成诗


关于立嗣的问题,一般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清朝虽遵循满人习俗,对候选人采用养蛊制度,有能者即位,但乾隆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早期立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之子永琏为接班人,可惜永琏早逝,后又打算立皇长子永璜为太子,但永璜犯了错误(皇后富察氏病逝,永瑛在迎丧时未能尽哀),23岁就去世了。

接二连三的事故,让乾隆立储遇到了大麻烦,虽有17个儿子,但能选位接班人的并不多。

也许有人会问:乾隆为什么不从皇孙中选择接班人呢?

乾隆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被广泛热议的绵恩。

皇长子永璜去世以后,留下两个儿子,长子绵德,次子绵恩,绵德继承了父亲的亲王爵位,但因为与官员往来而削爵,由其弟绵恩袭爵,作为长子次孙,由于乾隆对儿子永璜的死感到愧疚,对绵恩带着一份补偿心理,一直把他当做长房长孙看待,绵恩在孙辈中第一个被赏赐黄马褂,十分受宠。

绵恩自身条件也不错,史书记载他身材魁梧,仪表出众,武功超群,长期担任京师禁卫军的领导,负担保卫北京的重担,而且比嘉庆大了14岁,年龄上比较成熟,足以堪当大任。以至于朝鲜王朝使臣来访回国后认为,清朝皇帝继承人将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孙绵恩之间产生,绵恩的可能性更大。

但乾隆最终还是选择了嘉庆。与其说是对嘉庆更满意,不如说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选择皇孙即位这种做法于理不合,虽然儿子选择范围有限,但有儿子的情况下选择孙子,缺乏说服力。

第二,选择孙子风险很大,一大帮叔叔在那,孙子如何摆平?朱元璋选择朱允炆造成靖难殷鉴不远。乾隆就曾当着众大臣的面批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酿成后来的燕王造反,早早给这件事情定了基调。

至于嘉庆,虽然后世对他评价不高,但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算不上昏君,乾隆是个极度恋权的皇帝,做了太上皇还牢牢抓住权柄,而嘉庆毫无怨言,正好符合乾隆心意。



日慕乡关


如果乾隆从孙子中择储,选择余地很大。比如,当年冤死的皇长子的第二个儿子绵恩,才干超群,看起来似乎能成大器,但是这个念头只能一闪而过。中国皇帝是父死子继的传统,这个传统一旦打破,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明朝的靖难之役就是前车之鉴,乾隆帝曾批评过明太祖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埋下了后来骨肉相残的祸根。因此没有立孙子的打算。再者 父子之间毕竟是最近的血缘关系,舍近求远,不是聪明的举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