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第九章: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話:

手裡端著的容器已經盛滿了水,不如適可而止地將它放下。鐵器被打磨得過於銳利,並不能長久保持。黃金玉飾堆滿堂屋,也沒有誰能長久保有。富貴的人如果驕傲,那是自取災禍。大功告成之時,選擇急流勇退,才是合乎天道的做法。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解析:

本章應結合“ ”一起閱讀。一如月滿則虧,一個人如果只會無休止地利用積累起來的財富、地位、名聲來滿足自我私慾,這其實已經在迷途之中了。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自我的反思、保持一定的收斂,才有足夠的時間與意識,來保證內在的初衷、保證自我的清醒。

故事:

曾國藩家裡有一間屋子叫“求闕齋”(此處,闕同缺),他在家書中寫道:“兄嘗觀《易》之道,查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闕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後來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求闕齋記》:“囯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慾,好盈而忘闕……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於咎,而或錫之褔,所謂不稱其服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

上面他說的那兩段話,總的意思就是說做人不要一味地追求圓滿,寧可留一點缺憾。而過於追求完美,就意味著自己虛榮心的膨脹,一個人心思膨脹了起來,就難以聽得進去任何話語。當這種膨脹妨礙到其他人而使自己遭受禍殃時,再想起自己的初衷已經為時已晚了。所以,數千年來“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幾乎天天都會上演。

第十章:長而不宰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閡,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白話:

身軀負載著魂魄,謹守大道,能做到互不分離嗎?

傳聚精氣而至柔弱,能做到像嬰兒那樣嗎?

清除心中的疑惑妄見,能做到沒有雜念嗎?

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做到自然無為嗎?

敞開口鼻,呼吸吐納,能做到輕柔靜謐嗎?

明白事理,通曉四方,能做到不用心機嗎?

生萬物,養萬物,生養萬物而不佔為己有,推動了萬物運轉不自恃有功,促進了萬物生長而不去主宰,這就叫作高深莫測的德行。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解析:

六個問句看似在問,實則已經告訴了我們,修身要做到:

身魄合一勿分離,聚氣凝心如孩提。心如明鏡無瑕疵,愛人治世無為之。呼吸吐納柔聲細,不用心機明事理。

故事:

這裡以“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為例。

《道德經》原文+白話+解析+故事(第九、十章)

《貞觀政要》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件事:貞觀四年的一天,唐太宗問蕭瑀自己和隋文帝相比如何。

蕭瑀想了一小會,坦然回答說:“隋文帝勤勉治國,批閱全國的書表奏章,往往從黎明直到日落西山。隋文帝召集大臣們進宮議事,常常忘記時間,到吃飯的時候還沒有完,就命令侍從把飯送上來,邊吃邊議事。”

唐太宗開懷大笑,爽朗地說:“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總怕大臣對他不忠心,大權小權一人獨攬,什麼事都由他一個人做主,不肯交給下屬去辦。他雖很辛苦,事情不一定辦得好。大臣們摸透了他這個脾氣,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順著他的心思說話,口惠而實不至,我怎麼敢像隋文帝那樣?天下地方那麼大,四海的人這麼多,國事千頭萬緒,只有請部門去商量辦事,遇到大事報告宰相認真考慮,有了妥當的辦法,再報告我准奏,然後執行。

天下各種事情,都由老大一個人來定,那怎麼能行呢?如果一天處理十樁事,就算其中八樁事處理得盡善盡美,而另外兩樁處理得不好,一天出兩條差錯,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差錯累積起來,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

所以這一點意在告訴領導者,把具體事情交給有才能的人辦,自己只需要負責高瞻遠矚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