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楊望:黃金時代來臨,行業新寵消費金融駛向“藍海”

編者按:試點兩年,我國消費金融已進入黃金時代。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在《金融博覽》中撰文表示,消費金融萬億級市場中,輕資產、高回報、低風險的優勢,讓銀行系、電商系平臺參與其中、各顯神通,競合淘金消費金融盛宴。

楊望:黃金時代來臨,行業新寵消費金融駛向“藍海”

長期以來,我國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較低,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投資出口增速減弱,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之一,開始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如何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特色發展模式,以及未來發展的機遇,這些都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國內消費金融探索實踐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 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我國2015 年消費信貸規模達到93.6 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市場仍處於快速上升時期,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保持20% 左右的增速,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趨勢將進一步顯現。消費金融市場空間廣闊。

我國消費信貸雖然總量大,但分佈極不平衡,自2013 年起,消費信貸領域中的住房貸款佔比達到75%,信用卡佔15% 左右,與美國、日本發達金融市場相比,消費貸款比例明顯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金融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仍占主導地位,而銀行系風險控制長期侷限於抵押貸款,導致消費金融受制而發展緩慢。另一方面,互聯網消費市場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業務模式還不夠成熟,潛在的市場空間十分廣闊,特別是互聯網普及帶來的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與金融需求。

從消費觀念來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消費者人口結構的變化,80 後、90 後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超前消費、信用消費的觀念被逐漸接受,消費者更加註重物質享受和休閒娛樂。此外,隨著普惠金融發展不斷深入,對於個人理財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作為消費需求方和資金供給方的消費者將成為消費金融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消費金融政策紅利釋放。近年來,消費金融政策從嚴管走向寬鬆,政策紅利為其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2009 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出臺,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分別設立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金融改革創新跨出第一步;2013 年將試點擴展到武漢、南京等12個城市,擴大了覆蓋範圍;2015 年試點全面放開,並開始發放徵信牌照,推動市場加速發展;2016 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聯合印發《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對消費金融提出了一系列細化政策,加大了對消費金融領域的支持力度。隨著政策的放開和產業變革,消費金融參與主體不斷增加,消費金融迎來爆炸式增長,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在各細分領域均湧現出一批成功的實踐經驗。

消費金融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國消費金融主要有三種模式:銀行系、電商系、產業系,呈現出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格局。傳統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屬於資金驅動,包括信用卡和個人消費分期貸款兩大類業務,其中,信用卡業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消費金融產品。銀行系的突出優勢在於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資金規模大,可以依靠利差來獲取穩定利潤;採用較高標準的徵信體系,客戶質量較高;在風險控制上要求更為嚴格,具有成熟且完善的審批貸款流程,有效降低了信貸風險和操作風險。但是,銀行系存在明顯的劣勢,即傳統徵信方式考察收入、資產和貸款記錄,雖然結果更為可靠,但同時也導致客戶集中於中高收入人群,覆蓋程度不高,難以滿足部分缺乏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和個人信貸需求。個人消費分期貸款由於風險控制的要求以及運營成本的制約,通常額度門檻較高,難以真正深入日常消費場景,缺乏靈活性。電商系具有天然的消費場景和客戶流量優勢。與銀行系相比,電商的場景驅動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依託於自身的消費場景,具有真實的交易背景,能夠有效控制授信風險,定價方式靈活;二是依託於互聯網平臺和移動終端,客戶流量大,獲客成本低;三是以銀行徵信之外的小微企業與個人消費為核心市場,服務更加方便快捷、個性化,用戶體驗好;四是將大數據等技術用於徵信和風控手段,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準確度獲得各種維度的數據,提高徵信覆蓋程度,進行精準定價;另外,由於網絡購物消費者總體上消費觀念較為開放,更容易向消費金融客戶轉化。

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蓄勢待發

從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看,消費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用體系建設和監管。美國在20 世紀初便開始進行個人信用制度的構建,是目前徵信體系最為完善的國家,相比之下,我國徵信體系發展較為緩慢,銀行的傳統評分體系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徵信準確性,實現數據的共享,是我國消費金融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在監管層面,建議出臺相應政策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

從技術與產品創新的角度,在美國、日本消費金融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數據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創新,消費行為數據化趨勢將更加明顯。從徵信、授信、審批到風險控制等全部流程將通過數據驅動來完成。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已經開始加強數據方面的競爭,將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化物流作為戰略中心,打通全金融供應鏈。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為消費者定製個性化的金融產品,進行差異化定價。

另外,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正在全面升級,發展路徑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金融結構與我國有所差異,在借鑑國際經驗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國情,選擇適合我國的發展路徑。未來,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將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發力。橫向的產業生態方面,面對我國廣闊的市場空間,消費金融涵蓋3C 產品、家電、旅遊、教育、家居等眾多細分領域,彼此之間產業鏈特徵不同,可能存在進入壁壘,因此在單一的細分領域的深耕細營可能是未來中小型消費金融企業發展路徑之一。此外,根據國際經驗,消費金融經歷了從耐用消費品到服務消費的轉型,進行產品、服務、金融一體化生態佈局。

消費金融的縱向發展需要建造完整的消費金融產業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上游的資金供給方,包括公眾存款、金融債和同業拆借、自有資金、P2P 平臺等。中部的消費金融平臺和基礎設施,打通上下游的銜接,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其中,基礎設施包括徵信體系、消費者保障、健全的法制環境。下游的資金需求方。在消費金融鏈條中,首先要產生消費需求,進而才會產生相關金融服務需求,在這一點上,電商平臺與其他互聯網支付平臺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可以運用自身資金優勢和物理網點優勢,拓展線上場景,如自建電商平臺或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循環,更好地推廣消費金融服務。

2010 年至今,消費金融從最初試點到漸成規模已走過七個年頭。正是由於其具備“花未來的錢,圓今日之夢”的吸金屬性,消費金融日漸引領金融創業潮流。然而,前路漫漫,參與者眾,如何在未來消費金融市場浪潮中傲立群雄,仍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

楊 望 賴宇鵬 肖子琛 原刊於《金融博覽》2017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