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蕭端蒙:潮汕先賢青史留芳

蕭端蒙:潮汕先賢青史留芳

▲蕭端蒙畫像

蕭端蒙(1521-1562),字曰啟,號同野,潮州府潮陽縣廓人(今汕頭市潮陽區)。1540年,庚子鄉試中舉人,1541年中辛丑科進士,時年20歲,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山東道御史、貴州巡使、浙江道御史、江西巡按等職。1562年病逝,葬於現普寧市大南山灰寨鄉“牛地”坡上,是一座坐西南向東北的明墓,2011年蕭端蒙古墓葬列為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後,一眾蕭端蒙傳人和宗親自籌資金重新修復蕭端蒙古墓,並於2011年5月29日成立了《蕭端蒙文化研究會》,蕭萬長先生親筆題寫會名。蕭端蒙為官剛正,不畏權貴,嫉惡如仇,政績顯著,深受朝廷器重,也受到潮汕和江西等地民眾的愛戴。

出身名門 科舉出仕

蕭端蒙父親蕭與成1517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因其政績突出,晉升為承務郎翰林院修撰。任上,蕭與成一心為民,為潮陽人民做了兩件實事尤為突出:一是帶領鄉勇抗擊侵犯國境的倭寇,護衛潮州地區和縣城;二是護城河擁塞,不利交通和防衛,他毅然變賣家產,組織疏浚河道,深得民眾讚譽。蕭端蒙19歲鄉試中舉,20歲中進士,召試於文華殿,因才華出眾,“行文修雅有度”,深得嘉靖皇帝賞識,時年20歲的蕭端蒙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21歲改任山東道御史。蕭端蒙父子先後榮膺翰林,一時蜚聲朝野,世稱“父子兩翰林”。嘉靖皇帝對蕭端蒙父子可謂“寵命優渥”,先後賜其“金綺”。

奉旨治軍 護衛京都

1544年,駐京部隊制度渙散,軍官越權貪財,士氣低下,護君衛城不力,蕭端蒙奉旨回畿內治軍。他深入部隊基層調查研究,瞭解掌握了駐京部隊“軍易屯而難以聚集”等問題,遂如實奏報朝廷,提出“同屯同所為伍,休則鱗次而居,行則魚鱗而陣”的管理方法。以“處糧餉”“定員額”等措施,清理和整頓了駐京軍隊,糾正了軍官吃空額、剋扣士兵薪貼等不正之風,有力地加強了駐京部隊的建設,提高了護衛京城的戰鬥力,也為朝廷整治其他駐軍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全國治軍難題。23歲的蕭端蒙初顯治軍才能。

1553年,蒙古俺答人鐵騎屢犯國境,殺我邊民,掠我財物、牛羊、威迫京師。時任浙江道御史的蕭端蒙臨危受命,奉詔前往延安等地挑精兵,組成一支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精良部隊,入京捍衛京都,受到嘉靖皇帝“賜金綺”的獎勵。

體察民情 化解矛盾

1545年,地處邊陲的貴州地方官員大多為朝廷委派的漢人,不熟少數民族社會風俗習慣,處置地方眾事簡單粗暴,引發貴州偏遠地區民族騷亂。蕭端蒙奉旨巡按貴州,他深入村寨,體察民情,認為貴州少數民族雖然文化落後,但仍有一批有德有能的賢才,由於朝廷科教定額太少,埋沒了大批當地人才。地方官員缺額太多,以至省、府、縣官人兼數職,疏於管理,民怨甚盛。針對此情況,蕭端蒙上《增解客疏》,要求朝廷增加當地考試名額,選拔啟用當地賢良參政。朝廷允許,下詔“置督臣、增試額”,化解了民族矛盾,穩定了局勢,也為邊遠地方官員隊伍增添了有生力量。

江西藩王仗其是皇親國戚,獨霸一方,為非作歹,藩王部下更是狐假虎威,無惡不作,弄得民怨沸騰。《潮州府志》記載:“傳說嘉靖皇帝派遣蕭端蒙這個鐵筆御史作江西巡按的目的,是因為皇帝叔父江西藩王長期蓄謀造反,在江西招兵買馬,積蓄力量,陰謀篡權奪位。”蕭端蒙到了江西巡按任上,藩王老謀深算,裁兵繳餉毀滅罪證,但蕭端蒙從藩王指使惡奴打死人和強佔民田入手,上奏朝廷定藩王之罪。朝廷只批准他一板以作象徵性懲罰。蕭端蒙深知這一板打不死他,江西人民後患無窮。不畏權貴、剛直正義的蕭端蒙智使藩王一板斃命。江西民眾歡欣鼓舞,嘉靖皇帝也除去了心病,這就是廣為傳頌的江西巡按蕭端蒙“一板打死江西王”的故事。江西人民為紀念這位巡按,還為其建祠、立碑紀念。時隔四百多年,蕭端蒙智殺江西王的傳說,潮汕民眾津津樂道,廣為傳播,還編成《一板打死江西王》的潮劇,傳演至今。

軍政論述 著作頗豐

蕭端蒙在翰林院期間便撰寫有二十多萬字政論,所述皆是“軍政重務”,有五卷《同野集》刊行於世。他在論時政書中闡明:“政有必於革,不必於因法,有宜於前,不宜於後,故象魏之法,易歲改懸,貴通變也。”“政不宜民,則無以保世。”據《潮州府志》記載,蕭端蒙在《鑄錢議》中精闢提出:“嘗聞聖王之造錢幣也,物重而輕幣,於是呼作重錢以救其輕;物輕而幣重,於是呼作輕錢以救其重。”“玄暉疑有春池夢,潘水為定式,夫費奢而直廉,則奸人無所射利,以啟其邪心,一利也;盜鑄既少,獄法自簡,二利也;易惡而美,足以富國而裕民,三利也;通財幣,惠商賈,四利也;公利皆得,商農並利,五利也。”這些著名論述,得到朝廷高度重視和嘉靖皇帝的首肯。蕭端蒙多才多藝,不僅軍政論作銳志遠略,詩詞佳作直抒胸臆,傳神細微。

他為官剛正,不畏權貴,嫉惡如仇,政績顯著,深受朝廷器重,也受到潮汕和江西等地民眾的愛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