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鬼才倫文敘,書生口成兵

倫文敘(1467年-1513年),字伯疇,號迂岡。23歲時以儒士身份到省城就試,中高等肄業入太學。

弘治十二年(1499年)33歲的倫文敘在京考試,名列第一(會元),在參加殿試之時,又名列第一(狀元)。遂衣錦還鄉祭祖,做了狀元郎的倫文敘可謂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不過,所謂的功成名就大抵是背後的艱辛付出,倫文敘幼時家貧,父親倫顯之務過農,做過傭工,後以撐渡船為生,一家大小僅堪溫飽。

由於收入甚微,倫顯無力送子入私塾讀書。倫文敘兩三歲時,父親便在勞動之餘,用心地教他寫字、讀書,背唐詩、宋詞,年把時間,他就能流利地背出數十首詞,並練得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

七歲時,因常到村內一間私塾門外偷聽,塾師因此備受感動,免費收他為學生。因聰慧好學,倫文敘八九歲已能詩文,長於對聯,每試必列前茅,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稱。

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綴學,但仍一面賣菜操持餬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而且倫文敘生有異相,頭顱周長2尺,被人戲稱為“大頭仔”,想來大頭的原因或許是用腦過多,或許是腹內飢餓,畢竟兩種情況都能導致大頭出現,而倫文敘應該是兩者兼備了。

關於倫文敘的小故事從古至今變得越來越多,其中真偽已不可考,不過這些小故事倒是也有幾分趣味,顯倫文敘鬼才之能。


童試奪魁

倫文敘是南海才子,廣東歷史上有名的狀元。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傳說他到縣裡參加童試時,主考官見他矮小,就戲弄他說:"書生腳短"。他當即指著考場的大門道:"天子門高"。

待進了考場,主考官對他說:"我再出一聯,若對的好,免試錄取。"倫文敘答應了。主考官抖了抖身上的錦袍說:"大蝴蝶,遍身錦繡。"倫文敘脫口而出:"小蜘蛛,滿腹經綸。"主考官當場錄取了他,列為童試第一名。

鬼才倫文敘,書生口成兵

少年立志

倫文敘小的時候在父親的教導下努力讀書,初時人們訕笑倫顯之貧窮,還閒言碎語議論他說,窮得鍋底朝天了,還學別人送兒子上學讀書。

倫文敘聽說了,笑道:“今日人笑我,他朝我笑人。”於是作律詩一首以自勵:

舉目紛紛笑我窮,我窮不與別人同。

滄田百畝如流水,茅屋三間尚古風。

架上有書隨我讀,瓶中無酒任它空。

腰間拔出龍泉劍,斬斷窮根不再窮。

鬼才倫文敘,書生口成兵

題聯西禪寺

倫文敘少年時,因家境難支,不到十歲時就被迫停學,回家幫父母種菜、賣菜。他白天參加勞動,晚上苦讀詩書。

一天,倫文敘挑菜到西禪寺去賣,寺裡的兩個做飯的和尚素知倫文敘會吟詩作對,便故意說:“菜我們是想要的,但有個條件,我們寺裡的面賢殿尚缺一副對聯,這副對聯要恰合一百的數目。你對好了給高價,對不好這生意就不做了。”

倫文敘毫不怯場,請和尚取來紙筆,沉思片刻即寫就一聯:“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聖;雲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

聯中的剛好等於一百,數目相符,內容妥帖。兩個和尚連聲贊好,便出高價買了倫文敘的那擔菜。

鬼才倫文敘,書生口成兵

狀元返鄉化恩怨

倫文敘高中狀元后,家鄉的人都盼望他衣錦還鄉,鄉紳倫舉人卻急壞了。原來,這倫舉人向來是愛富厭貧,早幾年最瞧不起倫文敘的。

在倫文敘之父病逝,他母子二人生活無著,曾求著本家倫舉人給些賙濟。結果,非但分文無得,還遭一頓辱罵與奚落。後來,倫文敘賣菜度日,又想去倫舉人執教的學堂求個免費就學,同樣也是受到譏諷和拒絕。

後來西禪寺高能和尚幫助倫文敘解文學字,他逐步學會吟詩聯對,在鄉間頗有點名氣,直至中了南海鄉試第三名。鄉人紛紛向倫舉人進言,認為倫文敘才氣過人,是個可深造的人才,請倫舉人助他一臂之力。

倫舉人卻只冷笑道:"阿敘這種人功底淺薄,不成大器。平日善作逞能的那幾句俚語聯對,亦是偶爾的雕蟲小技而已。貧窮人家的學識就象他的家境一樣清寒罷了!"

倫文敘並不氣餒,更加發奮學習,後來還寫了一首詩影射倫舉人。

詩曰:"平生志氣比天高,欲把文章壓富豪,膽大扳龍頭上角,心雄拔虎嘴邊毛,採薪又折蟾宮桂,放釣須擒海底鰲,他日聖朝來就聘,布衣脫換紫金袍。"

倫舉人知是倫文敘氣他,十分氣惱,就派人把倫文敘找來,當面喝叱道:"倫文敘,你人仔細細,膽子不小,野心夠大,居然想穿紫金袍,並非是我小看你,我勸你還是早點死了這條心吧!"

倫文敘不服道:"舉人公,俗話有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為何就斷定我不能成器?我就是要赴京考狀元。"

倫舉人哈哈大笑,鄙夷地說道:"那好說,如是日後你真的中了狀元回鄉拜祖,我負責迎接,並用絲緞鋪地,由佛山鋪到村裡。"

倫文敘也高聲道:"好,大丈夫一言為定,決不可後悔!"

沒料到事隔數年,倫文敘果然中了狀元,倫舉人那"絲緞鋪路"之誓當然就須履行。村中曾幾次派人前往省城狀元府上探聽倫文敘回鄉拜祖的消息。倫文敘總是笑而不答,只是說:"只要倫舉人的絲緞鋪路計劃準備停當,我就返鄉拜祖。"

倫舉人得知後,嚇得坐臥不安,急的冷汗直流。君不知,佛山至黎涌村足有八里路,若以絲緞鋪路,數目卻真是非同小可。

以180丈為一里計,八里便是1440丈;絲緞封闊2尺,路面闊為1丈,則需6匹絲緞平鋪而過,一共便要絲緞7000多丈。絲緞每丈3兩白銀,共需白銀21000兩。

眼下,倫舉人無法籌措此鉅款,倉促之間也很難買到這7000多丈絲緞。

倫舉人連日來為此東奔西跑找各方父老苦苦商量,個個只是瞎吵一通,尚無解決之策。這是倫舉人今生最急最苦最無能的事了。他正在家中心急如焚,冥思苦想,忽聽得有人來報:倫文敘請倫舉人到省城會晤。

倫舉人一聽便曉得是新科狀元回鄉等得不耐煩,來找他興師問罪了。他嚇得臉如土色,汗流浹背,趕忙打點入城。到了省城狀元府,倫舉人恭恭敬敬地會見了倫文敘。

寒喧一番後,倫文敘才笑著開口說道:阿敘回省多時,尚未回鄉祭祖及探問村中父老,心中甚感不安,還望舉人公多多包涵並勞請向父老們轉達遊子之心。

近日稍有空閒,我想趁此歸鄉拜祖。舉人公乃鄉中主事,有關事務還望你指點安排。聞說舉人公近來巳為此事竭盡勞頓,我甚為感激,不知準備就緒與否,故特請你前來探聽及商議也。

倫舉人連忙把準備情況一一細說,最後面帶慚色說:其餘各事俱已備妥,眼下就只差絲緞鋪路迎候此一項無法解決,還望狀元公海量包涵,不記前仇,免此一項。小人先前有目無珠,不識泰山,狗膽得罪了大人,實屬不當。還望大人念及父老貧困,財力不支,難於成事。如蒙準免,則我願負對狀元公不恭之罪,甘受處置。請狀元公先受小人一拜。

倫文敘臉色一沉,高聲說:"舉人公,須知君子言必行。絲緞鋪路是你一人應承,不關村中父老眾人之事,你不必推辭,也不必多辯。現在之事,就是你趕快設法履行諾言,三天之內,速速復我。"

倫舉人見倫文敘如此執拗,更加心亂如麻,驚恐萬狀,乾脆叭的一聲伏在地上哭將起來。倫文敘看著舉人這副可憐相,心感好笑,過了片刻才對他說:"解決的辦法總是有的。你何不找眾人商議商議,"

倫舉人哭喪著說:"狀元公有所不知,小人已多次同村中父老商議仍一籌莫展,望大人體察。"

倫文叔又說:"你老眼中只看見村中那幾個父老,根本就不曉得村中乃是藏龍伏虎之地,男女老少眾人之中乃有擒龍捉鱉之精英。你之弊端乃向來輕視平民百姓也。"

倫舉人連連稱是。倫文敘才叫他起來,並說:"我現授你一法,可回去試試。回去後,在村中貼一賞格:凡有人想出能用小錢解決絲緞鋪路之辦法,即賞銀百兩。這賞錢由你一人支付。三天後再來告我。如何?"

倫舉人一聽喜出望外,立刻回村照辦。果然,賞格貼出第二天,就陸續有人上門獻計。其中有個貌不出眾的鄉民倫小二所獻之計甚妙。

按此計,只用銀2000兩,買緞千丈,另僱民夫百名。迎接狀元時,先用1000丈絲緞鋪出一里路段,民夫列於路旁備調。狀元上路後,民夫即把走過路後的絲緞收起,飛快跑前復鋪前面之路。如是者,邊鋪邊收,直至終點為止。

此計與原來計劃之費用比已大大節減,頗合實用。倫舉人賞了銀子給倫小二後,即高興得連夜趕去回稟倫文敘。

倫文敘得知亦非常歡悅,旋即笑曰:舉人公,這回又該使你頭腦清醒些了吧?凡事不要相貌取人,不可固執己見。鄉親們果然能如此隆情迎我回鄉,我是心領了。

不過,我現雖是狀元,但仍與大家一樣,同是鄉親,對我之歸裡不必過分破費,以減輕負擔為宜。絲緞鋪路一舉大可不必,只要道路平坦乾淨即可。

我前之所以如此執拗不放,實則也是為使你從中吸取教訓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