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小炒注:“我來過,我見過,但是征服者是上帝。”——查理五世

2000 年2月24日,為紀念一位歐洲皇帝誕辰五百週年,萊茵河畔的波恩舉辦了一場展覽會,這位皇帝就是哈布斯堡帝國的查理五世。

哈布斯堡,中外歷史愛好者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哈布斯堡家族,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貴族,到建立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帝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婚姻,因此被戲稱是“用下半身征服歐洲”。

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擴張方法,並非這個家族高瞻遠矚地有意為之,而是西歐的中世紀封建制度使然,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更多的是偶然性。因此,雖然疆域廣闊,但領土支離破碎、充滿了飛地,而且存續時間很短,所以說它是怪胎。

關鍵是它出生的時間不對。經過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16世紀是資產階級迅速崛起、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新時代,作為依靠聯姻形成的封建國家,哈布斯堡帝國無法利用這股進步力量,使得它的出現更像是一種時代錯誤

接下來,小編就專門介紹一下哈布斯堡帝國的來龍去脈。管中窺豹,也能直觀認識西歐的歷史演變。

一、哈布斯堡家族的套路

1、奠基者

哈布斯堡家族是日耳曼人,祖先是公元6世紀的法國阿爾薩斯公爵。後來遷移至瑞士的阿爾高州(蘇黎世與巴塞爾之間),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建立自衛的城堡——鷹堡(哈布斯堡),哈布斯堡便成為這個家族的名稱。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飄揚著阿爾高州旗的哈布斯堡,現是一座歷史遺蹟。

1268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族霍亨斯陶芬家族絕嗣。由於害怕一家獨大的家族影響自身權力,日耳曼諸侯一致同意推選小貴族當傀儡皇帝,1273年,幸運之花落到了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的頭上。當然,他只是擺設,什麼也做不了。

在中世紀的西歐,實際上是沒有國家的,只有大大小小的領主,土地都是這些領主的私產,可以世襲和轉讓。只有兒子可以繼承父親土地,若領主沒有兒子,則可以留給自己女兒。女兒成家後,土地自然就是丈夫的了。所以,在中世紀,沒有兄弟的地主女兒,是各方競相爭取的“鑽石王老五”。那麼,對於領主而言,最悲催的不是戰爭失敗,也不是天災人禍,而是沒有兒子,這意味著幾輩子的努力都是別人嫁衣了。所以,哈布斯堡家族偏愛內部聯姻,肥水不流外人田,原因既如此。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西歐的領主們,就這樣互相聯姻,關係錯綜複雜,領土也是一年一變化,諸侯或國家之間的戰爭,很有可能是親戚間的內鬥。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起因就是舅舅與外甥的爭權奪利。

繼續說哈布斯堡家族。1278年,波西米亞諸侯成為德意志最強大的諸侯。為維持勢力均衡,魯道夫和諸侯聯合進攻波西米亞,在馬池河戰役殺死波西米亞國王,然後瓜分他的領地。魯道夫得到了奧利地,這就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的開端。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維也納美泉宮,奧地利哈布斯斯堡的狩獵寢宮

在當皇帝之前,魯道夫就是和霍亨貝格伯爵的獨生女結婚,才擴大了領土。當皇帝之後,沒有實權,由於嚐到了婚姻的甜頭,便繼續利用婚姻關係來佈局,他的套路就是:自己的女兒嫁過去,再把對方的女兒娶過來。給家族發展上“雙保險”。

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下,魯道夫將哈布斯堡家族的實力和地位帶上一個新臺階,並注入政治聯姻的基因,被稱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奠基人。

在以後的歲月裡,總能保持1-2個男性繼承者,既不絕嗣,也能避免諸子分封導致的過度分裂,這便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獨門秘訣和核心競爭力。熬死競爭對手,偶爾還有媳婦的土地可以繼承,家族就這樣一步步做大了。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2、政治婚姻的極致

到馬克西米連一世時,更是將政治婚姻關係發揮到極致。1477年馬西米連一世本人娶了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獲得了尼德蘭。之後馬西米連一世又讓兒子腓力娶了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埋下伏筆。1521年,孫子斐迪南一世迎娶波西米亞公主,將孫女嫁給波西米亞兼匈牙利國王,為奧匈帝國埋下伏筆。

如果是馬克西米連是栽樹人,那麼,孫子卡爾(查理五世)就是乘涼人。

卡爾是腓力與胡安娜之子,1500年,西班牙男性王儲突然離世,胡安娜成為女繼承人,1506年腓力去世後卡爾繼承了西班牙帝國的皇位,西班牙、意大利南部、美洲殖民地全部納入哈布斯堡家族。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作為長孫的卡爾繼承奧地利和尼德蘭。這種幸運已經不能用“含著金鑰匙出生”來簡單形容了!

錦上添花的是,1519年,哈布斯堡血統加上賄賂(富格爾家族提供的資金),卡爾成為神羅皇帝。卡爾也就成了查理五世。

哈布斯堡帝國就此誕生。年僅19歲的查理五世,陰差陽錯地登上歐洲權力巔峰,統治一個地跨歐亞非美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300多年。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領土不接壤,遍佈飛地

查理五世繼續政治聯姻的把戲。自己娶了葡萄牙的公主,這場婚姻為他的兒子繼承葡萄牙王位打開了大門,也引發了後來的兩牙統一及分裂的劇情。還讓自己兒子娶了英國的瑪麗女王,如果這對夫婦生的是兒子的話,英國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些都是後話,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

二、拼湊氣質的帝國

查理五世的帝國從維也納延伸到秘魯,擁有西歐一半以上的地盤和財富,乍一看,怎麼都是個龐然大物。但是,與龐大領土極不相稱的是,帝國大廈頂端的王權是虛弱的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當時,原先的封建國家的觀念逐漸成為過去式,由於資產階級的興起,強有力的主權國家成為趨勢,那時的西歐是由一系列獨立平等而又相互競爭的國家組成的。單靠血緣和宗教旗幟已經難以凝聚人心。

事實上,這個帝國的概念不過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虛構概念,它是在偶然因素下產生的。查理五世所統治的不是一個單一帝國,而是一群各自為政的邦國的鬆散聯盟,查理五世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只是名義上的。在每一個邦國內,查理五世的頭銜和政治權力都不同。他統治著歐洲最大的領土,但實際能調動的資源十分有限。現在的西歐每個邦國都是一個獨立體,都不願意為了帝國的整體利益和野心去做任何犧牲。

哈布斯堡帝國的實力,要明顯小於各部分的加總,而且解體的風險很大。按照東方的傳統理念,這樣的國家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帝國。

西歐以前也出現過這樣的“帝國”,這就是12世紀末的安茹帝國。當然,只是個依靠血緣形成的有名無實的帝國,很快就消失了。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在所有這些領地,查理五世都沒有去改造當地行政體系,更沒有去嘗試建立有序的中央行政機構。

每個公國本身就是鬆散的。在德意志,諸侯的權力鞏固和反抗王權有增無減,神羅皇帝依然有名無實,與以往沒有任何區別。西班牙是一個由各王國組成的統一體,國王是最高統治者,但對於在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建立一個統一行政體系和壓制地方貴族這件事上,查理五世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則是充滿騷亂的封建君主國,在這裡西班牙總督同當地貴族共享統治權,地方大貴族幾乎壟斷行政、財政和司法權,還保有私人軍隊。尼德蘭是一些半自治省的聯盟,貴族控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查理五世在政治上給予他們絕對的獨立自主權,只要求及時納稅即可。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公國之上的中央也是散漫無序的。在那個新舊強烈碰撞的過渡時代,查理五世依然秉承著過去的家族統治觀念。作為這樣一個保守者,他沒有去盡心創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機構,也沒有統一的財政安排,完整繼承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傳統,各自有各自的法律、習俗和機構設置。在每個國家,查理五世的權力和身份都不同,他更像是一個空降的臨時首領,而不是得到承認的最高統治者。

所以,帝國面臨的真正問題如何讓自己的權力在一個統一有序的國家內更加有效地行使,而多樣性的政治形態和這種單純的政治聯姻結合體模式,也在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高估了哈布斯堡帝國的聯合程度。

三、黃粱一夢的統一

哈布斯堡帝國不僅疆域廣闊,還掌握了歐洲最大的財富。當時,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發現大量金銀,西班牙成為歐洲美聯儲。葡萄牙和西班牙開闢新航路,將商品運送到尼德蘭,再輸送到歐洲各地,尼德蘭崛起為歐洲的商業中心。巧合的是,西班牙和尼德蘭這兩個富得流油的地方,現在都是哈布斯堡帝國的地盤

哈布斯堡帝國成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一股力量,地理上包圍了法國。上帝似乎故意賞給了西歐一個統一的天賜良機。

“上帝讓您未來建立一個世界王朝,將所有基督教國家都統一在您的麾下。”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查理五世也深知:原本獨立的王國,僅僅通過幾大家族聯姻的方式完成了形式上的聯合,並沒有形成一致的認同感,使得帝國統治根基無法穩固。為了穩固統治而稱霸歐洲,查理五世希望藉助基督教的普世觀念,通過維護天主教的絕對統治地位,建立一個像中世紀那樣的政教合一的大帝國

對於查理五世而言,這是一個最現實的選擇,談不上多麼正確,但也不是錯誤。但很可惜的是,查理五世七零八落的帝國碰到了法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領土和政治基本統一的

中央集權國家,兩國夾擊哈布斯堡帝國;幾乎與查理五世同時的宗教改革,也在瓦解天主教的統治地位,西歐進一步分裂。這就從內外兩方面阻止了哈布斯堡的統一大業。

1、破天荒的異教徒同盟

在廣闊的歐洲大陸上,查理五世首先遇到了一生之敵——法國國王弗朗索瓦和奧斯曼蘇萊曼大帝。

1519年,查理五世繼任神羅皇帝,這就使得哈布斯堡帝國在陸地上包圍了法國,這讓法國十分戒備。同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蘇萊曼大帝越過多瑙河,拿下貝爾格萊德,對匈牙利和奧地利虎視眈眈。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法國很快就與奧斯曼組成異教同盟,兩面夾擊哈布斯堡帝國。

“你們知道他(查理五世)的帝國邊境離這兒有多遠嗎?只有40英里!”——弗朗索瓦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自詡天主教核心的法國,毫不猶豫與進攻歐洲的伊斯蘭帝國結盟,不得不說是對基督教的極大諷刺!其實,早在15世紀時,威尼斯人就曾鼓動奧斯曼帝國去攻擊那不勒斯王國;教皇也曾接受土耳其人的金錢,交換條件是囚禁蘇丹一個篡位的弟弟。更早的十字軍東征,也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可見,所謂的基督教理想是多麼空洞

查理五世宣稱神聖羅馬帝國是米蘭的封建領主,1520年,法國與哈布斯堡帝國為爭奪米蘭而爆發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559年,英國、瑞士、奧斯曼帝國也紛紛捲入,交戰場所蔓延至海上,史稱“意大利戰爭”。在東邊還要抵禦奧斯曼帝國的攻擊。查理五世在整個統治時期幾乎完全陷入這兩場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帶來了財政崩潰的災難性後果,基本宣告統一失敗。

意大利戰爭期間,在1525年的帕維亞戰役中弗朗索瓦被活捉,法國割讓勃艮第和佛蘭德斯,但之後法國與奧斯曼結盟,查理五世開始疲於奔命。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1526年,為響應弗朗索瓦的求救,奧斯曼帝國在摩哈赤之戰擊敗“歐洲之盾”匈牙利,1528年奧斯曼與法國組成聯合艦隊攻擊哈布斯堡艦隊,1529年圍困維也納。查理五世在1529年被迫簽訂《康佈雷條約》,法國收回西勃艮第。

此後法國始終保持與奧斯曼帝國的結盟,海陸同時打擊哈布斯堡。俗稱“百合花與新月瀆神的組合”。

法國消停後,1531年,查理五世集中力量反擊奧斯曼帝國,它重啟十字軍東征,奪取了突尼斯,勉強遏制奧斯曼帝國的西進,查理五世被稱為“

上帝旗手”。這期間由於匈牙利國王戰死,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就獲得了匈牙利的統治權,構成了奧匈帝國的來源。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1536年,法國弗朗索瓦重啟戰爭,佔領法意交界地區。為配合攻擊,1538年奧斯曼又與法國組成聯合艦隊,並取得普雷韋扎海戰的決定性勝利,查理五世淡出地中海,並承認了奧斯曼帝國對尼斯的佔領和法國對薩伏伊的佔領。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之後,蘇萊曼大帝專心對付東邊的波斯帝國,到1544年,查理五世聯合英國攻入法國,直逼巴黎,弗朗索瓦不得不求和。但法國始終沒有完全屈服,始終威脅著查理及其帝國,雙方一直打到弗朗索瓦和查理五世去世,直到1559年,法國和西班牙財政崩盤,雙方簽訂《卡託—康佈雷西和約》結束爭端,專心處理宗教改革引發的內部叛亂。

在整個戰爭期間,查理五世始終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雖然查理五世總體佔上風,但無法徹底打垮君主專制的法國。查理五世的歐洲霸權計劃失敗。而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爭霸戰爭,也給意大利帶了毀滅性影響,直接“將貴族達成了乞丐”,導致文藝復興後意大利走向沒落。

插播一句。在此期間,由於羅馬教皇起先支持法國,1527年查理五世派兵攻入教皇國,並使羅馬城遭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洗劫”。作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查理的行為告訴人們,君主眼裡沒有宗教,所有的動機都是世俗的。

2、反對宗教改革

1517年,路德在維滕貝格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得到了平民、資產階級和德意志部分諸侯的大力支持。

查理五世反對宗教改革的原因很簡單很世俗:教會佔據德意志1/3土地,7個選帝侯中3個是教士,而他們都是自己的支持者,王冠也是教皇加冕的。

事實上,廣大的平民和資產階級舉旗反對羅馬教廷,要求掃除諸侯割據,讓王權成為民族統一的支柱,這對於擁有統一夢想的查理五世而言無疑是絕佳的時機。但查理五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兩股潛在的力量,或者說他對他們的力量沒有信心,查理首先看到的是眼前的教會和諸侯,並且,當時的哈布斯堡帝國,除了德意志外,其他領土都是尊奉天主教。

查理五世很自然地站到了天主教這一邊。對此我們也無可厚非,畢竟當時恐怕沒有人能預見到宗教改革後來能掀起那麼大的波濤。

1521 年,在沃姆斯帝國議會上,年輕的查理五世宣佈路德為異端,限期捉拿歸案。走向了進步的宗教改革的對立面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之後就是鎮壓農民起義和諸侯內戰。查理五世與新教諸侯在1546年爆發內戰,查理五世戰敗,於1555年被迫簽訂《奧格斯堡條約》,承認路德教的合法性,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宗教原則。德意志一半領土皈依新教。這些內容在《衝破中世紀的三駕馬車(下)—西歐也有伊朗這樣的神權國家》已經講過,在此不再贅述。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政治分裂疊加宗教分裂,德意志離統一之路更加遙遠。查理五世心灰意冷,1556年主動退位,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斐迪南一世。他自己則到西班牙的修道院安度晚年,1558年,查理五世在西班牙去世。

查理五世期間,宗教改革從德意志傳擴散至整個西歐,尼德蘭成為新教重地,不斷掀起對天主教哈布斯堡帝國的反抗。在宗教改革的推波助瀾下,主權國家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哈布斯堡帝國內部的統一觀念也愈行愈遠。

德意志和尼德蘭的宗教叛亂,直接宣判查理五世“羅馬帝國夢想”的徹底破滅。

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實乃怪胎,遠非帝國,更談不上歐洲之幸

四、帝國落幕

查理五世去世後,帝國一分為二:東邊的奧地利和德意志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西邊的西班牙和尼德蘭給了唯一的兒子腓力二世。帝國才開始就結束了。

西班牙哈布斯堡先失去尼德蘭,然後在1700年絕嗣,被法國波旁家族取代。奧地利哈布斯堡在1740年絕嗣,女婿繼續遺產,這就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一直持續到一戰。哈布斯堡家族,怎麼開始,就怎麼結束。

查理五世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再也無力稱霸歐洲,但是在歐洲的一系列大事中,都能看到這個家族的身影。無敵艦隊遠征英國、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站、維也納體系、反法同盟、德意志統一、奧匈帝國等等。只是,在大部分時候,哈布斯堡家族都是保守力量代表的一方,也就是說,這個榮耀無比的家族,在某種程度上阻擾了歐洲的進步

繼續說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帝國。查理五世從祖輩那裡接過豐厚的財產,這既是實現歐洲統一的珍貴籌碼,卻也埋藏著分裂的種子。

為了維護帝國的穩定,查理五世只能高舉基督教旗幟、憑藉政治權術去周旋。他始終把家族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對國家整體進步不甚關心。為稱霸歐洲,他連年征戰,卻沒什麼成果,給西歐各國,特別是西班牙和尼德蘭,沒有帶來進步理念,反而帶來了沉重負擔。如果要“清算”,資助麥哲倫環球航行和抵禦奧斯曼帝國算是為數不多的貢獻了。

“天上掉下來個哈布斯堡帝國”,但查理五世沒有為這個帝國的土地和人民帶來進步。他的思想停留在中世紀的封建統治階級,沒能去引導資產階級這股新生力量,他還反對進步的宗教改革,阻擾資產階級發展和歐洲整體進步。他也沒有任何制度創新,統治制度一切照舊。從歷史進步角度講,哈布斯堡帝國就是一個誕生在近代世界的中世紀國家,生不逢時,成為實打實的保守派,它就像一個一不小心混進了年輕人群的老頭子,格格不入卻又倚老賣老地守舊而頑固。

小結

哈布斯堡帝國的出現,如此偶然,也如此令人振奮。查理五世為了實現再造羅馬帝國的夢想戎馬一生,戰績也不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西歐不僅沒能統一,反而更加分裂了。連同他的帝國,也如流星般轉瞬即逝。

這個失意的皇帝在抱怨和惋惜之餘,不知他有沒有想過:歐洲有些舊東西已經死了。在資產階級快速崛起和平民覺醒的16世紀,在這個新舊力量強烈碰撞和此消彼長的新時代,查理五世一直依賴封建貴族和天主教這樣的舊勢力,沉迷於舊思維不能自拔。“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查理五世的“瞎折騰”,其實輸得不冤!

這就是哈布斯堡帝國與拿破崙帝國的本質區別:一個是舊勢力代表,一個是新勢力代表;一個帶來封建陰影,一個帶來進步理念。儘管它兩都很快解體了。

諷刺的是,此後的400年,哈布斯堡家族依然冥頑不靈:始終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屢次作為保守力量代表跳出來。這個家族讓人懷戀和羨慕的,始終是作為家族榮譽的房產、珠寶等財富象徵,卻鮮有什麼歷史功績值得大書特書。

如果哈布斯堡帝國不是出現在1517年,而是1417年、1317年,西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想,縱然不能統一,但至少能減少分裂吧。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專注於宏觀敘事的大歷史,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拿破崙小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