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與突出髓核的自然吸收

近年來,隨著一些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某些類型的椎間盤突出存在自行吸收可能被證實,其不同於以往有關回納或部分回納的機制。有鑑於此,椎間盤突出的分型也出現了一些您的變化。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與突出髓核的自然吸收

分型新進展 :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與形態分型方法較多。其中,陶甫將其分為成熟型、幼弱型和中間型。Spengler分成凸起型、突出型、遊離型。Depalma分為後外側方突出、椎間孔內突出、中央型突出。近來有許多新的分類方法。Macnab分類法:P型(Protrusion):單純凸起;SE型(SubligamentousExtrusion):突出未穿破後縱韌帶;TE型(Transligamentousextrus|on):突出穿破後縱韌帶;S型(Seguestration):遊離型突出。安達公分類法:I:突出不伴有切跡;II:突出伴有切跡;Ⅲ:突出未穿破後縱韌帶;IV:突出穿破後縱韌帶;v:遊離型突出。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與突出髓核的自然吸收

新分類方法的臨床意義與自然吸收:MRI的追蹤研究表明,椎間盤突出後,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產生自行吸收或縮小。與以往觀點不同的是這種奇蹟多見於後縱韌帶破裂的TE型、S型(Macnab法)或IV、v型(安達公法),時間在2~9個月不等。自然吸收的機制與炎症反應的吞噬吸收、免疫反應的溶解吸收以及脫水變性有關。後縱韌帶是否完整是椎間盤突出後能否自行吸收或縮小的先決條件。P型、SE型因後縱韌帶未被穿破,故在椎間盤局部不會產生炎症反應與免疫反應。TE型、S型穿破後縱韌帶後,椎間盤突出組織進入椎管內成為機體的抗原,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炎性反應,並通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血管新生、肉芽組織、巨噬細胞、白介素以及其他炎性細胞素的作用,逐漸產生自行吸收、消化或縮小的效應。然而,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TE、S型都會出現自然吸收或縮小的機遇,其影響因素和觸發因素十分複雜(有關椎間盤突出物的吸收機制的詳細介紹可參照以往文章: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並非是夢,重吸收機制在這裡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4167532061458484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70081122&req_id=2019100313384101001404814006E20543&group_id=674167532061458444)。

目前,根據MRI確定椎間盤突出的類型,其對判斷本病的預後轉歸、選擇治療方法,具有新的指導意義。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與突出髓核的自然吸收

有關腰突症的治療手法主要有治骨手法(如旋轉法、過伸法、扳腿法、屈膝旋轉壓法)和治筋手法(各式軟組織推拿手法)。迄今為止牽引推拿手法的作用機制主要有:①可使早期突出或多或少的回納;②改變突出物與受壓神經根的毗鄰關係。但從為數不多的手法前後CT、MRI的對照來看,人們對手法能否回納突出物仍然持有異議。按照以往的觀點,TE、S型手法療效差,多需手術治療。鄭效文曾對推拿無效的100例病人作了手術治療,結果發現,其病理形態多為:死骨型、脫垂型、遊離型、軟骨型。然而無庸置疑,對初發的P型、SE型採用牽引手法治療,可達到凸起還納或使神經根在有限的三維空間內改變位置,從而減輕受壓程度。對TE、S型採用手法治療,其只能從變形、變位突出物與神經根的毗鄰關係來產生療效。但有時臨床療效並不穩定。其後效應是否與自然吸收機制有關,仍缺乏一定的研究。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與突出髓核的自然吸收

隨著MRI上對椎間盤自然吸收的陸續發現,以往忽視的問題勢必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反思。近20年來,經牽引推拿治癒或有效、顯效的患者,是否有椎間盤自然吸收機制的介入,已成為十分有趣的課題。有學者通過髓核造影發現,推拿手法可擠破髓核突出物。如果成立,那麼手法是否為自然吸收創造了先決條件(例如使SE型轉變為TE型),更有待於人們的深入研究。隨著MRI的普及,應當有選擇性地通過腰突症手法前後的MRI對照作前瞻性研究或長期追蹤複查;並結合組織學、免疫組化,開展臨床與實驗觀察,以冀在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手法治療腰突症的療效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