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詩或詩人?

狂噴是一種態度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蝶戀花·春景》

鷓鴣天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干不自由。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鑑賞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

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

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寒沙帶淺流的出處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鑑賞

多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蘆葉滿汀洲。

寒沙帶淺流。

二十年、重過南樓。

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

故人今在不。

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遊


韋甲禪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唐代有個詩人長得特別醜,但卻非常有才華,寫出來的詩也很好,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詩是他寫的,甚至可能都沒聽過這個詩人的名字,他就是羅隱。

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是晚唐詩人,據說相貌奇醜無比,本人十分有才,但連續考了十多次科舉都沒考中,可以說是個十分悲催的人物了。



早些年,羅隱赴京趕考的時候,曾結實過一位名叫“雲英”的歌姬,沒想到潦倒了十幾年之後,故地重遊,又碰到了雲英。雲英見到了羅隱之後有些驚訝:怎麼你還沒考中進士?羅隱聽了這話,也無比感嘆,於是寫下來一首詩: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兩個人初見時,一個淪落風塵,一個尚無功名。兩人都以為對方很優秀,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脫籍、成名。沒想到十二年過去了,重逢時運營尚未脫籍,羅隱更是屢試不第。兩人皆虛度光陰十餘載,羅隱忍不住感嘆:看來我們倆都很差勁呀。



這首詩先揚後抑,前兩句看起來像是誇讚,但後兩句筆鋒一轉,嘲諷對方又嘲諷自己,初讀時感覺有一番詼諧的意味在裡面,但細細品味,就發現裡面更多的是無奈和不甘。


任是無情也動人

羅隱一生寫了數百首詩,其中有很多都可以列為上品,比如這首《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周敦頤《愛蓮說》中提到:“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開始,牡丹花就一直受到中國人的喜愛,歷來寫牡丹的詩詞也不計其數,而所有這些作品中,當以羅隱這首《牡丹花》為首。

此外,羅隱生於唐朝末年,唐詩高峰已過,後來的宋詩與唐詩大異其趣,除抒情外,往往蘊含著一絲哲理,在羅隱這個時代就已經有了苗頭,比如這首《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的詩,總是含有著一股淡淡的諷刺意味,這應該與他生平遭遇有關。一輩子懷才不遇,飽受冷落,反而激發了他孤高、清高的個性,詩句中也就顯出一股俯瞰世態、審判世情的味道來。

運去英雄不自由

此外,羅隱寫過的許多詩句,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不一定知道是他寫的,比如這些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 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總的來說,羅隱其人,雖然名聲卻不顯赫,但其作品放在整個唐詩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臥聞海棠


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人給皇帝上書,說:“曹植七步成詩,沒什麼了不起的!我五步就可以寫一首詩,和他比一比聰明。”唐玄宗一看奏摺驚呆了:這小夥兒不是狂,是狂的沒邊了。

南朝的山水詩人謝靈運,擅長自我表揚。認為論文才,全天下的人加起來,才能抵得上一個他。如此狂傲,在曹植的才華面前也只敢自認八分之一:

“天下文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慫爆了。

至於本朝著名的狂人李白,那就更慫;他還是“八分之一”的粉絲呢: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對於偶像的偶像曹植,也只能是“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只剩下仰慕二字,哪敢一比?

兩大狂人尚不敢造次,一個無名小卒要和曹植比聰明,你咋不上天呢? 不過考慮撕大V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唐玄宗便召見了小夥兒。

面試的一天到了,小夥子大步上殿,口呼萬歲。玄宗立即命他立即作詩。狂人道:“請萬歲出題。”恰好這天是元宵,唐玄宗即以新年為題,命他作來。狂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果真在五步之內寫了一首除夕詩: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 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淺白卻不失內涵,平安喜慶中嘆時光流逝、歲月催人中看萬象更新。真乃“辭舊迎新”主題的佳作也。唐玄宗大為高興,點“贊”之餘,還不忘順手“打賞”一下:授以左監內將軍 ”之職.有了“至高V”的點贊和轉發,此詩瞬間流傳全國,成為一篇不折不扣的“爆文”。

這是第一首。


過了春節,就是春天。騷動的季節又到了。說到思春,唐詩中有一篇詩不得不提,就是這首標題平實的《春怨》。

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在發表的當時有沒有100000+我們不知道,但放到歷史長河裡,閱讀量絕對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今天作者又貢獻了一個)。正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爆文。一篇爆文成功的因素很多,比如標題黨、口水戰、蹭熱點、撕逼等等。這篇爆文的成功,只有一點:寫得好。不然以它毫無閱讀慾望的標題《春怨》,很快就要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詩詞中,絕無脫穎而出的可能。(正確的標題寫法是《姑娘,令你煩惱的不是低吟的黃鶯,是你躁動的內心》)

好在標題爛,但可以內容補。一個好的內容會使文章的生命力更持久,靠時間積累成為爆文。那麼這篇爆文好在哪裡呢?

1、語言民歌風,活波淺白,靠巧妙取勝。都是大白話,但串接起來妙不可言。一篇一意,以整體取勝,絕非外面那些靠“豆蔻" “荼靡”拼湊的妖豔賤貨可比;

2、“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句句承接、環環相扣,通篇談怨不見“怨”,“詞”“意”緊扣,不可分割;

3、一句一問,層層推進,曲徑通幽,謎底乍現:為什麼要打黃鶯兒呢?因為它的叫聲太大了。為什麼害怕黃鶯的叫聲?因為它打擾我做夢了,因為只有在夢裡,我才能和遠征的丈夫見上一面。層層倒敘,掃處還生,吊足了讀者的胃口,結尾又意味悠長。

這是一篇靠質量、靠生命力取勝的爆文。這是第二篇。


女思春,男悲秋。女性怨恨一下春天,特別接地氣,特別可愛。男性感嘆一下秋天,特別有格調,特別深沉。下面說一說悲秋題材的爆文。

先說一篇很有特點的同題材爆文。特點是:只有一句。 那就是“楓落吳江冷”。它火爆到什麼程度?火爆到即使幾百年後,三棲巨星文壇大佬蘇東坡,要在一首詞裡任性滴、原封不動滴引用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這首(句)詩的爆點在哪裡?倆字,“凝練”。本文作者最早知道這詩,也正是在一片談行文風格的文章裡,要簡潔,不要囉嗦。意境凝練只可意會,文字囉嗦舉可反例直觀感受:

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夜半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啼.

看完了這篇注水文,再看看楓落吳江冷:真是凝練的典範,千字文作者的樣板。不爆都不行。

這是第三篇。

談完凝練,再談談靠意境取勝的爆文。首當其衝,就是本文作者的至愛: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作者只用一句話賞析:太TM美了!“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也只有李清照的“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可一決高下。能與大V李清照試比高,文章不紅,天理不容。

這是第四首。當然這首詩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唐詩,作者還要在本文中堅持引用它,一是它是本人至愛,二是它有“唐詩氣象”。 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就是這麼任性,怎麼了?


四##

上面是我們賞析的幾篇爆文。作為美文愛好者,作者看到好文章,就要忍不住點“關注”,訂閱一下作者的號:如《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李義山集》等等。

可是點下擊訂閱的時候,卻大大失望了。這些爆文不僅不屬於任何公眾號,連作者也消失不見了。也就是說,寫出爆文的作者,被人遺忘了。請看:《應詔賦得除夜》:作者史青,零陵人。生平不詳。不知道出生年月;

《春怨》:作者金昌緒。生平不詳,約為餘杭(浙江)人,唐代詩人。連出生地點也搞不清楚了;

《楓落吳江冷》:作者:崔信明。生卒年不詳青州益都人。唐初官吏、詩人。有點記錄,但也是路人甲的角色,會讓人想起韓國歐巴;

《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珙,字溫如,元末明初詩人。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全唐詩》以為其晚唐人,據考證為誤。這個存在感略強,但也是可有可無的角色。真正的大號,是不會被人把出生年代記錄錯的。不信我們找另外一個浙江人試一下:馬雲,男,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1964年出生9月10日出生……


哎,看來輸出爆文容易,但靠一篇爆文就揚名立萬,難呢。


不不不2019


很多人已習慣屈謝鮑陶、王盧李杜、元白蘇黃的大名,對唐詩三百首亦耳熟能詳,認為除他們之外再無佳作。

但是,中華詩詞文化傳承三千多年,被歷史塵埃掩蓋的、更多的是不出名的詩作和詩人。

今天,我給大家挑出一二,一探詩詞文化的冰山之角!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詩人

▲我們都聽說過‘初唐四傑’,可能沒聽說過‘初明四傑’,他們分別是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尤其高啟,16歲時便被張士誠延為上賓。

別看高啟年幼,但高潔之氣不下古人。張士誠請他赴宴,以國事相商。他在宴席後直接遁走,歸隱去了。氣得張士誠七竅生煙,打死也不信十六歲的孩子居然歸隱了!

可是,高啟回家後馬上帶著父母去了青丘山,真的歸隱了!

後來,朱元璋請他修《明史》,教皇子讀書,並授戶部右侍郎。

高啟修完書後,既不教學,也不當官,直接回青丘授徒去了,且留言道:“不為五斗米折腰”

朱元璋這個人心眼比張士誠還小,他認為高啟看不起他的出身。

於是,放牛娃出身的賤脾氣徹底爆發,抓住機會大興‘文字獄’,咔嚓幾下就把高啟給砍成八段。而且,這還不夠,又輪著把其他三傑也給殺了。

▌來看看高啟的這首《梅花》詩: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從高啟的詩,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性情高潔的人,其隱逸之姿幾不下陶淵明。

其中‘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之句,讓人如同看到一個冷清、高雅的古人,峨冠長衣,或林中映雪,或月下飄然而來

注意,這裡的‘美人’不是美女,而是對古代品性高潔‘君子’的稱呼。

可惜,這樣一個本來能引領明朝士人風氣恢復到唐宋巔峰的標杆人物,就這樣被粗鄙的朱元璋給殺了,年僅39歲。

若非朱元璋,明朝士人的脊樑也不會斷。

曾經有一個人,獻給韓愈兩首詩,韓愈看後大喜,將其收入門下。

這個人就是劉叉!

他有一首詩,名《偶書》,很多人覺得粗糙,但無一人否認其中沖天的俠氣和不盡的蒼涼: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日出扶桑頭,人間已有萬般事。細如毛的瑣事對朝堂權貴來說也許看不上眼,但卻關乎著黎民百姓的生計性命。

作者雖然心有萬丈怒火,想要拔刀剷除不平,但時事地位已經不容許他這麼做了。所以,胸中那把無形的正義之刀,慢慢地被歲月和人情世故銷蝕、磨損……

蘇軾嘗言:老病自嗟詩力退,直須燈下誦劉叉。

劉叉何人?

劉叉的生卒籍貫均不詳,任俠直爽,詩風、才氣尤在盧仝、孟郊二人之上。

時人評價《冰柱》的才氣不亞於李白的《蜀道難》,《雪車》的造詣堪比杜甫的《兵車行》。

可惜,劉叉性情爽直,任性不羈。直至有一天,終於離開韓愈,消失在了茫茫江湖。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詩

▲唐李翱曾跟隨韓愈習古文,詩風渾厚有致。

此詩為其問道藥山禪師所作。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開首兩句描述上山所見:

禪師身形瘦削,嶙峋如鶴,正在千株松下讀經煉脈,天人合一。當他開口問於禪師何為大道時,禪師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了指天上的雲、甑裡的水。

雲在青天是‘逍遙自在’之大境,水在瓶裡是‘隨遇而安’之小境。青天不因雲翳而失其本色,水處於何地皆自清,這就是禪師要告訴李翱的道理。

此詩之妙在於最後一句無人無我,直示本性,如同偈語,卻又充滿了詩意。不深入而不得其意,越深入越覺其杳渺,回味無窮!

▲黃景仁少年即有詩名,雖曾被乾隆賞識進位為縣丞。幾年後為債所逼,病死他鄉,年僅33歲。

其人詩主學李白,詩風悲涼悽愴,寫盡人間悽楚。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作者問道仙佛無有成就,只得夜夜作不平之鳴,欲證明自己在天地間存在過、奮鬥過,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

最淒涼的是頷聯兩句,‘飄蓬之身、薄倖之名’是作者生平的真實寫照,其中‘百無一用是書生’更是警世名句。

尾聯本是作者對詩中悽苦的一種強辯,自我比喻成渺小如春鳥秋蟲一樣的動物,但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料,讖言成真,作者果然命如蟲鳥,壯年而亡。

此詩之好在於其道盡了在塵世中掙扎浮沉的億萬普通知識分子的悽苦酸楚,反向激勵人無論得失成敗,都應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發出自己的聲音!

題外話:寫詩詞的朋友儘量不要寫這種悽苦句子,歷史上有太多這樣一言成讖的例子。

後記

上面挑出的幾篇詩和詩人只是被歷史塵埃掩蓋下的千萬之一二。

中華詩詞文化傳承三千年,按照一年千人萬首來計算,也要有三百多萬才華出眾的詩人、三千萬首名作。

只是,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或者因為生不逢時,或者因為天妒英才,或者因為生活的艱辛,或者因為時代原因而被埋沒。

就像沈復和他的《浮生六記》,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之前根本沒人知道這本書,只是因為其中的思想暗合當時的思想解放需要,才被林語堂、周作人等人發掘並流傳開來。

要想深入瞭解古詩詞的魅力和背後的故事,請持續關注筆者。


西山詩詞客


詩經女孩來回答這個問題哈!

歷史上我們知道的有名的詩人很多,有名的詩也很多,《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就是優秀詩作的代表。但是也有一些沒有作者,但是廣為流傳,蠻有意境的詩詞。舉幾個栗子:

1、《金縷衣》作者無名氏

《金縷衣》是唐朝時期的一首七言樂府,我們都會背。有人說是杜秋娘所作,並沒有任何證據。


據考證,這首詩在《樂府詩集》編於李錡名下,《全唐詩》謂無名氏作。但北宋人所編《唐文粹》錄《杜秋娘詩並序》在“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兩句下注:“勸君莫惜金縷衣……李錡長唱此詞。”這應該是杜牧原注。從詩“與唱”和注可見,李錡是唱者,杜秋娘是參與唱者,他們都不是作者。此詩作者不詳,當署為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金縷衣》這是相信我們中學課文裡都學過了,意思是叫人們不要重視榮華富貴,而要愛惜少年時光,可以說它勸喻人們要及時摘取愛情的果實,也可以說是啟示人們要及時建立功業,正因為它沒有說得十分具體,反而更覺內涵豐富。

這麼好的一首詩,居然不知道作者,可惜可惜!

2、《迢迢牽牛星》作者無名氏

每年七夕的時候這首詩就會應景出現。出現的頻率還很高。其實這首詩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作者。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應該像《詩經 國風》裡的一樣,來自民間傳說,但不妨礙人們在七夕的這一天誦讀這首詩, 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時期人們對於自然天象的崇拜,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這首詩也一樣,這首詩表面上字字在敘寫織女的天上愁思,實際卻句句在抒發思婦的的地上離恨,最後四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就是證據。前面說了織女如何如何,從織女織布“不成章”,到“淚如雨”,再到“不得語”,借織女的動作,充分表現了分離的悲苦。

3、《塞鴻秋》作者無名氏

這是一首元代的元曲,說是歌詞也不為過。如果我們今天寫在歌裡,也是非常好聽的。這首詞是這麼寫的:

愛他時似愛初生月, 喜他時似喜看梅梢月。 想他時道幾首西江月, 盼他時似盼辰鉤月。 當初意兒別,今日相拋撇, 要相逢似水底撈明月。

你看看,全詩都在借月抒情,把月的陰晴圓缺比喻人間的離愁別恨。這首曲子基本上是以月作為韻腳,處處寫月,事事用月,通篇敘說議論,但又不單調呆滯。愛,喜,想,盼都如這天空中的明月,卻無奈他將我拋棄。

詩經女孩突然想到了一首對應的歌,“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的離愁別緒,都寫在了月亮裡。


好了,就舉這幾個栗子吧,喜歡請點贊呀!


詩經女孩


問題: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詩或詩人?


前言

歷史上當然有很多優秀的詩人並不見得很出名,即使是我們最推崇的唐詩宋詞也是如此。下面列舉幾位唐宋時期的詩人,看看大家是否知道他們的名字和作品。

一、被比作為經書的五律

作為一個詩人,張巡似乎不太出名,但是作為唐朝的一員猛將,估計很多人會記起這個名字。

五律《聞笛》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

清朝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評價張巡:

張睢陽《聞笛》詩及《守睢陽》排律,當置六經中敬禮之,勿作詩讀。

《詩》《書》《禮》《易》《樂》《春秋》,為六經,是古人的必讀書 。按照吳喬的意思,《聞笛》及《守睢陽》這兩首詩可以放入六經之中 。

之所以如此評價,是因為張巡在安置之亂中死守睢陽,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兩首詩,體現了張巡忠心報國的一種不屈精神。

二、可以杜甫媲美的七律

萬楚,在眾星璀璨的唐朝詩人中,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名字。但是他的七律《驄馬》卻被沈德潛評價 “可追步老杜詠馬詩”: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君能一飲長城窟,為報天山行路難。

杜甫詠馬詩有20幾首,提到“馬”的詩有幾百首,萬楚的詠馬詩被評價可與老杜媲美。應該是詩人莫大的榮耀了。

三、可與秦觀媲美的宋詞

魯逸仲是孔子的47代孫,他的一首詞和被認為可以和秦觀媲美。就是被《宋詞三百首》中收錄的一首《南浦》:

風悲畫角,聽單于、三弄落譙門。投宿駸駸徵騎,飛雪滿孤村。酒市漸闌燈火,正敲窗、亂葉舞紛紛。送數聲驚雁,乍離煙水,嘹唳度寒雲。好在半朧淡月,到如今、無處不銷魂。故國梅花歸夢,愁損綠羅裙。為問暗香閒豔,也相思、萬點付啼痕。算翠屏應是,兩眉餘恨倚黃昏。

熟悉 ”山抹微雲秦學士“的人,看到這首詞一定會想起他的《滿庭芳》: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魯逸仲曾隱居在河南的滍陽,因此自號滍皋漁父。他本名叫做孔夷,其父親叫做孔旼,《宋史》有傳,孔旼是孔子46孫。 孔夷與蘇門六君子中的李廌以及關沼、劉攽、韓維等人常常相互唱和。

四、被收入故宮博物院的宋詞

揚無咎也是宋朝的一位詞人,不過他還是一位畫家。不過他的畫生不逢時,竟然被宋徽宗嘲笑為村夫子所畫 ,於是楊補之學起柳永,自稱“奉敕村梅”。

予鄉先輩楊君補之,世家清江。所居蕭洲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蘚班,繁花如簇。補之日臨畫之,大得其趣。

間以進之徽廟,徽廟戲曰村梅。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疏枝冷葉,清意逼人,而徽廟不及見矣。《跋王侍郎所藏楊補之梅》

但是他的在南宋後期卻被評價不下“百千金”,其詩被認為“無一點俗氣”。如今揚無咎的《四梅花圖》和《雪梅圖》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成為無價之寶。

其中《四梅花圖》上有他的四首詠梅詞,上清晰可見,如下:

漸近青春,試尋紅瓃,經年疏隔。小立風前,恍然初見,情如相識。為伊只欲顛狂,猶自把、芳心愛惜。傳與東君,乞憐愁寂,不須要勒。(未開)

嫩蕊商量,無窮幽思,如對新妝。粉面微紅,檀唇羞啟,忍笑含香。休將春色包藏。抵死地、教人斷腸。莫待開殘,卻隨明月,走上回廊。 (欲開)

粉牆斜搭,被伊勾引,不忘時霎。一夜幽香,惱人無寐,可堪開匝。曉來起看芳叢,只怕裡、危梢欲壓。折向膽瓶,移歸芸閣,休薰金鴨。( 盛開)

目斷南枝,幾回吟繞,長怨開遲。雨浥風欺,雪侵霜妒,卻恨離披。欲調商鼎如期。可奈向、騷人自悲。賴有毫端,幻成冰彩,長似芳時。(將殘)

五、他的詠梅詞被誤解為朱敦儒、張孝祥的作品

說到詠梅詞,還有一首《點絳唇》也頗為有名:

流水泠泠,斷橋橫路梅枝亞。雪花飛下,渾似江南畫。白璧青錢,欲買春無價。歸來也,風吹平野,一點香隨馬。

但是這首詞的作者名聲並不響亮:朱翌。他的詞卻常被誤解為他人所作,例如朱敦儒、張孝祥、覺範...

朱翌這個人生於1097年,這首詠梅詞大約是其18歲時所作。靖康以後,朱翌因得罪秦檜,謫居韶州19年。朱翌七十一歲時去世。

朱翌詩傳世300多首,可惜沒有詞集傳世,只留下了三首詞。除了這首詠梅詞外,還有一首摺扇詞和詠菊詞 :

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菖蒲九節,金英滿把,同泛瑤觴。舊日東籬陶令,北窗正臥羲皇。《朝中措·詠菊》

結束語

到了唐朝,不會作詩就不能考進士,古代讀書人幾乎個個都是詩人。據說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唐朝詩人有兩千多人,宋朝有近8000人,我們當然不可能都記住。

唐宋如此,何況元明清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回到古代當個詩人實在是一份性價比超高的職業,不用像李杜、蘇辛那樣做傳奇詩人,寫詩也不一定會給當下的生活帶來本質上的改變,像孟郊,寫了一輩子詩,那麼出名的大詩人,科舉照樣不中,生活依然貧苦,但是,可以千古留名啊!古代文人士大夫,最大的追求不就是被後世永遠相傳嗎?

從政當個清官也可以千古流芳,當個貪官遺臭萬年,但是從政的門檻太高了,要有背景,還要考試,當詩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唐宋,詩詞就是那個時代的魂,是個人都能寫兩首詩,一不小心寫出精彩的句子,名字就留下來了。

歷史上很多詩人都是這樣,一生流傳下來的詩詞可能就一兩首,數量雖少但架不住質量高啊,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憑藉一首絕妙詩詞流傳千古的詩人。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詩人崔顥,流傳下來的詩並不多,但這首《黃鶴樓》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嚴羽《滄浪詩話》甚至將其評為唐七律第一,這個說法有待商榷,畢竟老杜《登高》珠玉在前。

這首詩還有個傳說,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詩興大發,拿起筆正要題詩,突然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只好嘆口氣,提筆寫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件事後來成了李白的心病,很多年後,李白模仿《黃鶴樓》的創作方法,寫來了《登金陵鳳凰臺》。

當然,這也只是個傳說,當不得真。但是,從以上兩件事也可以看出,《黃鶴樓》在詩詞歷史上,確實是受到很多人追捧的,直到現在,也是中小學生必背的課本詩之一,影響非常大。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按說常建流傳的詩也不少,現存有57首,而且後人評價說常建的山水田園詩,足以與王維、孟浩然抗衡,但很不幸,他真正被人們口口相傳的詩,只有這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這首詩確實寫得很美,在清晨遊寺後禪院有感,用最簡潔樸實的筆觸,描寫了景物獨特、寂靜幽深的情境,特別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感染力非常強,讀來使人如臨其境,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是這聯詩的鐵桿粉絲,還曾經效仿作一聯,結果當然是沒寫出來,只得感嘆道: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

萬楚·《驄馬》

金絡青驄白玉鞍,長鞭紫陌野遊盤。
朝驅東道塵恆滅,暮到河源日未闌。
汗血每隨邊地苦,蹄傷不憚隴陰寒。
君能一飲長城窟,為盡天山行路難。

看到這個名字,只想問一句,萬楚是誰?

萬楚是唐朝詩人,存詩很少,即使《唐全詩》也不過收錄其3首詩篇而已。在這不多的存詩中,還有一首是在和歌妓小姐姐玩耍後寫的贈妓詩《五日觀妓》,和唐朝大多數詩人一樣,萬楚也是個風流小哥,這樣的事雖然在思想性上不值一提,但藝術性非常高。

萬楚最受人稱讚的是《驄馬》,從馬的外表到內在,不吝溢美之詞,說驄馬不甘寂寞,有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哪怕千山萬阻也在所不辭,這當然是詩人的慣用手段,明是贊馬,實為喻人,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宏偉抱負。

整首詩格調高亢,豪放曠達,頗有盛唐氣象,清朝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道:幾可追步老杜詠馬詩。我們知道,老杜是個愛馬的詩人,一生寫過許多贊馬的詩,都是名篇,如《房兵曹胡馬詩》。萬楚這首詩能被拔高到與杜詩相提並論,足見其可貴之處。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前面幾位詩人,再怎麼不出名,好歹有個名字,這篇《金縷衣》的作者就悲劇了,有些地方把它歸在“無名氏”名下,有些人又說是“佚名”所作,我曾一度好奇,這“無名氏”和“佚名”到底是誰,為什麼這麼有才,從春秋到清朝,都有他們的作品存世,佩服佩服。

另有一說,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秋娘,據說唐元和年間,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這首詩,經常讓侍妾杜秋娘吟唱——這個故事來源於杜牧《杜秋娘詩》,有些唐詩選集因此說作者是杜秋娘或李錡,但人杜牧也沒說是杜秋娘所作啊,所以武斷地把這首詩歸於杜秋娘名下是不負責任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首詩所表達的“惜時”這一中心思想,是值得所有人學習並反思的,這大概也是《金縷衣》得以流傳的原因吧。



也可自話


一起來欣賞無數。不出名的詩人寫的好詩:

第一首:《赤壁詩》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

周郎開國虎張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

你破英雄百萬師。

第二首:《行樂詩》無名

春臺冉冉圍青竹,

春夜沉沉秉華竹。

鸚鵡杯未停,琵琶聲已續。

君當為曲海上歌,妾當獨唱江南曲。江南曲,聲未足。

池中鴛鴦兩兩棲,江頭鳧鴨雙雙宿。

勸君莫待鬢邊華,勸君莫負杯中醁。

今不見紫羅山上月如珠,末待行骸空結束。

慢蹉跎,青山碧草容易過,白髮茫茫君奈何。

第三首:《睡覺有懷》鄭思肖

千古英雄人不見,

一樓風雨夢初回。

空中變化觀龍見,

世上淒涼誤鳳來。

第四首。《焚書坑》

竹帛硝煙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第五首:趙孟一一無詩名

梅花開盡雪飄零,

楊柳青青春水生。

一夜東風吹雁過,

江南江北故鄉情。





五子龍女


【菊.竹.酒.夜訪】

竹繞菜園門外菊,

陳香又醅秋漸去,

半掩柴扉犬不吠,

夏筍留折扎新籬;

故村久別念人稀,

提酒夜訪醉尚餘,

霧起環峰銜野月,

曾掛年少愁一縷;

河畔東郭再佈局,

沿山步道尋兒趣,

舊街老巷恍未變

收心坐聽理雜緒。

青鵬.2019.冬初

【注】

應約,秋盡時節,夜赴酒期,這老山村,該有二十年沒逛了吧。一些兒時摯友的家門也都忘了,想來誰又會惦念你那麼久;門前設有竹林襯托的菜園,這剛圍起的籬笆,應該是夏季沒舍入口的新筍,長成後砍伐扎制的吧。門外牆角那一叢菊花,今年金秋再次綻放,也預示著冬日的徐徐到來,柴門半掩,至門口,院中老狗🐶悄然無聲,是還依然記得我這個老客人吧;酒沒飲盡業已醉了,卻再也尋不到可陪我痛飲殘酒的知己,借這醉意提酒村中閒遊。九水河東對岸的新村應為近年人口擴容增建,沒甚印象;河西的老街陋巷還是多年前的樣子,四周環山的村子,步道沿山勢而建,曲折深幽,夜裡走來多了份兒時野趣。輕霧含煙縈繞山峰,幸然未遮住這明月。還好有你相伴,多年前或也曾為你賦寫過少年心事吧,坐於街旁山石,梳理心緒,守月靜聽本心,享受這份久違的靜怡。








青鵬1978


“明日遊上菀,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這是唐代女皇武則天寫的,詩名為巜臘日宣詔游上菀•催花詩》。這首詩不出名,但詩人很有名,儘管後人對武則天這個人評價不一,詬病諸多,褒貶莫衷一是,但就詩而論,充斥在詩中的霸氣卻是不爭的事實。武則天那洞察一切的睿智、隨機應變的能力、剛毅果斷的作風、號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氣概一覽無餘。這不是不出名的名詩又是什麼?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於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題為巜祝母親詩》的詩,想不到竟是慈禧寫的,讓人大跌眼鏡了吧。歷史上的慈禧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禍國殃民,大權獨攬,六親不認,若用“聽取罵聲一片”來描述實不為過,怎麼能寫得出這麼溫情的詩呢?事實是這詩確實是她寫的,這一生她也只寫了這一首詩!詩的結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卻成了名言,成了無數人發出的仰天長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