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宇泽历史


顺治皇帝是驾崩还是出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但顺治的传位诏书上,却是选择了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其实,顺治一直想传位给自己的堂兄弟。而且那时顺治的皇二子福全,也比玄烨更受宠爱。但最后,为什么顺治最终还是传位给玄烨了呢?

清朝选择继承人的思想

清朝从一个地方政权,最终而入主中原,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主张的是“立贤而不立嫡长”。从皇太极到顺治,其实都是这种思想的延深。后世更是发明了密诏立储,而不是按照嫡长来。这就使得皇三子玄烨登基的阻力几乎没有,否则,有福全挡在上面,这个皇位是轮不到玄烨的。而且,福全也有他自身的缺点。据传,福全一只眼睛有问题,这无论是对他的学习,还是以后处理政事,都是相当不利的。

唐朝时候唐高宗李治就是眼睛有问题,才使得武则天有机会染指政权,这肯定也是清朝统治集团竭力避免的。当初,顺治皇帝曾问自己的几个孩子有什么志向,福全说自己想当一个贤王,而玄烨却是说想像父皇一样英明睿智。也许福全知道自己的缺陷,所以回答非常谦虚,但和玄烨的答案便高下立判了。而且玄烨小的时候,读书各方面都表现优异,自然能加分不少。在长子夭折,次子福全有自己缺陷,那么表现优异的皇三子玄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玄烨曾经得过天花

在古代,天花几乎是不治之症。不过玄烨得过天花后,又奇迹般地好了。如果选择玄烨做继承人,就可以保证以后不会再受天花的影响,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那时的汤若望已经在清廷供职,非常受顺治的尊敬。当顺治咨询汤若望的时候,汤若望清楚天花的危害,也是非常支持立玄烨为太子。而且在古代,大病不死,也会被看作“大贵”的一种表现。所以,在玄烨天花好了以后,孝庄对这个孙儿更加宠爱。

孝庄的影响

孝庄对顺治和康熙的影响无疑都是深远的,无论是亲情上还是能力上,顺治都非常佩服自己的母亲。孝庄不同意顺治传位给自己的堂兄弟,也不倾向于福全。那么,顺治就要充分考虑自己母亲的意见了。

孝庄为什么喜爱玄烨。除了玄烨得过天花之外,孝庄喜欢玄烨还有另外的原因。玄烨母亲给孝庄请安的时候,“衣裾有光若龙绕”,衣服周边的光线好像一条龙在盘绕。于是孝庄认为这个孩子以后有“大福”。因为孝庄生福临前,也梦到“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孝庄告诉了皇太极后,皇太极非常高兴,“生子必建大业”。所以,孝庄在这方面,是非常迷信的,玄烨生下来之后,自然是备受孝庄喜欢。

顺治不想母亲伤心。无论顺治是出家还是驾崩,他从6岁登基,在位18年,一路上的明争暗斗、刀枪剑雨,都是母子两人承受过来的。所以对孝庄,顺治是有一种感恩和惭愧的心理的。如今福全9岁,玄烨8岁,和他当年继位何其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肯定还是要孝庄为继位的小皇帝保驾护航的。

这么多年过来,顺治对自己母亲的政治手腕也是非常清楚。顺治不想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再与母亲发生冲突。因为原先因为皇后和多尔衮的问题,母子之间的关系曾经一度紧张。现在即将撒手人寰,顺治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政治需求上,都是选择玄烨继位合适,顺治自然会最大程度上顺从母亲。

综上所述,顺治传位给康熙,虽然里面有他自己的选择,但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母亲的心愿。再加上素来尊敬的汤若望的建议,以及玄烨确实表现优异,顺治自然没必要在这上面过多纠结。事实也证明,选择康熙继位是多么正确。他的寿命绵长,和儿子雍正、孙子乾隆缔造的“康乾盛世”,直接达到130多年,几乎占了整个清朝寿命的一半。如果换做其他皇子,清朝能不能统治这么长时间,能否还有类似的“康乾盛世”,就很难说了。


历史摩天轮


《清史稿·圣祖本纪》开篇,有一句这样的话:圣祖“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愿为贤王。’帝曰:‘愿效法父皇。’世祖异焉。”福全之答,又见于福全本传:“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少年玄烨的回答,虽然被电视剧《康熙王朝》艺术性地采用了,不拘形式,但这是历史上不虚的真相吗?

玄烨六岁,时为顺治十六年。世祖的两任皇后,都未生育子嗣,而他最钟爱的董鄂妃生育了第四子。此子刚出生,世祖即谕告礼部:“本月初七日丑时,朕第一子生,皇贵妃出,应行典礼,尔部即察例速议具奏。”随后,声势浩大地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接受满朝文武朝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卷记载:“帝生第一子之喜,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首辅大臣等,俱上马匹、缎帛以贺。”同时,大赦天下。这是年轻的世祖即将立储的征兆。可惜,此子命薄,无福消受,三月夭折,被追封和硕荣亲王,建地宫下葬。这个不幸的孩子,要比玄烨小三岁。就是说,顺治帝对皇三子玄烨的爱,远不及对第四子的疼爱。

《康熙王朝》顺治帝与玄烨

董鄂妃虽为皇贵妃,但她在世祖那里已经享受了皇后的待遇,行礼赦天下,生子即为嫡子。董鄂妃在宫中的尊荣,是公开的,更何况此时的她,不仅受到世祖万般宠爱,独冠后宫,而且以贤惠孝养得到了皇太后尊重。虽然她的第一子早夭,但世祖对其恩爱不减,她还是有希望再生皇子的。只要她生育了皇子,不免又被世祖视为嫡子立储。同时,她在后宫的地位,要高出只是庶妃的玄烨生母佟氏几个等级。

倘若在董鄂妃还在世时,玄烨童言无忌地希望成为后继之君,虽然是六岁少儿的远大理想,但难免犯了世祖及皇家礼制的夺嫡大忌,少不了招致世祖的厌恶、言官的非议。这样的说法,只有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史官们以伟异而书之,以为他从小就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皇帝梦。

即使这个世祖问志的场景真实存在,然先答者该是皇二子福全。受汉文化深层影响的世祖,自然也接受了汉人立嫡立长的礼制观念。福全年长玄烨一岁,在世祖第一子早殇、尚无嫡子的前提下,他就顺序成为了新的长子。而从福全的回答来看,七岁的他已经懂得如何拿捏汉人礼制和宫廷险恶。

顺治帝

福全只想做一个亲王,这对于身为皇子的他而言,并不难。但他在前面加了一个“贤”字,足见他的理想很崇高,年纪轻轻就明白了修身处世的大道,难能可贵!康熙六年正月,福全在毫无军功政绩的前提下,在世祖诸子中率先获破格封裕亲王,命与议政。此时还是四辅臣执政时期,十五岁的福全能直接进入议政王序列,自然要有足够的本事来赢得四辅臣、太皇太后等多方面的认可。

福全与玄烨的生母,都是庶妃。但,福全生母为满人,长史喀济海之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八记载:“有何合里次子多济理之长子喀济海,原任长史。”何合理,即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原在栋鄂部娶有一妻,归附努尔哈赤后,娶其长女东果格格,多济理(多济礼)便为东果格格所生。按辈分来推算,何和礼为世祖姑父,而福全的生母为何和礼的曾孙女,即世祖娶了姑姑的曾孙女、表兄的孙女,有违伦常,但不可否认宁悫妃身上有皇家血统。而玄烨生母的祖父佟养正(佟养真)本是明朝军官,在与后金的抚顺战役中失败后,便和弟弟佟养性投靠了后金,成为开国元勋。崇德七年始分汉军为八旗,康熙的外祖父佟图赖被授正蓝旗固山额真,但其汉人身份还是存在的。《清史稿·后妃传一》说:孝康章皇“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也就说是,玄烨继位之初,其母还为佟氏(“世祖遗诏”中的“佟氏妃”),后被抬旗入满才换姓为佟佳氏,似与太祖元妃佟佳氏同姓。但,在再次强调满汉之分、追责世祖崇汉抑满的关键时期,福全与玄烨的生母出身,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

少年康熙画像

顺治帝在临终前,嫡子无望,而玄烨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他在被迫自责改变“崇满抑汉”既定国策时,未必没有考虑过真正满人所生的皇子福全作为接班人选。

玄烨的最终胜出,与其挺过了天花有着很大的关联,让身染天花的世祖和看到身边多个亲人染痘而死的孝庄太后,看到了一个命硬的皇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被世祖优遇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留下记载:世祖曾考虑过安亲王岳乐作为储君人选。

据德国人魏特写的《汤若望传》记载,世祖发觉自己身染天花之后,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征求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世祖把大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世祖染痘而病危,而玄烨染痘而痊愈,成为了汤若望劝立幼主的最大证明。


以礼观书


顺治传位于玄烨,实际是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协商的结果。

顺治去世那年,福全九岁,玄烨八岁,年龄上没有明显差别。但福全排行老二,玄烨排行老三。以汉文化“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顺治深受汉文化影响,他考虑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想让福全继承皇位。



但是,顺治六岁登基,叔父多尔衮摄政,君臣关系扭曲,给顺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他担心九岁的儿子福全登基,继承皇位,会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一度想采取汉文化的另外一种传承制度,“兄终弟及”制,让自己的弟弟接班。但是孝庄只有顺治一个儿子,为了避免皇权旁落,顺治“兄终弟及”的想法,遭到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

孝庄想让玄烨继位。孝庄不接受汉文化,她不考虑“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考虑“兄终弟及”,她考虑的是她的后代,她的直系,福全和玄烨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福全和玄烨比,玄烨更加优秀。所以她才推玄烨。福全和玄烨孝庄都带过,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刻苦,只是福全有眼疾,对学习有影响,未来发展会受限制,所以孝庄力挺玄烨。



顺治和孝庄想法明显发生背离,这种背离实际上是汉满两种文化的背离。这种背离使顺治陷入犹豫不决之中。

为此,顺治征询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说,天花流行,危害严重,选一个得过天花的人当皇帝,有利于王朝稳定。玄烨得过天花,对天花病毒有免疫力,不会再得天花,由他继位比较合适。顺治接受了汤若望的观点。



顺治之前,清朝选继承人主要采取“贵族公推制”,选皇位继承人主要考虑的是继承人的才能,所以孝庄才选玄烨。顺治身受汉文化影响,他选皇位继承人主要考虑的是保持国家稳定。考虑国家稳定,“兄终弟及”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好,所以顺治先排除了“兄终弟及”,得过天花的比没得过天花的好,又排除了福全。

这样顺治为了国家稳定锁定了玄烨,孝庄为国家发展锁定了玄烨。顺治孝庄选继承人标准不同,结果却一样。形成了统一意见,就这样玄烨就成了顺治的继承人。


有得观史


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母亲是人尽皆知的孝庄皇太后。

顺治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稳固,除了东南沿海外,全国的领土基本上也得到了统一。但是顺治帝寿命短,只活到24岁,就因染病而去世了。

在这里有人问顺治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位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呢?在这说一下,长子因为早夭,所以皇位只能从下选。福全和玄烨当时也才八九岁,而下面的孩子年龄就更小了,所以皇位只能从福全和玄烨之间选。

其实顺治帝是比较偏爱次子福全的,但是最后却选择了三子玄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 玄烨的母亲家族势力大

玄烨的母亲是佟佳氏,本姓佟,是汉军正蓝旗。虽然她并不受顺治的重视和喜爱,但是并不代表她出身低微啊。可以说在清朝的统治前期,佟家的势力可是非常的大。

她的爷爷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春秀的堂弟,而她爷爷自己本身也对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官至都统,也因功封一等公,后来受到康熙帝的抬旗,抬为了满洲镶黄旗。

而且当时佟家很多人也都在朝中做官,有不少还身居要职呢,所以在当时传有“佟半朝”的说法。

而当时顺治帝的孩子也都很年幼,如果顺治帝一旦撒手人寰,年幼的皇子继位,怕是压不住大局。

顺治考虑怕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所以他认为还是选母家势力强大的皇子继位比较好。

这样如果有趁势作乱的,继承的皇子也可以凭借母家势力来震慑那些趁势作乱的人。

刚好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她的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福全的母亲董鄂氏(并不是顺治最喜欢的那个董鄂氏)。她的父亲是个长史,她的家世也还算拿得出手,但还是和佟佳氏的家族势力有差距的。

所以顺治帝还是选中了佟妃,而且佟妃为人低调,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更不会有政治野心。

选择她的儿子,顺治帝也不会担心后宫专权的问题。所以最后花就落在了三子玄烨的头上了。

二、 选择玄烨也是孝庄皇太后的意思

顺治有偏爱福全的意向,这一点孝庄皇太后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孝庄皇太后也有自己的想法。

玄烨的性格从小就和其他兄弟们不一样,他勇敢、善良、孝顺,非常的懂事,这些都让孝庄很是喜欢。

而且玄烨聪明过人,就是顺治查看玄烨所写的文章,并让他背诵时,玄烨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孝庄当时已经五十多了,她在后宫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识人的本领还是有的。她非常看中玄烨,虽然福全和玄烨自己都带过,但是她还是认为玄烨的聪明比起福全更胜一筹,而且玄烨的性格也适合做帝王。

福全有眼疾,这对未来发展都会有影响的,综合考虑,所以孝庄还是非常力挺玄烨的。

不仅如此,还因为福全是董鄂氏的儿子,虽然不是那个让顺治帝看破红尘的董鄂氏,但是孝庄皇太后还是对董鄂氏的家族非常的痛恨。因为那个董鄂氏,让自己的儿子顺治什么都不管不顾,于是孝庄皇太后就把这个迁怒到了整个董鄂氏家族。因此福全也是受这个连累,而影响了孝庄对他的看法。

总之是孝庄力挺玄烨当继承人,她认为玄烨在综合方面都是个不错的好苗子,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孝庄的话还是有分量的,顺治帝也是不得不参考的,毕竟孝庄的地位在那摆着呢。所以这也推动了玄烨当上继承人的步伐。

三、 因为玄烨得过天花

就在顺治帝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人点醒了顺治,他就是汤若望。汤若望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顺治帝是十分地敬重他。

汤若望建议顺治帝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呢?因为天花在清朝算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凡是染上天花病毒的人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这点顺治是很清楚的,因为他也得过天花,他知道这种病不仅会传染,而且在当时还没有药可救。可以说天花是造成清朝皇子和公主早夭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得过天花的人,他的免疫系统就高,而且会终身免疫这种病毒。

汤若望建议顺治选择出过天花的皇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怕选的皇子不知在将来的什么时候,万一因为天花夭折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才出此建议。顺治帝听后也是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所以他就从皇子中选得过天花的人。

而出过天花的皇子中,也就玄烨一个人,所以顺理成章顺治就选中了玄烨。玄烨可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奇迹般地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了出来,这就说他以后可以免受天花之灾了。

所以说玄烨也是有福之人,他的大难不死更证明了他自身的福分,同时也让孝庄格外地宠爱。

这就是为什么因玄烨出过天花,而让他当继承人的原因。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健康,能够在位时间长一些,更好地治理国家。

顺治最后综合孝庄皇太后的意见和汤若望的意见,确实觉得玄烨是个最佳候选人。他聪明、勇敢、善良,孝顺,是个可以承担天下的人。

而且玄烨还得过天花,让他产生了自身免疫力,今后可以免得天花,从而不会早夭。

最为关键的是,玄烨还有一个强大的母系势力,这无疑也能给他的皇位加固,关键时候可以捍卫自己的皇位。

顺治是对的,康熙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时兢兢业业,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被后来人称为“千古一帝”。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请邀请。

顺治帝在位不满十八年,共育有八皇子,而长子、四子、六子夭折。到顺治去世前,只剩下五位皇子,其中只有两位年龄上有资格继承皇位,即次子福全、三子玄烨,另有康亲王杰书也是人选之一。 不过次子福全在一次皇子考试中表示愿为贤王,因此皇子中只有玄烨有希望成为皇帝。杰书是太祖次子代善的第八子祜塞的第三子,太宗文皇帝的侄孙子,也就是说他是顺治的侄子,康熙的堂兄。这不是太宗文皇帝的直系后代,因此,最终因血脉关系没有被传位。

是康熙自己的才能表现深得顺治的赏识。《圣祖本纪一》记载: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世祖第三子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十一年三月戊申诞上於景仁宫。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

另外康熙能承袭帝位,传教士汤若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顺治是得天花死的,他的儿子里只有康熙已经出过天花了,被皇室信任的汤若望提出这一条,也成为康熙能上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顺治听从汤若望的建议是正确的,事实也证明,康熙是他的兄弟们中寿命最长的,福全和常宁都死于康熙四十二年,而隆禧早在康熙十八年就死了。


诗文观止


顺治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康熙而不是次子福全,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1.清朝的太子选立制度。清朝的太子选立不同于历朝的“立嫡立长,兄终弟及”,而是“立贤不立长”,这就使得在皇长子和皇嫡子都早夭情况下,本应顺位成为第一皇位继承人的福全失去了这一巨大优势,他和玄烨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2.福全自身对皇位并不热衷。《清史稿·圣祖本纪》曾有记载,顺治曾问过福全和玄烨他们想做什么,福全回答说想成为一代贤王,而玄烨的回答是愿效法父皇。从回答中,就可看出,福全对皇位并无多大的渴望,而玄烨则不是如此。所以,这也成为顺治做决定时考虑的一点。

3.玄烨得过天花。在当时的清朝,天花堪称是最危险的流行病,上至真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到天花的威胁,就连顺治帝自己,也是因为得了天花而英年早逝的,所以为了预防下一代君主不发生类似的事情,从而导致皇位更替过快,皇权不稳,以致江山社稷有损,最好的选择就是找一位已经得过天花,可以终身免疫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就是这么巧,玄烨刚刚好得过天花,并且还痊愈了,所以这就成为了玄烨竞争皇位的有力因素一。

4.玄烨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玄烨因成绩优异,深受孝庄文皇太后和顺治的喜爱,,在清朝“立贤不立长”的太子选立制度下,好学自然更有优势。

从康熙的继位之路来看,我们可以学到这些东西:



1.有梦想,有野心,敢于行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最终都可能变为成功。(详情参见康熙向顺治表达自己的野心)

2.等你熬过所有苦难,你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详情参见康熙得天花)

3.越努力,越幸运(详情参见康熙勤奋刻苦)


这样说历史


玄烨之所以能够当皇帝有三个原因。

第一他的奶奶孝庄的势力在后面支持。孝庄从十三岁到盛京,中间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才让儿子坐上了龙椅,儿子却因爱生痴执意出家当和尚,这让孝庄十分绝望!她虽手握大权但她深谋远虑格局很大,她缓放权辅佐孙儿没有选择做第二个吕后。之所以支持玄烨是因为玄烨和儿子顺治登基情况一样,都是帝年幼而母壮。但玄烨母家是汉人,家族势力再大,也不能像正黄正蓝这些旗手握军权,万一幼子坐上皇位,少壮的母亲家势力压制不住,那么玄烨的母亲就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吕太后,后面的事情将不可收拾,大清才刚开始的基业也就此断送。

第二玄烨自小就聪慧而少年老成善于察言观色,属于胸中有丘壑又波澜不惊那种类型。他深得孝庄喜爱,可以说是在身边长大,孝庄行事的手段能力对孙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不用人刻意教,也能说出“将来和父皇一样平治天下”这样与众不同的话来。

第三点,当时天花属于不治之症,玄烨出过天花没有夭折的后顾之忧,历史证明孝庄眼光真毒,康熙终成千古一帝。





谦语谦寻


清世祖顺治帝一生虽然近乎“专宠”孝宪端敬皇后董鄂氏,但私生活依然“丰富多彩”,一直也没有闲着!除了孝献后所生的荣亲王之外,还和其他女人生下了七个儿子,这还不包括女儿……在孝献后生下荣亲王之后,清世祖大赦天下并公开宣称“此朕第一子”!大有将荣亲王立为储君之意。事实上,在荣亲王之前清世祖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其中就包括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清圣祖康熙帝)。清世祖如此高调,无非是想强调荣亲王的与众不同,所谓“第一子”大概其就是说荣亲王是“嫡子”之意吧!其实,彼时的孝献后还不是皇后,她的孝献端敬皇后是死后追册谥的,而且还打了折扣、不能系帝谥。



只可惜,荣亲王根本无福消受,出生没多久便夭折了。清世祖悲痛不已,甚至不惜违制、破例将这个夭折的儿子追封为了亲王,即前面提到的荣亲王。在荣亲王之前,清世祖的庶长子牛钮也已经夭折。因此,到清世祖去世时,皇次子福全其实就是事实庶长子!如果按照中国古代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作为事实庶长子的福全应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那么,为什么齿序比福全靠后而且同为庶出的清圣祖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了皇帝呢?



被满洲人抛弃的“嫡长子继承制”

满洲人入关之前和入关之后都没有真正实行中原王朝长期实行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康熙年间唯一的一次试水也以彻底失败告终。在满洲人心中,只有“嫡子优先”,却没有“嫡长子绝对优先”!这一点从后来清朝的皇位、爵位传承事实中也能看得出。以怡贤亲王胤祥为例,承袭怡亲王爵位的是嫡出幼子弘晓,而齿序比弘晓靠前的嫡子弘皎却只得了个宁郡王爵位,这就否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嫡子优先”还是存在的,弘皎、弘晓皆为嫡出。胤祥的庶长子弘昌齿序最长,但因为是庶出,他没有袭爵的权利,连宁郡王都没份!换言之,福全的事实庶长子身份并不占据太大优势,又或者说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如果福全是嫡出,恐怕就真的没有后来的清圣祖了。只可惜,他并不是。福全的生母虽然也姓董鄂氏,但此董鄂氏非彼董鄂氏,只是与孝献后同姓而已。



童言无忌:“愿为贤王”

这是传播最广的一个原因,福全儿时曾经对父亲清世祖表示:“愿为贤王。这件事的真假我们就不去纠结了,既然史籍上有白纸黑字,我们姑且就当是真的。仅凭孩童的一句无忌童言就彻底否决其皇位继承资格,未免太过儿戏了!



不过,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清世祖放弃福全倒也可以理解。说出句这话,无非两种情况:一、福全说的假话。二、福全说的真话。小小年纪就在自己父亲面前耍心眼,这样的儿子太可怕!作为父亲,恐怕没有谁会喜欢,不是吗?如果福全说的是真话,那他就是一个没有什么野心和远大志向、安守本分之人,当臣子绝对合格!可当皇帝,恐怕就不及格了……



外戚权势对比

福全的生母宁悫妃董鄂氏虽然与孝献后同姓,却不是一家人。宁悫妃的父亲喀济咳只是一名长史,说通俗点儿就是王府的大管家(当然,人家是有编制的正式官员)!虽然是官员,但级别并不高,也没有太深的背景。



反观清圣祖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她的父亲佟图赖在顺治年间官至正蓝旗固山额真(都统)、礼部侍郎,爵封三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别小看这个子爵,在彼时的汉军和汉臣中,已经非常高了。虽然佟氏家族自认满洲土著,但因为汉化较早,一直被编在汉军序列之中。一个世袭子爵与一个王府大管家相比,谁对皇帝更加有用?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吧?清圣祖年幼,为避免辅臣专权、将皇帝变成傀儡,留下有些势力的外戚撑腰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外戚势力又不能过于强大,以免倒逼皇帝。而彼时的佟氏家族恰好满足这样的条件!既有背景、有势力,但又没有强大到可以倒逼、威胁皇权的地步。这一条,福全的姥爷喀济咳是做不到的!



引发极度恐慌的天花

清世祖死于天花、孝献端敬皇后死于天花、豫通亲王多铎死于天花……由于满洲人对天花缺乏免疫力,清初死于天花的满洲宗室、贵族比比皆是,彼时的清宫甚至到了闻天花色变的地步!清圣祖是不幸的,年幼时便罹患了天花。清圣祖又是幸运的,凭着自身超强的免疫力,清圣祖硬是挺了过来!除了脸上留下了一些“麻子”,一切恢复正常。



众所周知,患过天花之人对天花是终生免疫的。换言之,挺过来的清圣祖再也无须担心会重蹈自己父亲清世祖的覆辙了。但是,福全并没有患过天花,虽然后来的史实告诉我们,福全并没有死于天花。但彼时的清世祖、孝庄文皇后却无法确定!与其如此,倒不如买个保险,选择已经患过天花并痊愈的皇三子玄烨!玄烨就这样成了皇帝、成了后来的清圣祖。


农民工歪说历史


历史上皇室后宫勾心斗角,只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张龙椅,但想坐上皇位除了个人能力外,还需要靠点运气。顺治祚皇帝在位不到18年便驾崩,他虽然生了8个皇子,但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只有5个孩子,因为长子、四子、六子都已夭折。

在这五位皇子中,年纪太小的就不在顺治考虑范围,在年龄上有资格继承这个位置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以及安亲王岳乐(也有人说是康亲王杰书)。

据以上分析,现在能有资格坐上皇位的有:玄烨、福全、岳乐或杰书。这四位兄弟的才能其实都不相上下,那为何顺治选了玄烨而不选福全或岳乐呢?

我个人分析后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 胸怀大志、勤奋好学

(康熙剧照)

玄烨一直以来的表现就很得孝庄太后的喜欢,他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很符合作为帝王的人选,并且玄烨平常也很勤奋好学,对于国家大事也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而反观福全,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谜团,因为他在一次顺治举行的皇子考试中向顺治表明他对皇位没有兴趣,想做一个安乐的贤王。

  •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康熙幼年剧照)

清朝初期,天花病是当时最危险的流行病,那时候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9成。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明百姓,在这个病面前都是平等。玄烨小时候就得过天花,留下满脸麻子的后遗症,因此后世有人称他“康麻子”。这是不幸、也是万幸的,玄烨得了天花后竟然痊愈,除了有后遗症外,从此对天花免疫。考虑到天花病毒会致死,导致皇位更替,朝野动荡,而玄烨已经对天花免疫,因此玄烨成了最好的选择。

  • 皇家子嗣,血统纯正(康熙童年剧照)

上面说到,顺治的几个皇子除了夭折的、年龄不够的、无心争夺皇位的,只剩下了玄烨、岳乐和杰书。虽然岳乐和杰书都是太祖自后,但岳乐是阿巴泰儿子、顺治的堂哥;杰书是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儿子,他是顺子的侄子、康熙的堂哥。这两人都不是太宗文皇帝的直系后代,皇家血脉肯定是要一条线下来的纯正,因此顺治也接受了汤若望的意见,选择玄烨继承的皇位,以避免皇权旁落。

(康熙复原图)

综上分析,顺治选择玄烨继位总结为:孝庄太后的喜欢、汤若望的支持、对天花病毒免疫、勤奋好学等。而事实也证明,玄烨当上皇帝后,果然不负顺治和孝庄太后的期望,把国家治理的紧紧有条,开创了“康熙盛世”。


大国布衣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死后,自己亲政初期就已经认识了这位明朝万历末年就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神学和数学的德国传教士,并且对他很是尊重,当时,孝庄皇太后认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就称他为“玛法”,也就是爷爷。而且汤若望的顺治朝的官位升迁也很快,到顺治十五年的时候,已经被封为“正一品的光禄大夫”。

众所周知,顺治是死于天花。当时天花在京城地区广发流行,而且无发医治,只能靠自己身体的抵抗性挺过去。顺治因为董鄂妃早死的原因,伤心过度,身体一直虚弱,得了天花后没办法挨过去。他在临终前对于传位给哪个皇子犹豫不决,于是派人咨询了一直以来在朝政上给过他很多良好建议的汤若望,汤若望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顺治:天花这个病只要得过一次,终身就不会再受感染,而皇三子玄烨在2岁的时候就得过一次天花,并且自己痊愈了。顺治因为自己就是得的天花,对这个病有深刻体会,为了避免皇位频繁更替造成的动荡,再加上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中意这个自幼聪慧的皇孙,力主玄烨接位,所以顺治最后立下遗诏,将皇位传给了康熙。

现在有些人管康熙叫大麻子皇帝也是因为他得过天花,脸上长水痘,痊愈后就会在脸上留下痘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